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殿下请说,只要我能做到。”李春烨不知道朱由检又玩出什么花样,其实秦永年和李元都是破格提拔,他虽然尽了全力,关键还是朱由校。如果不是朱由校全力支持,李春烨还真不知道能不能解决,他在心中暗暗祷告,最好是“一加一等于几”这种级别的难题。
“山东武备崩溃,可否允许奋武营在山东驻留两月?秦永年虽然是优秀的军官,但他略显仁慈,且山东的武备破坏严重,没有奋武营的保护,怕是自身安全都是问题。”
“殿下现在是奋武营的指挥使,你可以自行决定。不过,军队调动是大事,老臣提出两点意见,一、山东倭寇已经歼灭,奋武营可以分批撤回京师;二、可以留下少量官兵,作为秦永年的亲兵。”对大明军事体制熟悉的李春烨,很快就解决了朱由检的难题。在他眼里,这就是“一加一等于几”的问题。
“多谢尚书大人,晚辈也代秦将军谢过大人。”山东布局的顺利实施,李春烨在背后一定做了很多工作,朱由检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
“殿下言重了。不知殿下还有什么要求?”送佛送上西天,李春烨帮助朱由检,迟早会传到魏忠贤的耳中,这根最粗壮的大腿,再也不是他的依靠,说不定在什么时候还会给他最致命的一脚。现在,他只能将自己的希望押在朱由检的身上了。
¡¡¡¡¡°»¹ÓÐÒ»¸öÄÑÌâ¡£¡±ÖìÓɼ첻֪µÀÀî´ºìÇÄÜ·ñ½â¾ö£¬±ø²¿²»ÊÇÖ»ÓÐÀî´ºìÇÒ»¸öÉÐÊ飬¶øÇÒ»¹Éæ¼°µ½Ðí¶à¸ß¹ÙµÄÀûÒæ¡£
“京师军空饷严重,以奋武营为例,满员九千六百士兵,而实际只有六千。其它各营怕也好不了多少。还望李大人……”
“军队空饷,由来已久,全面整顿,必然引起军备动荡。”李春烨皱了皱头,这个问题还真解决不了,他只是兵部尚书之一,上面还有内阁大学士,还有九千岁魏忠贤。除非皇帝出面,全面整顿军备才有一点希望。“这样吧,老臣法律人情并用,以皇帝整顿山东军备为契机,先将四武营的兵力补充完整,其它各营,须缓缓图之。”
朱由检明白李春烨已经尽力最大的努力。大明后期,政治连同军事的【创建和谐家园】已深入骨髓,如果全面整顿军备,必然损害手握重权的既得利益集团,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都会将改革者撕成碎片,这绝不是李春烨能够担当得起的,而自己现在无论威望、经验、身份,都不足以担当这么重要的任务。
那就一步步来吧,反正四武营能够满员,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那就这样吧!李大人为大明,可是呕心沥血呀!不知道大明将来如何回报李大人。”
李春烨没指望朱由检和大明怎么报答,他只是看着朱由检,眼角的鱼尾纹拉得老长:“殿下,你的问题解决了,现在要解决老臣的问题了。”
“你的问题?”朱由检不解,你是兵部尚书,你都解决不了,我能有什么办法?我还是未成年人,除了信王身份,无论经验、地位还是声望,哪是你李春烨的对手?“不知李大人有什么问题?”
“殿下不用担心,老臣的问题,对殿下来说很简单,只要张张嘴就行。”李春烨似乎猜到朱由检的腹诽,“殿下能否对老臣展望一下大明的未来?”
