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1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殿下是否在思考圣旨的事?”徐应元并没有离开,见朱由检在沉思,估计是在想圣旨的事。

        “应元,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朱由检虽然心中有了答案,他还是想听听这位近侍的想法。

        “是好事也是坏事。”徐应元给出一个令朱由检十分惊讶的答案。

        “恩?应元,你说说看。”朱由检不太喜欢这种过于辩证法的答案,每件事情,如果分析起来,都有好和坏的一面,如果这么说,每一件事都没有好坏之分了。

        “先说好的一面。”徐应元没有注意朱由检的脸色,他甚至都没有看朱由检,长期的宫廷生活,使他比朱由检更善于分析事情背后的阴谋和阳谋,他不是轻视朱由检,毕竟朱由检还太年轻,他只是抓住一切机会让朱由检尽快成熟起来。“殿下喜欢呆在军营,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了奋武营的指挥同知,殿下的做起事来,可以更加得心应手。”

        “那你再说说坏的一面。”朱由检感觉这和自己的想法差不多,不知道徐应元所说的坏的一面,能坏到什么程度。

        “坏的一面,就是殿下从此要处在风口浪尖了。”徐应元的话耸人听闻,“以前殿下在军营,知道的人并不多,有了这份圣旨,殿下定然会引起更多的人关注,殿下也就可能遭到言官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猜忌。”

        “这是皇兄下的圣旨,怕什么?”朱由检不以为然,既然皇帝都不急,别的太监急什么?好像万历皇帝打算传位于最喜欢的小儿子福王,遭到群臣的反对,就这么僵着,福王也一直没有去封地,直到万历去世。

        “殿下可知道大明不以言获罪?不管是不是捕风捉影,言官都可以以防患未然说出无数条理由,反正言者无罪。如果说的人多了,就是皇帝也架不住。殿下可知万历帝为何三十年不上朝?”徐应元的分析还真有点道理,再说,天启皇帝也不是成祖、万历、正德那样的牛人,真要发生言官大规模弹劾的事,他怕也不是能担待的人。

        朱由检这才发现自己的【创建和谐家园】,好像大明朝是臣子最不怕皇帝的朝代,奥,加上江南工商业的发展,是不是中央王国真的要到了羽化的时代了?自己具有后世的经验,又能为中央王国在羽化时做些什么?

        不过,这是以后的事,先解决好眼前再说,“恩,也是,那我平时注意点,尽量不做引人关注的事。”其实,朱由检自己都不相信,他现在所做的事,哪一件不是引人关注?奋武练兵、开发火器,以及自己正要打算做的事。

        “殿下明白就好。”徐应元觉得朱由检是聪明人,话只要点到即可。

        “应元,我要见皇上。”虽然有徐应元的提醒,朱由检不敢掉以轻心,但该做的事还是不能落下。朱由校一贯不太喜欢让繁琐的政务耽搁自己的木工活,既然现在重视军事,那就抓住机会,和他说说组建军校的事,让军官能批量生产,免得自己一个人练兵,累死不说,训练的速度也不够,毕竟女真建奴和农民起义都不等人。

        “是,殿下。”徐应元口中答应,脚步却没有动,“殿下可是去宫中谢恩?”

        “恩,这可是皇兄的天恩,我必须当面谢恩。”朱由检根本没想到谢恩的事,不过,为了打消徐应元的担心,只好顺口回答,将话藏在心里,已经是他的习惯,也许他注定要孤独地为大明的重生而奋斗了。不过,徐应元的话提醒了他,如果别人问起,就当是进宫谢恩。

        徐应元很快准备好,二人直奔乾清宫而去。

        朱由校还没散朝,见是信王到了,早有太监将朱由检引到乾清宫等候。捧着散发热气的香茗,朱由检没有心思品尝,他在乾清宫转悠起来。各种文件当然不能碰,谁知道是什么级别的机密?自己这个王爷只不过是个虚衔,实衔不过是奋武营指挥同知,而且还是刚封的。

        在乾清宫中,让朱由检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

        一是乾清宫内摆满各种完工和没有完工的木器,有木椅、木橱、木柜,甚是还有一个巨大的木床,如果申请吉尼斯纪录,或许有希望,不过,吉尼斯纪录现在还没有诞生。

        一个皇帝,不安心治国,不思考怎么打败兵临城下的建奴,不想着开源节流,却醉心于木工技术,真要喜欢木工,你造个战车、木牛流马、航母什么的也好,尽造这些日常的器具,抢百姓的饭碗。

        在真实的历史上,朱由检和朱由校的感情是很深的,但皇帝的误国行为,还是让朱由检非常痛心,虽然他现在还无法向朱由校进言。

        难道宋徽宗因恋画而丢掉性命,还丢掉北宋王朝的故事,对他没有任何启发作用吗?

