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越坡》-第17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但事情的一切尽在朱元璋掌控之中,陈野先的周围遍布朱元璋的眼线。陈野先与陈兆先、陈飞虎单独会面的谈话内容,早被朱元璋的眼线听了个一清二楚。

      在大军临行前的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上,朱元璋让徐达、邓愈带领两万人马,徐达为主将,邓愈为副,立即向溧水与句容交界地带机动。

      一旦郭天叙、张天佑的人马向集庆发动进攻,徐达、邓愈的人马立即拿下句容。

      冯国胜与汤和各自带兵坚守芜湖和溧阳,防止南边的元军向集庆驰援。

      至于常遇春、廖永安二人则率领所属兵马密切关注采石矶康茂才部动向,随时做好偷袭采石矶的准备。但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许向采石矶进攻。

      常遇春问,如果有绝佳机会,也不能立即进攻吗?这战场的战机都是稍纵即逝的。

      朱元璋再三严肃强调,一定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万万不可自作主张,违令者他必将严惩。

      廖永安也跟着反驳,不是说好了他们向采石矶发动佯攻,配合郭天叙部进攻集庆的吗?

      朱元璋面露难色地道:

      “原来有陈野先的三万人马在,我们偷袭采石矶还有几分胜算。

      现在就你们这点人,怎么可能攻下采石矶?

      郭元帅把我佯攻的人马都抽走了,叫我如何佯攻?

      攻不攻下采石矶并不重要,而是你们这些弟兄们不受损失才是最重要的呀!

      虽然你们是我的下级,但你们也是我的兄弟呀,失去你们之中任何一个人,我都会心痛的啊!”

      ÖÚ½«¶¼ÊÇÒ»ÕóßñÐ꣬Ôٶȱí̬£¬Ò»¶¨Ìý´ÓԪ˧ºÅÁî¡£

      朱元璋心中跟明镜似的,常遇春、廖永安反驳他刚才的观点,无非就是立功心切,要为这攻打集庆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而并不是对他朱元璋个人有什么意见而反驳他的。

      所以,朱元璋说出这一番感人肺腑的话,让众将对他更是心服口服。

      正开着会,朱文正又跑了进来,说是郭四有要事找他汇报。

      朱元璋让朱文正把郭四领了进来。这郭四今年刚满二十岁,长得却是高大伟岸。

      这郭四本名叫郭英,他们本来有四兄弟外加一个妹妹,他排行老四。

      前些年闹饥荒时,他有两个哥哥都饿死了。后来,他和他大哥郭兴一起投奔了朱元璋。

      朱元璋见他年纪小,人机灵,很喜欢他,便让他和他哥哥郭兴当了他的亲兵卫士。

      朱元璋知道了郭兴原来有四兄弟,他排行第四之后,就老是叫他郭四,叫着叫着,就叫顺口了,连朱文正都叫他郭四。

      陈野先投降之后,朱元璋亲自找郭英谈话,让他当陈野先的亲卫队长。

      郭英开始肯定是不愿意,但朱元璋说他这个亲卫队长有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监视陈野先的一举一动,有什么情况立即向他报告。

      朱元璋又反复说明了此事的重大意义,最终,郭英还是服从了这个人事安排。

      这次郭英突闯会场,就是来报告他刚刚收集到的陈野先与陈兆先、陈飞虎谈话的重要内容的。

      郭英见众人都在,不知道这事儿能不能当大家的面讲,于是问朱元璋,他是不是单独汇报。

      朱元璋说没必要,今天在座的都是他的心腹爱将,有什么重大信息,也不该瞒着他们。

      你们看看,这朱元璋多会做表面文章。就这几句话,把众将是忽悠得云里雾里的。

      郭英便当着众将的面,将陈野先与陈兆先、陈飞虎密谈的内容讲了出来。

      原来,陈野先嘱咐陈兆先、陈飞虎,让他们打集庆时装模作样,千万不要真打,等过一段时间脱身了,再回来收拾起义军。

      怪不得刚才郭英说是要单独汇报呢,这的确是重大军情。

      众将一听这话,那还了得。

      冯国胜、邓愈等人建议立即捉拿陈野先,派人去解除陈兆先、陈飞虎的兵权,将他们二人一并押回太平,二人的部下则让郭天叙、张天佑直接指挥。

      朱元璋思索了良久,摇摇头道:

      “此事万万不可。

      其实我也知道他投降是没有诚心的,只不过当时是为了活命,采取的缓兵之计。

      所以,我才和他结拜兄弟,希望他能看在兄弟情分上,真心归附。

      如果我今天捉拿他,杀了他,就会失去江东豪强的人心,以后就没有人敢投降我了。

      只要我们在太平把他看紧了,他不能逃离太平,就没有机会反叛了。”

      众将本想反驳,但一想朱元璋这话说得也没毛病,不能因为陈野先一个人,耽误了大事。看来,此人还真是杀不得。

      这时,冯国胜又进言道:“那我们是不是该立即派人把此消息告知郭元帅和张元帅,让他们注意点儿这两个人?”

      朱元璋还是摇摇头道:

      “郭元帅和张元帅本就不是太信任我,把我原本打算进攻采石矶的陈野先部非得要了去跟他们打集庆。

      现在如果把此事告之他们,我们反会而受埋怨,他们会认为我们故意给他们使绊子,派一些有异心之人跟着他们。

      况且以郭元帅和张元帅的智谋,陈兆先、陈飞虎这点小伎俩,他们肯定会识破的,不用担心。

      而且陈野先在我们手中,陈兆先、陈飞虎是不敢乱来的。”

      众将虽然觉得这样似乎有点儿不妥,但又没有办法可以辩驳朱元璋,只好这样了。

      郭天叙、张天佑二人自上次军事会议结束之后,也是好好密议了一番。

      二人见朱元璋如此配合他们的工作,还是十分满意的。为了表示对朱元璋的褒奖,二人特意给小明王韩林儿上书。

      在给毫州方面的上书中,郭天叙大势渲染了朱元璋率部东渡长江、先后攻克采石矶、太平、芜湖、溧水、溧阳等地的种种功劳。

      最后建议龙凤政权册封朱元璋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但仍受郭天叙节制。

      这样一来,朱元璋总算是转正了,不再是一个副元帅,一个三把手左副元帅了。

      八月初十,郭天叙、张天佑加上陈兆先、陈飞虎部共计八万人从溧水沿秦淮河西岸向集庆发起攻击。

      元军在牛首山一带布有重兵。

      这牛首山因山顶南北双峰似牛角而得名,由牛首山,祖堂山,将军山,东、西天幕岭,隐龙山等诸多大小山组成。

      不得不提的是这将军山,南宋初年,岳飞将军在这里筑壁垒,设伏兵,大败强敌金兀术,一举收复建康城(南京),将军山也因此而得名。

      所以,元军在牛首山一带狙击起义军是相当有针对性的。

      而郭天叙与张天佑部,虽然是率滁州精兵五万而来,但他们的战斗力其实比朱元璋部是差远了。

      只不过是朱元璋忽悠他们,想让他们去跟元军主力消耗,故意把他们二人说得很高,而隐藏自己的实力。

      再加上陈野先在太平时对陈兆先、陈飞虎二人有出工不出力的吩咐。

      其战斗结果可想而之,郭天叙、张天佑部不仅没有拿下他们志在必得的牛首山,反而是被元军杀得大败。

      郭天叙、张天佑带着所属部队直往溧水溃退。陈兆先、陈飞虎二人看见领导都跑了,他们肯定也是跟着跑。

      等郭天叙、张天佑在溧水收拾残兵、整顿兵马时,才发现此战死伤近七千人,而陈兆先、陈飞虎二人的部队倒是没什么损失。

      这也不奇怪,一上战场就打算开小差的,肯定不会有什么损失。

      元军追到溧水境内,就没敢继续往前追了,他们忌惮朱元璋,怕这是朱元璋的诱兵深入之计,还是退回牛首山凭借优势地形固守更稳妥一些。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徐达、邓愈的两万人马已拿下句容,他们担心起义军从东边向集庆突袭,所以各防御部队还是不敢孤军冒进。