“展望?李大人说笑了。晚辈年青,说不上展望。但既然李大人问起,晚辈就谈谈自己的粗陋见解。”朱由检发现李春烨还是对大明的中兴寄予厚望,不知道他有没有贪腐。
在现在的大明,能忠于职守,为大明的未来考虑,已经很难得了。况且朱由检要强军,只有李春烨有可能支持他。
“老臣洗耳恭听,看看,还能为殿下做点什么。”李春烨觉得他已经老了,很多事情即使有想法,也不愿翻开新的一页。只有朱由检这样年青的人,才有可能为大明规划未来,他最多能协助朱由检打打边鼓。
至于得罪魏忠贤的事,他也考虑过,最多是致仕避让,在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中,只要主动致仕的人,都能得到善终,只有杨涟、左光斗那种死硬到底的人,才会死在锦衣卫的炼狱。
“那晚辈就说说自己的想法。”朱由检自称晚辈,的确是对李春烨的尊重,李春烨是最有可能支持他的人,即使将来当了皇帝,也离不开一批大臣的支持。今天这儿只有他们两个,也不用担心话会传出去。
¡¡¡¡Àî´ºìÇûÓÐ˵»°£¬Ö»ÊÇÓ÷º×ž«¹âµÄÑÛÉñ¿´×ÅÖìÓɼ졣
“将来大明第一战,必是建奴。建奴目前已经定都盛京,也就是大明的沈阳。大明几乎失去了整个辽东镇,只剩下辽长城以东、渤海以西的宁远、锦州等狭窄的辽西走廊。建奴的首都从赫图阿拉迁到辽阳,再从辽阳迁到沈阳,从迁都的顺序就可以看出,建奴并不满足于辽东,决不会与大明分长城而治,而是会越过长城,目标是我大明的全部河山。”朱由检有后世的经验,当然知道建奴在大明屡次伤师失地后,越过山海关,统治了整个汉民族近三百年。扬州三日、嘉定十屠是汉民族永远的痛。
“可殿下怎么知道建奴不会和蒙古一样,和大明划长城而治呢?”李春烨觉得朱由检的话太过骇人,他倒觉得建奴就和蒙古一样,不适合中原的农耕,他们只是为了生存,才会利用骑兵抢夺【创建和谐家园】的财物。虽然他对大明的政治【创建和谐家园】比较悲观,但对建奴入关,还是和其他人一样,压根就不相信。
“李大人,蒙古人不是也曾灭过大宋、统治中原吗?”朱由检心中忿忿,不知道大明的朝臣怎么能将希望建立在建奴不适应大明的土地上,一名十岁的孩童,捧着亿元大钞,行走在人流汹涌的大街上,而所有的歹徒都摄于法律的威严,而任其从南京走到北京,再从北京走到东京,可能吗?“蒙古人不是主动退出关外,而是被太祖、成祖打怕了,不得已退出长城。即使建奴和大明划长城而治,大明也必须在长城一线部下重兵,现在大明不仅有防范建奴的辽东、蓟州、宣府,更有防范蒙古的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李大人想一想,大明为什么发不出军饷、挤不出救灾的钱粮?大明的税赋收入又几成耗费在蓟辽前线吧?如果加上陕西、山西一线防备蒙古的边军,九边重镇耗费的钱粮,怕是占了大明的五成以上的税赋吧?如果将建奴长期挡在长城以北,加上蒙古,大明,能耗得起吗?”
李春烨本来没想得这么远,他虽然是大明的兵部尚书,但手中的实权并不大,所以和其他的文官差不多,只要保住自己的位子就行,权力之外的事,还是让更高层考虑。
现在听朱由检说起大明的未来,心中大惊失色。按照朱由检的推断,不管建奴会不会入关,大明都会死在建奴的手中,不是在军事上被建奴战死,就是在经济上被建奴拖死。他毕竟是为官已久,脸上还是不动声色:“那殿下觉得如何打好这第一战?”
