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如果是因为山东的灭倭,皇帝要给自己什么奖励,那也应该是太监来宣旨,有他李春烨什么事?
想想不对,李春烨找自己,好像不是公事,只是让自己去“一会”,很可能谈的是私事,难道对奋武营的奖励,先来征求自己的意见?好像这事兵部也没必要和自己商量呀!
“应元,来人是怎么说的?”
“殿下,来人只说李大人请殿下去兵部一会,但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事。”徐应元躬身回答,来人没有明说,他也是没辙。
既然想不明白,那就不想,免得白白伤害脑细胞。
兵部的正堂内,只有三个人,除了李春烨,另外两人朱由检都不认识。
“李大人,哈哈,这两位是……”
“见过信王殿下。”三人一起向朱由检行礼。
“这位是兵部右侍郎赵彦,这位是兵部左侍郎阎鸣泰。”李春烨向朱由检做了介绍。
“哈哈,都是兵部重臣。不知李大人找本王何事?”人虽然不多,却都是重量级的,朱由检觉得气氛有点重。
“这么热的天,让信王殿下跑路,实在是不该。”李春烨再次拱手表示歉意,他没有直接回答朱由检的问题,而是绕了个弯子:“不过奋武营发回的军报太简洁,老臣实在希望了解详细的战况。”
“尚书大人是指?”朱由检还不知道李春烨对自己的战绩有了疑问。
“殿下,恕老臣直言,当年戚少保平倭,用兵如神,但准备充分,麾下士兵几乎都是专门对付倭寇的好手。即使如此,战场之上,士兵亦是伤亡不断。今奋武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能以极小的伤亡而歼灭倭寇,希望殿下能给老臣解惑,老臣也会将奋武营的战例向全军推广。”李春烨已经相信秦永年和朱由检并没有虚夸战功,他真心希望了解奋武营获胜的原因,不管这个成功是来自秦永年还是朱由检。
“尚书大人是否怀疑奋武营的战报?”李春烨在皇帝还没有决定给奋武营什么奖励的时候就来责问自己,朱由检觉得李春烨可能怀疑战报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他朱由检和秦永年在冒功。
但人家没有直接说出来,朱由检也不便发作,他用直接发问来逼迫李春烨表态。
“殿下误会了。”李春烨站起身,再次向朱由检行礼,“如果老臣怀疑军报的真实性,一定会派人暗中查访,而不是直接询问殿下。况且,山东离京师不远,锦衣卫也会根据自己的方式核对军报。老臣只是在想,山东十几万军队不能剿灭倭寇,而奋武营只有六千士兵,却能完胜倭寇,这中间的差别到底在那里?”李春烨不待朱由检回答,重新坐到位子上,“殿下,辽东军士正陷入苦战,犹且处于不利局面,如果殿下能将奋武营的战术推广到辽东,那辽东的局面必定定能大大改观。老臣主管兵部,对辽东的战事忧心如焚,故此不避嫌疑,私会殿下。望殿下不要怀疑老臣一片为国之心。”
“奥。”朱由检轻答了一声,李春烨的话,无论从原因还是结果,都说得合情合理。朱由检想到他对自己有推荐之恩,心中的怨气早已消散。“李大人,奋武营以六千士卒,对付倭寇的两千,这点微末的胜利不足以向全军推广。而且,奋武营的获胜只是个案,要向全军推广,恐怕条件不足。”
“殿下是指?”自从发觉奋武营的军报没有水分,李春烨就更加看好朱由检,虽然秦永年也是一位耿直的军人,但奋武营面貌的改观,是从朱由检来到奋武营之后才发生的,真正的功臣还是朱由检。
“咳咳……”朱由检似乎被茶水呛着了,好长时间都说不出话来。
李春烨看了朱由检一眼,没有再问下去,在场的人都是文官,兵部的顶级人物,当然也明白军队的改革不是儿戏,朱由检所说的条件不足,他们都心知肚明。
见有点冷场,李春烨转移了话题:“殿下,老臣有一些事情不明,希望殿下能为臣等解惑。”
“尚书大人言重了。只要本王知道,自当言无不尽。”对于奋武营本次战斗,朱由检觉得没什么好保留的,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将功劳栽到秦永年的头上,好让他早日入主山东。
