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所以,鲁之藩的兴奋不但是因为看到了他的杀伤力,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地雷这种武器对敌人无时不刻不存在的心理威慑力。
“此物虽好,可原材料毕竟不如水泥那般随处可见,燧石以及作为主要原料的铁都非常稀缺!”
木头架子上摆放着半成品的地雷,鲁之藩随手捧起一颗抽出作为引信的竹管,只见竹管通体都被蜡封住,随即又转身看向李信。
“这便是引信?”
李信点头道:“正是!”
¡°ìÝʯ²»¿ÉÒÔÓÃÆäËû¶«Î÷Ìæ´úÂ𣿡±
“当然可以,陶罐,实罐可以替代这铁疙瘩,燧石却是没有更加容易得到的东西来替代!”
李信前世作为狂热的军史爱好者,自然从各种论坛帖子中知道了不止一种引信的制作方法,只有燧石是在明朝时代取得最为容易的材料。并且,使用燧石作为引信的核心原理也很简单,大体与后世的燧石火机相当。在竹管中固定一粒燧石,放入硫粉以及适量的黑火药,再将一截只有竹筒一半长度的簧片探入到竹筒底部,最后再将一根表面加工出锉纹的铁棍紧贴着燧石半放入其中,顶在簧片之上,使之能够承载一定的压力,从而防止误操作。一旦引信被触,表面布满锉纹的铁棍向里运动与燧石摩擦而产生火花,从而引燃极易燃烧的硫粉。
原理不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不少之前仅凭理论忽视的问题。最大一点便是泥土潮湿,很容易导致引信受潮而失效。最后还是老铁工提出了用蜡封来防潮,才解决了这一难题。
李信的话让鲁之藩大失所望,叹口气又道:“事关高阳生死,不管难度多大,都得克服,本官这就回去动员全城百姓捐铁捐物。”随即又冲老铁工抱拳一礼。“这里就拜托老汉全力施为,总要在【创建和谐家园】下次攻城前造出尽可能多的地雷。”
老铁工一双浑浊的老眼闪烁着激动。“大人都说这高阳城生死着落在老汉身上,老汉就是拼了这条老命也要把这物什打够了数!”
第二天,【创建和谐家园】并没有再次攻城,其军营里也出奇的平静。鲁之藩趁此机会带着人连夜在城西工地外侧大范围铺设地雷,他果真劝服了全城的富户,将家中铁器陶器、瓷器纷纷的捐了出来。有多少铺多少。城西的城墙改造事关高阳生死,只好不计成本的造雷,埋雷。一连三天,竟然埋了大约有数千颗之多。这回鲁之藩算是心中有了些底气,一人一颗雷也炸死那些狗【创建和谐家园】了。
于是从第三天开始,大批的民壮开始出城施工。此前【创建和谐家园】防火烧了一些木料,但火着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损失并不大。除去表面碳化的一些木料,大多数都完好无损,大伙干劲十足,水泥石料灌注的进度竟比预期提前搞的七七八八了。与此同时,每天轮流派出一支千人队在西城外操练,既保护民夫,同时又给民夫们以信心。
又是一连三天高阳城都平安无事,城外的【创建和谐家园】安静的有点过分。李信开始狐疑,鳌拜此人绝不是无勇无谋之辈,一连三天按兵不动,绝不会是惧怕,或者束手无策,他下一步棋究竟要怎么走呢?李信对此一无所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中如吊桶般七上八下,这种忐忑的感觉愈强烈。
就在李信疑虑重重的时候,孙承宗遣二子孙鉁来见他,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明日县衙准备正式给民壮授名,家父特地令孙某来征询李小兄可有其他意见。”
这果真是个好消息,一旦民壮有了正式的名分,战死受伤的抚恤都会有相应的制度跟进,由此也可以为他们省去一份后顾之忧。
李信此前曾详细了解了一下明代的兵制。在明朝早期卫所制的军户是军队兵员的主要来源,但嘉靖以后卫所制渐趋瓦解,又开始采用募兵制。卫所制与募兵制最根本的区别并不在于它招兵的方式,而是在于地位。有明一代武人地位低下,卫所制下的军户乃是世袭,虽不是贱籍,但地位低下却堪比贱籍,寻常良家子弟如何愿意入籍参军?