第54章 大明的未来(二)
“由于大明在辽东渐渐败退,现在鞑靼蒙古的朵颜三部、科尔沁部、察哈尔部都已经归顺建奴,如果大明全力北伐建奴,蒙古各部就可能出动骑兵捣毁粮道,甚至切断辽西走廊与山海关的联系通道,大明的北伐军队就被包了饺子,必定不战自乱,那就是下一个萨尔浒之战,大明伤不起。所以大明要北伐,必须先从喜峰口出关,奇袭蒙古朵颜三部。朵颜三部是蒙古各主要部落中最弱的,也是离辽西走廊最近的,如果征服朵颜三部,则军队就地驻扎,保护北伐军队的粮道和通道,再以重兵出山海关,全面北伐建奴。”朱由检的分析是粗线条的,因为在具体的战争中,战场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昨天的盟友今天可能变成敌人,昨天的敌人今天也可能变成盟友。
所以总指挥官只能说个大概,具体的战争策略还需要参加战斗的军官临场发挥。不过,现在朱由检只是对大明未来的展望,就像是小说的大纲,不需要具体化。
“殿下,北伐建奴,能取得胜利吗?况且,大军北伐,需要消耗大量的钱粮,大明能支持得住吗?”李春烨对朱由检的战略眼光是越来越折服了,但只有战略眼光还远远不够,大明还必须有击败建奴的实力。目前辽东的现状,是大明勉强维持在关外的存在,防守尚且不足,更不要说消灭建奴了。“不知殿下在山东剿灭倭寇的经验,能否用到辽东?”
“以大明目前的战法,当然不能剿灭建奴。”现在的辽东前线,大明依靠军队数量的绝对优势,勉强守住几个城市,顽强显示自己的存在,但辽东的军队根本不能出城与建奴决战,以大明的步兵对建奴的骑兵,大明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游牧民族的骑射优势,是农耕民族无法比拟的。大明要想在野战中击败建奴,掌握辽东战场的军事主动权,必须依靠火器。”
“辽东的军队不是有火器吗?大明军队的火器,至少有七成在辽东,包括红夷大炮。”
“靠这些火器,只能让大明军队败得更快、伤得更多、死得更惨。”当着李春烨这位兵部尚书的面,朱由检不好说得更多,必须给他留了几分薄面,但在心中狠狠地鄙视了一把。“这些火枪火铳,虽然士兵们很容易掌握,但射程没有建奴的弓箭远,准度没有建奴的弓箭高,发射速度没有建奴的弓箭快。拿这些火器让士兵打仗,能维持现在的局面就不错了,如果换成我去前线指挥,怕是这样的结果都是奢侈。”
“那依殿下……”李春烨被朱由检说糊涂了,觉得辽东没有任何乐观的理由了。但偏偏朱由检说的又很有道理,让他无法反驳。
“改良火器。集中优秀的工匠,造出更好的火器。这些火器的射程必须超过建奴的弓箭,我的火器能能射着他,他的弓箭却不能射到我。有了这种武器,大明的步兵才有实力出城和建奴决战。”
朱由检的心目中已经有了燧发枪,只是不知道毕懋康现在研究得怎么样了。
“工匠们能造出这样的火器吗?”李春烨是兵部尚书,对大明的火器制造是有一定的了解。在大明,工匠是军籍,必须依靠军饷过日子。但朝廷长期拖欠军饷,那些依靠军饷为生的工匠们,恐怕逃得差不多了,谁还有心思研究火器?
