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李信没料到雷县令竟然率先反对,这是出乎他预料的,虽然这么做有些不计成本,但却是达到目的的最佳办法,毕竟一旦【创建和谐家园】来了,覆巢之下哪里还会有完卵?再看孙承宗,仍旧是眯着眼一副思考的神态。
“怎么不行?百姓是国家根本,一旦让【创建和谐家园】掠了去,高阳人口这个亏空又是几十年能填补上的?”
李信没有这时代的尊卑意识,完全是一副争论的姿态,但雷县令却挂不住了,一个囚徒敢如此顶撞他这个七品知县,若不是看在孙承宗面上,早就着人乱棍轰将出去了。一张脸由绿转红,指点着李信气的说不出话。
“老夫看可行,但迁往何处还是个问题啊。”
李信略一思索道:“这还需要知道高阳县人口几何,方可下定论。如数量适当,在高阳城中僻出一块地方尽起数层高小楼自可解决居住问题。”
棚子内半晌没人搭话,唯有一口大锅烧的正旺,沸水咕噜咕噜冒着腾腾热气。良久,孙承宗道:“后生好见识,还未请教尊姓大名。”
雷县令和孙家二公子算是看足了稀奇,返乡重臣如此礼遇一个马贼囚徒简直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小子姓李名信。”
“可有字?”
“还没有。”
孙承宗“唔”了一声,他几乎可以百分百断定这李信为隐姓埋名的某家名门之后,时人以双名为尊,试问稍有家世之人又怎会给自家孩子起单名?这种谋国的学问除非家学,绝不会外传于人的。若是普通人家,又试问谁能教出个有如此见识的子弟?还有一点,如此一个青年又如何沦落成马贼乃至囚徒的?这都是一个谜。
“二郎,带这位李小兄去馆驿,好生安排食宿。协助他尽快做出水泥,需钱要人尽管满足。”
忽听外边马蹄声由远及近,雷县令举目望去,喜道:“是朝廷快马,定是京师大捷!”
第三章 危机四伏
¡°Ò»¶¨ÊǬ²¿Ìôó°Ü÷²×Ó£¬³¯Í¢±¨½ÝµÄʹÕßÀ´ÁË¡£¡ÍȼÎÄСÕf£¬www.ranwen.org¡±
雷县令有些兴奋,卢象升虽是文官出身,但自统兵以来未尝一败,而今由他统率朝廷精兵有很大希望击溃【创建和谐家园】军队。可那所谓报捷的使者快马驰近,雷县令却失望的现马上之人竟如丧考妣,待由皂隶将其扶下马,却听其上气不接下气的断续道:“卢部堂大败,两路鞑兵已经于通州合兵,皇上有旨,令直隶、山东、河南各部人马立即北上勤王。”
此话一出,就像一盆冷水般在每个人头顶兜头浇下,一丝得胜的幻想被无情的现实砸的粉碎。孙承宗挥挥手,示意孙家二郎带李信先走。雷县令情绪跌至低谷,看着孙二公子和李信的背影道:“阁部真打算用这个囚徒?”
孙承宗原本眯缝着的眼睛突然圆睁开,语气加重道:“自古英雄不问出处,多事之秋更该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切不可因为偏见而误了国事啊!”
“是是,阁部教训的是,下官糊涂。”
像这么重的话,雷县令还是第一次从这位老人口中听说,但随之孙承宗话锋一转。
“不过盏茶功夫,那后生的话便应验了,昌平兵败,【创建和谐家园】通州合兵,时间愈紧迫了。之勃是本县父母官,对于迁民可有意见?”
空气又骤然间凝固了,这个话题是雷县令最不愿提起的,但既然孙承宗问起来他只好硬着头皮答道:“回阁部话,恕下官直言,迁民之事万万不可,一个不小心便要失了这高阳五万口百姓的民心那!”
说罢,雷县令期期艾艾的看着面前老人的反应,岂料孙承宗并没有接茬,而是捋着胡须语重心长的道:“之勃做高阳父母官也有三载了吧?待迁民事毕老夫可以为你荐书一封。”
此言一出,雷县令愣了,没想到孙承宗只偏听马贼之言便定下迁民的决心,更没想到孙承宗竟然在与自己做交易。他一个返乡阁臣是否还有这个能量且不说,但却是摆明了车马告诉自己,只要在迁民上配合尽力,便会放自己离开高阳这个危城,自己接招还是不接招?那马贼靠谱吗?
