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贼》-第28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李信心中念头百转,朱由检却已经乏了,旁边的宦官自是察言观色的好手,眼见着万岁爷露出了疲惫的神情,便躬身请这一文一武,一老一少皇帝看重的文臣将军退下。

      出了紫禁城东华门,李信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

      “阁老胆识过人,李信真想不到!”

      张方严笑呵呵的看了李信一眼,神情竟颇为自豪的道:“老夫过人的地方还躲着哪,如今便舍下这一把老骨头,也来个快意恩仇,把江南那帮乌烟瘴气的蠹虫们都抓出来,挨个放血!”说到最后两个字的时候,老头子一双干涸的眼睛里竟露出了颇具意味的笑意。

      李信洒然失笑,这老头子分明是在调侃自己。如何在山西的收竟没现此人还有如此幽默的一面。当初那桩公案里,张方严的表现实在像足了受气包子,可看了当下在京中宫里的表现,竟有了几分纵横捭阖的气象,很有些大智若愚的味道。

      想到此处,李信寻思道:看来自己这看人的本事还是差的远呢,比如眼前这张方严便走了眼,竟以为此人是个老糊涂,若此人亦与自己为敌,在如此轻视之下,难保不被老头子扮猪吃老虎。

      有了这种念头,倒让李信心中多了几分庆幸,至少提前有了警觉之心,若遇到别有居心之人总要多加留心才是。

      “将军暂莫欢喜,明日还要到内阁与范复粹他们交锋,到那时老夫便鞭长莫及,无能为力,便只能阿奎那将军的造化了!”

      李信被张方严泼了一头冷水,本来还有几分欢喜,已经一股脑的都丢到了九霄云外而去。等缓过神来,却已经见张方严一步踏进了小轿子里。

      “老夫先走一步!”张方严竟提气喝了一声,又转而道:“若那帮老家伙们不肯,将军唯有之身与老夫南下了!”

      次日,李信点兵三千岁张方严南下的提议被传达到了内阁,出人意料的是,几位阁臣对李信扈从张方严南下并没有意义,唯有一件事却咬的死死的。

      “老奴听的仔仔细细,范阁老居然没一句反对,今儿也真是奇了!”

      王承恩原原本本的将内阁几位老臣的议论转述给了大明天子朱由检,不过朱由检却并不觉得范复粹和那一干老家伙会如此轻而易举的同意,肯定还有后话。

      “就别卖关子了,说说范复粹的另外直言吧!”

      被皇帝窥破了心思,王承恩反而心头一喜,万岁爷整日为了国事操碎了心,今日卖了个小关子故意让皇帝瞧破,也算是变相的让万岁爷开心开心。

      “万岁爷慧眼如炬,明察秋毫,老奴愚钝,老奴死罪!”

      朱由检笑道:“得了,得了,别动不动就死罪死罪的挂在最边上,说说他们是如何曲线反对的?”

      “回万岁爷,范阁老说,李将军随张阁老南下可也,带兵三千亦可也,但却只强调了一条!”

      “强调甚?”

      “须将李将军与新乐郡主的婚期定下,且须在年内完婚!除此之外,再无他言!”

      果然是有后招,范复粹如此到是以退为进,手段竟也比之以往有了进步。但朱由检心里一时间拿不定主意,盘算着是否回应范复粹的妥协,如果答应了,李信纵然带兵南下,岂不反是作茧自缚了吗?

      “你说说,朕该不该同意他们呢……”

      朱由检看似自言自语,王承恩寻思了半晌终于小心翼翼的道:“回万岁爷,相公们的大事老奴不懂,可却有一点还有那么一丝半点疑惑,李将军随张阁老南下怕是半年一载回不得京师,而范阁老却又直言须在年内完婚,那岂不是要新乐公主南下到南京与李信成婚了?这虽然与礼制不合,但却事急从权亦不是不可,只有一条,如今河南流贼大乱,据说还蔓延到了山东,郡主车驾何时可到南京便不是人力所能及的了……”

      朱由检身为大明皇帝,如何听不出王承恩这一番表面疑问里隐含的建言之意,眼睛登时便亮了。

      “好,朕便同意了又有何妨?即刻将票拟批红了交与内阁!”