大明现在陷入了恶性循环,朝廷没钱给辽东之外的士兵和工匠发军饷,工匠们没有收入,只好大量逃亡,自谋生路;没有先进的火器,辽东的战事就会不利,朝廷只能依靠士兵的数量来弥补;而士兵数量越大,需要的军饷就越多,其它地方就更没有军饷。实际上,大明现在的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了。
“能,工匠们一点能造出合乎需要的火器。”朱由检知道毕懋康就是大明燧发枪的创始人,现在自己给他创造出更好的研究条件,他的研发速度会更快,一定不会在大明灭亡之后才造出燧发枪。
“工匠能造出优良的火器,而这些火器又能在辽东打败建奴,殿下有几成把握?”李春烨对工匠们没有什么信心,但他相信朱由检不会信口开河,这是军国大事,事关大明存亡,作为信王,他绝不会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整个皇族的安全开玩笑。
“九成。”朱由检知道李春烨在考验自己,这可能是决定李春烨是否完全相信和支持自己的最关键一个问题,所以他回答的十分坚决,也表现得十分自信。
李春烨没有说话,他静静地注视着朱由检,每次朱由检让他感到意外时,他就用这种眼神看着朱由检,希望从朱由检的脸上看到他希望知道的答案。
但朱由检的脸上除了坚毅,什么也没有。他不相信朱由检又是从书中找到的答案。他是文官出生,是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也是博览群书,但书中从来没有朱由检所说的那些答案。
朱由检每次做出出乎他意料的决定时,又给出他意料之外结果,这结果又是他最希望的。他不打算再怀疑朱由检了。
“殿下,然后呢?我是说,打败建奴之后。”
“然后?然后当然是撤军,大明需要休养生息。现在的大明已经十分孱弱,不可能通过一次战争,完全歼灭建奴和蒙古。但大明在休养生息的同时,还要做好两件事。”既然李春烨相信大明能研发出足以打败建奴的火器,那李春烨就会完全相信自己的话,不管他将来能不能成为自己的盟友,起码他不会成为自己的敌人。
迈过这道关键的门槛,朱由检心中暗暗激动,李春烨极有可能是他第一个政治军事上的盟友。
“哪两件事?”李春烨对朱由检的话十分赞赏,虽然他是兵部尚书,但他是文官出生,骨子里并不喜欢打仗。朱由检的休养生息政策和他十分对头。
“一是控制北方,不让建奴、蒙古实力壮大。从喜峰口向北修路,征集建奴、蒙古壮丁劳动,沿路每隔千里筑一大城,大明驻军,由大明和北方的游牧部落共同承担军饷,让他们真正为大明的发展贡献力量。如果能在关外筑起三座大城,则大明的管理地域向北延伸三千里,不仅开疆,也初步解决了游牧民族的边患。那个时候,大明已经打败建奴,相信他们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和底气。”朱由检当然不是要削弱建奴,想起后世建奴的残忍和对汉民族科技文化的摧残,他真想对建奴来个灭族。
李春烨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不知道是朱由检的话太过震撼,还是他觉得自己以前太无知。
令大明头痛了十余年的建奴,被朱由检几句话就解决了,简直和撒泡尿一样简单。建奴可不是山东的两千倭寇。
不过倭寇也是击溃了山东的十几万明军,而朱由检,只用了六千士兵,就能全歼倭寇,这结果,就是大明最强的辽东军恐怕也做不到。
李春烨对打败建奴还有点怀疑,不过现在整个大明都没有好办法对付建奴,既然没有办法,即使他有小小的怀疑,也只能选择相信朱由检,除了相信朱由检,大明已经无路可走。
“殿下,那第二件事呢?”
“二是组建海军,保卫大明海疆。西夷已经东侵,孤悬海外的台湾岛,被红毛占领;佛朗机人骗占了广东大陆的壕镜;大明在南洋的藩属国,多半被西夷侵占。南洋小国,或被亡国,或被灭种,时刻盼望大明解救。树欲静而风不止,虽然大明没有为这些藩属国撑腰论理,但西夷还是要入侵大明的。没有海军,大明就无法将西夷拒之门外。”大明朝廷没有海洋意识,陆地已经足够大,足够富有,谁还有洋精力去管海洋?