        作为皇帝,你必须将主要的精力放到国家治理上,如果是能力不够,还可以理解,但要是无心理政,则是对国家对皇室的背叛,如果落得国破家灭、皇室被诛,受到牵连的有多少人?

        如果不喜欢做皇帝,大可将皇位让出来,想当皇帝的怕是排队都能排出北京城。皇帝的称号,决定了你不能像常人那样随心所欲,如果喜欢赏赏花、钓钓鱼、吟吟诗什么的,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醉心于此,更不能为了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创建和谐家园】而放弃本色工作,皇帝最好是通才,但绝不能是专才。

        另一件让朱由检感兴趣的是墙上的一幅画。确切地说,是一副地图,大明现在的疆域图。

        西北,蒙古人直逼长城,甘肃镇、宁夏镇、延绥镇、大同、山西镇都处在蒙古骑兵的威胁之下,五镇的军民如同生活在火山口。

        虽说鞑靼人早已臣服大明,那是成祖武力征讨的结果,一旦大明变得孱弱起来,这些只崇拜强大的草原狼族,必定会反过来咬你一口,蒙古有了成吉思汗这个伟大的偶像,注定难以让别人臣服。

        东北,建奴已经在沈阳建都,辽东几乎全部在建奴的掌控之中,山海关外只剩下长城以东一条狭窄的辽西走廊,京师已经真正成了前线,成祖所说的“天子守国门”已经不幸成了现实,只是因为长城和渤海的阻挡,北京城才有了暂时的宁静,不知道这种宁静还能延续几时。

        看来皇帝不是不了解大明的危机,只是因为醉心于木器的研究与制作而不能自拔。后世只听说过吸毒上瘾的,明明知道它的危害,却不能抗拒它的诱惑,难道当木匠也能上瘾?

      第28章 筹建军校

        “五弟,这么快来见朕,难道是嫌官小?”朱由校终于退朝了,听说朱由检来见他,立即赶了过来,他想看看刚刚得了实衔的弟弟,高兴成什么样子。

        “皇兄说哪里话,臣弟刚刚进入奋武营,就被封个武略将军,臣弟感谢皇兄还来不及。这不,臣弟赶着来给皇兄谢恩呢。臣弟就怕军中不服呀。”朱由检不在乎何种官职,他要的是大明的强大起来,不至于很快就要亡国,不至于倒在建奴这种在文化、科技、经济、政治都落后,只知道骑射的虎狼民族的铁骑之下,自己将来不至于在景山吊死。

        阳光是如此的明媚,空气是如此的清新,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婉儿是如此的千娇百媚、百依百顺、小鸟依人,有谁愿意人到中年的时候,在自己的政治对手面前示弱吊死?

        “李尚书对五弟可是赞誉有加呀!他说,你小小年纪就懂得带兵之道,善为国家安定谋划。假以时日,定不亚于大汉的霍去病、大唐的李靖。”朱由校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朱由检真的能兴国安邦,他就将国家交给朱由检打理,让他去面对北方的建奴和匮乏的户部,只要自己的内库有钱花,自己有时间把没完工的木器做好就行。

        “李大人谬赞臣弟了。”朱由检知道自己训练军队只是开始,士兵们还没有上过战场,一切还是纸上谈兵,与自己心目中的虎狼之师还差得远。

        霍去病一战而灭匈奴、将匈奴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李靖先是帮助李世民平定中原、接着又臣服时时威胁大唐的西突厥,自己现在与他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不知道将来能不能为大明建立不世的功绩。

        “哈哈,你还年轻,不急。五弟,想不想扩大奋武营、为朕多训练一些虎狼之师?”朱由校难得将木器活放在一边,耐心地谈起军务。辽东不断传来的坏讯息,让他愁得连拿起斧头的力气都没有了。

