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贼》-第15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一贯镇定如6九都不淡定了,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如何可能?法师与你我兄弟在高阳时便已相识,又甘受危命深入虎穴,当没有理由……”

      6九的分析也不是没有道理,但这一回蒙古入寇,他身为【创建和谐家园】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情报的反馈上,却有诸多掩饰不实之处,比如于吴三桂一节,便多有遮掩。

      李信将担心说了出来,6九却宽慰道:“十三哥官越做越大,胆子却越来越小,战场之上,情报难免有不实之处。退一万步讲,即便他心怀歹意,咱们兄弟又岂是易与之辈?”

      在返回宣府镇的路上,一个想法亦在李信脑中成型,三卫军是时候组建一支情报部队了,而主管情报的人选,他想交给6九来做。现在,他已经执掌一省军务,而6九是自己唯一一个从马贼时代便一直紧随左右的老兄弟,便不想让他继续于战阵上厮杀,刀枪无眼,英勇如曹文诏者不也死于流贼乱军之中吗!

      相比在战场之上,情报则是时人相对忽视的东西。疆臣督抚不重视情报的收集,与之相反,商人们则对此多为上心,往往一个消息的得知先后,便可因此而得到或损失大把大把银子。与此同理,战阵朝争岂非同样如此?

      四月二十四,大军由宣府南下返回山西,这日过了平型关,由繁峙往代州的路上,但见成片的农田抛荒,每隔十几里便能见到的村庄也早都没了人烟。流贼犯境,代州到繁峙一线受灾最重,几乎刮地三尺,将人口和能抢走的东西都抢绝了。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覆巢之下,百姓们便得一安乐窝也是奢侈之想了。”

      田复珍眼见惨景如斯不禁感慨丛生,李信语文学的不好,可也能猜到他在哀叹民不聊生。田复珍在被俘与解救之后,深感再无面目苟活,几次欲自尽殉节,均被李信及时阻止。

      李信一直苦劝都不得效果,直到近日他竟大有茅塞顿开之意,似乎想通了个中关节,亦开始积极参与到军中事务的处理中来。李信大感欣慰,自己的夹袋里人才太少,田复珍绝对是其中不可多得的一位,此人即是科举正途出身的进士,又兼具极为务实的性格,虽然曾获罪于朝中权贵,但也正基于此才有了一番与三卫军和他李信的际遇。否则,此时此刻怕是还在南京六部中苦熬挣扎呢。

      “流贼犯境之后,大批百姓流离失所,眼瞅春耕已过,田地却还抛荒,恐怕山西今年要闹粮荒了!”

      说起粮食来,恐怕是接下来山西所要面临的最紧要问题了。岂知田复珍却摇头,似乎颇为讶异的看了李信一眼。

      “不尽然,山西田地多是麦粟两季,麦子早在去岁上秋便已经耕种于田中,你我所见抛荒田地之下,说不定正酝酿着数不清的麦苗。只可惜,麦子产量却是低了,亩产亦不过百斤,麦收后白面也只够吃上两月。”

      李信听说田中多数已经种下了麦子,不由得大喜过望,先不说够吃多少时日,只要能解燃眉之急便总是好的。

      “既然种麦,产量低,何不种水稻?”

      水稻的出种率比小麦高,这一点李信是早就知道的,但话一出口,他仿佛又感受到了田复珍深深鄙视的目光。

      只听田复珍又笑道:“大将军打仗内行,种地却是外行。山西地处北方,又多山地,难于灌溉,虽然朝廷大力扶持,却只在直隶,河南,山东几个省份有所成效,但修渠灌溉,投入过大,于岁入却是帮助不大!”

      几次说了外行话,李信不禁一阵汗颜。看来明朝就由朝廷出钱,大力修建北方的灌溉系统,只是这几年流贼肆虐,恐怕都要荒废了,本就天灾不断,如此粮食减产将更加严重,每年所需粮食的缺口也就越大。

      但是,他似乎从田复珍的话里能感觉到,此人并不赞同由朝廷推动的,在北方大搞灌溉,种植水稻的举措。

      田复珍现这位征西将军对种田应是一窍不通,这在以农立国的明朝可是稀罕物,于是便在山西农事上多说了几句。

      “咱们山西这块地方,虽然种不得水稻,但夏麦秋粟,两茬粮食收上来亩产总有三百斤之多,比之江南稻麦两季虽然少了百多斤,可调配有方应付过几个灾年当不是问题。”

      李信沉默有倾,田复珍自与其共事以来,多以匠作见长,于农事上却是第一次表意见。

      “还请田大人细说!”

      谁料田复珍却摆手笑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说了也白说!”