朱由检来自后世,当然知道海洋的重要性。如果不趁现在占领这些岛屿,将来汉民族又会被第一第二第三岛链封锁,那自己就是汉民族的罪人。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欧洲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重要性,因此,开始在全世界掀起夺岛热潮,无论是亚洲、非洲还是美洲,只要他们发现的岛屿,一律先占了再说。
“可是,殿下,台湾本来就不是大明的国土。据老臣所知,台湾岛本来叫东蕃岛,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是化外之地。台湾,不过是沿海郑芝龙、颜思齐等海盗的称呼。”李春烨觉得自己终于可以献计献策了,原来这位年青的王爷也不是万能的。
见过卖国的,没见过卖得这么冠冕堂皇又让人无法反驳的,竟然帮助荷兰人争夺台湾的所有权。
如果这时候有国际仲裁,李春烨一定毫不犹豫站在荷兰人的一边,毫无意识地出卖大明的领土利益。
朱由检也不得不承认李春烨说的是事实,大明朝廷的确没有对台湾实行有效管理,甚至为了回避与当地海盗的【创建和谐家园】,把台湾当成包袱,根本不承认是大明的领土。
第55章 大明的未来(三)
“李大人,台湾自古就是我【创建和谐家园】的土地。李大人熟读经史,应该知道,三国时孙权就曾派人登岛,宣示【创建和谐家园】;前元也曾经管理过台湾;现在台湾岛上的居民,绝大部分都是我大明的子孙,他们是标准的【创建和谐家园】。本朝由于北方一直有蒙古的边患,精力放在北方,才忽略了对台湾的管理。尽管如此,成祖年间,郑和的船队也曾到过台湾,宣扬大明国威,安抚当地百姓,台湾与汉民族一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李大人,台湾离大明的福建、广东太近,以西夷的海军实力,如果台湾被他们占据,必然时时威胁大明的海疆。那时,大明北方边患未除,又增加南方海患,大明能承担得起吗?”朱由检只好给李春烨上起政治课,这种理由在国际上肯定站不住脚,不过没关系,只要在李春烨的心里站住脚就行,朱由检也没打算到国际上和谁说理去,现在还没有联合国,没有解决国际【创建和谐家园】的渠道,国家之间,靠的就是实力,谁的实力强,谁就是老大,就可以分配国际资源。
李春烨果然眯着眼睛,在慢慢回味着朱由检的话,就好像是在反刍的老牛,完全忘记了外界的存在。过了好久,似乎朱由检的理由真的在他心中站稳了脚跟,他没再提出反对台湾的意见,“殿下,西夷真的会入侵大明吗?”
“西夷已经【创建和谐家园】,连大明陆地上的壕镜都被占领了。李大人,西夷的海军都是由海盗组成的,有哪个海盗登上大明的陆地后,对大明丰富的财物、美丽的女子不动心?”朱由检被迫采用忽悠战术,他将现在的荷兰、葡萄牙和将来的英国、法国混为一谈了。
现在的欧洲诸国还真没有入侵大明的胆量。
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实际上是大明白送的。荷兰人要与日本、朝鲜进行海上贸易,需要经过台湾海域。
荷兰人最先看中的是澎湖诸岛,但澎湖诸岛是大明的领土,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争。经过海战,荷兰人无法承受战争的损失,主动派人和大明福建的官员和谈,希望大明能在澎湖划一块土地,让他们进行转口贸易,福建的官员不敢答应,就让他们去更外面的台湾找落脚的地方。
但荷兰人年更喜欢开化程度较高的澎湖,便借口不认识去台湾的路,不肯离开澎湖。
结果福建的官员派人给他们带路,将他们送上台湾岛。
葡萄牙占领的壕镜,就是后来的澳门,也不是采用军事手段强行夺取的。
在占领壕镜之前,葡萄牙已经有大量的传教士来到大明传教,对大明的强大和广阔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葡萄牙根本不敢和大明进行战争。
他们来到东方自身为了求财,于是在熟悉大明制度的传教士指点下,他们贿赂了广东的地方官员,以每年五百两银子的税款,取得了在壕镜的独占权。
壕镜一地,只许葡萄牙人贸易,不许其它西洋诸国进入,连当地的【创建和谐家园】也是必须接受葡萄牙人管理。
“那大明要怎样和西夷开战?”李春烨逐渐跟上了朱由检的思路,如果大明要收回台湾、壕镜,帮助南洋诸国,一定和西夷有一场战争。
“这是大明的第二战。和西夷开战,主要靠海军。先【创建和谐家园】,将战场移到南洋,尽量减少大明的损失。南洋离大明很近,大明海军有陆地依靠。而西洋海军虽然在南洋有据点,但他们的军舰、弹药、枪炮的补给远在万里之外,一旦船只枪炮弹药损失,难以及时补给。大明获胜所依靠的就是地利、人多。”
“难道还有第三战?”李春烨暗暗心惊,这年青的王爷,到底要将大明带入何方?
