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星辰大远航》-第1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岳渊话音刚落,早就准备好发言的甘德便第一个开口,作为天文学家,他需要将目前人类所处的宇宙环境介绍给众人知道,他说:“根据最新观测数据以及我们木卫四的流浪方向判断,未来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统是范马南星、EpsilonindiA、GJ9066恒星系统,但遗憾的是,我们木卫四不会穿过它们任何一个系统。

        退一万步讲,即便我们木卫四未来会遇到恒星系,我们也等不到那个时候,毕竟以目前木卫四的速度飞出原本太阳系范围都需要三十年。

        也就是说,木卫四只能是我们短期的栖息地,我们人类想要活下去,还得在木卫四的能源、资源被消耗完毕之前,离开它,找到新的恒星系。”

        有人迫不及待地问道:“最近的恒星距离我们多远?”

        “目前是巴纳德星,距离我们6光年,沃尔夫359其次,距离我们7.7光年,不过在未来,它们都将渐渐远离我们而去。”甘德资料都不用看,便直接说道。

        “未来?”一位参会代表迟疑了一小会,接着说道:“我们可以不用等那么久,只要我们的工业都恢复了,我们可以建设一艘或几艘星际大船直接离开木卫四,我想以我们的技术跨越六七光年的距离应该不成问题吧......”

        力学博士郁南风接过话头回答道:“以我们目前成熟的核裂变推进器,有足够燃料持续加速,最高能达到1%光速。”

        “足够了,别忘了我们有冬眠仓。算它距离八光年,我们八百年就到了。”那位代表简单的算了一下。

        郁南风摇摇头:“可我们现在仍然处于恒星气体云中,我们没法将飞船加速1%光速,且在这样的环境下航行,飞船会受到阻力而慢慢减速,以至我们很可能会在半路上耗尽燃料......”

        多带点燃料呢?

        多带燃料的话,飞船总质量也会上升,将飞船加速到1%也会消耗更多燃料。

        如果不是处于超新星爆发形成的星云中,1%光速的航速加冬眠仓或许可以睡到目的地,但现在却不行。

        “可控核聚变呢,我来木卫四之前就听说,这东西好像快成功了,好像就差什么拼图来着?”另一人问道。

        “常温超导。”材料学博士许真义回答道。

        “对对对,不是说这玩意再搞个几年就可以搞不出了么?”那人一脸喜色,仿佛看到了希望。

        “哎...”许真义苦涩道:“那是在地球,而非木卫四......”

        “什么意思?”

        没有人回答他,因为除了少数人之外,所有人都沉默了。

        许真义说得很明白了,那是在地球,而非木卫四。也就是说快要成功搞出可控核聚变的是以前的地球,木卫四从来都没有这个项目。

        随着地球的毁灭,所有关于可控核聚变的核心资料、核心设备全都烟消云散了。

        木卫四虽然号称是各种设备最齐全的太空基地,但也不可能拥有可控核聚变实验室,甚至核心技术资料都没有。

        可以说,本以为还十分遥远的技术倒退,已经实实在在发生在幸存的人类身上了。

      第二十五章大建设

        “难道我们还是免不了灭亡的命运?既然如此,那现在努力有什么意义?”听到这样的消息,有悲观者立刻就有点受不了了。

        “那要看木卫四的裂变矿产储量了,只要木卫四铀、钚、钍等矿藏储量够,我们还是能熬到宇宙空间尘埃云变稀薄之时的。”许真义一丝不苟地回答。

        难道我们还在木卫四上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可要是储量不够呢?一起死在木卫四上?

        一股悲观的情绪在蔓延。

        “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我们可以在三十年内搞出可控核聚变呢?原来的地球可以,没理由我们不行啊!”一位年轻的研究员的话驱散了蔓延的悲观情绪。

        许真义挪了一下自己用了四十三年的【创建和谐家园】,然后深深地看向这位研究员,以十分认真的口吻道:“常温超导项目我倒是参与过,许多核心技术研发我也有幸参与了,虽然后来来了木卫四,但也就后十年的事......”

        “岂不是说在这方面,我们最多也就比之前地球落后个十年?”

