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越坡》-第19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一是常二哥汇报一下夺取采石矶的作战计划,并请战。

      二是沈大哥自告奋勇去苗营当说客,力争说服苗兵反水。

      这我去了是多余的,而且我明天还和李善长有要事相谈。

      我看这样,明日一早,我们三人立即回太平城。

      大哥、二哥去见朱元帅,我则去见李善长。”

      常遇春一向对我是言听计从,听说我还和李善长有事相商,以为我们还有什么重要事情,也就不勉强我。

      倒是沈大哥是个精细之人,酒席散后,单独问我为什么不愿意去见朱元璋。

      我与他既然是兄弟,有些事情就不能藏着掖着,但未来要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也不能说得太透。

      我只好对沈大哥说,朱元璋这个人能力出众,我看将来是能成大事之人。

      但成大事者往往都不拘小节,为了更大的利益,他可能会牺牲一些小利益。

      因此,与他打交道,还得处处小心,为自己留条后路。

      如果现在我们三兄弟都跑去见他,他一下子就把我们的底牌都看完了,这样对于我们是非常不利的。

      我认为,我既然没什么事儿跟他说,还是不要与他直接打照面的好。

      这样,将来万一有什么事儿,我们还有回旋的余地。

      沈大哥盯着我看了良久,似乎有所领悟,说道:“三弟,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支持你!”

      这话说得我都有点儿感动了。

      我握紧沈大哥的手,说道:“大哥,我也一样,不论你做什么决定,我也支持你!”

      第二天一早,按照计划,甘泽生、陈维林带着几个人回安庆找傅友广借船去了。我跟着沈大哥、常二哥还有罗仁、陈定邦一起回了太平城。

      入了城,我假装去找李善长,沈大哥和常二哥则去拜见朱元璋。

      李善长刚好也在,不过我根本找他没事,也就是问他是不是明天一早出发回和州。和李善长闲扯几句后,我和罗仁、陈定邦就回到李善长给我们安排的住处休息。

      直到下午,沈大哥、常二哥才从朱元璋那里回来找我。

      据他们二人讲,朱元璋对他们说的两件事都十分感兴趣,因此留他们一起吃午饭。

      朱元璋亲口承诺,如果这次沈大哥能说服苗兵头子寻朝佐反水,以后他在朱元璋的地盘上是想怎么做生意,就怎么做生意。

      沈大哥得到朱元璋这个承诺,自然是欢喜得很。

      常遇春的那个作战方案,朱元璋也是十分赞同。并表示,常遇春一旦重创康茂才部水军,朱元璋便亲自率领太平城内的主力北上,一举拿下采石矶。

      为了确保此次攻取采石矶的任务成功,朱元璋还决定立即调派和州的冯国用、耿再成过江待命。

      冯国用是冯国胜的哥哥,其作战也是十分地勇猛。耿再成也是朱元璋当初刚投奔郭子兴不久,就跟着朱元璋一起干的人,也算是朱元璋的嫡系。

      这二人当初也参与了夺取采石矶的战斗,攻占太平后,朱元璋怕和州方面有什么闪失,又命二人在和州驻防。

      这次听了常遇春的攻占采石矶计划,觉得此事若成,定能起到左右整个集庆战局的决定性作用,便决定把赌注都押上,让冯、耿二人都来参战。

      看着二位大哥谈得都很高兴,我也不便扫他们的兴,就认真地听。

      这时,李善长又来了。他提出今晚他安排,和我们三兄弟好好聚聚,吃个晚饭,饭后常遇春再回军营。

      常遇春一看这个机会也难得,今日我们三兄弟一别,不知又得何年,我们三兄弟才能再次相聚,便爽快地答应了李善长这个提议。

      当晚,大家喝得很尽兴。席间,沈大哥和常二哥还给我们讲起了另外一件事。

      就是今日上午,他们两兄弟正与朱元璋密议攻取采石矶及招降苗兵的过程中,原郭天叙、张天佑手下四大将领来参见朱元璋。

      这四大将领分别是宋朝用、邵荣、赵继祖、胡大海,这四人都是当年跟着郭子兴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从资历上来说,他们并不比朱元璋低。

      朱元璋要想管得住这四大将领,肯定得费些工夫,还得耍些手段。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要让李善长去毫州讨封的原因。

      当然这个讨封只是第一步,让朱元璋可以“名正”地领导他们,至于下一步能不能“言顺”,那还得看朱元璋的本事。

      这四大将领进来之后,朱元璋并未让常遇春、沈万三二人回避,当然他们之间所密谈的事情是早就不说了。常遇春和沈万三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

      宋朝用、邵荣、赵继祖、胡大海四人进来后,也是先向朱元璋行了礼,毕竟别人是左副元帅嘛!