但募兵制不同,兵员不入军籍来去自由,这就为良家子从军大开了方便之门。即便大战之后无法因功得官,大不了继续回家种地。正是有了基于以上的两点认识,李信才提出了让这支民壮队伍正式改组为高阳军的建议。
“阁部可有了章程?”
李信先是见礼,然后不答反问,这件事关乎的问题太多,非有分量有担当的人不能一肩挑起来,恰恰孙承宗这两点都符合。
“自是按朝廷体制一一落实,其他的只等大战之后再向朝廷报备!”
不愧是孙承宗,好大魄力,李信心中暗赞。所谓报备无非是向朝廷请准将临时的差遣转为正式,可不要小瞧了这数千民壮的规模,一旦按照朝廷的体制计算下来,正七品的把总,正六品的千总等等武官也有十数人。
忽然有皂隶急急赶来报信:“李教习,典史大人请您去西城。”
李信眉毛一挑,一种不详的预感油然而生。
“可是敌袭?”
皂隶语气迟疑。
“像也不像,教习去了一看便知!”
第十四章 高阳再挫
ÀîÐŵÇÉϸßÑôÎ÷³ÇÃŵÐÂ¥£¬Ö»¼û×ÔÎ÷Ïò¶«Ò»ÌõºÚÏßÓúÀ´Óú½ü£¬×Ðϸ¿´¾¹ÊÇÍϼҴø¿ÚµÄÄÑÃñ£¬×ãÓÐǧÈËÖ®Êý£¬¶ÙʱÁ³É«´ó±ä¡£¡Ç¡Êȼ¡Ç¡ÊÎġǡÊС¡Ç¡Ê˵£¬www.ranwen.org
“立即阻止他们靠近高阳!”
教谕周瑾站在鲁之藩身侧亦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他先李信一步到了城楼。周瑾由于轻率令民壮出兵被歼一事曾提出引咎请辞,但高阳正是用人之际,县令又弃官而逃,鲁之藩坚决不同意,孙承宗也主张令其戴罪立功,李信更是从专业角度分析,无论是谁当夜在西门执勤,遇到那种情况一样会下令出城,而【创建和谐家园】骑兵的战斗力之强悍有目共睹,有了第一次吃亏的教训,由谁指挥都难免吃败仗。
所有人都在为周瑾留在高阳教谕和民壮监军的位置铺设台阶,周瑾坚辞几次之后便同意暂且留任,待高阳战事结束再向朝廷请罪。不过李信的主动示好并没有换来周瑾的回应,相反他对待李信的态度比以往更加恶劣。李信组织难民靠近高阳城的言语立即引来他的斥责:“胡闹!百姓无家可归哪有驱赶的道理!此乃民政,教习请勿越俎代庖!”
李信耐心的解释道:“教谕明察,咱们现了难民,城外的【创建和谐家园】也一定现了他们,城中是否能养活这许多人且不说,一旦开城唯恐【创建和谐家园】趁乱而入。还有最要命的一点,万一【创建和谐家园】驱赶难民冲击地雷阵……”
话音未落鲁、周二人骤然色变。鲁之藩此前仅仅是出于担心难民安全的考虑,却没料到李信竟然想的如此深入。细一思量,的确有此种可能……
几个人商量对策的功夫,难民队伍距离高阳城更近了。对面的情况也能瞧的更清楚,但真实情况还是让李信心惊肉跳,在难民队伍后面竟然坠着为数不少的骑兵,更为扎眼的是高高擎起的三角黄龙旗。
“鞑,【创建和谐家园】……”
鲁之藩也看到了难民队伍后的【创建和谐家园】骑兵,没想到竟是最坏的情况,鲁之藩只觉得自己如万丈深渊旁一脚踏空,无力感充斥着全身。再看周瑾已经面色如土,显然也乱了方寸。
“李教习,可,可有对策?”
