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越坡》-第4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后来在一个山坡的上顶处,我和师傅就埋伏在那里,有一个蒙古骑兵脱离了队形,一个人追在最前面。

      师傅本来准备一箭结果他的,我说让我来,于是我瞄准。以前瞄靶子,打猎射动物的时候,我都瞄得很准。但那次当我真正对着人瞄准的时候,我的心跳得非常厉害,手也有些发抖,紧张得根本没办法瞄准。

      最后敌人都追到近前来了,我也慌了神,一箭射出去,那么近的距离都偏出去好远。

      眼看敌人直奔我而来了,好在师傅厉害,斜刺里杀过去,解决了那个敌人。如果当时,不是师傅在,那个被结果的就是我。

      后来又有一次射杀敌人的好机会,师傅就站在我的身旁,鼓励我。

      我鼓起勇气瞄准了一箭射去,终于解决了一个蒙古兵,那也是我第一次杀人。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杀人确实是很紧张的。”

      于是,我和刘聚就开始拿着笔给这些人登记。

      锥子山总共才两百多号人,今天来参加训练的都是些能打仗的青壮年,除开一些放哨的,还有象杜黑子他们一样外出办事的,总共才来了一百零几个人。

      如果算上放哨的,还有杜黑子他们,这锥子山现在总共能打仗的也不超过一百四十人。

      虽然只有一百零几个人,但我们要一边问,一边记。有好多人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大名,平常别人都叫小名,什么“憨子”啦、“麻子”啦、“大嘴”啦。

      这就比较麻烦,这以后要是搞训练,点个名什么的,点出这些乌七八糟的小名,也是十分不妥的,把训练的严肃性都给搞破坏了。

      因此,我们还得帮别人起个大名。还好的是都知道自己姓什么,要是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那就只好随便给他分派一个姓了。

      正是因为情况这么复杂,加上又只有我和刘聚两人问、两人写,这都搞到中午了,还有十多个人没登记完。

      虽然肚子都饿得咕咕叫了,但看到也只剩下十多个人了,我们还是坚持把这些人登记完了。

      因为下午,我就要在屋里整理这些个东西,然后初步定个编配方案,最后肯定还得和刘聚、常遇春合计合计。虽然我估计他们肯定会同意我的方案,但这毕竟是个尊重别人的问题,马虎不得。

      其实要是这些人都识字就好了,这也就是一个人填一张问卷调查的事儿。

      但就因为大家都不识字,一个在现代来说,十分简单,基本可以不算事的事儿,在当时是忙得我和刘聚两个人一上午水都没顾得上喝上一口。

      等把这些人都登记完,午时都过了。刘聚拉着我去他家吃饭,我也不客气,就跟着他一起去了。

      吃完饭,我就回自己屋里去整理今天上午的劳动成果了。

      要说这些个当土匪的,还真是五花八门的,什么人都有。

      特别是特殊技能这一项,有木匠、有篾匠、有泥瓦匠。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铁匠,叫刘善荣。这个人要特别关注,以后制造兵器、铠甲什么的,这铁匠是不能少的。

      正在我整理这些东西之际,一个小喽啰跑过来说,大头领让我去二头领家里一趟,说是有要事相商。

      我心想,这又有什么事。问那个小喽啰,他说他也不知道。我就只好放下手中的东西,径直去了常遇春那里。

      我到了那里一看,不光有刘聚在那里,还有上午出发的杜黑子、蓝玉、陈定邦他们,还有刘三狗子也在。

      我问道:“怎么回事?你们不是出去打探情报吗?怎么回来了?刘三狗子怎么也回来了?有蒙古兵来攻山了吗?”

      我一口气问出了这么多问题,他们几个还没来得及回答我。

      刘聚说话了:“没有蒙古兵来攻山,是他们找到了我们准备打击的豪强的目标了。”

      我“哦”了一声,道:“怎么这么快。”

      这时,杜黑子讲起了事件的前因后果。

      原来,他们三个人带了两个小喽啰,一行一共五人,一大清早就下山了。走到韭菜山的时候,碰见了正在那里巡查的刘三狗子,刘三狗子问他们干什么去。

      本来侦察敌情这种事是山寨的机密,不能随便乱讲。但杜黑子和刘三狗子的交情不一般,好多年前两人就认识了。

      杜黑子一看这一路下山,走到这里还没歇过脚,再往前走,就不是锥子山的势力范围了,歇个脚什么的还得随时小心警惕。

      于是,杜黑子他们索性就在这里歇个脚,顺便就和刘三狗子说起了此行下山的目的。

      刘三狗子一听说是找个与蒙古人有瓜葛的豪强大户,便一拍大腿道:

      “这事儿还用得着去找吗?