高阳是个小县,所谓馆驿其实就是未裁撤前的驿站,崇祯初年全国大规模裁撤驿站,但驿站还承担着地方上迎来送往的任务,一旦裁掉无疑将增加地方官的负担,所以很多小县私下以各种名目留存下来,高阳也不例外。孙家二公子是个厚道人,虽然此前李信身份是囚徒,但父亲有所吩咐,一切都按最高标准招待。
李信住了几个月高阳大牢,对各种恶劣环境已经有了抵抗力,高阳馆驿的环境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天堂了,但他顾不上想这些,刚刚被安排在上房里就迫不及待的对孙二公子提出了要求。
“二公子,现在需要一些设备和材料,磨磨的碾子、炒锅一口,粘土、生石灰、石膏、石炭、竹片若干。”李信掰着手指头说着需要的东西。孙二公子则连忙摊手道:“先等等,李小兄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怕漏记了,还是笔杆子记的扎实些。”李信得父亲看重,称呼上一时叫不好,所以跟着叫了一句民间不犯忌讳的小兄。
跟在孙二公子身旁的仆人很有眼力,听到主人说话时便已经将随身携带的小包打开,一张纸笺铺在桌上,打开笔墨盒子干净利落的磨起墨来。片刻功夫,孙二公子将李信索要的东西一一记下,又向李信核对了一遍才小心的吹干墨迹,仔细折好放在仆人携带的布包里。然后冲李信道:
“李小兄歇息一日,明日我便亲自将所需之物一一送来。”
李信哪里能等到明日,建奴没准哪天便杀过来了,火烧【创建和谐家园】的事怎么能不紧不慢的办!这些官二代一个个锦衣玉食惯了,凡事都讲究个稳字。
“二公子方便的话今日送来可否,反正时辰尚早李信也闲不住,【创建和谐家园】不等人,早一分让阁部见到成果也早一分定计!”然后李信猛然间一拍脑袋,恍然道:“忘记请教二公子高姓大名如何称呼了!”
此言一出,却见手持布包的仆人立时怒目横眉起来。孙二公子先是一楞,继而笑道:“敝姓孙,名鉁,表字介之。”孙鉁在孙家排行第二,今年四十有六,早年中过举人,为人宽厚,一直在家协助母亲持家,所以并未外出做官。在明代,初次见面先就当请教名讳,即便忘了也该事后私下从旁了解,似李信这般当面劈头就问实在是不礼貌。更何况两人身份地位悬殊,孙鉁中过举人是有功名的人,而李信则是囚徒一名,所以李信的这种行为简直可以看做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冒犯。换做其他人可能就当面翻脸了,可孙鉁并不以为意,毕竟对方是个粗汉,不能过分强求礼节问题,再者父亲交待下来的大事着落在此人身上,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
“李小兄说的对,是孙鉁考虑不周,大事耽搁不得。”
“二公子等等,我和你一同去吧。”李信连衣服都没换便要同去,孙鉁再不啰嗦,带着他直奔县库去寻那几样东西。生石灰、石炭等物都是寻常物什,县库里便备有不少。至于粘土城外便有砖窑,简直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倒是磨磨的碾子官府备来没用,只好去农家买。
高阳县库是三间大屋,粗略看合起来总有上千平米的大小,只是里面东西分放的很不科学,各种类别的东西胡乱堆放,孙鉁显然对这些东西不是很了解,领着李信挨个看,多数东西解释不出所以然来。
“这些物什李小兄看看需要什么,只需登记造册便可任意支取。”
随着三间屋子走下来,李信有点应接不暇,尤其是在看到第二间大库里一捆捆罗在一起的火枪,眼睛都直了。粗算一下总有五百上下。旁边十几个箩筐,上边盖着油纸,不用想一定是火药。
“这批火铳原本是上回【创建和谐家园】入塞准备的,不过十之**都有炸膛的毛病,兵士多不敢使用,没办法只好堆放在库房里。”说起火器孙鉁倒头头是道,看来是受孙承宗熏陶不少。
李信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县库好歹是明朝的国有资产,别说孙鉁就算是孙承宗本人也没有权利和名义动用吧,怎么看情形孙鉁不但随便出入,又能一言做主呢?但这话问不出口,只好一直在脑袋里徘徊。还有火铳炸膛应急的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看来得找个机会给孙承宗提提意见。