两个人异口同声。李信直咧嘴,他能有什么办法?清军这几日按兵不动,他就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鳌拜这货一定是憋着想主意。答案在此刻揭晓,事实证明日后鳌拜能成为掌控大清朝廷的权臣悍将,绝非浪得虚名,只一招便高下立现。
李信默不作声,鲁之藩双手一摊,周瑾则色急道:“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我大明百姓被驱赶进地雷阵吗?”
还能怎么办,出城把百姓撵回去吗?这根本就不现实。为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还可以一试。李信将城上的民壮都集中到一起,令他们齐声下城外难民喊话,让难民朝两侧跑,西门已经堵死无法打开,可以在北门或者南门进城。
数百人齐声高喝阵势果真不同,声音洪亮而浑厚,可有多少难民百姓能听见,又有多少听见的可以照做就很难说了。上千难民被清军如赶牲口一般撵着,走的稍慢点便被一阵乱箭射死。人们生怕走的慢了丢了性命,是以都不要命的向前冲着,谁都不敢人后,因为落后就等于死。
可百姓们却不知道,冲在最前边也等于死,而且要死的更加惨不忍睹。冲在第一位的壮汉已经可以看清高阳城头站着的人,他们再冲自己大声呼喊,可太紧张了根本就听不清城上在喊些什么,也许是喊自己快些跑,他们好开成放自己进去。脚下加快了步伐,却不料一阵气浪将他掀翻在地,紧接着伴随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是腿部钻心的剧痛。他蒙了,弄不清到底生了什么,低头看去,却惊恐的现,自己的双腿已经齐膝断掉,而断掉的哪部分则不翼而飞,只剩下惨白的腿骨支在外边,格外渗人。
从那壮汉开始,爆炸接二连三,越来越多的百姓被炸的血肉模糊。更悲剧的是,百姓们还以为是城上在向他们开炮,咒骂声,惨嚎声不绝于耳。人潮开始退却,【创建和谐家园】骑兵则搭箭张弓,箭簇暴雨般进人群,便是一群人倒下。大明百姓如潮水撞上堤岸又往高阳城方向卷回。
残酷的事实很快就证明,喊话根本无效,没人能听得见,即使听得见又有谁能跑的了?瞬息间,城下已经成了人间的修罗地狱,李信不忍再看,扭过头去,【创建和谐家园】何其歹毒竟以无辜的百姓作为他们攻城的踏脚石。战争时代人命贱如蝼蚁,此前仅从书本上看到,如今亲眼所见,切身的感受到这种几乎难以承受的压力让李信如鲠在喉。
城下,屠杀在进行,或许有一半的百姓是被他们亲手一颗颗埋下的地雷所害,但这不是一道非此即彼选择题,可以轻松的做出选择,然后总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在前边等着。
“典史大人,不如李信带民壮老营出城,能救下一个算一个!”
鲁之藩内心矛盾煎熬,出城营救难民百姓,很可能就会被裹挟进乱民中,没等和【创建和谐家园】接战就得被百姓冲击乱了阵型,即便可以阵型完整的与【创建和谐家园】接触,野战之中又有几分把握取胜?可如果不加理会,试问又如何忍心看到人寰惨剧的接连生?
“李教习可有全身而退的把握?”
鲁之藩不问取胜,只问李信可否保全民壮,是希望他尽量保持克制,不要把辛辛苦苦带出来的民壮毁于一战,这些可都是高阳赖以守城的精锐!李信如何能不明白?
