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越坡》-第23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他们两个心里清楚得很,朱元璋对于这事儿肯定心中早有就主张了,只是想看看别人是什么看法而已。

      李善长与汤和不发话,那就只剩下朱文正了。朱文正当时是个热血青年,还不满二十一岁的他,心中还是一番雄心壮志的。

      二十出头的年纪,也正是敢于藐视一切的年龄。既然这帮叔叔辈的人都不发表意见,那咱就来。

      于是,朱文正开口了。

      朱文正的意思是,苏州是张士诚的防御重地,要想顺利拿下,并非如此简单。

      相反,如果我们在常州驻有重兵,作好随时攻取苏州的准备,反而更能让张士诚放不开自己的手脚。

      比如张士诚本来有个机会,可以攻取我们某块地盘,但由于顾忌我们会进攻苏州,他肯定就会放弃这个冒险的想法。

      如此一来,张士诚肯定会为了苏州放弃一些其他的潜在利益。

      苏州的确是一块肥美之地。但是我们只要放下这个小利益,做好暂时先不取这块肥美之地的打算,我们反而能从其他地方获取更大的利益。

      而张士诚则恰好相反,眼下他是暂时能保住苏州这块地盘,但也意味着他将放弃更多的其他机会。

      按照朱文正的意见,就是派一个稳重之人,镇守常州,随时窥视东边的苏州。如果有机会,时不时东进苏州骚扰张士诚一下,效果一定更加理想。

      而我们真正的主要作战方向则是放在应天的南边与西边,进一步扩大咱应天的战略纵深。

      第二百九十五章 谁守常州?

      朱文正是好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朱元璋听了是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目光中对朱文正这个亲侄子也是透露着几分赞许。

      但朱元璋的这种赞许的神情也是稍纵即逝,很快他就 恢复了那一副严肃的冷面孔状态。

      即便是如此,他的神情变化早被李善长与汤和这两个人精看在了眼里。

      刚才朱文正讲话的时候,他们两个虽然也是在用心听,但眼睛就没瞧朱文正一下,而是死死地盯着朱元璋,就看他对他这个亲侄子的意见是个什么看法。

      说不定,他们叔侄俩就是来唱双簧的,什么大政方针,朱元璋心中早就有数了。

      李、汤二人虽然心中已有了底,但还是没有急着发言,他们想听听朱元璋怎么说。

      朱文正说完,朱元璋表情很平静,既没说朱文正这个方案好,也没说不好,而是直接点起了将。

      他问道:“鼎臣啊!你有什么看法?”

      鼎臣是汤和的字,汤和见朱元璋先问到自己,心中早已打好了腹稿。

      汤和说道:

      “真是将门虎子啊!

      文正这孩子颇有些元帅大人的风骨,这分析问题、判断形势的能力这几年真是大有长进呀!

      我也赞成他的说法。对于苏州咱只是作出进攻的姿态,但不会做出实质性的举动。

      就是要让张士诚时时刻刻绷紧我们会攻取苏州这根弦,而没有心思顾及其他的地方。

      也只有这样,咱们继续向西、向南扩张的计划,才能顺利得以实施。”

      朱元璋听完汤和的意见,也没说好,也没说不好,甚至连脸上的表情都没半点儿变化,而是把头转向李善长。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显,你谈谈看法。

      李善长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察言观色的能力那可是一流的。既然朱元璋问到了自己,那么,就顺着朱文正和汤和的话头继续向下说呗。

      李善长是好一番忽悠,直接把朱元璋那张阴沉着的脸说得是渐渐露出了笑容。

      既然大家的意见与自己一致,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朱元璋便给大家定了个基调,下一步就按他们三个说的方案办,接下来要确定的是下一步如何调兵遣将的问题了。

      首先,这驻防常州的任务交给谁?

      这个任务看似压力不大,实际上非一般人能搞定。必须是个老谋深算之人,才能在常州稳住这个局势。

      驻防常州的中心任务是给苏州的张士诚部以巨大压力,而并不是去攻城略地。

      如果是派冯国胜这种好战分子,说不定他就会贸然进攻。

      如此一来,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也有可能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影响朱元璋的全盘计划。

      经朱元璋一番分析,这个驻防常州的人选就显得十分关键了。

      朱元璋抛出这个问题后,转头看向李善长他们三个。老规矩,你们先发言,我再拍板。

      说起这驻防常州的人选,派徐达去,肯定是没问题,只是似乎有点浪费人才。

      毕竟徐达是朱元璋麾下运用战略战术最好的将领,朱元璋还需要他进一步去开疆拓土。放在这里守常州,跟张士诚的人马兜圈子,还真是有点浪费。

      其他的邓愈、郭兴、郭英之流似乎还差点火候。

      冯国用、耿再成倒是可以,但一个在和州、一个在滁州,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

      常遇春、冯国胜是两员勇将,放在那里可能会坏事儿。

      李善长琢磨了半天,也没琢磨出个合适的人选,只好低着头不作声,看看汤和和朱文正是个什么态度。

      朱文正到底还是年轻,那两个老滑头不说话,他就只好又先开口了。

      朱文正开口说道,他愿意为叔叔分忧,领兵镇守常州,做应天东边的屏障。

      他这话还没说完,就被朱元璋给打断了。朱元璋的意思是他的资历还浅,还不能给他安排这么重要的任务。

      朱文正也是不折不挠,既然毛遂自荐不行,那么就推荐自己未正式拜过的“师傅”常遇春吧。

      于是,朱文正少不得又在朱元璋面前夸了一番常遇春是如何如何,让他镇守常州再合适不过了。

      朱元璋当然清楚朱文正与常遇春的关系。按说常遇春守常州那是绰绰有余,但是常遇春那好战斗狠的性格,朱元璋还是有点不放心。

      但是朱元璋不能就这么当着朱文正的面说这话。朱元璋只是说道,以常遇春的能力守常州是没有问题。

      但我们守常州随时窥视苏州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进一步开疆拓土。

      常遇春可是一把开疆拓土的能手。让他就在常州这里待着,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一是浪费了他的才华,二也会憋坏他的。

      你看看,什么叫水平?