        “可以这么说。”许真义自信的回答。

        可问题是核聚变的磁约束核心技术基本都丢光了,木卫四可没有参与过这方面并且还是领军人物的物理学家或者工程师。

        太难了。

        众人这才意识到,自己这帮人,并没有完全继承原来地球人类的科技成果。

        这是肯定的,毕竟木卫四基地又不是为延续人类文明准备的,不可能什么都有。

        “车到山前必有路。”这时候岳渊讲话了,他继续说道,“既然常温超导有望追回来,那就去研究它。科技有相互关联性,我们只是丢失了部分科技,又不是全部都没了。

        我们没有参与过磁约束核聚变项目的科学家,但它的理论我们都有,而且除了核心技术资料,其他的我们都有资料。

        就如刚才年轻人说的一样,原来的地球可以,我们没理由不行!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

        岳渊的话虽然没有给出具体办法,但却起到了镇定的作用。

        “对,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

        一众人纷纷给自己加油打气。

        事实就是如此,同样一句话从不同人嘴里说出来,可能就有不同的效果。

        在本次扩大会议中,虽然从始至终都没有讨论出解决可控核聚变的具体办法,但却依旧确定了很多事情。

        比如新人类政府的确定,比如‘躺平’法案的通过,比如大建设的方向,再比如确定了人类需要离开木卫四寻找新恒星的决定......

        还有其他一些零碎但却关系到整个文明的事,也一件件被确定下来。

        比如确定名称:人类文明。

        不是新人类文明,因为这群人觉得自己是承载了地球人类的希望,并且永远以先辈为荣,故而不用加新字来分开彼此。

        也正因如此,人类文明也没有使用新的纪年,而是沿用公元纪年。

        其实也有人提出过改用新纪元,理由还挺冠冕堂皇,说人类刚从木卫四基地破土而出就像当年哺乳动物刚从恐龙灭绝的灾后获得新生一样,应该从那一天起记为新纪元元年。

        还有人提出说要使用黄帝纪年的,这个建议有不少支持者,毕竟大部分都是种花家的,但最终大会还是选择了延续之前的公元纪年。

        原因嘛......差不多就剩下种花家的人了就不能大度一点?人类是一体的,没有必要什么都改改改。

        在未来的时间里,岳渊除了组织开展各种会议,就是在处理决策文件的路上。

        一件件决定人类文明未来方向的大事被确定下来,一个个木卫四建设新项目从纸面到动工,一个个关于宇宙背景的猜想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酝酿。

        在一个绝对声音的领导下,身处灭绝危机的人类爆发出了超强的力量,将木卫四变成一个热火朝天的工地。

        一台台勘探机器人从基地飞出,它们喷出的蓝色火焰在完全黑暗的木卫四上犹如一只只黑夜中的萤火虫,将灾后的木卫四各种信息传给人类。

        地表图片、热学影像,矿物分布特点、储量....

        除此之外,这些小型机器还起到了前期临时网络节点的作用,为外出挖矿的工程队提供精确定位。

        之后就是各种采集机器人行动了。

        灾难后的木卫四环境与之前相去甚远,此刻它已经从一个冰冷卫星,变成了一颗暂时炽热的星球,故而为了适应当前木卫四的环境,工程师们对这些采矿机器进行了改造。

        原本的橡胶轮换成了更耐高温的履带式,其他传感设备、开采刀口也、电路设计也被做了相应的处理。

        渐渐的,荒芜一物的木卫四上又出现了工业建筑的雏形。

        第一座电站、第一座钢铁冶炼厂、第一座化学原料生产车间、第一个配套零件生产厂房......

        在各种各样工程机械的忙碌中,工业再次回到木卫四地表,人类文明曙光再次从黑暗中燃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从矿物开采到原料加工,从原料加工到零件组装,从零件组装到产品出厂。主料加工、副产品提取,一条条工业生产线重新开工。