等李信带着民壮老营出城列队之时已经有百姓难民冲破地雷阵抵达城墙下,民壮齐声高喊,让幸存的百姓奔向横队两侧。这回他们总算听的清,也开始往两侧聚集。
民壮老营在城门前半里许的位置列开了三列横队,三门小铁炮被置于木质的炮车之上,推至横队前方,黑洞洞炮口直指前方。张石头手握火枪,双目中喷吐的除了怒火还是怒火,【创建和谐家园】恶行唤醒了被他压制在内心深处一直不愿面对的回忆,只恨不能立即冲上去与【创建和谐家园】拼个你死我活。但【创建和谐家园】骑兵并没有纵马冲阵,而是又朝残余的难民百姓中射了几轮剑雨便缓缓退去。
至此,千余百姓被【创建和谐家园】用箭雨驱赶为其扫雷,能抵达高阳城下的不过十之二三,这其中又有半数人人带伤。仅仅半个时辰,上至鲁之藩下至普通民壮,几日来由地雷阵所催生出的自信彻底土崩瓦解。
西下的太阳将战场涂的一片血红,苍黄的大地萧瑟一片,枯枝败草间若隐若现着倒毙的尸体,食腐的野鸟盘旋于上空,哑鸣连连。李信带着人将数百尸体草草掩埋,由于担心【创建和谐家园】偷袭,距离高阳城太远的则只好暂时放在原地,引来了不少野狗野鸟。
临撤入城中的一刻,李信回头看了一眼刚刚清理过的战场。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力量的渺小,以一隅抵抗拥有全局优势的【创建和谐家园】是何等的力不从心,刚刚穿越时爆棚的信心是何等的无知无畏,鳌拜区区千把偏师散骑他们都束手无策,一旦对方大军到来,全力攻城之下又该如何应对?
鳌拜手中捏着一封信,是睿亲王、皇太极亲封的“奉命大将军”多尔衮写给他的亲笔信。信中所言,涉及各种策略与战术都在他意料之中,唯独却提到了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人,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但很快他便将心思转移到高阳城的城防上,高阳的防守的确严密而周全,拥有很强的防守攻击力,经过第一次汉军旗的攻城试探,他明白自己这几个人绝不适合强攻。
越过边墙进入大明朝腹地这不是第一次,清军一直以来奉行重要关隘强行攻破,弹丸小城则打得下就打,打不下抢一番周遭就撤的战略。不过睿亲王多尔衮这回入塞显然与此前所执行的策略相悖,除了南朝京师几乎每城必克,每克一城则必毁其城,掳其民,如此一来不但汉军旗损失颇大,就连八旗甲兵同样存在不小的伤亡。
再者人畜俘虏队伍越聚越多,他们在后勤安全上投入的兵力愈多,而应对明军主力时,兵力则越来越少。他对此颇有微词,更对其信中催促自己不惜一切代价攻陷高阳的指令不以为然。
八旗甲兵乃是大清柱石精锐,岂能用于消耗战?即便是汉军旗的使用也不能一味的狂攻猛打。所以,他对高阳一战不克后,采取的策略仅仅是不断骚扰,逮着机会便狠狠咬上一口。今日下午驱赶南人百姓排雷已经让他们自食了自己种下的苦果,想必将沉重打击了南人的守城信心。不过这还不够,他还要落井下石,让这些南人彻底断了守城的念想。
“来人,阿克济阿可以下床了吧,让他带人去烧城西的木料,连带没有完工的城墙,能毁多少便毁多少。今夜星斗满天,不当会再有大雨,告诉他烧不光就别回来见我!”
第十五章 援兵新败
城西外燃起了熊熊大火,烧的李信心头一顿乱颤,他明白定是【创建和谐家园】趁夜烧了木料。燃文小说(wWw.RanWen.org)李信抬头望天,今夜星朗月明,老天也还能再降下一场暴雨来帮他们吗?那些木料可都是为改造南城而准备的,如果烧光了让他去哪里在弄如此多的木料?