      李信一愣,的确,事实如此,以他山西镇总兵的权威,想在山西监理民事亦不可能,更何况区区一介陕西都司的镇抚。但他却仍旧想听一听田复珍的办法。

      “如田大人是山西的布政使,眼看粮荒将至又当如何应对?”

      田复珍便像早有成竹在胸一般,伸出了四个手指头来。

      “无它,仅四个字,统收,统配!”

      李信倒吸一口凉气,真要重新评估这货了,如不是知道他的底细,都要以为此人亦是穿越过来的。

      田复珍简明扼要的说明了一下,所谓统收,通配和李信理解的大致不差,粮食由官署统一收拾,再由官署统一分配,如此当可最大限度的杜绝粮食因为土地归属而出现的分配不均,亦可最大限度的降低因为缺粮而饿死的人口。

      此法利弊,于李信心里不言自明,困难时期的确可以解决大问题,但却绝不是长久之计。田复珍似乎也现了李信不以为然的表情,亦自嘲笑道:“一家之言,做不得数!”

      大军一路慢行,才过了忻州,李信便亲笔写了一封歪歪扭扭的秘奏,整篇文字都是用大白话写就,毫无美感可言,但啰嗦了一堆话,主旨却只有一个。

      太原需要一个知府,希望皇帝考虑一下田复珍,并附上田复珍的简历一份。

      这封秘奏的内容如果被田复珍见到,一定会全力阻止,因为这是武臣干政,实乃僭越,是犯了朝廷的大忌讳的。

      但是秘奏于一日后,呈览于大明天子朱由检的御案之前,朱由检不但没有动怒,反而当即下旨内阁,田复珍数战有功,擢升其为太原知府,任期一年。

      这份圣旨让阁臣们猜不透皇帝的心思,太原知府是个大肥缺,既然擢升田复珍补任此缺,按常理揣度便是有心提拔,可为何又限了一年的任期呢?

      最后,还是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张四知的意见颇得大家赞同,总结一下就是八个字,“不可不用,不得不用。”

      众人似乎明白了,也就是说皇帝实际上不希望此人补太原知府这个缺,可又需要他来坐这个位置,于是便想了如此两全其美的法子,让他坐上这个位置去干事,同时又定下限期,便如套在脖子上的枷锁,一年后任期结束,任命自然便可依旨取消。

      一时之间,大家都以为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这也是内阁的老家伙们第一次没有因为李信,而干预李信所在地方的地方官任命。即便田复珍偏向于李信那又如何,一年之后他不照样得搬家滚蛋?

      而且吏部的官员为了讨张四知欢心,又为了强调任期的期限,特意将圣旨与公文一道往太原。同时破例,允许田复珍毋须进京赴吏部参与铨选,而是接到公文和圣旨后就地任职。

      其实,这也是他们自作主张而打的埋伏,一旦任官的规矩不和体制,将来即便他想赖着不走,这些手续上的疏漏和瑕疵都翻出来,均有可能是致命的一击。

      三卫军终于得胜凯旋,顺利抵达太原,本地官绅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而新乐公主朱徽妤则乘了一顶不起眼的小轿,悄悄进了太原城,返回太原府中。

      恰恰此时,由京师一路赶来的传旨钦差也到了。

      第二百八十章 玉麦商机

      µ±Ì︴ÕäµÃÖª×Ô¼º±»ÈÎÃüΪ̫ԭ֪¸®Ê±£¬¾ªµÃÁ¬Ï°Ͷ¼²îµãµôÁËÏÂÀ´£¬Ëû²»ÈÏΪ³¯Í¢ºÍ»ÊµÛµ±ÕæÒÔΪÆä¹¦¸ÃÓдËߪ°Î¡£¡Ç¡Êȼ¡Ç¡ÊÎġǡÊС¡Ç¡Ê˵£¬www.ranwen.orgµ«ÊÇ£¬µ±Ëû¾Í´ËÊÂ˽ÏÂÀïѯÎÊÀîÐÅÊÇ·ñÔڻʵÛÃæÇ°ÓÐËùÖúÁ¦Ö®Ê±£¬ÀîÐÅȴЦ¶ø´ðµÀ£º¡°ÀîÐÅÇøÇøÒ»½éÎä·ò£¬ÈçºÎÄܾö¶¨Ì«Ô­Öª¸®µÄÈËÑ¡£¿¡±

      倒合情合理,李信虽然目前在山西只手遮天,那是因为流贼作乱,将原来的衙署班底都一网打尽了,只要局面平定,朝廷早晚会将各衙门官员悉数配齐。届时,李信会被死死的束缚起来,权力也仅限于军兵的训练与指挥了。

      只要得位不是李信这武人所举荐,他田复珍便可问心无愧的做太原知府,料理一府的民政。倒不是田复珍有小人乍起之心,而是于体制不和,他虽然行事已经悖逆于主流,但于正统的拥护,仍旧是不遗余力。

      有鉴于此,田复珍便不再多想,可仍旧对这匪夷所思的任命感到奇怪,更为奇怪的是,任期于惯例不和,竟然只有一年。无论如何,都圆了他多年来的夙愿,读书读书,家国天下,若是不为一任父母,岂不是空做了十数年的官?