李信清楚,孙承宗对他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涉及军备和民政的大事根本没打算交给自己来办,能让自己试制水泥已经是格外的看重了,可这套守城办法乃是环环相扣的,只要一环出了问题,恐怕就得功亏一篑。比如,城墙的改造是需要全县人力的,不迁民仅凭县城这千把民夫是绝对不行的,高阳之战只能是一场全高阳人民为保卫家园而进行的战斗,只有如此才能将高阳这个弹丸小城的战争潜力无限掘出来,才能挡住清军数万精锐。有了人还需要有合适的武器,火器的使用便又是一大问题,官府能放心让一个马贼来管军吗?但不管怎样一定要把改造城墙这个工程先揽下来,毕竟第一步趟开往后就会好办很多。
这孙鉁手下人办事也真有效率,不到一个时辰功夫各种用料备齐,李信瞅着码在县库院子里的材料,撸胳膊挽袖子正准备大干一场,突然有人神色凝重的赶来将孙鉁叫走。一时间原本陪同李信来县库的人呼呼啦啦都走光了,只剩一个看库的老皂隶还在。不过看他比大虾还弯的脊背,恐怕也帮不上什么忙。
一筹莫展的李信看看偌大的县库大院一拍脑袋,何必回馆驿,这里不正是上好的试验场所吗,旁边库房里要什么有什么,说是登记造册,现在又谁来看着了?想到这里,李信情绪又高涨起来。但有一点得格外注意,其中一间大屋里满满的都是火药,引火煅烧是万不能在院子进行的,可以在院外的一片空旷地……
孙家大宅正厅,负责全面管家的孙鉁被叫了回来,一进屋他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紧迫感,孙承宗面沉似水,不似在外面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他明白,一定是有坏消息了。
“【创建和谐家园】过了通州,京畿几个县城被劫掠一空,朝廷战和不定,卢建斗吃了败仗……全让那后生说中了……”
孙鉁惊讶朝廷竟然在【创建和谐家园】面前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过了通州到高阳不过三百里,如此展下去高阳还有多久就要直面【创建和谐家园】兵锋了?虽然前次【创建和谐家园】兵也来过一次,也只是在京畿才攻城拔寨,来高阳也就是在县城周边劫掠了一圈,根本没有像样的攻城战。但今次未尝一败的卢象升居然也败了,不详的预感在持续加强,他静静听着父亲唠叨,父亲急着召自己回来绝不是为了絮叨朝廷吃了败仗,
“二郎啊,这么多年委屈你了!”
孙鉁未曾料到父亲一脸的严肃,开口竟是儿女情长,心里一酸,这么多年父亲一直威严有加,何时有过这等温情。他知道这是指一直让自己在高阳协助母亲持家,而失去了外放做官的机会,但这是他心甘情愿的。可随之不详的预感也愈强烈,果不其然。
“【创建和谐家园】大军已经围了涿州……”
孙鉁心里一颤,涿州乃是保定府门户亦是京畿重镇。【创建和谐家园】决心攻坚的唯一解释就是他们打算大举南下,到时候整个直隶恐怕都要……涂炭…...他不敢再想下去。
“为父老了走不动了,你带着母亲和兄弟们去山东避一避吧!”
第四章 转折开始
“儿子们与父亲大人一样,愿与高阳共存亡!”
¼¸¸ö×ÖÖÀµØÓÐÉù£¬Ëï³Ð×ڸɺԵÄÀÏÑÛÓеãʪÈóÁË£¬ËûÒ»Ö±¾õµÃ×Ô¼ºÕâ¸ö¶ù×Ó¿íÈÊÓÐÓà¶ø¼áÒã²»×㣬ȴûÏëµ½»¹ÓÐÈç´Ë¸ÕÇ¿µÄÒ»Ãæ¡£¡Óȼ¡ÓÎÄ¡ÓС¡Ó˵£¬www.ranwen.org¸¸×ÓÁ½¸ö¶¼²»ÊǽÃÇéµÄÈË£¬¼ÈÈ»¾ö¶¨ÁËãØ¼ÒÊØ³Ç£¬±ã¿ªÊ¼½«»°Ìâת»»µ½ÈçºÎÊØ³ÇÉÏ¡£
“大郎虽然远在山东为官,但还是为高阳父老募捐了几千两银子,正可以派上用场。守住高阳,这些钱杯水车薪,将咱家在保定府的产业拢一下能卖的都卖了吧!”
孙鉁眼眶红了,此前修墙已经变卖了不少田地,都是上好的水田,如今又要变卖产业,可见在父亲眼中形势危急到了何种程度。
“那个李信水泥做的如何了?”