鲁之藩曾试图组织民壮出城救火,但【创建和谐家园】就在不远处虎视眈眈,一旦靠近火场便是一顿箭雨砸下来,几次反复后火势终于不可遏止。冲天的大火直烧到天明,鲁之藩痛心疾之下竟然急怒攻心晕了过去,皂隶们慌了神又是掐人中又是喷凉水,这才总算醒了过来。
万幸的是城西外灌注的水泥石料已经凝结,并且具备了一定强度,【创建和谐家园】虽然烧了其外层作为模具的木板,却没能毁掉里面的墙体。一番折腾下来,高阳城众人终于一筹莫展,面对城外【创建和谐家园】的挑衅束手无策。
万般无奈之下,高阳城只好由积极防守转为消极防御。按照传统的守城方式,挨近城墙附近的房屋被拆毁,防止有可能因为战事引起的大火蔓延城内,再次就是大量滚木雷石被大量搬运上墙体,好做最后的防御之用。
难民被安排进了早前为城外迁民所集中建造的营地,营地内均是挤挤挨挨的用水泥石料和木板混建而成数层小楼,居住条件的确不好,但总比在成为做了【创建和谐家园】的剑下之鬼要好。不过,这一日却闹出了乱子,原本计划于两日前便应该采购进城的粮食没有按时抵达。城中的粮食供应一下子紧张起来,加之与【创建和谐家园】在城外激战连续惨败,恐慌的情绪开始在挤了数万人的小城中逐渐蔓延。
最先出问题的便是这难民营,本该每口成年男丁分配的每日半斤小米没有按时下,最后多亏孙承宗在城中大户那里借来了粮食,才算勉强将这次骚乱平息下去。同时,鲁之藩按照李信的建议实行战时管制,将整个城内划分成数个军管区,每个管区安排了民壮专门负责治安,一切日常出行均需向管区报备,夜间更是禁止一切活动。很快,一切似乎都恢复如常,但各种不安情绪却在暗处涌动着,就像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准备瞅准机会跳出来狠狠的咬上一口。
城外的鳌拜似乎不急于攻城,只是静待时机。或许他十分清楚,即使再坚固的堡垒,也很难抗住内部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现在摆在鲁之藩李信等人面前的问题便是如此。
这日黄昏,高阳城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一支车马队伍竟然自东向西平安抵达东城门外,令人惊讶的是队伍的领头人竟然是之前弃官潜逃的县令雷觉民。但无论如何他回来了,带着一千石粮食,两百个护兵回来了。据说是从河间府借来的粮食。
一千石粮食来的真如雪中送炭,解了城内断粮的燃眉之急,但如今城内人口急剧增多,这些粮食显然经不起消耗。最终雷县令没被追究擅离职守的罪责,人们都很好奇是什么促使这个逃官敢于亲身犯险借了千石粮食回来,但很快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另一件事所吸引。
在雷县令返回高阳的当天深夜,一名明军探马连夜叫城,并且带来了一个让城中所有人振奋无比的消息,京师五军营右掖参将率2ooo兵马由河南北上勤王,不日将过境高阳。
鲁之藩大喜,京营是战斗力仅次于边军的大明官军,加之连年剿匪战斗力有增无减如果真能过境高阳,高阳民壮与这2ooo京师选锋里应外合未必不能赶跑【创建和谐家园】。但却需要一个得力的人前去与之联络,鲁之藩总览县城事务,由他去肯定不合适,教谕周瑾性格孤傲又不通兵事,显然更不合适。最后,孙家二公子孙鉁主动请缨,由他代表孙承宗去求援。
“五军营虽已经过了博野和蠡县的边界,但路上已经很不太平,二公子一个人去不行,不如由李教习护送。”鲁之藩担心孙鉁的安慰,毕竟是孙承宗的二公子,他又没有官府的身份职责,出了意外没法对孙承宗交代。
求援的事一确定下来李信便连夜准备,选出1oo原本马户出身的民壮,编成一支马队用来护送孙鉁。可到了天亮事情又出现了反复,一群溃兵由南面疾驰而来,其中个个浑身带血,为一员主将模样的汉子自称便是五军营参将郑西尧。
守城的民壮不敢贸然将这些人放进成,但又不敢怠慢,一溜烟的跑去通知典史大人。鲁之藩听说五军营已经成了溃兵,并且就在城下求助,夜间的一腔欢喜立时似被浇了一盆冷水。如何援兵一夜之间就成了溃兵?于是随着民壮急急上了南城,向城下看去,果真是一片残兵败将。
鲁之藩也不罗嗦,直接冲下边的人喊道:“城下可是五军营的郑将军?”