      朱元璋笑呵呵地让四大将领都坐下,然后嘘寒问暖一阵,都两盏茶的功夫了,正事儿朱元璋还只字未提。常遇春和沈万三都有些坐不住了,倒是胡大海先开口了。

      这胡大海长得是五大三粗、体壮如牛,其声如洪钟,且相貌丑陋,如恶煞厉鬼一般。据说这人年少时游手好闲,沦为乞丐,后来投了郭子兴,因作战勇猛,得到郭子兴赏识。

      但这人也有个毛病,就是嗜杀成性。因此,当初郭子兴只把他当个将才,并未象朱元璋等人这般,外放他去当一方诸侯。

      胡大海嚷着大嗓门道:

      “朱老哥,你昨天就派人来叫我们哥儿四个,让我们昨晚务必赶到你这里。

      当时都是申时时分了,赶到你这里不得半夜啊?

      我们哥儿四个一合计,我们晚上要是不在军营,万一出个什么岔子,那就麻烦了。索性我们哥儿四个,今早起了个大早,天还没亮就快马加鞭赶过来。

      可我们哥儿四个早饭都没顾得上吃,赶过来了,你老哥净扯些不咸不淡的话,你这不是拿我们兄弟寻开心么?”

      原来郭天叙、张天佑带着五万兵马过江,两次攻集庆失败后,只剩下不到三万人。

      当初收拾残兵败将的时候,徐达带了五千残兵到句容,常遇春带了五千残兵回太平。

      第二百三十九章 收伏四大将

      余下的还有近两万人就编在宋朝用、邵荣、赵继祖、胡大海四人名下,每人四千;其余的兵马则编入冯国胜部下。

      ÕâËÄÈ˸ú×Å·ë¹úʤһÆð×¤ÊØäàË®£¬ÊÜ·ë¹úʤ½ÚÖÆ¡£

      昨天让这四人立即回太平的军令传达后,这四人是一阵密议。他们怕是朱元璋耍什么花样,是不是把他们骗到太平去,准备软禁他们,夺了他们的兵权,甚至杀害他们。

      毕竟他们四个是跟着郭天叙、张天佑混的人,和朱元璋原本不是一条船上的人。因此,这四人接了命令并没有立即出发来太平,而是商量着怎么对付朱元璋。

      最终,四人决定,这太平肯定得去,都元帅和右副元帅都死了,朱元璋这个左副元帅就最大。如果他们不去,就是违抗军令,朱元璋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吃掉他们四个。

      为了防止去了太平被朱元璋挟持,四人把事情都安排妥当了,吩咐了他们的亲信,一旦他们在太平有危险,立即带兵向西攻太平。

      于是,今日天还没亮,这四人就一起赶回太平。

      朱元璋故意绕了半天弯子,就是想看看这四个人的底牌是什么。其实,这四人在溧水的一举一动,早有冯国胜的密探报给朱元璋了。

      朱元璋现在并不想动这四个人,毕竟这四个人打仗还是有一套的。现在攻取集庆在即,正是用人之际,自相残杀那正好是元军想要看到的。

      朱元璋笑呵呵地对胡大海道:

      “胡老弟啊!我就喜欢你这个爽快的个性。

      其实我这么急着把你们四个叫到太平来,是遇到了一件难事啊!

      想请四位老兄弟帮我出出主意。”

      胡大海“哦”了一声道:“有什么难事呀?”

      朱元璋道:

      “天妒英才呀!

      都元帅和右副元帅不幸早逝,咱滁州、和州,包括咱渡江的红巾军得有个人领头呀!

      俗话说得好嘛,‘蛇无头不行’嘛!不知四位老兄弟觉得谁来代替郭元帅的位置比较合适呀?”

