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2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殿下,此事臣来安排,臣绝不会向他走漏任何风声。”赵彦向朱由检行了一礼,作出保证。

        “那就好,有劳侍郎大人。”侦讯班已经得到他们的同意,朱由检不在人员上纠缠,“此外,还要设立军医班。大人们应该都知道,士兵一旦受伤,死亡者常常达到十之七八。”朱由检顿了一下,让李春烨他们有感受的时间,“其实,受伤的士兵中,只有少数是因为伤重不治而亡,大部分士兵都是因为伤口感染而死。如果能让伤口不感染,且救助及时,死亡者不过十之二三。”

        “那究竟怎么才能让士兵的伤口不受到感染?”李春烨他们主管兵部也不算一年两年了,对这样的事实无法否认,但中医还没有细菌一说,根本不能阻止感染的发生。

        “用酒。我的府中曾经有仆丁受伤破皮,偶尔沾上酒,伤痛大减,也没有受到感染。后来我做过实验,用白酒擦拭伤口,感染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是用蒸馏的方法,将白酒提纯,酒精含量高,效果会更好。”朱由检无法解释酒精消毒的事,不过没关系,他遇到这样的事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他早就学会了忽悠。但忽悠的目的不是骗财骗色,而是为了减少士兵的伤亡,促进大明医学的发展。如果目标是高尚的,他就没有负疚感。“诸位大人可以在猫狗身上做实验,验证酒精的消毒效果。此外,西夷的外科医学远比大明发达,也可以向西夷学习。”

        “那大明的医学不是没有用处啦?”阎鸣泰十分疑惑,大明的医学可是发展了五千年,难道还不如西夷?

        “大明大夫治病,以调养为主,病人恢复得彻底,但恢复的时间很长,这对于要尽快恢复战斗力的伤兵是很不利的,而且大明的大夫对伤口的感染也没有任何办法。”朱由检无法向他们解释中医与西医的差别,只好避重就轻。他希望将来条件具备的时候,在大明设立独立的西医学校,以造福全体国民,而不是现在这样,仅仅是为了受伤的士兵。

        “嗯。殿下,还有什么吩咐?”李春烨觉得,自己和朱由检交往越多,自己就显得越无知,这位王爷的知识,到底是从哪儿学来的?看来宫中的秘本可能性比较大,朱由校只从秘本中学到了木器术,而朱由检学到的非常多非常杂。这样看来,朱由检说明年二、三月份军校完全竣工的事,多半是真的。

        “尚书大人,现在已经过了午时,还是先吃饭,下午再谈吧!”朱由检觉得自己都饿了,这四人之间的谈话,好像自己说的占据了七八成,消耗的能量也比别人多。

        “不忙殿下,先准备好膳食酒菜,老臣要先看看军校,回头再和殿下把酒论兵,不亲眼看看军校的建设情况,老臣可是吃不下饭。哈哈。”李春烨豪兴大发,不顾年老骨头硬,带头骑马狂奔。朱由检没办法,和工作狂共事,三餐不正点是正常的事,他和赵彦、阎鸣泰紧紧跟在李春烨的后面。

        到了军校的工地上,匠人们正在吃午饭。看着已经接近屋顶的红砖墙,再看看旁边的矮得多的青石墙,尽管朱由检有过提示,他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殿下,这红砖是如何砌墙的?”

        “这些红砖大小一致。匠人们只要会使用其中的一块,其余各砖的用法一样,手法就逐渐熟练了。现在才开始,匠人的手还没有纯熟,以后砌墙的速度还会加快。这就好比工厂的流水线生产。”朱由检进一步向李春烨推销流水线生产的好处,上次在火器局的问题上,他已经向李春烨推销了一次流水线生产。

        “殿下,老臣受教了。”李春烨再也不用怪怪的目光看着朱由检,这一刻,他完全释然了,“赵彦,鸣泰,咱们回兵部,摆酒痛饮。老夫今天也轻狂一会,不醉不归。”

      第64章 魏忠贤的烦恼

        辽东的局势越来越不利于大明。

        天启二年,熊廷弼和王化贞丢掉辽东除沈阳外最重要的坚城广宁。这次战役,熊廷弼主张坚守广宁,而年轻却又不懂军事的王化贞,欲建功立业,在兵部的支持下,架空了熊廷弼,冒险出击,最终导致惨败。