      宫中的事李信目前无从知晓,焦急的等待着内阁公议后的结果,但直到天黑了结果也没被公布。辗转反侧间,他忽然又想起了前几日突然出现的冯铨,自从那日之后竟是再没露过一面,他曾着牛蛋派了心腹暗中调查冯铨此人还与京中何人勾结,谁知竟被那老狐狸一日间便甩掉了派出去跟踪的三卫军中的精锐斥候。

      或许是冯铨被自己拒绝以后,情知无望便不再后续跟进,或许他又找到了其他的解决之道,而无须再与自己合作了……李信设想了若干种可能,但终究是将冯铨其人当作了此番京师之行的一段小插曲,因为就在第二天,三卫军盛大的喜事便接踵而来。

      圣旨颁下,择吉日行献俘奏凯仪式,同时封赏三卫军有功人等。李信晋升镇虏侯自不必说,其下骑兵营官6九、程铭九、张石头晋为副将,分别领明威将军、定远将军、怀远将军衔。再下顾十四等人则叙功升为参将,分令广威军、信武将军等衔。

      得到了内阁以及兵部的正式调令以后,三卫军由程铭九暂领南下入京,并驻扎于昌平,其中有功各级将领则入城接受大明天子的检阅。

      三卫军中的很多人,比如6九此前虽然也被称为将军,但在朝廷里正式的官职却是个把总,其余人的品级也极为低微,几个新成立的步战营,其营官甚至在兵部还是白身一个。而今却个个封赏升迁,一时间皆大欢喜。

      经过李信的授意,别阔儿并没有随大部队返回蒙古,而是随之一同来到大明京师。他这回有意为别阔儿谋一个大义名分。

      朱由检对这位新近归附的蒙古部落领自是看重不已,因为他的到来,实在是为他这张已经在邦战伐交中丢尽了的老脸,又带回了几分颜色来。因此,高兴之下便下旨封别阔儿为忠义伯,同时在李信的建议之下又加了一个蒙古可汗的封号!

      就其实际而言,蒙古各部的可汗并非明朝皇帝册封,大臣们觉得此举有失稳当,但李信却认为这是个号召蒙古各部重归大明的契机,以别阔儿的敖汉部为中心,必然能笼络一大批蒙古部落,而事半功倍!

      第五百六十二章 南下名单

      别阔儿得知明朝皇帝不但对自己封官封爵,还赏赐了可汗封号,又像模像样的铸了金册,隆而重之的当朝颁下,实在是兴奋到了骨子里。∮燃∮文∮小∮说,www.ranwen.org就算别阔儿再勇再过人,毕竟是个刚满二十岁的年轻人,他的前二十年未曾踏出过草原一步,在他的眼睛里,世界上最繁华富庶的地方一定是有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牛羊,高高隆起连绵到天边的蒙古包。

      可是直到来了大明京师之后,才猛然惊醒,世界原来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与想象不同,大明京师中人流如织,繁华至极,正如达木老人曾不止一次的用汉话所形容的,接踵摩肩,挥汗如雨。

      在此之前,别阔儿实在难以想象这等场景,可等这场景真实的出现在眼前时,竟又被震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念头在心头腾起,【创建和谐家园】富庶强大,远非蒙古人可比,而其人口众多,只怕一个京师的丁口就要比整个蒙古部落联盟的丁口都要多吧?

      别阔儿终于为自己此前狂妄无知的自大而感到汗颜,直到遇见李信之前,他脑子里所想的都是如何恢复蒙古帝国昔日的荣光,如何成就成吉思汗那般的霸业。可见了世面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做大幕老人口中的井底之蛙,以往所想不过是一场春秋大梦而已,眼前恢宏的建筑,一眼望不到尽头房屋,高冲入云的城墙都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创建和谐家园】有着无可匹敌的财富与力量。

      所以,等到大明天子朱由检亲自将金册交与其手的时候,别阔儿激动的难以自制,竟涕泪横流起来,匍跪于地,声泪俱下的谢大明皇帝恩德,并口口声声保证,此生都为大明臣属,永不背弃,如有违背誓言之举,便叫死无葬身之地。

      别阔儿这一番动情的演绎让朱由检十分满,终于在朝臣面前一扫以往连连败北的恶气。只有此时,他才觉得有了那么一丁点天朝上国的模样,毕竟能让番邦化外的领匍跪在自己的脚下,这等景况可是自登基以来几乎绝迹的事情。

      “好了,起来吧,朕听说你也参加了对东虏一战?”

      别阔儿听闻大明皇帝陛下亲自询问,本来已经作势起身,却又结结实实的跪在了地上回答道:“臣随着大将军在锦州有些微末之功,不值一提!”