      这胡大海是个粗人,但他心中也有自己的算计,郭天叙、张天佑都死了,按军中的排位,轮到朱元璋了。

      但滁州还有个郭天爵,他可是郭子兴的亲生儿子,按说他也有资格继承郭子兴的领导权。

      如果让朱元璋当老大,他们这四个以前不是他的嫡系,肯定没好日子过。而且朱元璋这个人本事又大,他们四个就是想来个“服编不服调”,恐怕也不行。

      但如果让郭天爵来当这个老大,那情况就不一样了。郭天爵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娃娃,肯定是管不住他们四个老油条,那样的话,他们以后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但胡大海并没有急着表态,只是先看看宋朝用、邵荣、赵继祖他们三个。

      这三个人的想法也跟胡大海差不多,且他们三个更加稳重一些,于是朝胡大海点点头,意思是你先说,我们帮着你说。

      胡大海这个打头炮的就开口了,说道:

      “朱老哥,按照咱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父亲传给儿子,哥哥传给弟弟。

      郭老元帅死后,郭天叙继承了都元帅之职。现在郭天叙死了,他又没有儿子,可他有个弟弟郭天爵呀,这郭天爵可是郭老元帅的亲生儿子。

      由他来继承郭天叙的领导权,我们都觉得是理所应当。”

      胡大海一番话讲完,宋朝用、邵荣、赵继祖三个还是稳坐【创建和谐家园】,没有发话。

      朱元璋又笑着问他们三个,是什么意见。

      这下,再也没办法回避了,这三个只好顺着胡大海的话头,继续阐述着由郭天爵继承领导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等这三个说完,朱元璋感叹道:“四位老兄弟,你们真是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呀!我也是认为由天爵继承都元帅之职最适合不过了,可是,可是……”

      朱元璋故意不往下说,他就是想摸这四个人的底。

      胡大海没沉住气道:“可是什么?”

      朱元璋道:“龙凤政权下了圣旨啊,一边是公理,一边是圣意,我也不知怎么办好呀!所以才让你们四个老兄弟来帮我想办法呀!”

      说完,常遇春命人将李善长从毫州讨回来了圣旨递给他们四个看。

      这四人一看圣旨,脸上都是大惊失色。

      胡大海道:“要不,咱再上个奏章,讲明此事的厉害关系,让毫州重新发道圣旨?”

      这次朱元璋没发话,宋朝用倒是开口了,道:“重新发道圣旨,那恐怕是不可能了。哪有刚发了道圣旨,又马上收回重发的?”

      看样子,宋朝用是要准备接受现实了。

      邵荣、赵继祖两人也是有各自的盘算。他们二人寻思着,这次朱元璋可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才召他们四个到太平来。

      别人请到了圣旨,现在别人要取得这个领导权,那是名正言顺的。如果他们还反对,那是公开和龙凤政权唱反调,那肯定是无法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的。

      如果从此一心一意地跟着朱元璋干,恐怕别人也未必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毕竟他们刚才被朱元璋摸了底,他们是支持郭天爵,而不是支持他朱元璋的。

      眼下,只好暂且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只要手中还有兵,在这乱世之中,谁说得准明天会发生什么事?

      说不定哪天时来运转了,他们又有了飞黄腾达之日。

      这下,邵荣、赵继祖两个倒是不让胡大海打头炮了,他们都抢先表态了。说是毫州方面这么任命,也是有他们的道理。

      毕竟郭天爵太年轻,无带兵经验。现在两个主将战死,正是需要朱元帅这样具备力挽狂澜能力的人。因此,他们二人坚决拥护朱元帅的领导。

      你看看,这二人的风向转得多快,刚才说郭天爵应当继承领导权的是他们,现在说朱元璋应当继承领导权的也是他们。刚才称呼朱元璋“老哥、老弟”的,现在就称“元帅”了。

      邵荣、赵继祖是两个聪明人啊!只可惜他们这两个聪明人,遇见了一个比他们还聪明百倍的朱元璋。

      邵荣、赵继祖两人表了态,宋朝用哪能落后,立即也跟着表态。

      这下倒好,胡大海成了落后分子了。他都没搞懂,怎么大家的风向变得这么快,不是说好了推荐郭天爵的嘛,大家为什么不能再坚持一下呢?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2 21: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