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贼》-第11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熊开元则在暗竖大拇指,一旁小声道:“李将军好一招缓兵之计,高!”

      µÚ¶þ°ÙһʮÕ êéêìú¿ó

      熊开元的意思很明确,先稳住灾民,然后伺机请求朝廷援兵,再将其全歼剿灭。∮燃∮文∮小∮说,www.ranwen.org在他眼里,如此多聚众闹事的百姓已经不能称之为百姓,只有依靠朝廷的大军才能安安稳稳的将之处置。

      所谓缓兵之计,完全是熊开元一厢情愿的想法,李信当即与城下灾民约定,大部灾民退到阳和卫以西十里,等待城中派员安置。一个时辰之后,数万灾民果然如潮水般退走。对此,熊开元则表示准备出城,去宣达总督府去请援兵剿贼。

      李信坚决不允许,如此之多的百姓如何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全部剿杀?熊开元一反之前的胆寒色变,态度亦是极为强硬,想是听说这些人并不是南方的流贼,有了底气而已。最后,李信被缠的不耐烦,直接命人将他拖下城去,送到卫司衙门里,省的碍事碍眼。

      有了朝阳堡接收灾民的先例,阳和卫对处置这些灾民也算有了一些经验。当李信令毛维张协助其安置灾民时,毛维张一脸的难以置信,继之又动容不已,保证将此事办的圆圆满满。

      时人对背叛者的惩罚从来都是从重处理,李信在高时明明确表示不干预的情况下,显然是准备低调处理此事。看着毛维张跑前跑后的张罗忙活,一直紧随在李信身边的史大佗忍不住质疑。

      “姓毛的公然背叛大人,大人若不严惩,震慑那些鼠两端的宵小之徒,唯恐日后再生乱人们就没了惧怕之心!”

      李信哈哈一笑,给他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又有何妨?

      灾民们果真新手承诺在阳和卫以西十里处停了下来,现在急需的是粮食,暂时可由阳和卫负责,但却不是长久之计。李信决定将这事着落在熊开元身上,以三卫的物资储备绝对应付不了这么多人的吃食。

      熊开元也不含糊,直接干脆的拒绝了李信,并出言讽刺,若按照他剿贼的策略,何须费尽心力的筹备粮食?谁知高时明知道了此事,立即将熊开元叫了去,以中使的身份将他骂了个狗血临头。

      熊开元自知诬告一事,自己身家姓名都操于这些太监之手,哪里敢多说一句话,无奈之下写下手令命人去大同调粮。

      尽管是虚惊一场,秉笔太监高时明说什么也不敢继续上路了,他要等着局势稳定明朗一些之后再动身,现在哪里也没有在阳和卫与李信一同来的安全稳当。

      高时明不走,李信封城,熊开元自然也不敢再提离开之事,反而在客观上钳制了熊开元的行动为李信的下一步动作铺平了道路。朝阳堡的迁徙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为求稳妥,这万余人将按照计划分批前往铁厂厂址。而阳和卫以西的数万灾民,李信也打算循朝阳堡之例进行安置。

      问题所在便是迁往哪里,三卫已经没有资源容纳如此多的灾民。李信对着简陋的地图上下看了半日,终于将目光锁定在了大同府城一带。

      与大同府城一河之隔的御河东岸是一片方圆十数里的开过地,将灾民安置于此再合适不过,一则离府城近,便于粮食调度,二则此处地势开阔,又防止了他们据险作乱的可能。

      但此事一经实施,却遭到了代王的强烈反对。这让李信头疼不已,代王一系自太祖朝洪武年间便屏蕃于大同,虽然不能如官署衙门一同与闻治政之事,但代王若反对一件事,这件事便绝无成功之可能。

      如此正落熊开元下怀,将这么多人绑在大同府上,人吃马嚼,用不上一个春天就得把他给吃空了。再说了,上万的灾民就是个火药桶,一个不小心沾上一点火星子都能给点着了。

      只要是个思维正常的官员,断然不会接受这个安排。

      于是,中使高时明的作用又来了,这位司礼监秉笔太监听说熊开元不接收难民,立即进入暴走状态。难民没有着落就得作乱,一旦作乱,大同府就得天翻地覆,他得何年何月才能返回京城。

      但这事的干系也太大了,熊开元如何能轻易松口。他虽然有短处,但也不是个轻易肯受人拿捏的人,更何况他的后台可是当朝内阁大学士刘宇亮,他就不相信刘宇亮敢不保他。

      很快,高时明就让他泄了气。

      “哼,别以为咱家不知道你肚子里那点弯弯绕,实话告诉你吧,刘宇亮已经奉旨在家养病,哪里还有顾及你的心思……”

      这句话让熊开元心神剧震,之前就已经有了种种不妙的迹象,先是与京师之间的书信往来突然断了,然后就是中使的突然到达,对李信封赏有加,似乎参劾一事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推动了皇帝对李信的封赏。所以,刘宇亮奉旨养病之言从高时明口中说出之后,熊开元就彻底不淡定了。

      “这这这……”

      高时明满意的看着熊开元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得意洋洋的道:“指望着远水能解得了近可?熊大人我i未免天真了……倒不如按咱家划下的道道走,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呢!”