        广宁城的十余万守军被努尔哈赤全歼。除四万士兵被屠杀、不足五千士兵逃回宁远城外,其余的士兵全部沦为建奴各旗的包衣。在广宁之战中,辽西附近的蒙古各部心态不一。

        与建奴关系最为密切的科尔沁部,虽然没有直接出动骑兵,却利用离广宁城最近的地域优势,积极为建奴刺探大明的军事讯息。

        名义上臣服大明的朵颜三部、察哈尔部坐山观虎,不发一兵一卒,在广宁陷落后,公开臣服建奴。

        而与大明关系密切的土默特部,首领林丹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人,一向蔑视建奴,对大明和建奴的广宁之战,出动了一万骑兵协助广宁守军。但土默特部离广宁最远,广宁的明军又败亡得很快,等土默特骑兵到达广宁城时,建奴已经平复了广宁。

        建奴不满土默特部对大明的支持,出动优势兵力猛攻土默特援军,他们寡不敌众,在伤亡五千多人后,退回草原。

        广宁地处辽西走廊与蒙古草原的结合部,是大明与蒙古各部结盟的地域平台。广宁的陷落,使大明与蒙古各部的交流完全中断,大明联合蒙古对付建奴的计划正式破产。

        广宁的陷落,让一贯不关心宫外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十分震怒,兵部受到的压力很大。朱由校不得已启用帝师孙承宗,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经略蓟辽。

        孙承宗采用“积极防御”的策略,以宁远、锦州为核心,在宁锦一线建立大量的堡垒,步步为营,消弱建奴骑兵的优势。孙承宗修建堡垒虽然花掉数百万银两,却也保证了宁远、锦州的安全,从天启二年到天启五年的四年中,努尔哈赤摄于孙承宗的威名,没有侵略过宁锦一线。

        但天启五年五月,山海关总兵马世龙,听信自后金处逃归的刘伯镪的话,派兵渡过柳河,袭取耀州,却中了建奴的埋伏,兵败退回。

        这本来只是一场微不足道的战役,马世龙虽然失败,损失也不大。与辽东动辄数万大军伤亡相比,马世龙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孙承宗是东林党人,在东林党六君子被诛、首辅叶向高致仕后,以帝师的身份隐隐成为东林党的首脑。

        马世龙的失利,阉党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他们以马世龙“损失马匹六百七十匹”为名,大势弹劾马世龙,连带着也把孙承宗给弹劾了。孙承宗上书天启皇帝未果,一怒之下,自请罢官,回到家乡北直隶的保定养老去了。

        阉党搞掉了孙承宗,却没有可以经略蓟辽的人。

        阉党以魏忠贤为核心,以宫中的太监和东厂为班底,外围是齐党、楚党。让他们杀杀人、放放火、搞个栽赃陷害倒是拿手,如果带兵,却不是这块料,加上现在辽东是个烂摊子,阉党的人就更不敢接手了。虽然齐党、楚党都是外臣,但他们在斗不过东林党的时候,就弯腰屈膝,拜倒在文人最看不起的阉人门下,自然没有军人的风骨。物以类聚,和他们有联系的人,骨头也硬不到哪儿去。

        所以阉党刚刚沉浸在搞掉孙承宗的兴奋之中,转眼就为没人能担任蓟辽经略而头痛。

        矮子中选将军,最后,老实、听话又有点木讷的高第,在天启五年五月成为兵部尚书、蓟辽经略。

        高第接管整个蓟辽之后,全盘否定了孙承宗的“积极防御”策略,胆小怕事的他,采用“消极防守”的政策。为了让关外的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防止他们在城破时遭到建奴的杀害,他要放弃关外的宁远、锦州以及孙承宗花了数百万银两建立的各个堡垒,撤回关外的百姓,全面退守山海关。

        宁远前道袁崇焕、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等人都是孙承宗的部下爱将,坚决不肯撤除宁远,官司打到兵部,在朱由检的暗示下,李春烨全力支持高第。结果袁崇焕、满桂、祖大寿被革除一切职务。

        高第的“消极防守”,没有瞒过努尔哈赤的眼睛,在得知孙承宗离开辽东、致仕回乡后,奴酋立刻尽起八旗十万精锐,以广宁为基地,气势汹汹地扑向宁锦一线。

        孙承宗给建奴的压力太大了,他经略蓟辽四年,是建奴没有从【创建和谐家园】手中夺得一寸土地、抢到一粒粮食的四年。现在孙承宗致仕回乡,努尔哈赤怎么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宁远、锦州很快就被建奴占据,努尔哈赤的兵锋已经到达山海关外的前屯,隔着前屯与高第在山海关对峙。