该交代商议的说了个七七八八,孙承宗便想起了今日奇遇的那个年轻人。此人身上可谓是疑点重重,但他用人向来只重能力,在这家伙身上,他能感受到那种勃勃的朝气。孙鉁便将回馆驿后一番对话,以及去县库查看的过程详细的描述了一遍。
¡°ÒÀº¢¶ù¿´£¬ÕâÀîÐŶԻð辰ȽϸÐÐËȤ£¬ÎÊÁ˺ܶàÎÊÌâ¡£¡±
孙承宗眼皮一挑,对这玩意感兴趣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造反的贼寇,另一种就是心忧天下的壮士。不过,能懂火器重要性的天下贼寇恐怕百万中无一。
第二日正午,县库大院里,高阳城内的头面人物几乎都到齐了,大家都听说孙阁老找到了一个怪人,做出能代替夯土和墙砖修成墙的东西,都眼巴巴的等着看稀奇。不过,已经日头过了午县库的黑漆大门还紧紧的关着,人们等的有点不耐烦,有好事的趴在门缝上向里偷瞧去,只见空旷的县库大院里立了两根一仗见方方柱,再细看这两根方柱又好像是木板钉成。人们弄不明白,七嘴八舌的胡乱猜测着。
突然,大门从里面被毫无征兆的打开,一个衣衫破烂的年轻汉子站在门廊下。
“让诸位久等了,请里面来参观吧!”
这个年轻汉子正是李信,众人一拥进了院子看到阁老等一干要人早就已经坐在了廊下。再看院中原来还挖了一个水池,不对,准确说是泥池,因为池子里面满满都是黑的泥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水泥?这泥一样的东西能代替夯土墙砖?众人都纷纷表示怀疑。
李信来到泥池前提起木桶,灌满泥浆一桶桶灌向木板钉制成的方柱中。大家都在疑惑的当口,只见李信拿起锤子几下将另一方柱的木板几下敲开,随着木板的剥落,一根青黑色的方柱呈现出来。
看材质倒好像是石头,可又觉得不像石头。孙承宗来到近前用手摸了摸,已经可以感觉到方柱的强度,但似乎还不够坚硬。
“这便是刚才那水泥灌注而成?”他只是略一思索便明白了李信刚才表演的意思。
“正是,这便是由水泥、竹筋、碎石混合凝固而成的竹筋混凝土!”
这个时代抛开原材料的匮乏不说,冶铁工艺也很难大规模制作钢筋。李信前世在新闻上看过,某些单位有用竹筋代替钢筋施工的,并且还有专家论证过这东西韧性很好,代替钢筋也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便将这种创新带回到了明朝。他准备等水泥彻底达到最佳强度后,再测试其韧性和强度。但如此直观的展示,应该会给孙承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吧!
“这种混凝土方便在可随意塑形,灌注前只需用木板钉好模具,于承重处内置竹筋,待灌注完毕,几日功夫便可到达最大强度。”其实李信没有说实话,这种水硬性水泥在凝固后想要达到最大强度是需要至多两月时间的养护的。但这里边的道理即便解释了,这个时代的人也未必能懂,倒不如简单直接来的爽快。
雷县令煞有其事的围着方柱转了一圈,还用手指使劲戳了戳,但显然是被粗糙的表面弄疼了,呲牙咧嘴。
“这东西能筑城?好像不是很硬嘛!”
但话音刚落便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此泥当真奇物啊!有了这水泥几千人要数月才能夯实的土基旦夕便可筑成。”李信循声看去,人群中挤出一位绿袍大胡子的中年男子。他也认得,此人是高阳典史鲁之藩。只见鲁典史冲孙承宗深施一礼,兴奋道:“今日真乃吉日,可喜可贺。高阳有了此物一定会守的铁桶一般,就算城墙有破损之处,立即使用此泥浇灌修补,旦夕间又可恢复旧观……”
说到此处,鲁典史好像想到了什么,急切问道:“不知此物原料都是何物?”