      从今年天起,他便是太原府的知府,一府的承宣政令,财赋大权尽握一手,虽然只有一年,但亦可大展拳脚。

      第一个找他的就是李信,同时也带来了一道大难题。

      “府尊大人,李信找您要粮食来了!”

      这不是开玩笑,三卫军以及各地招募的新军都将面临断粮的境地,还有太原附府由总兵府督办的场矿招募了大量工人,都需要大量的粮食,除此之外还有遍地的灾民每日都等待开仓放粮,领救济。刘国能留下的粮食再多也经不起如此折腾,现在太原知府既然已经有了正主,李信当然要来找他要粮食。

      但田复珍现在一穷二白,手下没人又没钱,又让他从何处变出这些急需的粮食来堵缺口?他李信才有钱哩,真是富户哭穷。

      “大将军莫要玩笑,田某上手有多少货,你还不知?说罢,有甚建议,田某一一接受便是!”

      田复珍虽然已经贵为一府黄堂却仍旧如以往一般,说话行事没有分毫拘束,亦不见读书人身上普遍的骄娇二气。

      “府尊大人果然快人快语,李信有个法子,却是登不上大雅之堂。”

      田复珍则态度陈恳。

      “可急煞人也,大将军关子还要卖到几时?”

      “好好,不卖,说便是!”见田复珍一本正经,李信也不再于他卖关子,便直说自己的想法。

      “以商养农,以战养商?”

      田复珍大为疑惑。

      “还请将军详细解释?”

      “山西地少山多,粮食产量又低,若是遇到灾年,出现饥荒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田复珍点头,山地产粮少自然不用李信来说,历年都是如此,他想知道的是所谓两个养该如何解释,只听李信又道:“所以,我决定引进一种新型的高产作物?”

      此话一出口,田复珍差点没笑出来,李信对农事一窍不通,他在回来路上与之深谈便已经得出这个结论,如何几日功夫竟然弄的跟有多年经验的老行家一般。但见他说的极是认真,便也耐着性子继续听下去。

      “李信曾闻山东河南一带多种玉麦,这种作物不但高产,而且适应力极强,尤其是山地种植此物再合适不过,所以我准备引进一批过来,普遍推广!”

      “甚?玉麦?”

      田复珍正端着茶碗润喉,听到李信说要引进玉麦大举推广种植,再没忍住,一口水全部喷了出来。

      玉麦不是普通食物,此物出于西番,乃进贡之物,故称其为御麦,近几年才叫成了玉麦。而且这东西虽然算不上珍馐佳肴,却也绝对不是寻常百姓随便就能吃到的,他在南京任官之时,好歹也是正四品的官员,吃玉麦的次数一手之数也数得过来。如何?李信竟要引进如此奢侈的食物作为主粮不成?

      几经确认,田复珍才确信,李信不是在说胡话,也不是在开玩笑。可这和以商养农又有甚关系?

      李信几日来也没闲着,私下里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请教了不少当地的农民与外省逃难来的难民,竟然现在崇祯年间中国就已经有了一定产量规模的玉米在种植。只不过让他大跌眼睛的是,这种在后世的粗粮,于明朝末年竟然只有富户大族的餐桌上才能吃得到,是地地道道的奢侈品。

      他忽然意识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商机与利润。众所周知,玉米的适应生存能力极强,山西这种多山地的地方,种植此物再合适不过。

      只要引进一批种子,交给有经验的农民悉心栽培几年之内,不愁规模不大。大规模种植之后,以其高产的特性既可以满足本地的粮食需求,又可以利用古代地域的滞后性,将这种食物以百倍千倍的利润销往江南,一个来回就将财源滚滚。李信将前景描述的天花乱坠,田复珍直觉如堕梦幻中,是不是有点太过儿戏了。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太原府手里是没有一文钱。可李信手里有钱,就在昨天,第一批建奴大借款的银子被晋商运到了太原,两家商社共计出银六十万两入股,想再多出一文总兵府亦是不收。按照此前商议好的办法,总兵府占全部股份的五成一,十八家商户则占到四成九,其中最大的一家可独占二成,最小的则只有几分。比例自然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各家实力所划分,只有黄家占了李信的光而独得一成,成为商户中占股第二大的股东。