      这一番汉话说的不伦不类,却是他搜肠刮肚想起的达木老人所言【创建和谐家园】谦逊虚伪之说辞。不过即便如此,落在一干朝臣与朱由检的耳朵里,竟然对其更加刮目相看。

      这些【创建和谐家园】们向来狂妄的紧,有几分颜色便敢开染坊,李信手下的这些将军们所立之功那一个都部下,更何况别阔儿手下还有一支精锐骑兵,若说他只立了些微末之功,鬼才相信。那么答案只有一种,那就是他在谦虚。

      真想不到一个【创建和谐家园】竟然也知礼数,朱由检不由得对这位年轻的蒙古部落领好感大增。

      别阔儿激动之下甚至表示,愿意长留北京,侍奉于大明皇帝陛下驾前,这一番表态更让朱由检满意,但是他却明白,眼下如此厚赏别阔儿可不是为了留一个奴才在京师,他还要靠这位年轻的蒙古部落领回到漠南草原上,整合蒙古各部,共同打击满清东虏,以求将满清兵锋遏制在山海关以北,使其难以入寇,与中原流贼遥相呼应,屡屡掣肘。

      献俘仪式自不必说,李信已经经历过一次,早就有了经验,他所记挂的是,内阁究竟是如何一定的关于他南下之事宜,如果提出了什么非份的刁难之举,又如何是好。而且大明天子朱由检的态度也很暧昧,摆明了就是内阁同意他便和孙水推舟,内阁若反对,他也不便强出头。

      就实际而言,这等事由朱由检这个大明皇帝主动出头的确有些怪,至少李信是如此觉得,因为他的心底里有着一丝不为人知的东西,也因此才更加的患得患失起来。

      对三卫军的封赏之后,李信为了避嫌,将大部分的军将都打法回了军营,只留下牛蛋等几个心腹为其使唤。烦闷之余,李信便又起了走街串巷的心思,但随之而来的,此前那种被跟踪的感觉又回来了,可是等他试图将那跟踪之人挖掘出来时,却又看不到半个鬼影子。害的李信直以为自己是起了幻觉。

      但终究是保险起见,李信交代牛蛋多派人手暗中排查站住之地的可疑人物,只是折腾了半日之后,一向办事认真的牛蛋的却空手而回,竟然没有查到一丝一毫的异常之症状。

      至此,李信又从将信将疑而放下了心来,或许自己的确是疑神疑鬼过甚了,自己何德何能值得人如此好费功夫。

      最近,刘宇亮也不甚来了,这倒让李信耳朵为之一静,他知道,刘宇亮之所以与之疏远,亦是为了避嫌,毕竟身份枢臣多与边将结交,这在哪朝哪代都会引起皇帝的猜忌,以及大臣们攻讦。这原本就在情理之中,因为皇帝对刘宇亮的封赏之意也在紧随三卫军之后颁布了下来。

      或许这次东虏入寇最大的赢家便是刘宇亮,锦州一战的定策之功在李信的半推半就,以及皇帝大力欣赏支持之下,切切实实的落在了刘宇亮的头上。

      甚至有些大臣已经建言可为刘宇亮进国公之爵位,甚至让刘宇亮重新入主内阁的呼声也十分之高。尽管,皇帝此前曾下旨,朝周延儒入京,但随着事态的展,朝臣们又都觉得迷惑了,以为在皇帝封赏中,以及各种表彰里,他们的确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了皇帝重新拾回了对刘宇亮的信任与看重。

      由此,刘宇亮从一个已经被边缘化的阁臣身份,在经历沸沸扬扬的赏功之后,竟一跃而升为京师官场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到了这般境况,刘宇亮已经不比刚刚返回北京城的时候,彼时还是个根本就没人注意的靠边站阁臣,如今则大大不同,他又成了备受瞩目的焦点,甚至一举一动都会被有心之人记录下来,无限放大……

      所以他最好的选择自然是与身为边将的李信保持距离,以避开朝中反对者的攻讦。

      李信心中暗叹,刘宇亮这一注算是押对了宝,输便有可能输掉性命,赢则赢个盆满钵满。对,一定便是如此,李信在心里已经为这刘宇亮的行为做了注释,他以前的种种行为或许便都是在这种投机心里下驱使而为的。因为只有如此,才和以往无所不用其极的刘宇亮在形象上重新接轨。

      但很快刘宇亮的举动便又让李信疑惑了,当天夜里刘宇亮竟然着家仆以三卫军中密信的方式送来书信一封,其中内容则使李信大吃一惊,这等事如果大白于天下只怕会惊起轩然【创建和谐家园】。