        但宁远、锦州已经是空城,建奴的八旗军占据这两座城市,并没有得到多少器械马匹,连粮食也只够养活十几只麻雀,而广宁的粮食也不够建奴人吃马爵的。努尔哈赤盛怒之下,下令毁掉了宁锦一线孙承宗修建的所有堡垒。

        关外再次失地千里,让朱由校大发雷霆,连推荐高第的魏忠贤,也是罕见地遭到朱由校的训斥。没办法,魏忠贤将压力转嫁给内阁和兵部,但内阁首辅顾秉谦、次辅黄立极以及兵部的几位尚书,平时在魏忠贤面前都是唯唯诺诺的主,哪能拿出什么好主意。魏忠贤除了大骂一顿,将皇帝的怒气释放之外,知道关键时刻,他们也是帮不上什么忙。

        气虽然出了,但建奴的威胁没有解除,魏忠贤还是十分不安。他虽然贵为东厂提督,掌管朝廷第一要害部门,又是首席司礼秉笔太监,朝廷大臣的一切奏章,必须先经过他阅读后,再转给朱由校。但太监和文官的体制是不一样的,魏忠贤掌握阅读奏章的权利,那是皇帝懒惰,不愿阅读大臣们的奏章,根本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一句话,他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他的权利是建立在皇帝的信任之上,哪【创建和谐家园】帝不高兴了,一脚将他踢出门外,连理由都不用找。

        李春烨等内阁和兵部的要员都走了之后,独自留了下来。“九千岁,属下有事禀报。”他双膝跪倒在魏忠贤的座椅前,整个身子都趴在地上,不仅额头,连老脸都沾上魏忠贤府中的灰尘了。

        “你要说什么?可有让建奴退兵之法?”魏忠贤的气消了,但心中的恐惧还没有解除,再说李春烨还算不上他的心腹,心情不好的他,脸色更不好。眼睛阴沉着,脸上已经松弛的肌肉轻轻抖动,好像是一只准备好了的青蛙,随时将前面的猎物一口吞下。

        “属下没有让建奴退兵的法子……”李春烨硬着头皮,他知道魏忠贤脸上的肌肉抖动的时刻,就是有人遭殃的时刻,现在大厅只有他们两个,遭殃的肯定是自己。但现在也是魏忠贤最无助的时候,任何一点希望都是他的救命稻草。

      ¡¡¡¡¡°Ã»ÓÐÈý¨Å«Í˱øµÄ·¨×Ó£¬ÄÇÄ㻹˵ʲô£¿¡±ÎºÖÒÏÍûÓиøÀî´ºìÇ˵ÍêµÄ»ú»á£¬Ëû·ßÅ­µØ´Ó×ùλÉÏÕ¾ÆðÉí£¬Ò»½ÅõßÔÚÀî´ºìǵļç°òÉÏ£¬½«Àî´ºìÇõߵõ¹×øÔÚµØÉÏ£¬ÓÖÑöÃæµøµ¹£¬ÔÚµØÉÏ´òÁ˸ö¹ö£¬ËãÊǵ±ÁËÒ»»ØÎº¸®µÄÃâ·ÑĨ²¼¡£

      ¡¡¡¡Àî´ºìÇÀ亹ֱÁ÷£¬Ëû¸Ï½ôÅÀÆðÀ´£¬ÖØÐ¹òÔÚκÖÒÏ͵ĽÅÏ¡£

        魏忠贤看着李春烨的狼狈像,到底有些不忍,人家好歹也是兵部尚书,大明正二品的文官。“你到底要说什么?”

      ¡¡¡¡¡°ÊôÏÂÎÞÄÜ£¬²»ÄÜÈý¨Å«Í˱ø£¬µ«ÊôÏÂÓÐÈþÅǧËê±Ü»öµÄ·¨×Ó¡£¡±Àî´ºìÇÕ½Õ½¾¤¾¤£¬ÙéÙëÔڵأ¬Á¬¹Ù·þÉϵĻҳ¾¶¼²»¸ÒÅÄ¡£

        魏忠贤细细打量李春烨,好像不认识似的,又好像要为自己的发怒找点理由:“那你刚才怎么不说?”

