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越坡》-第12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即使刘伯温不是一个人前来,其他人肯定不会上前到这个坟头来下跪,必然是他手下的人注视着他一个人上前来磕头。

      只要刘伯温上前了,必然掉进这个陷阱,不死也得身受重伤、动弹不得。

      这时,埋伏在周围的谭锦他们三个就一拥而上,不求能敌得过刘伯温带来的人,只求能对受伤的刘伯温补上一刀。

      这样,大家的血海深仇就算是报了。

      至于后果,他们四个年青人就没有过多地考虑了。

      听到这里,我心中对这几个年青人还是新添了几分敬重之情。

      谭诚和我们一起隔着深坑对着他父亲的坟头下跪磕头,然后又烧了些纸。

      祭奠完毕之后,谭诚让我们去谭锦和候富贵父母的坟头上也祭奠一番,他则一个人在这里把这个深坑填了。

      明天就要远行了,也难以再找机会报复刘伯温了,这个深坑就没有作用了。

      如果现在不填了,说不定以后还会伤及无辜。

      就算没伤着人,自己父亲坟头前一个大坑,这好象也不太象话。

      我和陈定邦对他说了些安慰的话,就跟着谭锦和候富贵走了,留下谭诚一个人在这里挥动着铁锹。

      晚上,我们都回到了谭家。

      罗仁他们也买了很多吃的,我们就得吃饱休息好,明天好上路。

      晚上,我也把偰兰儿她们的真实身份告诉了谭诚他们。既然今后大家都是自己人了,这种事肯定不能瞒着他们。

      同时,也是为了在日后的路上大家都能搞清状况,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尴尬。

      七月二十六日一早,我们一行八男三女就从谷甫村出发了。

      一路上还算平安,八月初四,我们到了杭州城。按照事先的计划,我们得在杭州休整几天。

      杭州是历史名城,两年前被徐寿辉攻下。

      后来徐寿辉遭到元军重创,杭州被元军重新占领。但经过战火的洗礼,杭州少了几分繁华气息。

      在杭州,我们议定了下一步的路线,继续向北,经嘉兴直达苏州。

      到了苏州就好说了,我肯定得去会会我的结【创建和谐家园】沈万三,在苏州好好耍耍那是必须的。

      杭州、嘉兴、苏州在当时都是十分繁华之地,后面这一路比前面就有趣得多了。

      本来由着我们的性子,是准备在这条路线上多盘桓些日子的。

      但考虑到八月十五将至,我们得赶在过节之前,抵达我大哥沈万三那里,大家都可以高兴地在那里过个节嘛!

      八月十三日,我们终于抵达了苏州。

      在汪耀南的带领下,我们十一人的队伍进了周庄沈宅。

      恰好沈万三也是前几天才从外地回来。虽然他现在生意越做越大,但今年刚娶了媳妇儿,好歹也得在中秋节赶回来。跟父亲、妻子一起过个节。

      不然肯定得被他父亲骂死。

      沈万三见了我,是又惊又喜。

      惊的是我怎么就突然出现在了苏州,喜的是两兄弟是好久没见过面了。

      兄弟相逢,有好多故事要讲,好在日子还长。

      这几天,他除了晚上陪老婆,白天几乎都跟我们在一起。

      我把此行去泉州的事也给他讲了,他把这段时间生意的情况也跟我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从苏州拉私盐去景德镇换瓷器,然后倒给远洋商人换回珠宝、象牙等好东西,也就大半年时间,沈万三的财富算得上是成几何倍地增长。

      听到赚钱的事,我当然是高兴。

      沈万三的意思是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经营,继续购置船只。他要组建一个船队,这样跑一趟,赚的利润就更多。

      他怕我不同意他这个方案,而要求先拿出一部分资金分红。

      但他没想到,对于他这个意见,我是无条件支持。

      因为我心里清楚,日后在生意上他将取得多么大的成就。

      我现在又不差钱儿,没必要打消他的积极性。

      接下来的日子,沈万三带着我们在苏州是好好地转悠了几天。

      也就是在苏州转悠的日子,我们又认识了一个人。

      这个人将来也是个极其厉害的人物,但当时我还不知道,因为我也没带着《明史》,也没搞清楚这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某某某。

      八月十八日一早,沈万三带着我们去看了寒山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可是读小学就学过了,这个地方肯定得好好看看。

      好在那个时代参观这些地方不用门票。要是在现代,在苏州这些日子,光门票钱就得花不少。

      午后,我们吃过饭,准备去阳澄湖看看。

      当然那个时候的阳澄湖大闸蟹可没有现在这么出名。

      途中我们路过一个小庙,叫妙智庵,准备去讨点水喝。

      刚进庙门,我们听见庙里传来了争吵声。

      我们循声看去,原来是一个身着丝绸、手戴碧玉班指,约五十开外的暴发户式人物在教训一个小僧人。

      旁边一位老僧在不停地赔不是,时不时还训斥那小僧人几句。

      我仔细看了看那小僧人,约二十岁的年纪,面容憔悴,看起来就是营养不良的样子。

      但一双三角眼,透露着一股让人不易觉察的杀气,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现在是“虎落平阳被犬欺”,他日一旦得志,一定会大杀四方。