“殿下怎么想到用【创建和谐家园】围歼倭寇?难道仅仅是为了减少奋武营的损失?殿下焉知倭寇不冒死近战?”李春烨提出了自己得疑点。
“这些倭寇只是盗匪,以劫掠为生,他们并不是正规的军队。虽然单兵作战勇猛,但并没有严格的纪律。况且奋武营安排两路骑兵接应,如果倭寇死战不退,这些骑兵同样以【创建和谐家园】,从侧面出击。倭寇排成纵队,必然是骑兵【创建和谐家园】的靶子。”朱由检侃侃而谈,似乎又回到了当日的谋划之中。
“平原设伏,闻所未闻,殿下何以自信能围而歼之?”李春烨虽然是文官,但他在兵部任职多年,对军队的战术也多有研究。但他从来没听说过,在没有任何遮挡的平原,可以埋伏军队。
“倭国不产战马,所以倭寇不习马术,对骑兵的优势了解不够。奋武营则无论骑兵还是步兵,都有战马,行军速度至少是倭寇的五倍,所以奋武营能够依靠速度的优势快速布起包围圈。即使倭寇能冲出包围圈,也没什么关系,奋武营以骑兵的速度,能很快重新包围他们。”朱由检没有明说,这套战术其实不新鲜,建奴依靠骑兵的速度优势,就是常常用这种方法在辽东击溃大明的步兵。
“老臣还有一问,这是我们共同的疑问,这也是他们要求参加会见的理由。”李春烨指指赵彦和阎鸣泰,目光变得柔和起来,“此次战术,究竟是殿下的手笔,还是秦永年的主意?”
朱由检也看了眼李春烨,发现他只是想要真相。作为兵部尚书之一,此次奋武营的作战太过奇特,他当然要找到原因。
朱由检避重就轻,简要介绍了战前的部署,当然,所有的主意都是奋武营高层的集体智慧,秦永年当然是首功。
朱由检都这么说了,他们即使有疑问,也不能再责疑了,有些事,心知肚明比说出来好得多。
李春烨眯起了眼睛,似乎在消化朱由检的“肺腑”之言。从他对秦永年的了解,心中的疑虑逐渐烟消云散了。“眼下奋武营还驻守在山东,殿下和秦将军有何打算?”
朱由检将自己的想法向在场的三人做了简要的汇报。秦永年能不能留守山东,在座的人都有决定权,他们都是主管京师军的高层,至少有建议权,所以朱由检也没打算瞒着他们,也许他们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当然,让秦永年偷偷组建海军的事不能说,谁都知道海军是烧钱的军种,现在大明的军费都花在辽东,地方卫所军都没有军费,哪有钱来组建海军?
李春烨看了阎鸣泰等人一眼,“信王殿下不仅指挥打仗的一把好手,对大明的军事布局也有独到的见解,是大明不可多得的军中良才。”他和阎鸣泰等人一样,从内心直接将奋武营的功劳算在朱由检的头上。
“殿下,下官有一疑问。不知殿下对辽东的战事怎么看?”兵部右侍郎赵彦,听朱由检的一番高论,已是心潮澎湃,虽然他的理念不同于朱由检,但他也不能否认朱由检的战术非常实在,也许并不华丽,却非常实用。
辽东是他的心病,大明死活不肯放弃辽东所剩下的弹丸之地,在军事上又总是不利,每次追究失败的责任,他们这些兵部的【创建和谐家园】都胆颤心惊,生怕自己躺着也中枪。
“以现在的战争手段,大明难以收复辽东。”朱由检最担心的也是辽东,后世的历史上,大明就是亡于建奴,汉民族的脊梁被压断了近三百年。“大明虽然组建了关宁铁骑,但建奴从小生活在马背上,人马早就融为一体,骑射功夫非临时组建的关宁铁骑可比。而且,如果大明的军队跨过长城,粮道容易被来去如风的建奴骑兵所断,没有补给,大明军队将不战而溃;若不跨出长城,不仅关外之地收不回来,山海关的重兵会消耗大量钱粮,长期下去,沉重的军饷大明怕承担不起。”
“连关宁铁骑都不能取胜,大明将何以战胜建奴?”阎鸣泰叹了口气,他对辽东早就没有了幻想,但大明朝廷却死活不放弃关外。
“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作为农耕民族的【创建和谐家园】,单兵无法对抗,就像无法在单兵上对抗倭寇一样。但【创建和谐家园】也有自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建和谐家园】技术先进,可以通过修路来保障供给;二是拥有火器。如果大明的火器得到改善,射程能超过【创建和谐家园】、射速也得到提升,这些火器将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恶梦。”朱由检绝不是右倾投降主义者,既然汉唐能打败北方游牧民族,科技更加先进的大明没有理由做不到。