      很明显,京师之中知道此事的人不过寥寥,但有一点李信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大明天子朱由检肯定不知道这则消息,否则朱由检肯定会被气的吐血而亡。

      刘宇亮在信中交代指出,这一切亦不过是风言风语,在没有切实证据之前,切不可鲁莽行事。当然,未雨绸缪是必有之举,以求应对一切之突然变化。

      李信惊骇之下当即写就密信一封,令牛蛋派专人连夜送往山西太原,于此同时,又定下了一份随军南下的名单,三卫军的几大营官除了牛蛋这个资历浅的之外竟然绝大读书都不在其列,只有顾十四等人才上了名单。至于6九,以及程铭九、张石头等人则全被留在了三卫军中。

      6九身为长久以来一直紧随李信左右的柱石般人物,自然想不通李信因何将他排除在了名单之外,并在得知了名单内容之后,进城找李信理论。

      李信却语重心长的道:“你是为兄心腹,当然要留下来替为兄看着三卫军,你们三个人留下来,为兄才放心哪!”

      6九这才恍然,十三哥使自己留下来竟是另有重任。

      “谁还敢抢了咱三卫军过去?”即便如此,他还是不相信,三卫军还能落到别人中!

      “为兄即将南下,与新乐郡主的婚事也迫在眉睫,眼下在朝中各位大臣的眼中,三卫军已经成了一块无主的肥肉,眼红盯着他的人多着呢!”

      6九恨声道:“谁敢不自量力,便叫他尝尝咱们兄弟的手段!”他的表情很是狰狞,这种表情李信已经很久没见到过了,上一次还是他们同为太行山马贼的时候才有过。很显然,6九动了杀心,李信马上就明白了6九误会了自己的意思。

      “千万不要做蠢事,为兄是让你看着三卫军,不是将自己也陷进去。记住,凡事未必只有打打杀杀才是解决之道。遇事多与程铭九和张石头商量,这两个都是可信之人!”

      6九闷声应诺,意兴索然,表示留在城中憋闷,要回军营去。

      ¡°Âý×Å£¬Ã×çüµÄÉËÊÆÈçºÎÁË£¿¡±

      ÌáÆðÃ×çü£¬6¾Å¾¹Â¶³öÁËÐÄÓÐÓà¼ÂµÄÑÛÉñ¡£

      “这小子算是捡了条命,多亏了海森堡,虽然伤的不轻,但总算是在慢慢恢复!”

      第五百六十三章 中兴大梦

      崇祯十二年的冬天好像来的特别早,比起去岁十月的高温不下,这一大清早竟稀稀拉拉的飘起了清雪。∮燃∮文∮小∮说,www.ranwen.org王承恩搀着大明天子朱由检在已经积了薄薄一层的雪上踩出了一串脚印,直往御阙宫门延伸而去。

      今日皇帝气色不错,情绪也颇为舒畅,竟然饶有兴致的欣赏起了宫中的雪景。

      “呵!好一片银装素裹,这场雪下的正当其时啊!”

      朱由检饶有兴致的与王承恩说道,随着声音顿挫高低,口鼻中呼出的阵阵白色雾气也随之忽闪起伏。

      “老奴听说有民谚说,瑞雪兆丰年,今儿这场雪,老奴以为当是大大的祥瑞之兆啊!”与此同时,王承恩状若激动的匍跪于地,口称万岁,“圣上天恩,福泽天下,实乃百姓之福!”

      “起来,起来。地上凉,你穿的少,别让凉气侵了腿……”

      王承恩感动的老眼泛红,谢恩之后才从地上爬起来,小步随着皇帝的步伐往文华殿而去。

      自从山海关锦州大捷以后,大明朝似乎否极泰来了,先是敖汉部带领漠南蒙古诸部南附,接着又得到孙承宗的正式奏报,满清皇太极已经死去,身后导致权贵纷争,帝位久拖不决,据说搞了个什么四王摄政,眼看着有走下坡路的架势。像皮癣恶疾迁延大明王朝二十余年的辽东边患,竟也有了逐渐好转的兆头。说起来这还多亏了李信去岁生俘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这才致使皇太极死后诸子年幼,竟没有一人可掌权为君。

      这其中,敖汉部的带头归附对大明王朝的战略意义则尤为重要。自插汉部领林丹汗死去,他的遗孀与财产纷纷归了满清皇太极之后,蒙古诸部便山河日下投靠了满清。而去岁粆图所部在阳和卫被李信大败斩,插汉部内部分崩离析再不复旧日威望。身为插汉八部其中之一的敖汉部,由此一跃而起竟然成了草原上新一代的盟主。

      有了蒙古人屏蕃长城以北,东虏满清在上千里边墙随意破关入寇的时代也正式宣告结束。所以皇帝自登极十余年来,竟是头一次罕有的欣赏起了这宫中的雪景。

      “不知李信他们此刻该到了何处?”