      我们在旁边听那暴发户训斥了一会儿,渐渐弄明白了事情的起因。

      这个暴发户姓郑,那老僧人称他“郑员外”,据说家族里有人在京做大官。

      这郑员外也很有钱,经常来妙智庵施舍香火钱,而且经常是出手不菲。

      因此,这妙智庵的主持和僧人都跟他很熟。

      今日午后,他又来妙智庵敬香。因已过了八月十五,天气转凉,怕回去的晚了着凉,就随手拿了件坎肩来妙智庵,预备着回去的时候穿。

      进了妙智庵,他就将坎肩交给这个小僧人,让他代为保管,这郑员外自己则去敬香了。

      谁知这小僧人十分酷爱读书,随手将坎肩放在灯台边,去看书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偏偏油灯的灯芯爆了花,溅出火星子到这坎肩上,把这坎肩引着了。

      第一百六十三章 义助小僧

      那小僧人还在认真看书,根本没注意到,直到闻到了烧衣物的味才猛然发现坎肩被烧着了。

      他赶紧去灭火,却已经来不及了,坎肩已经被烧了桃子大一个洞。

      这小僧人知道闯祸了,连忙去找这妙智庵的主持,也就是刚才在那郑员外旁边赔不是的那个老僧。

      那主持也没办法,只好拉着小僧人去找郑员外,乞求那郑员外的原谅。

      这不,郑员外就对那小僧人开训了,正好又被我们赶上了。

      弄清了事情的原委,我们也觉得那小僧人挺可怜的。我和沈万三点头示意,都有了解救这小僧人一次的意思。

      因为沈万三是本地人,所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由他开口比较合适,我则没有作声。

      沈万三对那郑员外拱了拱手道:“郑员外,你大人有大量,没必要跟这么一个小孩子过不去。再说了,他也不是有意的,要不你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放这小僧人一马如何?”

      听了这话,那郑员外扭过头,看了看沈万三和我,不屑地说道:“看在你们的面子上?你们是谁?你们的面子多少银子一斤?”

      在这郑员外说话的当儿,我看见那小僧人向我们投来了感激的目光。

      那郑员外这话也太逼人,直接把沈大哥给噎住了。

      我赶紧开口说道:“郑员外,你看这样可好?你放过那小僧人,他毕竟还小,这件坎肩的钱我们赔给你,可好?”

      那郑员外听了这话,一阵阴笑,然后说道:“你们赔,你们赔得起吗?”

      听了他这话,我就来了气,说道:“你说这坎肩要多少钱?”

      那郑员外还是一副不屑的神情,摇头晃脑地说道:

      “我这坎肩的面料用的是上等丝绸,这上面的刺绣也是请的咱苏州最好的绣工绣的。

      那里面夹层的棉花,是从西域买过来的。

      看你们几个也不是什么富贵人家,我就不跟你们漫天要价了,你们就赔我一万两银子得了。”

      听了这话,我差点都喷了出来。

      我瞄了瞄周围的人,那主持和那小僧人都惊得合不拢嘴巴,沈万三也是一脸的愤怒。

      要说他这件坎肩的用料、做工,那的确算得上是上等,但估计也就一百两银子的事儿。

      但这家伙真是狮子大开口,随口一说就是一万两银子。

      我看了看那郑员外,他还是一副十分不屑的神情。

      我估计他就是料定我们拿不出这么多钱,故意刁难我们的。如果我们此时跟他讨价还价,就更给了他刁难的机会。

      我咬了咬牙,一万两就一万两。

      我们这趟出门带了不少银钞,估计还剩下至少五、六千两。

      沈大哥也是阔绰之人,带我们出来玩,每次都带着上万两的银钞,今天上午去寒山寺,也没用多少。

      我们两方的钱加起来,一万两还是绰绰有余的。

      于是,我把罗仁喊过来,小声在他耳边嘀咕,问他手中还有多少。

      罗仁给我报的数字是六千二百四十两的银钞。

      我又在沈大哥耳边轻声地嘀咕,告诉他我准备出这一万两银子,救这小僧人,但手头只有六千多两,让他借四千两给我。

      沈万三听了我这话,有点吃惊。

      估计他是惊讶我怎么这么傻,当这个冤大头。

      但他看见我那坚定的眼神,也明白了我的意思,不能在这个郑员外面前败了阵势。

      于是,沈万三从腰间掏出一把银钞递给罗仁,让他拿出一万两去给那郑员外。

      沈万三这一把银钞足足有八千多两,加上罗仁手中的六千多两,绰绰有余了。

      于是,罗仁数好了一万两,递给了那郑员外。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7 1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