在后世的历史上,建奴入关,统治了【创建和谐家园】将近三百年,但那是【创建和谐家园】内部出了问题。
在建奴入关之前,大明已经亡于大顺政权。
大明政权已经倒塌,大顺政权还没有在全国建立有效的统治,在新旧政权更替时,被建奴抓住了机会。如果没有大顺,建奴能否入关,还真不好说。
朱由检是穿越者,洞悉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动向,他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阻止建奴入关。自从歼灭倭寇以后,朱由检的自信心更强了。
李春烨等人仔细思量朱由检的话,觉得朱由检歼灭倭寇之后,信心可能过度膨胀了。
大明和建奴在辽东和建奴打了十几年,不但耗费了大量的钱粮,还损失了数十万军队,百姓的伤亡更是不计其数。
辽东的指挥官换了一个又一个,始终无法打开局面,不是兵败被俘被杀,就是被朝廷查办。
也许朱由检真的可以改变辽东的局面,虽然未来的发展谁也看不清,但从朱由检全歼倭寇来看,他在军事上独到的理念,也许真的对建奴有效。
建奴现在是大明的国患,就连一贯不理朝政的朱由校,也是十分关注,给兵部很大的压力,但现在他们没有任何办法,不管朱由检的方法能够成功,但总有一线希望。
“殿下,辽东前线,蓟辽经略高第,主张放弃宁远,退守前屯、山海关一线,而宁前道袁崇焕、宁远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等人,却坚决反对放弃宁远。双方的官司都打到兵部了,殿下怎么看?”
袁崇焕?朱由检一愣,这可是大明崇祯年间赫赫有名的人物,好像创立过宁远大捷,传说努尔哈赤的死就与他有关。
朱由检稍稍思考了片刻:“也许袁崇焕能阻挡建奴一时,但宁远孤悬在关外,总有被建奴攻克的时候。要想守住宁远,归根到底,还要进攻,只有彻底打败建奴,才能收复、守住关外之地。”
第52章 再会兵部尚书
朱由检躺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正盘算着怎么挣钱。
奋武营需要他不断地输血,已经投进去的三千两银子很快就要花光了,眼下奋武营还在山东,暂时不用投入,奋武营一旦回到京师,就需要再次投入银子了。
没有银子改善士兵的待遇,奋武营现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就维持不下去,很可能又回到原来半死不活的样子。
虽然他是信王,有丰厚的俸禄,可以保证自己做个年轻的富翁,香车美女什么的少不了,但要分摊到奋武营的六千多士兵头上,他的俸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原来指望水泥厂能为他带来丰厚的回报,但现在水泥厂的资金还没有回笼,不但没有收入,还要不断将银子砸进去。否则一旦发不出酬劳,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熟练工人就会流失。
他虽然有一些积蓄,但远远赶不上现在的支出。
“殿下,圣旨到。”徐应元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索。
朱由检吩咐打开中门,焚香迎接传旨太监。他则带着徐应元跪在王府的大门外等候接旨。对着太监下跪,朱由检十分不甘,但接过一次圣旨,现在已经习惯了,就当是跪拜皇兄吧。
宣旨太监见朱由检已经摆好香案,跪在中门外,也不多言,抽出圣旨,用尖利的嗓子朗读起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信王、武略将军朱由检,训练奋武营得法,协助、统帅奋武营全歼入侵山东倭寇有功,着升为怀远将军、五军营指挥同知,总领奋、耀、练、显四武营日常训练,兼领奋武营指挥使。另赏黄金一千两、白银两万辆、翡翠玛瑙湘玉各十件、青花瓷器一箱,钦此。”