“粘土、生石灰、石膏……”
还没等李信介绍完,鲁典史长舒一口气。
“太好了,都是寻常可见的物什。阁部、县尊,之藩建议立刻使用此物筑墙,加高到三丈再拓宽敌楼。”
李信却在一旁腹诽这个大胡子典史倒是有些见识,不过就算你拓宽到四丈又有什么用呢,【创建和谐家园】蚁附攻城一样攻得破。就在大家还在等着有什么新鲜玩意展示的时候,一个皂隶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
“城,城北来了大股流贼,巡检下令关了城门……”
流贼?不可能啊,高阳已经临近京师,大股流贼基本都被朝廷军队压制在黄河以南,怎么可能来到高阳呢!但谣言很快就甚嚣尘上,甚至有揣测是【创建和谐家园】扮作流贼。关于水泥的展示只好到此为止,孙承宗、雷县令等人急匆匆到城北区查探军情。李信也借口考察城墙实际情况也跟了去。登上城楼才现,北边确实黑压压来了一大群人,但细看之下均是携家带口,既不像流贼也不像【创建和谐家园】。
孙承宗命人前去打探,很快便得知了这群人的来历,竟是京畿几县逃难过来的难民。雷县令坚决反对放难民进城,孙承宗也感到为难,谁知难民们并不愿进城,而是继续向南逃。
警报解除,孙承宗来到难民队伍里拉住一个百姓,“此地没有【创建和谐家园】为何还要向南?”那难民却说:“涿州都被围死了,保定府就是下一个涿州,到邻省山东去心里头才踏实。”
原来如此,随行几个人的脸色都变得很难看,百姓们已经对朝廷在直隶的明军失去了信心这绝不是好兆头。不过混在人群中的李信实在很想告诉他们,山东也不安全,【创建和谐家园】这次入关连山东都劫掠了一遍,甚至在济南的藩王都给活捉了去。
【创建和谐家园】的味道越来越近,城内人心比之几天前相比,开始变得惶惶然,这次遭遇流民的突事件使得李信当天就被孙承宗任命为筑墙的总办,所有筑墙事宜一体负责。这修墙乃是孙家出资,雷县令又不愿揽事上身,所以初时便由孙鉁负责。但从今天开始,这个位置换成了李信。
李信也很紧张,到了现在他也不敢打包票【创建和谐家园】是否在一个月后攻城,谁知道自己的到来会不会让历史的细节起了一些变化。李信上任第一件事便是收买全高阳县的碾子,有多少要多少,因为碾子的数量直接决定着水泥的产量。同时下令所有城墙停止砌砖。
还有一件事让李信感到头疼,就是那鲁典史像膏药一样粘住了他,非让他加高城墙不可。李信无奈之下便耐心的向他解说,关于改造城墙的详细计划,以及城墙改造后的功能,再与加高城墙进行对比,让他鲁典史自己判断孰优孰劣。
鲁典史琢磨一番之后,才心有不甘的点头承认李信的方案更高明,但还是赖在工地上不肯走,李信也只好听之任之。
仅用三天时间的准备,水泥便开始进入大规模投产阶段,到处都在挖粘土,收集石膏、石灰、甚至是碎瓦片等物。随后,城墙外开始了大规模的钉做灌注城墙的模具。时人,多数人家都会些简单的木工活,组织起来按照定好的章程,度竟也不慢。
这几天时间,县衙的鲁典史对李信左右不离,李信也没闲着,他通过改变各种物质的搀兑比例来控制水泥的凝结时间。很快,鲁典史现了李信改变各种材料配比的过程中的门道。
“李总办,为何石膏的分量始终在变化?”
鲁典史心眼里其实是存了监工的念头,筑城乃是军国大事,县令不作为,他一介典史虽然不入流但也是朝廷亲任的命官,所以必须要负起这个责任来。但几天下来,他便现,这个在高阳县大牢里关了几个月的囚徒不但没有捞银子的想法,工作起来跟不要命似的,经常彻夜不眠,让他们这些拿朝廷俸禄的人都自愧不如。
所以,最初的防备态度生了改变,也开始在各种技术上和李信进行讨论。其实鲁典史所谓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他和李信一问一答,就像现在。
“石膏的多少可以决定水泥的初凝时间。”
“哦?还有这么一说,水泥凝结越快不是越好吗?如何还要多加?”
“典史大人有所不知,水泥在拌好后,如果初凝时间过短将会很快失去可塑性,一旦此时还没有灌注,这些水泥就浪费了。”
“原来如此。”
李信这几日着实被鲁典史烦的够呛,就在刚刚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关键性问题,何不从这家伙身上做突破口。
“典史大人,李信有一事不明想请教一下!”
尽管经过几日的接触,鲁典史还是很不适应李信在礼法上的生疏,这个人和寻常百姓不同,对于衙门官吏没有半点敬畏之心。但做大事不拘小节,他这一点倒是颇有古风。一直以来都是鲁典史问东问西,实在没面子的很,此刻听说这个好像什么都懂的家伙有问题要请教自己,便不由得挺直了身子,干咳一声。
“尽管问来,本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注:竹筋替代钢筋一事,老酒特地请教过搞建筑的朋友,是可行的,而且日本就在使用这种技术。至于新闻上的竹筋【创建和谐家园】完全是水泥标号不够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