        钢铁冶炼生产出来的钢原料被拉进各种二次加工工厂,然后变成一批批性能各不相同的合金,再被运送到精加工厂房变成特种钢、合金钢、复合材料、以及各种零部件。

        副矿以及其他在冶炼过程产生的副产品也如此这般流入各种类型的化学工厂,然后产出一批批有机材料、无机材料、还有各种废了气体。

        在这个过程中,塑料和人工合成橡胶也在化工厂中被生产出来。

        当一个崭新机器人从自动化机械工厂出来的那一刻,人类工业力量开始滚雪球般壮大,机器生产机器,生产的机器再去开采更多矿物原料生产机器。

        在进行了三年的热火朝天基础建设后,人类终于再次抬起了迈向星空的脚步——轨道质量加速器项目正式动工。

        因为木卫四的逃逸速度只有2.4km/s,表面重力加速度只有1.24m/s2,再加上不需要考虑空气阻力问题,所以这座建设在木卫四上的轨道质量远比地球上的规模要小得多。

        况且现阶段的轨道质量加速器主要用于货运,故而因考虑人类承受重力加速度极限的冗长轨道也省了。

        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建设难度。

      第二十六章飞船设计

        在轨道质量加速器建设的过程中,第一颗轨道卫星也以传统推进方式被发送上了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又过了两年。

        在这两年时间,人类爆发出了强大潜能,冶炼厂从一个变成了十个,各种配套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坐落在木卫四上,轨道质量加速器也顺利完工并调试完毕。

        黑暗的木卫四上一片灯火通明,各种各样设施林立,从原基地所在向外扩散,组成一座灯火通明的钢铁之城。

        全自动、半自动,无数的各种类型机器人在链接各个建筑的道路上穿梭往来,机械、齿轮与机油润滑油的交织,为这座钢铁之城增添了繁忙的气息。

        前所未有的大量机器人投入,确实减轻了人们的负担,但也使得木卫四的中央计算机一直处于接近满负荷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新一代计算机也被纳入了未来规划的文档中。当然,新一代计算机现阶段也只能先规划,并不能一蹴而就。

        算是一种未来规划。

        这样的规划有很多,不过现阶段都不是当务之急。

        因为当务之急,是造飞船。

        为了这件事,今天岳渊一大早就气呼呼地跑到设计院。

        他本来是先到的工程部,但工程部的人告诉他,设计方案都没确定下来,于是他便直接掉头杀到设计院。

        来到设计院,岳渊第一站就是院长办公室,可当进入办公室后,却发现没人在,让朱丕特问了其他人才知道,原来设计院院长一大早就直接到设计部去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岳渊心情好了不少。

        毕竟设计部是真正图纸设计的地方,院长跑那里去肯定是亲自参与设计去了。

        这令原本想在办公室让朱丕特将设计院院长叫来的岳渊改变了主意,转身就想办公室对面的设计部赶去。

        都还没进去,岳渊就听到里边传来略有争执的对话声。

        “这不行,飞船必须把重力环境考虑进去,现阶段药品不能彻底决绝始终人体钙流失问题,让人类长期生活在失重环境...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要知道我们未来可能面临长期的飞船生活,甚至弄不好下一代都在飞船上出生,在失重环境生长,新生儿将会出现诸多问题。”

        “是的,这个我们都知道,在失重环境生长的新生儿将比地球人更高,\t但也会出现肌肉萎缩、心脏萎缩等症状,他们拥有更臃肿的脸,更脆弱的心脏,以及方向辨别困难症......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们根本没有反重力技术,还能怎么办?只能接受,接受我们人类变成新人类的事实。

        而且以目前我们的技术能力,最好的方案就是建造多个居住型飞船,如此才能满足八万多人的生活需求。”

        “什么反重力技术,我们不需要反重力技术,我们可以用惯性力模拟,只有将飞船建造成一个旋转的大圆盘就行了。”

        “大转盘?说得轻巧,可处于旋转状态的人会受到科里奥利效应影响,人体会因为头部与身体发送相反或者相似的运动方式移动而诱发身体方向错误、恶心等症状,除非能把转盘造得非常大。”

        “我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造一艘巨大的飞船,大到人受到的科里奥利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怎么还在讨论这个问题,现在不应该已经把方案写好了么?

        听到这,在门外的岳渊终于忍不住推门而入,皱着眉头道:“都到什么时候了,怎么方案还没写?”

        说着,岳渊便径直走到正在讨论的两人面前。

        这俩一个是高坤,是新设的设计院院长,另一个则是担任本次飞船建造的总设计师,目前木卫四最优秀的工程学博士郁南风。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5 16: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