      问我刘三狗子啊,我就知道县城往北约三十里有个姓柳的大户啊。他们家与蒙古人交往甚密,他们族里有两个姑娘都嫁给咱定远县的达鲁花赤老爷当了小老婆,这事还在当地沦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资了呢。

      而且他们族里还有好多姑娘都嫁给了这定远县中其他蒙古官员当小老婆的。

      这柳家也就是凭着这些姻亲关系,在当地横行霸道,不断地兼并别家的土地。现在那柳家庄方圆十里都成了他们家的地盘,据说良田都有一万多亩。”

      杜黑子听刘三狗子这么一说,当即就来了兴趣,这种豪强不打不抢,还打谁啊。于是问刘三狗子,“这事儿你怎么这么清楚啊。”

      刘三狗子就给杜黑子他们讲起了这事儿的前因后果。

      刘三狗子家原来也是个小户人家,就在当时的柳家庄附近,当然现在那里已属于柳家庄的地盘了。

      当时,他们家里也有几十亩地,家里有父母还有兄弟姐妹几个,维持一家生计也没问题。

      第六十五章 确定目标

      后来,柳家为了兼并周边的土地,就要求刘三狗子家把那几十亩地卖给他们,而且价钱还给的特别低。

      刘三狗子家当然不答应啦。这柳家人一看想贱买不行,就想了个阴毒的办法。

      这年割麦子的时候,他们找了个蒙古兵的小头目,据说是个百户。他说他们家今年麦子丰收了,准备犒劳定远县的官兵,但家里人手不够,让官兵自己去他家割麦子。

      这百户就带了几十人来到了柳家。柳家的人就带着这几十个官兵来到了刘三狗子家的地界,指着刘三狗子家的麦子说,这片麦子全部犒军了,让他们自己收割。

      等三狗子家知道情况时,麦子都被割了好大一片了。刘三狗子的父亲、两个哥哥加上刘三狗子一共四个人去了。

      但根本阻止不了这帮蒙古兵,因为他们根本不跟你讲理,还说刘三狗子他们是阻挠官兵收割军粮。

      当时,刘三狗子的大哥就急了。这一年的收成要没了,家里人就得饿肚子啊,就要跟这帮蒙古兵拼命。

      刘三狗子的父亲当时想拦也没拦住,可刘三狗子的大哥哪是这帮蒙古兵的对手啊,三下五除二,就被放倒在地,被别人按在地上狠揍。

      这下,刘三狗子的父亲也急眼了。毕竟护子心切,他就跑过去用锄头对着骑在刘三狗子大哥身上揍他的人的后脑就是一下子,当场就把那个蒙古兵给打得倒地身亡了。

      其实这也不奇怪,人的后脑受到袭击很容易丧命。况且当时刘三狗子的父亲也是救子心切,这一下还是用了几分力道的。

      可这下就惹了【创建和谐家园】烦了,刘三狗子的父亲和他大哥当场就被打死了。

      刘三狗子和他二哥赶紧往回跑,那帮蒙古兵就在后面追。刘三狗子的二哥让刘三狗子和他分开跑,他先跑回家去送信,让刘三狗子直接往北边的山里跑,他到时候来找他。

      谁知这一分手,就成了兄弟的永别。

      刘三狗子的二哥是跑回家了,但他们刘家的人还没来得及逃跑,全家就都被蒙古兵抓了。后来被关进了县里的大牢,都在里面被折磨死了。

      刘三狗子家的那块地,自然也就成了柳家的财产。

      刘三狗子当时一直向北跑,跑到了山里遇见了一帮土匪。那土匪头子已经很大年纪了,没儿没女,见刘三狗子也可怜,人还算机灵,就收了他当义子。

      没过两年,他义父病死了,这刘三狗子就成了一个小土匪头子。

      再后来,他们被蒙古兵打散了,他就带着剩下的几个人投奔锥子山了。

      杜黑子听了刘三狗子这番讲述,当即决定,和刘三狗子一起回山,去请示大头领,看这事儿下一步怎么办。

      于是他们就回来找到了刘聚,刘聚一听这情况重大,于是派人叫我去常遇春那里,大家一起商量商量。

      大家听了杜黑子那一番转述,也对刘三狗子的身世是唏嘘不已。我当时还在思考,这柳家有一万多亩良田,这数据准不准确啊。

      我心里算了个账,这柳家方圆十里。为了计算方便,假设是一个边长十里的正方形吧。

      十里就是五公里,也就是5000米,5000米乘以5000米,就是25000000平方米。一亩约为667平方米,25000000平方米就约为37000多亩。

      这柳家庄还得建房子,肯定还有树林什么的,这一万多亩良田看来是不假。只是猛然一听这个数字,感觉很大,有点不敢相信而已。