        “皇兄,大明有两百多万军队,臣弟一人根本无法全部训练。臣弟倒是有一个想法,可以帮助皇兄训练这么多的军队。”朱由检一直惦记军校的事,有了军校,军官就可以批量生产,再由他们去训练军队,这就是倍增效应。

        “五弟有什么好办法呀?”朱由校一听能将全国的两百多万军队都训练成奋武营这样的虎狼之师,立时来了精神,连未完工的木器也放到了一边。

        “设立军校。军校就是一所学校,相当于一所小的军营,专门训练军官。军官训练好了,再由他们去训练士兵,这就好比有千千万万个臣弟在训练士兵,事半功倍。”朱由检尽量说得通俗些,否则,以朱由校的军事知识,根本不懂军校是什么新鲜的事物。

        “五弟是说,有了军校,大明的两百多万军队,都能很快成为能打仗的虎狼之师?”这个平素业余爱好单一的皇帝,心里盘算着,有了两百多万的虎狼之师,他可以逮谁灭谁,何愁东北的建奴、西北的蒙古?

        “基本上是这样,总比臣弟一人训练要快很多。”朱由检比朱由检忙得多,他不能将自己束缚在一营一营的军事训练中。对于不了解国家形式和民族危机的族群来说,他这位穿越青年有许多事情要做。

        “组建军校大约需要多少银子?银子多了,户部怕是不同意。”在朱由校的心目中,军校既然这么有用,可以组建,但银子不能从内库中出,军队打仗是为了国家,当然由户部出钱。

        “不会很多,如果不包括吃饭,大约两万两。”朱由检已经合计过,现在的军校不是真正的军校,只是对军官进行短期培训,每期时间不会太长,而且人数也不会太多,只要将京师的军队培训好就行,所以房子土地都不需要太大。如将来朝廷能体验到军校的作用,再扩大规模不迟。

        “那好,军校的事由你负责。军校选址的事,和工部商量,经费由户部拨付。”只要区区两万两,就可以为大明训练出两百万的虎狼之师,朱由校觉得这银子花得值,而且,又不要他的内库出钱。

        从皇城出来,朱由检直接去找户部和工部。有了朱由校的圣旨,而且银子也不多,户部的官员也没为难他,即使军校没有预期的效果也没关系,权当给这位年轻的王爷去青楼挥霍了。

        在工部人员的陪同下,朱由检很快在东直门外选定了军校的地址,这是一块靠近奋武营的丘陵地带,占地大约五十亩,地形比较开阔,在现有的条件下,土地没有开发成耕地的希望,所以基本上是荒地。

        虽然圈定的范围不大,但外围还有许多空地,这是朱由检选定这儿的重要原因,以便为将来军校扩建做准备。户部一期划拨了三千两,作为平整土地、圈定围墙的启动资金。

        朱由检现在最头痛的是缺少人手,既没有大量的幕僚为自己出谋划策,也没有足够的人手给自己跑腿当差。没办法,他只好把奋武营的特战队调过来,让队长王慕九带着李俊的第一小队在军校的建设场地做监工,并定期向自己汇报;王朋的第二小队一百人作为自己的护卫和随从,随时听候自己调遣;张璐的第三小队暂时在奋武营训练,并随时听从自己的征调。

        军校的硬件建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朱由检则忙于教材的编写、军校内部的专业设计。

        根据朱由检的设想,军校不仅要开设军官班,还要开设参谋班,主要是分析国内外可能的对手信息,为军队作战提供参考意见;开设侦讯班,专门收集对手的信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对手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战法。这是大明现在最大的软肋,大明向来只重视对内的监督,却忽视外来的威胁,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对国内官员的监督工具,而对国外,哪怕是藩属国,大明既没有驻军,也没有使馆,对外国的了解,完全是对方来使的主动陈述。

        军队的教官,朱由检打算征得朱由校的同意,让退役的军官,特别是有战功的退役军官担任,再从奋武营抽调部分军官担任见习教官。为了防止有些军官只凭经验教学,而不是将自己的指导思想贯穿在教学之中,所有的教官任期都是三个月。

      第29章 朝议

        奋武营的训练已经不需要朱由检亲自指挥,他只是经常去看看,不能让自己浇灌的第一朵花萎谢。

        除了编写教材和监督奋武营的训练,朱由检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火器局。

        火箭的制造有一定的进展,就是在火箭的尾部加一个底座,固定在地面上,用于发射,这样可以不受地形的干扰;地雷和手雷的原理以及完成,开始制造试验雷;热气球的制造还未进入定型阶段,已经制造的热气球比较小,而且气球下方的炭火盆所占的体积过大,因此,气球的载重量很小,根本不足以把人送上天空。