“臣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万岁!”这次朱由检没有发呆,要不是宣旨太监还在,他恨不得一蹦三尺高。
千两黄金、万两白银正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真是眼皮打架有温床、腹中饥渴送面汤、风雨交加遇旅店、分身坚挺逢娇娘。
更让朱由检暗暗得意的是,皇帝哥哥让他负责四武营的训练。
按照奋武营的实际编制推算,四武营的人数不会少于两万人。在大明,两万士兵数字不大,但对于大明周边的小国,两万军队抵得上半个国家了,以前戚继光抗击蒙古,手下的士兵也不过数万人。
成为奋武营的指挥使,以后奋武营的六千士兵,基本上就是自己的私兵了。
高兴归高兴,他打发传旨太监时还是给了二十两白银,这些皇帝身边的红人千万得罪不得,他们可能帮不了你什么忙,但在皇帝面前说说你坏话,诋毁你的形象却是完全可能的。即使不会诬陷你,光夸大你的缺点、忽视你的优点就让你受不了。
“应元,圣旨上怎么没有对秦将军、奋武营的嘉奖以及山东的人事安排呀?”朱由检兴奋之余,最关心的还是山东的人事安排。
“也许另有圣旨吧!”徐应元虽然是太监,对朝廷的政务还是很熟悉的,这是专门发给朱由检的圣旨,对秦永年和奋武营的嘉奖当然不会在这张圣旨上,大明户部再艰难,还不会连圣旨都没钱发出来吧。
朱由检想想也是,是他太急了。“应元,你说,这次是好事还是坏事?”冷静下来,朱由检心中也感到不安,他是王爷,担任军职是不符合大明祖制的。地位越高,受到的嫉妒越多。
“是好事,也是坏事。”徐应元就像辩证法的高手,总是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不过朱由检已经适应了他的思维方式。
“那你说说看。”虽然来到大明才几个月,朱由检体会到王爷的优越性,但体会更深的还是大明朝廷的复杂。
无论你做什么,总有政敌指责你,【创建和谐家园】从来不缺辩证法的高手,只缺像许三多那样一根筋做实事的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政敌又会指责你白拿俸禄。
要想升官,做不做实事是无所谓的,只要政敌尽可能少,后台尽可能硬,稀泥尽可能溶。
“我先说说好事。殿下荣升奋武营指挥使,以殿下的身份,奋武营今后恐怕就是殿下的亲兵了。殿下又分管四武营的训练,可以为大明训练更多的优秀士兵。”徐应元不知道朱由检有什么真实的想法,年纪轻轻的王爷成为大明从三品武官,这是很忌讳的事,而朱由检却乐此不彼,如果说朱由检一点谋反的心都没有,他是不太相信的,但朱由检又没有露出太多的野心,所以他也不能将话说得太明白。
其实朱由检真没有谋反的心事,一方面朱由校、张嫣对朱由检真的很好,甚至都有点溺爱了。更重要的是,朱由检知道大明的发展历史,朱由校不久之后就会英年早逝,而自己是朱由校血缘关系最亲近的男丁,成为大明的最后一位皇帝。
既然能继任皇帝,那何必还要谋反?至于朱由校为什么早逝,他倒记不清原因了。
现在朱由校当皇帝,自己刚好可以积蓄一下力量,如果现在就当皇帝,不仅思想上没做好准备,有些事情也做不了,比如进军营。
历史上除了开国皇帝外,还没有其他皇帝可以真正担任将军的,即使御驾亲征,也只是鼓舞士气,做做样子,甚至像唐明皇那样纯粹是带着杨贵妃去野外玩马震。
“殿下,我再说说坏的方面。”徐应元依然波澜不惊,“其实和上次说的原因差不多,只是殿下的现在的地位更高,受到的嫉妒也会更重,嫉妒殿下的人也会更多。但因为殿下是皇弟,将来不会成为太子,所以不会形成以殿下为核心的群体,那些赞同殿下、支持殿下的人也不会拼命保护殿下。”
不会成为太子?朱由检默默念叨着徐应元的话,难道大明的历史会因为自己的到来而改变?自己真的成不了大明的皇帝?那自己做的这一切还有意义吗?