“李大一定还记得万历年间大明与缅甸的战争吧?大明军事上并没有失利,却是将云南的孟养、木邦、缅甸、八百大甸等军民宣慰使司丢尽,这是大明的耻辱,连小小的莽应龙都搞不定。此处在南洋和西洋之间,如果大明能收回,并在此驻扎海军,就是在南洋和西洋之间打下一颗钉子,也有利于大明巩固在南洋的军事成果。换句话说,即使大明在南洋军事不利,有了缅甸,西洋也不敢对大明不利,这儿是扼守他们回家的路。”朱由检收复缅甸,实际上是为大明寻找印度洋的出海口,在后世,中央王朝为了绕过马六甲航线,花了巨大的国家投资,才取得一定的交通权。
但李春烨不可能看得懂出海口的意义,所以朱由检只是强调缅甸曾经是大明的藩属国,缅甸的北部曾经是大明控制的领土。“不过,缅甸国家比较小,军力比较弱,这第三战的规模不会太大。”
“可是殿下,缅甸与大明交界的地方,山势雄厚,交通不便,军队进入缅甸后,补给怕是不易。而且,南方丛林瘴气弥漫,不适合大明士兵行进。”李春烨在兵部工作多年,对本朝的历史还是很清楚的,要想忽悠他,还真不容易。
“修路。李大人可见到京师东直门外的水泥路?如果将这种宽阔、平坦的大道修到云南、修到缅甸边境,则大明的军队在缅甸的行动就会势如破竹。而且,对缅甸的战争,不用调北方的军队,就近调云南的军队就行。云南和缅甸的地形相似,云南的士兵更容易适应缅甸的环境。”
大明的地域广阔的优势要充分发挥,打建奴、蒙古,要用北方的军队,他们比南方的军队更适应北方的严寒,而打缅甸,则需要云南、广东的军队,他们更能适应南方闷热的丛林气候。
地大物博,不是挂在嘴上,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地大物博才有实际的用处。
“殿下,云南交通复杂不便,人口更是稀少,哪有大量的人丁修路?”李春烨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云南的人口不用与南北直隶、浙江比,就是常常受到蒙古骚扰的陕西、山西,也比云南的人口多得多。而且云南还没有改土归流,很多地方的人口还没有归化。
第56章 大明的未来(四)
“李大人不用担心,有建奴。征服建奴的战争中,一定会有很多俘虏,大明不会白白养活他们,他们要想生存,就必须为大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建奴的俘虏被调到南方,还可以削弱建奴的力量,为大明的北疆多争取几年和平的时间。”朱由检早在信王府,婉儿的肚皮上,就规划了大明的几场战争,以及可能的得失。
在别人的眼里,他还是未成年、未见过世面的王爷,但实际上,他却是十五岁的身体,三十岁的大脑,更有着三百年的后世经验,至少可以和雾灵山的小雨有得一拼。
朱由检的想法,已经远远超出了李春烨的理解。不仅是他,大明任何人都不可能跟得上朱由检的思路。
李春烨感觉正被朱由检带到未知的世界,不仅是南洋、缅甸这些陌生的地域,更是思路上的陌生。特别是朱由检严密的思路,在打败建奴时,就能想到用建奴的俘虏去南方修路。他怎么对大明历史、地理如此熟悉?又对大明未来的规划如此清晰?如果他不是王爷,而是……李春烨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他发现自己走神了,赶紧采用了围棋上的打僵:“然后呢?殿下。”
“大明第四战,彻底归化北方游牧民族。在大明的第一次北伐中,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只能接受游牧民族的归附,为大明的发展争取几年的时间。然而,游牧民族从来都是崇拜狼性,一旦大明衰弱的时候,他们就会像现在这样给大明制造致命的威胁。所以,只有彻底同化他们,汉化他们,才能为大明的北疆带来永久的和平。”这是朱由检真实的想法,自从穿越以来,李春烨是唯一听到这种话的人。说完了自己的决定,朱由检也不再感到孤独了,至少他已经有了李春烨这个支持他的粉丝可以倾诉。“当然,这也许不是一次战争,在大明绝对的实力面前,分裂的各个游牧部落根本没有对抗的本钱,也许他们会主动请求归顺,毕竟大明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
李春烨又是陷入长久的沉思,他需要时间消化朱由检的设想,大明三百年的北方国患,汉民族数千年的国患,在朱由检面前,就这么轻松地烟消云散,这,可能吗?