        大明的工匠们还是有一定水平的,经过几百年的技术沉淀,特别是匠籍制度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工匠们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就没有固定的收入,而大明又不允许工匠脱籍,这些工匠们要想自己和家人生存下去,就必须掌握新的、独有的技术。

        正是对技术的追求,才出现了丁岚那样的怪人。不过,匠籍制度毕竟不是万能的,大明中期以后,它的不利因素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工匠们相互保密制度。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工匠们掌握的技术,是不会拿出来进行交流的,他们只会交给自己的子孙。在工匠收入不高的明朝,这大概是他们留给子孙唯一的财产了。

        技术不进行交流,也就得不到发展,这也是大明火器还停留在成祖时代的原因。当年成祖五次北伐,打得蒙古人找不着北,火器的确功不可没,光是枪炮巨大的声音就让落后的蒙古人和战马魂飞魄散。

        但由于大明的匠人们保密行为,或者说大明的匠籍制度,使得大明的火器没有达到进一步的发展,蒙古人也逐渐适应了枪炮的声音,加上政治上的【创建和谐家园】,军事优势重新回到蒙古人的一方,大明与蒙古部落接触的西北,常常遭到蒙古人的劫掠,西北边疆的【创建和谐家园】,生活在蒙古人的威胁之下,连生命都没有保障。朱由检暗暗下定决心:一旦有机会,一定要改革火器局。

        朱由检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水泥。开办水泥厂,不仅可以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奋武营不间断地输血,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军队的出行、补给提供保障。大明对外战争,除成祖北伐臣服鞑靼和瓦剌,鲜有胜绩,主要就是后勤跟不上。

        依靠骡马运输的后勤,不仅速度慢,对道路的要求比较高,如果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车马就无法行走。只有建造水泥路,运输才不受天气的影响,而且平坦的水泥路还能提高车马的速度。

        在前世的历史上,朱由检是化学工艺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主要是学习前沿科技,但对传统工艺和方法也很熟悉,来到明朝,他准备将自己掌握的基本技术逐步回忆出来。

        水泥的烧制,是用一成的煤、一成二的粘土、七成多一点的石灰石,再加上少量的铁矿石,在密闭的环境中煅烧,如果达到足够的高温,就能产生熟料,再将熟料和石膏一起磨细,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就可以得到成熟的水泥产品。从工艺上说,并不复杂,只要找到原料,能建一个密封性好的高炉,就可以进行水泥的生产。

        朱由检让王朋带着一队士兵去找匠人,自己则带王慕九等人去为水泥厂选址。他本来希望拉一些股东,共同投资,但考虑到水泥是新鲜事物,别人恐怕不会相信自己这还未成年的王爷,只好自己独立投资,不过,独立投资也不错,独家经营,利润肯定会高一点。

        王朋很快就在军户中找到一些烧制的工匠,朱由检亲自给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烧制水泥的基本方法。为了防止技术泄密,朱由检除了给工匠们开出每月二两银子的高工资外,还和他们签订了终身合同和保密合同。

        依法办事,是朱由检追求的社会目标,他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逐渐在大明推广法制。

        大明的第一条水泥路,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条水泥路,是从军校到东直门,经朱由检亲自游说,由户部出资。为了感谢户部实际上为自己的水泥做广告,朱由检决定,降价三成,并且派遣技术人员指导水泥的浇灌。现在的水泥路,比后世简单多了,路上不会有重型车辆,只有马匹、马车、独轮车和行人等,路面不用太厚,5公分即可,而且混凝土中也不需要钢筋。

        水泥路通行的日子,朱由检命令修路工人掀开盖在路面上的稻草,沿途数万人围观。为了增加广告效应,让更多的人体验水泥路的好处,朱由检从奋武营中抽调部分士兵,或骑马,或赶车,在万众瞩目中展示水泥路的雄威。