        “回九千岁,属下也不知道这个法子行不行,再说,此事牵涉到皇家,所以不敢在人前说。”李春烨没有将话说得满满的,又抬出皇家,显然要说机密话。

      ¡¡¡¡¡°»Ê¼Ò£¿¡±ÎºÖÒÏÍÖØÐÂ×ø»ØÒÎ×ÓÉÏ£¬ÑÛ¾¦´ÓÀî´ºìǵÄÈ«Éíɨ¹ý£¬µ«Àî´ºìÇÙéÙëÔÚµØÉÏ£¬ËûµÄÁ³ÊÇ¿´²»µ½µÄ¡£¡°ÆðÀ´°É£¡ÄãÏÈ˵˵¿´£¬µ½µ×ÊÇÔõô»ØÊ¡£¡±

        李春烨缓缓在椅子上坐下来,“九千岁,辽东战事不利,皇帝责怪九千岁用人不当,属下有一个办法,可以让皇帝不会再怪罪九千岁。”李春烨发现魏忠贤听得很仔细,生怕遗漏了一个字,心中更加坚信刚才那一脚挨得值。“信王刚刚打败山东的倭寇,被皇帝封为四武营指挥同知,让他负责四武营的训练。九千岁可以将建奴引入信王身上。”

        “怎样引入信王身上?”魏忠贤果然来了兴趣,脸上的肌肉也不再抖动了。

        “既然信王善于统兵,就让信王去对付建奴。九千岁要全力支持信王训练四武营。”李春烨好像一只狡猾的狐狸,对着魏忠贤猛笑。

        魏忠贤一愣,随即明白过来,但有些话是不能说出口的。“候质,你是说不用真的支持信王?”

        “回九千岁,支持是要真的支持,否则信王一定会向皇上申诉九千岁使绊子。真的支持信王,也让皇上看到九千岁为辽东的事呕心烈血。”李春烨循循善诱,一步步贴近魏忠贤的心坎。

        “可四武营再怎么强,信王再会练兵,现在也不能吓退建奴呀!”魏忠贤还是有点不明白。

        “九千岁,山海关城坚炮利,建奴一时半会也破不了山海关。现在支持信王,是让皇上看到九千岁在为大明朝廷劳心劳力。将来建奴再来,正好让信王去对付建奴,其实建奴和倭寇差不多,都是单兵作战能力很强,这正是信王的长处。”

        “可建奴都是骑兵,骑射非常厉害,不像倭寇是步兵。”魏忠贤还是有点不明白,他看着李春烨,发现李春烨又在诡异地偷笑,顿时明白了,向皇上汇报是,该忽略的地方还是要忽略。他一直是这么做的,那些反对自己的奏章,朱由校,从来都看不到,都被自己直接忽略了,今天可能是头一遭受到皇帝的训斥,都忘了这最重要的招了。“候质,如果将来信王败于建奴,咱家怎么办?皇上会再次责罚咱家用人不明吗?”

      第65章 阴谋得逞

        “九千岁放心,如果信王败了,他还是王爷,皇上唯一的亲弟弟,皇上会责罚他吗?连打败仗的人都没有责罚,还会责罚推荐的人吗?”

        “万一信王要是胜了呢?”魏忠贤担心起来,要是朱由检能到皇帝的信任,那他这个太监算什么?所以他不希望宗族掌权。

        “如果信王胜了,那也是九千岁举荐的功劳。再说,建奴现在的生力军已经超过十万,四武营才四万,四万四武营能打得赢十万建奴吗?要想打败十万建奴,大明军队至少要四十万。”

        “嗯。”魏忠贤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恐惧和担忧,搞不好信王就死在建奴的手里,那自己可是少了一重担忧。“那咱家现在要做什么?”

        “九千岁要做两件事。一、在皇上面前夸赞信王的军事才能,让皇帝相信信王能击退建奴;二、实实在在支持信王练兵,让皇上相信九千岁在为建奴退兵甚至收复辽东做准备。”

        “那咱家要怎么支持信王?”魏忠贤善于揣摩圣意,怎么向朱由校推荐朱由检,他比任何人都做的好,但他大字不识几个,在军事上却是【创建和谐家园】,不知道朱由检需要什么实实在在的帮助。只有给朱由检实实在在的帮助,才能激发他的勇气,让他将来自愿去建奴的战场送死。

        “四武营空饷比较严重,听说信王正准备绕开内阁,向皇上申诉。九千岁不如做个人情,帮信王将四武营的空饷士兵补齐。”

        “补齐空饷的士兵?”魏忠贤可不干了,京师军的空饷,最大的收益者就是他魏忠贤,现在让他将空饷的士兵补齐,那他这个司礼秉笔太监还干个啥?