李春烨还是觉得暂时不去管朱由检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他要看看朱由检到底还有多少惊世骇俗的想法:“殿下,然后呢?”
“此后,还有两战,西夷和日本。看具体的情况再决定先后的顺序。”既然已经惊到了李春烨,朱由检干脆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说出来,看这位兵部尚书大人的状况,还不至于心脏病复发。
“殿下,可日本兵没有犯我大明,为何要攻打日本?”李春烨虽然是兵部尚书,可骨子里终究还是儒学,信奉老人家所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没有?”朱由检觉得李春烨是选择性遗忘了,自己有必要给他提个醒,“本朝嘉靖年间,倭寇大批量、长时间入侵福建、广东、南直隶、浙江,不久之前还入侵山东,难道不是明证?”当然有些事情只看结果,也没必要分得太清楚。
其实倭寇并不是日本的正规军队,他们只是在日本混不下去,才来到大明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他们坑蒙拐骗的机会。
那个时代的大明人比后世中央王朝的国民更有骨气,不肯接纳大批的倭寇【创建和谐家园】。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倭寇为了生存,才在大明的国土上烧杀奸淫掳掠。
但嘉靖年间的朝廷还没有腐烂透顶,朝廷信奉你的贫穷与我无关。所以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英雄纷纷涌现,直到倭寇死无葬身之地。
对于倭寇与日本军人的区别,朱由检决定选择性遗忘,反正都是日本人,谁有闲心管他们内部的事?自己的事情都忙不完,婉儿还在王府倚门等着自己的回来。
“李大人,综观日本的历史,他们向大陆发展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日本列岛地少人多,每每妄想通过侵占大陆的领土来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这和建奴、蒙古的侵略目标是一致的。唐朝显庆、龙塑年间,日本就是因为要向大陆扩张而侵犯新罗,在被大唐狠狠修理了一顿之后,才老实了几百年;本朝万历年间,日本再次野心膨胀,在权臣丰臣秀吉的亲自率领下,再次进犯朝鲜,在大明的全力帮助下,明朝联军才艰难战胜日本。”
“殿下,日本乃弹丸小国,不会对大明构成威胁。而且,日本侵略的是朝鲜,他们从来没有入侵过大明。”李春烨今天不知怎么了,好像专门和朱由检唱对台戏。其实,他是觉得朱由检的征伐太多,劳民伤财。更重要的是,他对朱由检能否每次战争都取得胜利的信心还是不足。
“李大人,以前日本的确只是入侵朝鲜。如果日本成功灭掉了朝鲜,他们是否有下一步行动?他们下一步行动的目标又是什么?”朱由检一步步诱导着李春烨的思路,“不错,和大明比较,日本的确是弹丸小国,但从与日本的战争来看,他们在一步步强大。大唐对日本,是完胜;本朝对日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是惨胜。大明的最高指挥官李如松战死,明朝联军的战船损失殆尽,而丰臣秀吉就是利用明朝联军没有战船的机会,带着十几万侵朝军队平安地撤回日本。李大人,以大明现在的实力,假如再有一次对日本的战争,你,能预测出结果吗?”李春烨当然不知道,但朱由检却是刻骨铭心。下一次对日本的战争,让中央王朝彻底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日本人加在【创建和谐家园】身上的罪恶,态度之蔑视、主观之仇恨、性质之恶劣、手段之残忍、损失之惨重、范围之广阔、时间之长久、影响之深远,超过【创建和谐家园】以前受到的所有不幸之和。这也是朱由检念念不忘日本、时时防范日本、创造机会打倒日本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