      皇帝忽而又提及了李信,王承恩掐算了一下日子回道:“张阁老至今离境已经七日,乘船沿运河南下走的慢,总该也到了山东境内的临清了!”

      临清之地朱由检也听说过,素来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的美名。

      “朕若不是被桎梏在这紫禁城中,也真想满天下的看看!可惜,可惜啊……”

      朱由检显然有些意兴阑珊,王承恩素知皇帝的性子反复,生怕他刚刚好转的情绪又低落下来,便转而劝慰道:“万岁爷何必可惜,待天下平定,自可乘御舟巡幸江南,就算,就算封禅泰山也当可一并为之!”

      “巡幸江南,封禅泰山……”王承恩的这一番劝勉,果然让朱由检一阵神往,或许这一天不会等的太久了吧!

      今日批红有几桩顶顶大而重要的人事决定,票拟被还内阁之后,范复粹等一干阁臣都被皇帝的一道圣旨惊得目瞪口呆。

      “这,这田复珍以罪员之身忝居太原知府,岂能再让他巡抚山西?”

      户部尚书李侍问面红耳赤,似乎气氛已极。刘宇亮则不咸不淡的说了句:“李相莫非是因了田复珍乃李信一力保举而对其人有了偏见?”

      “老夫度量何至于此?”李侍问急忙辩解,虽然是被质问,但刘宇亮一句李相却让他心里舒坦的很,他虽然凭借年资入了内阁,却无奈百官中很多人却从未正眼当他是阁臣宰相。说起来,他便一心怨气的将此归咎于李信带兵为了他的府邸,致使其危险扫地。

      李侍问不再言语,范复粹却斟酌道:“田复珍虽是罪员之身,但毕竟科举正途出身,又在剿贼之战中立过大功。听说此人将太原府治理的不错,今夏大旱,绝大多数郡县省份都已经绝收,只有这太原府还打出了粮食。圣上破格擢拔此人巡抚山西也是慧眼识人啊!”

      原本,李侍问以为范复粹是和自己站在同一边亦是看李信不顺眼的,所以才在遭受到刘宇亮对自己人品质疑之后决定坐山观虎斗,等的便是范复粹顶上来,启用内阁之权将田复珍巡抚山西的圣旨封驳回去。岂料,范复粹竟然一反常态,居然对皇帝任命田复珍为山西巡抚的决定颇为赞同。

      “山西向来不设巡抚,眼下又远离兵乱,似乎没有增设巡抚的必要!”

      薛国观的说法则谨慎小心,试图从山西没有必要设置巡抚上作理由和借口,来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李侍问眼见这薛国观竟然站到了自己一边,也顾不得刘宇亮的指责,声援道:“薛相之言,甚是在理。官吏如此叠床架屋,岂非白白靡费公帑?”

      “非也,非也。李相且看圣旨,圣上亦使其兼领太原知府,不过是一人身兼两职,按照惯例,俸禄自然是以高者计算!”

      刘宇亮好像专与李侍问为难一般,张嘴便将他堵的说不出话来。李侍问气急败坏,却又强辩不出理来,只好悻悻的坐回去,闷不作声。

      在内阁多数人的支持下,田复珍擢升山西巡抚,而由于李信准备与新乐郡主完婚,已经辞去山西镇总兵,其位则由先前拟定好的人选,大同镇总兵王朴接任。

      随着这两道圣旨一齐上路的,还有内阁拟定的另一道旨意,着即令山西有司派员护送新乐郡主赶赴南京,与李信完婚。百官们从这第三道内容匪夷所思的圣旨里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但却只是在私下里议论纷纷,并没有人真的拿到台面上来说道。不过,这道完婚的圣旨传入民间之后,却又变了味道。百姓们不清楚朝堂内的蝇营狗苟,直觉的李信承受不白之冤而后真相又大白于天下,所赖者无非有二,一是当今圣上明察秋毫,二是天道昭彰,不使英雄蒙尘。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9 1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