      朱元璋这就叫水平。

      本来是不想让常遇春守常州,觉得他守常州可能会出岔子。

      可这话从朱元璋口中出来,就成了浪费常遇春的才华了。这话要是传到常遇春耳朵里,他听着心里会有多舒服,那以后还不得卖命地为朱元璋冲呀杀呀。

      而且这话也肯定会传到常遇春耳朵里去,因为他是对朱文正说的,朱文正与沐英可是一天到晚恨不得当常遇春跟屁虫的人。

      朱文正本是一腔热情,没想到提了两个方案都被叔叔给否决了,他也只好不作声了。

      朱文正发完言,就轮到李善长与汤和两个了。

      李善长心中倒是觉得汤和是个合适的人选,但不清楚汤和愿不愿意去守常州。

      如果他不愿意去,自己提出他这个人选,反而会得罪了他。不如先听听汤和准备推荐谁去吧。

      汤和心中也是有自己的算盘的。去守常州是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就是没什么硬性的任务,比如说要求拿下某块地盘。守一个地方总比攻一个地方是要轻松许多的。

      不利的方面就是常州与苏州相隔不远。张士诚为了解除咱们对苏州的威胁,会不会率先对常州发起攻击?那少不得又有几番恶战。

      因此,守常州也不是个轻松的活儿,得时时刻刻小心。

      但就眼前的情况来看,朱元璋一时也选不定去守常州的人选。也有可能是心中有人选了,自己不愿意说。

      如果自己主动提出去守常州,至少是展现给朱元璋一个积极的态度。即使他不让自己去,也没关系,反正自己还落了个工作积极主动的好名声。

      如果朱元璋真同意他去,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朱元璋在这个人选的问题上犯难了,我主动帮他排忧解难,也不枉与他是发小这个情份。反而能让朱元璋更加信任自己。

      总体说来,汤和觉得自己提出去守常州是利大于弊。

      有了心中这番盘算,还不等朱元璋点将,汤和就主动站了起来,表示愿效犬马之劳,去镇守常州。

      谁知汤和此话一出,是正中朱元璋下怀。

      朱元璋一个劲儿地说好。说汤和识大体、顾大局,关键时刻能为他分忧。

      表扬完汤和之后,朱元璋又转过头问李善长,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事情已经明摆着,李善长也不是个傻子。

      当然又是一番精辟的分析,从守常州的重要性开始,一直是说到由汤和来守常州的必要性。

      总之,在李善长口中,汤和来守常州,那正是天经地义。

      李善长说完,轮到朱元璋了。

      ËûҲûÓжà·Ï»°£¬Ö±½Ó¾ÍÊÇÐû²¼£¬ÈÎÃüÌÀºÍΪÊàÃÜԺͬÙÝ£¨Í¬ÙÝΪԺ¹ÙÉí·Ý£¬½ÚÖÆÔªË§£©£¬Á¢¼´´ø±ø½øµÄÉí·Ý×¤ÊØ³£ÖÝ¡£

      汤和守常州的问题定下来了。那么下一步,徐达和常遇春这二位攻克常州的功臣该怎么安排呢?

      这次朱元璋没有再征求他人意见了,而是直接说出了心中的打算。

      调徐达南下,攻打宜兴、长兴,争取一举拿下整个太湖西边的地盘。

      另调常遇春暂时回镇江,随时兼顾应天及常州的情况。

      µËÓúÔòµ÷µ½Îߺþ¡¢äàÑôÒ»Ïߣ¬³ò׼ʱ»úÄÃÏÂÕÅÊ¿³Ï¿ØÖƵÄÄþ¹ú¡£

      一旦东边的徐达能顺利拿下宜兴、长兴,邓愈则可以进一步南下,消灭盘踞在徽州的八思尔不花部。

      一旦这个总体战略规划得以实现,那朱元璋在应天的地盘就更加稳固了。

      就在朱元璋为自己的这个作战蓝图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汤和又提出了一个想法。

      这徐达和常遇春的下一步安排,是否还是征求一下他们个人的意见。

      毕竟现在常州前方的情况他们两个是最熟悉的。如果他们切实有什么更好的可行性建议,不妨按照他们的作战方针执行也是可以的。

      朱元璋听汤和这么一说,也是有点举棋不定了。这汤和说得也在理儿,如果真如他所说,徐达、常遇春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话,那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

      这次朱元璋还没来得及征求李善长的意见,朱文正就插话了。

      朱文正说道:

      “元帅大人,汤叔父的话不无道理。

      我也觉得徐将军和常将军下一步的用兵方向,还是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较好。

      如果他们有更好的方案,我们为什么不采纳呢?”

      第二百九十六章 调整战略

      朱元璋没料到朱文正这小子今天这么活跃。他也是有心培养这个亲侄子,拿眼看了看朱文正,示意他继续讲下去。

      朱文正从叔父的眼神中读出了“鼓励”二字,便继续说道:

      “即使徐将军和常将军没有什么更好方案,无非也就是按照我们的今天讨论的既定方案行事。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5 06: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