        “九千岁,也不用管别的营,只要将四武营补齐就行。想那信王,最多能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嗯。”魏忠贤微微点头,这样的话,自己的损失还不大,而且自己以皇帝要整顿京师空饷为名,让那些贪墨空饷的人将银子交出来,说不定自己还会大赚一笔。“好,咱家就全力支持信王练兵,早日克服建奴。四武营的士兵全部补齐,军饷优先供给,军官也任信王调配。”

        “如此一来,信王的信心膨胀,一定把自己当成大明的救世主,将建奴当成他的目标。九千岁还可以送他一程。”李春烨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但他现在还不能有任何表情,否则,就可能功亏一篑。

        “怎么送他一程?”魏忠贤又露出他可爱的大白牙,这李春烨,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今天说话怎么一套一套的?有他的一盘棋,朱由检想不死都难。

        “信王正在找精通建奴语言的人,要送入建奴刺探军情,这显然是在为进入辽东做准备了。听说他看中了锦衣卫的副千户周文启,不知九千岁能否帮他一把,好让他早日达成心愿?”李春烨越想越好笑,脸上可能都露出得意的表情了。他怕自己心中的激动让魏忠贤发现,索性拼命大笑,就好像刘备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巧妙借惊雷掩饰心中的震惊。

        魏忠贤也是大笑,似乎与李春烨心心相映,“好,就让周文启去辽东看看,努尔哈赤这老小子到底怎么了,这么一大把年纪,不待在宫中享福,跑到山海关来干什么?”

        “可是,九千岁,周文启毕竟是锦衣卫的人,田尔耕大人……”

        “田尔耕?他不就是小小的锦衣卫指挥使吗?他敢。候质,你拿咱家的条子,去将周文启弄给信王。”

        ……

        奋武营第一批士兵终于回到了京师,不过只有两千人,是李行的步兵和张横的骑兵,加上早先随朱由检回来的特战队,奋武营只是从山东回来两千三百余人。

        对于这些从战场回来的老兵,朱由检将他们分成三批,依次给假三天,五天后,他们必须全部归营。三天时间太短了,好在这些士兵的家眷全部在京师,没有旅程奔波。士兵们欢呼雀跃,他们已经知道朱由检是信王了,而且,现在是他们新的指挥使。

        士兵们很少有假日,现在他们从山东得胜而归,带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丰收,回家去见老娘和婆娘,士兵们整个下午都闹哄哄的,现在他们才体会到朱由检所说,“军人为百姓而战,由百姓提供军饷;军人为国家而战,有国家发给奖励和抚恤;军人为家人而战,让家人因自己感到骄傲”。这纷乱的军营,哪里有奋武营平时训练的样子?不过朱由检没有时间打击他们兴奋的情绪。好不容易有一场战争,还是完胜,就让他们疯狂一回吧!

        朱由检要感谢李春烨送给他的大礼。准确地说,是魏忠贤送给他的大礼。四武营缺编的士兵已经补齐。为了迷惑朱由检,让他产生消灭建奴的冲动,魏忠贤给四武营补充的都是京师的精锐。而且,四武营的军饷丰厚,又优先拨给,朱由检倒是不用投入多少银两,这样他的经济压力就小了许多。

        朱由检还要感谢李春烨和魏忠贤送给自己更大的礼物。当初李春烨告诉朱由检,在辽东,经略高第与宁前道袁崇焕的矛盾,本来兵部还是拿不定主意。但朱由检说了句“宁远迟早是要丢失的”,结果李春烨在兵部的会议上死扛,硬是让兵部站到了高第的一边。宁前道袁崇焕、宁远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被免职,发配蓟州待命。朱由检趁他们失意的机会,派遣特战队长王慕九亲自去蓟州招抚,将三人请到了京师。

        这三人原来的品级较高,特别是袁崇焕,还是文官,四武营根本无法安置。朱由检本来打算暂时将他们招为幕僚,替他训练四武营。但三人却没有看上这些只有责任、没有权利的幕僚之职。加上辽东军官对京师军根深蒂固的蔑视,朱由检尽管抛出优厚的橄榄枝,三人却一个也没有接下来。