      银子入账以后,商户的应得股份才算生效,才能享受由总兵府出具的各种免税证明,也就是说山西省内直到边墙之外,再不用再缴纳一分过路税。而入股的钱,一部分投入到了场矿的建设当中,还有一大部分,就连田复珍都眼馋不已。

      “现在已经是四月底,事不宜迟,须得马上采购玉麦种子,晚了,今年的耕种期就过了。”

      李信说的不假,,耕种期说过就过去,田复珍也着急了,“难道需要田某出具官府公文征收不成?只要力所能及,无不应允。”

      谁道李信却说出了他的最终目的,这让田复珍大感为难。

      “府尊只须以太原知府衙门的名义入股商社便可!总兵府五成一的股份可以卖给知府衙门二成”

      闹了半天,李信打的竟是此等主意,在明朝正统的主流意识里,经商是与民争利,朝廷不能做,官府也能做。而李信邀他入股,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么?虽然他不在乎什么官声,但此等与民争利之事,还是有所顾忌的。

      田复珍相当坦诚,与李信直陈自己的顾虑。

      “经商毕竟与民争利,总兵府参与其中,田某自可睁眼闭眼,可知府衙门毕竟牧一府百姓,若是也入股岂不叫太原百姓寒心?”

      李信心道早料到你不会痛快答,与民争利不过是一叶障目的想当然。

      “府尊且听李信详述其中利弊,再下断言也不迟!”

      “愿闻其详!”

      “商社目前所规划的主要收入项目有两桩,一是将盐铁皮革往满清,以赚取白银,其中场矿在源头上,便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可以解决历年来令各级官府都头疼不已的流民问题,流民有了糊口的营生,自然也不会随反贼去作乱!”

      田复珍点头,勉强算得!

      “其二,便是眼下这桩玉麦的买卖,虽然见效慢,却蕴藏着大量的利润空间。而且玉麦的推广一旦普及开来,先有利的便能解决山西本省的粮食压力。其次,将之销往江南各省,可以将富户囤在手中银子套取出来,如此又解决市面上缺少银子的尴尬局面。”

      这一点田复珍亦是点头认同,也勉强算得,可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突然一拍脑门,是了,就是此处!

      “此中各项官府亦可做到,何须由商人来做?”

      李信冷笑。

      “别说知府衙门,便是堂堂山西布政使司,也做不成此事!”

      为何?一者官府陋规太多,各级官吏贪墨拿要均已形成定额,整个官场都烂到骨子里去了。各项利益被层层盘剥,份额多寡都有着不成文的规矩,几十万两银子撒出去,真正能花到实处的已经十中无一,仅凭此一条,官府做甚事都成不得。

      李信所言官府陋规亦是实情,田复珍叹息一声,大明朝官场上上下下烂到骨子里了,这天下还有得救吗?竟然神伤起来。

      田复珍突然想到自己一年的任期,一种紧迫感便如影随形,若是单打独斗,一年的任期恐怕只能勉励撑持局面,更别说有所作为了。而李信所勾画的前景则一片辉煌灿烂,这种诱惑就像腹空之人面前摆满了珍馐佳肴一般。

      李信见田复珍表情变幻,显然还在苦苦挣扎思索,便趁热打铁。

      “府尊虽然只有一年任期,但只要商社成功运起来作,就可以为山西提供大量的流民吸纳能力,亦可缓解灾情对百姓的冲击,等到明年今日,山西人口定当有增无减。”

      第二百八十一章 谣言四起

      人口增长的诱惑力对田复珍太大了,在古代农耕社会,地方人口是最大的社会财富,所以人口增长是一任地方官员最大的政绩。⊥燃文小說,www.ranwen.org而他之所以想为一任父母,为的不就是百姓升平么?既然李信以养商之道能做到这一点,自己又何必在乎官声如何?

      李信一箭射中田复珍软肋,不愁他不乖乖入彀。而此前他之所以秘助田复珍任这一年之期的太原知府,为的便也是田复珍务实的秉性,只要合组商社一节果真于民有力,他是不会死抱着名教礼节不放的。说穿了,李信已经将田复珍划归为可争取到自家阵营中的范围之内了。

      但不论如何,他暗助田复珍这一关节还是冒险了的,一旦皇帝认为他有二心,从前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之所以冒险,此间原因在于,李信敏感的觉察出京师政治风向的变化。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0 15: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