未来的世界,如果自己都看不透,那别人就更是茫然了。
不管将来如何,一定要做好现在。
机会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如果自己做个混吃等死的王爷,一旦机会降临,自己也抓不住,那不仅对不住穿越,更辜负了清园主人和小雨的期望。
想到小雨,朱由检不禁在心中苦笑,自己还能再见到她吗?在自己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小雨闯进自己的内心深处,当自己准备接受她的时候,她却像天空中的那朵白云,毫无顾忌地飘走了。
徐应元的喝水声打断了朱由检的沉思,“应元,你说,言官会弹劾我,逼迫皇兄收回成命吗?”
“暂时不会,现在殿下刚刚在山东建功,这军功不像政绩可以造假。所以言官们现在还不敢弹劾殿下。不过,”徐应元轻轻皱了一下眉头,“明的不能来,他们可能来暗的,至少可以暗中调查殿下,寻找殿下任何不检点的地方,以便将来对殿下致命一击。”
“谁会调查我?谁会对我发动攻击?”朱由检对大明朝廷的内斗十分反感,都标榜自己,打击别人,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别人的缺点上纲上线,毫无政治节操和道德底线。上次阉党和东林党,就是在朝堂之上,当着皇兄的面,毫无原则地要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
“都有可能。”徐应元对大明的政局还是比较清醒的,但他是太监,是不能干涉大明朝政的,至少名义上是这样。“东林党标榜自己是铮铮铁骨的忠臣,是大明最重皇权的群体,对于殿下违反祖制,私去军营,还会像上次那样,群体而攻;而阉党,虽然不如东林党那样爱惜羽毛,但他们特别看重手中的权力,绝不允许在殿下周围形成能与他们抗衡的权力中心。”
既然阉党和东林党都不容自己,那自己唯一可以结盟的,就是军队了。虽然军队也和两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总好过自己孤军奋战,好像秦永年、李春烨就比较支持自己的。
这一刻,朱由检特别看重自己和秦永年在山东的布局。“应元,走,我们去兵部。”
¡¡¡¡±ø²¿ÕýÌã¬ÖìÓɼìÔٴμûµ½Àî´ºìÇ¡£
这次是两人单独会面。
“信王殿下,这么快就来兵部报道呀?你可以十天后再上任的。”一贯不苟言笑的李春烨,这次却笑嘻嘻迎上来。
“李大人,”看到李春烨的异样,朱由检立即明白李春烨肯定有所安排,只是自己不知道结果而已。“上任的事不急,只是这圣旨只有对我的赏赐,怎么没有对奋武营的嘉奖呀?”
“哈哈,殿下不用担心,已经有圣旨发往山东,嘉奖奋武营全体官兵。”李春烨保持着平静的微笑,眼角的皱褶高高隆起,风刀霜剑的痕迹十分深刻。
他看着朱由检,现在是很得意的,得意的就像是算准了小鸡仔会自投罗网的狐狸。
“那秦将军?”朱由检果然当了一回鸡仔,他关心的是秦永年的安排,这关系到他在山东的布局,特别是海军的组建。
“皇上有旨,秦将军升为昭武将军,任山东总兵;李元任山东布政使,殿下可满意?”李春烨捻着并不太长的胡须,好像在把玩着朱由检的心思。
“多谢李大人。”朱由检放下心来,山东的一文一武,全按照自己的设想安排,不知道是不是小雨在冥冥之中帮了自己一把。“可是我还有一个请求。”
第53章 大明的未来(一)
“殿下请说,只要我能做到。”李春烨不知道朱由检又玩出什么花样,其实秦永年和李元都是破格提拔,他虽然尽了全力,关键还是朱由校。如果不是朱由校全力支持,李春烨还真不知道能不能解决,他在心中暗暗祷告,最好是“一加一等于几”这种级别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