        宽阔的水泥路,可以并排行驶的四辆马车,或者八匹骏马。奔腾的骏马、疾驰的马车、欢呼的人群,为水泥路做了免费而又影响深远的广告。

        围观的百姓在士兵们的邀请下,也加入步行者的行列,亲身体验着这亘古未有的宽敞大道。

        轰动京师的水泥路,连朱由校都惊动了,他在乾清宫召见了朱由检。在朱由检的印象中,这好像是自己第二次被皇兄正式召见,上一次是被封为信王的时候。

        “五弟,你造的什么水泥路呀?”其实朱由校对水泥路并不了解,他只是在大臣和太监们的议论中,才知道水泥路的存在。

        “回皇兄,臣弟偶然从炼铁和煅烧石灰中,发现了水泥的制造方法。”朱由检当然不能实话实说,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可以避免一切障碍,反正,朱由校又不知道炼铁和煅烧石灰是怎么回事。

        “六部的官员对水泥路大加赞赏,他们可是很少有一致的意见呀!哈哈!”朱由检的出色让这位很少关心宫外的皇帝也是十分高兴,“五弟,你说说看,水泥路有什么好处?”朱由校根本不关心水泥的制造,有时间关心水泥,还不如多做几套桌椅。

        “皇兄,水泥做成的路面,极为平整,马车在上面行驶不会不颠簸,此外,道路通行也不受雨水的影响。”朱由检喝了口茶,发现朱由校今天听得很认真,便向皇兄推销起水泥路:“如果大明的官道都铺成水泥路,军事物资的运输,将会大大加快,比如,长城一线运输的军用物资,将缩短一半时间,还不受雨水、天气的影响。”

        “长城一线?”朱由校似乎明白了朱由检的意思,“但向山海关修路,朕怕是修不起吧?听说水泥路修建可是要大把的花银子。”

        “皇兄可以修改大明律法,征收工商税。为做表率,臣弟的水泥厂带头,按照农业税十五税一的标准,向朝廷纳税,请皇兄派人监督水泥厂。”朱由检顺带向朱由校推销工业富国的思想,免得将来自己征收工商税时,满朝的儒官呼天呛地。

        以朱由校的性格,朱由检也不指望他是中兴之主,哪怕工商税执行得不彻底也没关系,只要有了开始,自己将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嗯。”朱由校点点头,思索了一小会,“征收工商税就免了,朕明天与六部商讨修路之事,五弟,你也来参加吧!”

        “参加讨论?”朱由检心想,我只是个武略将军,信王只是虚衔,看来,皇兄对修路的事动心了,自己得早做准备。

        第二天朝会之后,朱由校留下了六部的十几位尚书,加上刚刚进宫的朱由检,开始讨论修路的事。

        朱由校开明题义:“信王造出了水泥,水泥路不仅便利了行人商贾,更有利于朝廷军事物资的调拨。如果从京师向山海关修一条水泥路,可以让运往辽东的物资更为快捷。众卿看看,这条路该不该修?”

        “修路?”尚书们窃窃私语,他们并不知道朱由校打算修路的事,这么大的事突然摆出来,他们需要时间消化,不过,这些朝堂经验丰富的尚书们,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兵部尚书李春烨对朱由检的军事才能赞美有加,虽然看不出修建水泥路对军事上有什么大的帮助,但爱屋及乌,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工部尚书黄克缵和朱由检没什么交情,但他看过了东直门外的水泥路,的确能为商贾和行人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自然也不会反对,有几位尚书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吏部尚书王绍徽、礼部尚书薛三省、内阁次辅黄立极、兵部尚书崔呈秀等人,从政局的大方向上看出,此事与朱由检有关,这位年轻的王爷并不是对方的人,便觉得没有反对的必要,而且从开场白中可以看出,皇帝是赞同修路的,皇帝一贯很少对国家的大事做出决定,好不容易做一次主,自己就不要反对了,万一触了皇帝的眉头,怕没什么好果子吃。朝廷在辽东的战事,一直不顺,谁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现在提出反对意见,将来皇帝追查辽东失利的原因,有人翻起现在的旧账,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第30章 第一大道

        但主管钱袋子、知道国库空虚的户部尚书李起元不干了,他皱着眉头,看也不看朱由检一眼:“水泥路虽然能造福于民,给行人和商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臣以为,此时不应修路,理由有三:一、从京师到山海关,全程超过七百里,全修水泥路,大明国库严重不足;二、水泥路便于大明运输军事物资,同样适合建奴的骑兵,一旦三海关有失,建奴的骑兵倍道,两、三天就可以直逼京师;三、京师和山海关之间,山水极多,修路极为不易。”