      就这样,郭天叙、张天佑、陈兆先、陈飞虎的人马总算是在溧水站稳了脚跟。

      第二百一十四章 放虎归山

      郭天叙、张天佑二人首战受挫,气急败坏。

      他们本以为拿下集庆不是什么难事,等拿下了这块富庶之地,幸福的生活才算刚刚开始。

      哪知才一开打,元军就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缓了几天,总算是回过了神,立即派人去宣朱元璋到溧水来,他们要召开一个军事会议。

      °ËÔ¶þÊ®¶þÈÕ£¬ÖìԪ谴ø×ÅÖìÎÄÕý¡¢ÌÀºÍÀ´µ½äàË®¡£

      因为采石矶方向康茂才军实力强大,就没让常遇春、廖永安二人跟来。

      冯国胜沉不住气,朱元璋怕他在会上乱发言,就让他留在芜湖,密切关注芜湖南边各元军动向。

      徐达、邓愈刚拿下句容,相当重要。这样一来,起义军就完成了对集庆的半包围。所以,句容徐达、邓愈部的下一步行动也很重要。

      朱元璋便让邓愈在句容整顿兵马、严阵以待,让徐达从句容赶到溧水参加这次军事会议。

      从朱元璋这次带来的人就可以看出,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冯国胜打仗是把好手,但说话口无遮拦,让他留在芜湖。

      汤和是他发小,是好兄弟,而且处处维护他,把他带上。

      徐达办事稳重,大的作战方针还是听听他的意见较好,让他来参会。

      句容刚拿下,徐达来了,邓愈就只能坚守阵地了。

      采石矶方向康茂才部实力强大,朱元璋本人过来了,那常遇春和廖永安得留下。

      至于陈野先嘛,虽然是个元帅,可不能让他随便乱跑,得防着他。

      八月二十二晚,郭天叙亲自主持召开了集庆之战战后分析总结会。

      会上,郭天叙并没有主动承担此次战败的领导指挥责任,而是找了些客观原因。

      无非就是什么调查不深入、可行性研究不够喽;没有完全掌握战场双方的具体情况,风险评估做得不够,导致丧失了战争主动权喽。

      另外,还把陈兆先、陈飞虎二人狠狠批评了一顿,说他们熟悉集庆的情况,理应是这次攻打集庆之战生力军,但实际上却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本来还想把朱元璋批评一顿的,但一想,还真没什么好批评的。

      朱元璋可是把一半的人马都拨给了他。采石矶那边元军也没占到任何便宜;芜湖、溧阳南边的元军也没敢越芜湖、溧阳半步;东边的徐达、邓愈拿下了句容,切断了镇江元军与集庆方面的陆上联系。

      想了想,实在不好说什么,只好又拿陈兆先、陈飞虎二人说事。说朱元璋治军不力,导致陈兆先、陈飞虎二人所率部队未能起到应有作用。

      总之,得给朱元璋找点事,以洗脱自己的责任。

      郭天叙发完言,轮到张天佑发言,他无非也是按照郭天叙的思路,把自己跟郭天叙说得十分无辜似的,似乎此役战败的责任都在别人,不在他们俩。

      这种作派的领导是很常见的,功劳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

      这种人在和平时期当个安安稳稳的太平官儿,是没有问题;但在乱世之中,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那肯定是不行的。

      郭天叙、张天佑的这种领导作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导致他们日后兵败身亡的主要原因。

      按照规矩,一把手、二把手讲完,轮到三把手朱元璋了。

      朱元璋的领导艺术就不是郭天叙、张天佑二人能够相提并论的了。

      朱元璋“诚恳”地接受了郭天叙和张天佑二人的批评,说对陈兆先、陈飞虎二人作战不力的情况,自己负有领导责任。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1 16: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