        现在魏忠贤得意之下,给朱由检送上一份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大礼——允许朱由检自行挑选四武营的军官。有了魏忠贤的“口谕”,朱由检当然不能浪费。

        从山东回来的奋武营的士兵们,正在度过愉快的假期,而朱由检,却在忙着四武营的整顿。

        四武营现在每营有九千六百士兵,加上各级军官,总数已经过万。朱由检依据奋武营的设计,将这九千六百士兵,分成一个骑兵卫和两个步兵卫,每卫有三千二百士兵。

        奋武营已经有了一个骑兵卫和一个步兵卫,指挥使分别是刘玉栓和李红军,现在增加一个步兵卫,指挥使是蒋正才。

        耀武营、练武营和显武营整顿的幅度比较大,除了杨都因为比较厚道,继续担任练武营指挥使之外,耀武营和显武营的指挥使都被朱由检撤换了,有祖大寿担任耀武营指挥使、袁崇焕担任显武营指挥使。每营都辖一个骑兵卫和两个步兵卫。

        满桂原来是宁远总兵,又是蒙古人的后裔,擅长骑射,朱由检就让他挂四武营指挥佥事衔,负值四武营四个骑兵卫的训练,由于朱由检常常不在四武营常驻,满桂是实际上的四武营最高指挥官。

        四武营的训练,包括思想训练和身体技能训练。思想训练是内容有三项,主要是借用了老人家的军事思想:

        一、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作为士兵,必须服从军官的管理,严格执行上级的军令,哪怕是作为诱饵,有去无回,也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在战场上才有战斗力。

        二、军人的精神是勇上前线、敢打头阵、不怕牺牲。对于国内外一切敌人,军人都要有打败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不能被建奴、蒙古这些纸老虎吓到。

        三、军人的使命是保家卫国、守土开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人是由国家提供军饷,战争史必须为国家浴血奋战。战后由国家论功行赏,死亡士兵的家人获得抚恤,受伤的士兵得到补偿和生活保障。

        至于士兵的身体技能训练,朱由检以奋武营的训练位基础,整理出《士兵训练手册》和《士兵训练大纲》,准备在军校中培训军官,现在可以直接拿到四武营中训练。

        朱由检召开四武营第一次高级军官会议,在耀武营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四武营指挥同知朱由检、四武营指挥佥事满桂、耀武营指挥使祖大寿、练武营指挥使杨都、显武营指挥使袁崇焕以及各营的卫指挥使,奋武营的刘玉栓、李红军都在山东未回,只有新任的步兵卫指挥使蒋正才参加了会议。

        “殿下,末将看过《士兵训练手册》和《士兵训练大纲》,如果士兵都达到大纲上的标准,战斗力不会弱于辽东军。但末将不明白,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从事队列训练,难道只是为了阅兵的需要?”袁崇焕微皱着眉头,他从骨子里看不起京师军,这些士兵基本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什么上战场的机会,顶多就是让兵部阅个兵、吓唬吓唬那些怕事的百姓,真要见真章,就要放到辽东战场。

      第66章 斗酒

        朱由检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的名将,身量不高,应该还不到大明男人的平均身高,皮肤偏白,看上去是标准的文官。

        偏偏他在晚明乱世却是以统兵著称。他的目光很直接,根本没有回避朱由检,就像黑暗中一束强烈的光线,直刺得别人从心底发寒。这样看着朱由检,显得有点无礼。但朱由检没有计较这些细节,袁崇焕果然是不拘小节、不避权贵的人。

        “袁将军可以,什么样的军人最有战斗力?”

        “那当然是军纪严明的军队。”袁崇焕十分不屑,他可是上过辽东前线、与建奴真刀真枪战斗过的将军,不是京师这些老爷兵可比的。就连朱由检,也不过是有点名气,如果与建奴相遇,怕给人家提箭壶的资格都没有。

        朱由检暗笑,果然是秉性忠耿、孤迁廉直,也难怪他遭到朝廷大臣们的猜忌。这种性格的人,有非常强的主见,指挥打仗有一手,但难以与别人相处,特别是上级,往往不喜欢这种目中无人的将领,难怪真正的崇祯将他杀了。

        不过,现在自己加入大明,历史肯定已经改变,自己一定要为大明保护好这位桀骜不驯的将领,给他发展的空间。他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在明末的乱世,特别需要这样的将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06: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