为的主将脖子上缠了块布,吊着左臂,显是受了伤。
“正是小将!”
“将军受苦了,但眼下【创建和谐家园】袭城,形势复杂,本官指责所在,还请将军自证身份,马上便开门请将军入城。”
那主将一怔,随即苦笑道:“印信倒是随身携带,可作数否?”然后便朝腰间布袋摸去,谁知却摸了个空,许是激战中掉了。只好冲城上两手一摊。
“实在不巧印信许是在昨夜的战斗中遗失了。”
“那没办法了,本官只能为将军投下饮水饭食和药品……”
言下之意城门却是不能开,也不能怪鲁之藩不通情理,如今形势如此危急,没凭没据的谁知道这些人什么来路,万一是【创建和谐家园】诈城该如何办?
谁知那参将一拍脑门,冲城上拱手道:“大人,孙阁部可是在高阳城中?当年小将所在五军营轮换辽东,还蒙阁部亲自训话,有过一面之缘,想必他老人家该有印象!”
既然参将提出孙承宗或许能为他证明身份,那就好办多了,立即派民壮去请孙承宗。孙承宗已经还乡多年,当年在他麾下的都是巡抚、总兵一级的人物,鲁之藩没打算他能对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区区参将有印象,谁料孙承宗偏偏就对这个郑西尧有印象,并且一眼就认出了他。
事到如今便好办了,鲁之藩立即命人开城门放郑西尧入城。孙承宗问起郑西尧因何落得这般田地,郑西尧面有愧色,低头叹道:“末将原本想过了猪笼河往任丘去,由文安、霸州回京,不想就在渡河这不上不下的当口遭【创建和谐家园】偷袭,才落得惨败……”
Ëï³Ð×ÚÒ»ÞÛò¢Ï»¨°×µÄ³¤÷×£º¡°÷²×ÓÄܰë¶É¶ø»÷£¬Ïë±ØÔç¾Í¶¢ÉÏÁËÄ㣬ÓÐÐÄËãÎÞÐÄ£¬°ÜÁËÒ²²»Ô©¡£Ö»ÊÇ¿ÉÖªµÀ÷²×ÓÖ÷½«ÊÇË£¿¡±
“看旗号应是镶黄旗的甲兵,似是叫鳌拜。”
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鳌拜不是在城北扎营呢么,如何又跑去了蠡县伏击郑西尧?这也不能怪高阳县情报信息的闭塞,不管李信、鲁之藩、亦或是周瑾都是初经战阵的新丁,能在清军宿将面前将高阳县城守住就已经十分难得了。至于孙承宗虽然督辽多年,但他明白自己的所长所短,一个出色的战略制定者,未必就精通战术,所以他在高阳城的守御上很少表自己的意见,都是任由鲁之藩、李信等人折腾。
孙承宗看郑西尧吊着左臂,得了个空便语带关切的询问:“手臂的伤如何?”
“劳阁部挂心,脱臼而已,已经好了,只是还有些不自如!”
“那就好,那就好!”
一直沉默不语的周瑾冷不丁插了一句。
“郑参将不如留下来指挥高阳军如何?”
在场的人都是一愣,周瑾说的不是民壮而是高阳军,难道他是打算让这个京营的参将来负责指挥由民壮编组的高阳军?
“高阳军?”
郑西尧不明所以,鲁之藩立即便明白了周瑾的意图,郑西尧的使命本是北上勤王,但如今仅余数百残兵败将,勤王一事自是难以成行,留下来帮助他们守高阳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他毕竟是朝廷有品级的参将,又从军多年有着丰富的指挥经验,成为高阳军的将官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于是他整理了一下思路,顺着周瑾的意思详细解释了一番。
Ëï³Ð×ÚÞÛ×Åò¢Ï»¨°×µÄ³¤÷××ÐϸÌý×ÅÈ´²»Öÿɷñ¡£
这时孙鉁急匆匆赶了来,向在场诸位告了个罪,便径直到孙承宗身侧耳语了几句。老人听罢,右手重重一拍桌面。
“好,大郎倒是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