        不怪李起元反对,大明六部,各负其责。打仗由兵部负责,修桥补路有工部负责,而每项活动都需要钱,这就需要户部充分用好大明的钱袋子。

        “哈哈,五弟有什么看法?”朱由校打个哈哈,将球踢给朱由检,因为修这条路是朱由检提出来的。

        “李大人言之有理。”既然皇兄将球踢过来,自己只好接下。

        朱由检相信李起元的考虑不是为了私利,一次性修这么长的路,支出难免令人心痛,而且,水泥路的优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

        “本王相信,李大人的理由是出于一片为国为民的公心,但大明现在面对的最大威胁,也不能不考虑。”朱由检先将目标引向辽东战争,现在的辽东战事不利,谁也不敢在这上面大包大揽,否则,你就等着掉脑袋吧。

        “辽东建奴,已经定都盛京,也就是大明的沈阳,辽西已经处在建奴的直接威胁之下。建奴的目标,不言而喻,一旦山海关失守,建奴的骑兵就会直下京师,大明不是丢地伤人,而是亡国灭种。所以,本王对李大人的意见不敢苟同。一、修建京师到山海关的水泥路,的确耗费甚巨,但水泥路便于商贾通行、财物周转,减少周转周期,扩大贸易量,大明可以增加税收,而且,几百里的水泥路,要想修好,非一日之功,户部也不需要一次性付款,修一段付一段,应该不会给国库带来太大的压力;二、水泥路只能保障大明的军队供给,对建奴却没什么用,建奴的骑兵以劫掠为生,根本没有供给,要水泥路何用?三、大明对北方用兵,非军队数量不足,而是军用物资的供给瓶颈。一句话,大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打的不是军事,而是物资供给。昔年成祖远征蒙古,士兵不足三十万,却有一百万人运送粮草物资,这才臣服了蒙古各部。如今建奴威胁山海关,一旦粮草供应不上,长城必定难保。京师与山海关之间,有高山和恶水阻隔,交通不便,加大了大明军队粮草的运输难度,一旦遇到阴雨天,道路泥泞难行,谁能保证粮草及时供应?如果因为粮草原因,造成战事不利,谁能替兵部承担责任?”不知不觉中,朱由检将兵部的几位尚书拉到自己的一边。“修筑水泥大道,可以减少弯道,缩短道路距离,既能减少物资运输的时间,又能减少物资运输的费用。”

        “你就是要推销水泥,想为自己积攒财富。”李起元气急,竟然使出了人生攻击。

        “本王蒙皇兄恩惕,贵为信王。有金碧辉煌的信王府可供居住,有成群的奴仆侍女伺候,有千亩良田的稳定收入,上无老人需要赡养,下无妻子儿女需要抚养,更无亲戚朋友需要接济,要许多钱财究竟有什么用处?本王已经向皇兄做出承诺,水泥厂将按照农田的十五税一的标准交纳税赋。水泥厂赚钱子,大明户部也会有一份收入。李大人,你说,本王是不是纯粹为了自己敛财?”朱由检的气势,明显压倒了李起元,加上水泥厂的收入,有一部分要交税,算是绑架了户部的其他几位尚书。

        水泥厂的纳税,将是大明的第一份工商税。路只有一条,而水泥厂的收入,是长时间的,只要厂子存在,税收就会源源不断。现在大明国库空虚,如果过分在这件事上【创建和谐家园】,说不定皇帝重提征收商税的问题,对于依靠江南工商业养活的李起元,以及他背后的东林党,绝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还不是东林党一党独大的时期,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已经笼络清流派,随时可能发动对东林党的致命一击。

        “可眼下正是农忙时节,哪来壮丁修路?”李起元本来不死心,但他没有得到声援,甚至东林党人都没有支持他。因为他们现在面对的不是他们的政敌,而是皇帝和信王,既然不是东林党的公敌,那就是你李起元自己的事,再说其他的尚书也不太敢提出反对意见,即使能忽略年轻的信王,却不能忽略皇帝,从他的开场白中,傻子都能看出皇帝对修路的支持。

        这只是一点银子的事,不是原则问题,上纲上线也上不了,如果皇帝连这么点小事都不能做主的话,万一他发飙,乾纲独断,别人也没什么办法。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0 14: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