      于是,我又问刘三狗子,“你后来当了土匪了,有没有想过回去报仇,去抢柳家庄什么的?”

      刘三狗子道:

      “这个想法肯定是有的,但没敢付诸实施。

      第一,这柳家人丁兴旺,自己有一支私人武装,有几十人。当时我的那股土匪也才二十几个人,还没有别人的人多,去攻别人,别人有防御工事,我们很难打得过。

      第二,这柳家庄离定远县城也就三十里地,他们和蒙古人的关系不一般。要是来了蒙古兵,我们就更不是对手,反而容易被别人给抓了。”

      我一听,这也确有几分道理,看来这柳家庄值得我们一打。

      一来也可打个豪强大户,抢些装备物资回来。二来也可以间接地打击蒙古人。三来也是帮自己锥子山的兄弟报仇血恨。

      我问了下刘聚、常遇春二人有什么意见,他们都表示同意攻打这柳家庄。

      于是,我说道:

      “我的意见是,这次下山侦察任务改为刘三狗子带队,毕竟他对柳家庄的情况熟悉。而五头领还是在家负责山寨大门及周边安全。

      蓝玉和陈定邦还是跟着一起去,毕竟你们两个小子,人也不大,也机灵。

      你们这次下山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摸情况,千万不要去和柳家的人正面接触,免得打草惊蛇。

      大头领、二头领你们看我这样安排行不行。”

      刘聚当即就表态,就按照我说的办。还说自从我入了伙,他感觉每天都比以前轻松多了,好多事可以有个人帮他出主意了。等常遇春恢复健康了,那就更轻松了。

      说得我们大家都哈哈大笑。

      今天天也不早了,就让他们今天在山上好好休息一天。明天一早,由刘三狗子带队出发。

      众人散去后,我又回到屋里,来整理今天上午登记的资料,准备分组的事宜。

      我想到罗仁一直让我教他认字,便把他叫过来,给我帮忙,顺便也可以教他认字。这以后,他如果能书书写写的话,也能给我减去不少负担。

      因为是一边整理,一边还教罗仁认字,都忙到吃晚饭的点儿了,才整理好。我让罗仁去搞点吃的,我来思考分组编队的事。

      按照我的设想,每十个人分成一个组,准备把这个组叫做班。

      我纯粹是按照现代兵制的结构,去编排。准备十个人组成一个班,三个班组成一个排。

      以后要是人多了,三个排就叫一个连,三个连就叫一个营。当然这跟当时的兵制是不一样的。

      在我国古代军队中,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两,五两为一卒,五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

      自西周时起,我国古代军队大多都是依照伍、两、卒、旅、师、军进行编制的。

      那时,社会基层单位被称之为“比”,五户为一比。每当征兵的时候,五户人家各要送一名男丁,一比共要送五人,恰好组成一个伍。不论干什么事情,这五个人总是被分在一起。

      直到宋朝,虽然历代在军队编制上有一些变化,但变化都不大。

      到了元朝,军队是按10进位制编制的。

      10人为队,有队长或称“牌子头”;10队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1个“千户”,10个千户组成1个“万户”,万户为蒙古军最高编制单位。

      百户、千户、万户既是编制单位,也是长官的名号。

      我的想法是,一个班设班长一人,下辖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三个人。

      作战时,三个人成品字形站位,这样可以互相协作攻防。

      在一个班中,三个小组又成品字形结构排列,而班长在三个小组的中间居中指挥。

      每个小组设小组长一人,负责指挥小组其余的两个人。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21: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