      这位知府大人天人交战之下,心里蒙上了厚厚的一层挫败感,一种预感油然而生,诬告李信事件可能将是他自给事中周瑞豹考选事件牵连贬官后,又一个大坎,甚至可能会比那一次跌的更惨,难以翻身。

      ¡°¿ªÔªæå¶Û£¬»¹Çë¸ß¹«½ÌÎÒ£¡¡±

      熊开元突然一揖到地,高时明眯着眼睛,他知道这厮已经彻底服输了。

      次日一早,熊开元亲自承诺将回去说服代王,同意灾民安置在御河东岸一事,而且再次批了调粮的文书,来赈济灾民,安抚情绪。

      李信没想到高时明竟然只言片语就将熊开元给收了,看来还得重新评估这些太监的能量,对高时明的请示之心顿时收起了几分。从这高太监对他的态度变换之突然,也能看出此人极为识时务,不会为此前的隔阂有半分思想负担,有利则合,无利则分,如此简单倒好,省了许多精力。

      高时明对李信的期望只有一个,那就是稳定局面,大同府不能乱,按照这个态势,他判断还会6续有灾民北上,大同府若处置不当,激起民变不是不可能。

      现在他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走吧,路上的安全实在成问题,不走吧,一旦起了民变,他是代天子传旨的中使,是要担责任的。

      也因此,只要是和抚民有关的事,高时明对他一概全力支持,这在无形中减轻了李信所面临的巨大阻力,大同府各方势力因为有中使的介入,态度也变的审慎起来,不会轻易表露反对意见。

      一连数日,朝阳堡新址的建设如火如荼,第一批两千人已经就位,各种基础建设已经拉开帷幕。

      可阳和卫西那几万人到现在还没着落,高时明急的不行,便催促李信快些准备,同时又遣了人去大同府催促熊开元尽早说服代王。这还不放心,又提示李信,他有治理鼠疫灾民的权力,不必畏畏尾,除了三卫地界上,三卫以外的地方也让他放手去做。

      这倒给李信提了醒,他又把大同府的地图拿出来,趴在上面研究好好一通,又将此前的计划做了一番改动,拨五千灾民往浑源州安置,一万灾民于大同左卫与大同府城之间千里河北岸安置,余下的灾民则按照计划继续安置在御河东岸。

      李信如此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染指大同府城与浑源州的煤矿,当然,在明朝的时候,煤炭的作用远没有后世重要,唯一的作用也不过是取暖烧火之用。

      问题的难点却在于人力上,如果李信想开采煤矿,就需要大批人力,当地官府自然不会让一个武官征用当地人,自由招募更是不被大明法律所允许,农民与军户都被牢牢的固定在土地上,只有当地官办的矿产才会得到官府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李信能够做的事情便极为有限。但有了高时明的提示之后,他才现自己完全可以用手中的治理鼠疫灾民的权力,变相搞定此事。

      浑源州没有代王,谁敢阻止中使和奉旨治理灾民大臣的决定?再说,当地官员巴不得李信去给他们擦【创建和谐家园】呢,鼠疫已经把诺大的一个大同府折磨的千疮百孔,百姓民不聊生。尤其是即将开春,一旦进入三月气温回暖,鼠疫的爆想必还要赢来又一大高峰,到时候谁还能有把握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但却要换个名目来执行,于是灾民安置站的计划出炉,李信准备以朝廷的名义在几个重地地区设置安置站,专门收拢游荡灾民。与浑源州的接触极为顺利,当地知州听说朝廷要在他的辖境内设置流民安置站,自是连不迭一口答应下来,并允诺大力支持。

      独独大同方面,一连七天迟迟没有熊开元的消息,几次调拨的粮食眼看就吃光了,看来是时候去一趟大同,一探虚实了!

      第二百一十一章 火枪即出

      高时明亦被代王拖的不耐烦起来,不停的与李信唠叨着,按照大明朝祖制,藩王虽然名义上有屏蕃之责,领着朝廷俸禄,却没有治民之权,区区代王凭借着世代居于此地,根深蒂固就想干预地方民政,他一定要将这种有违祖制的情况如实禀明皇帝。燃文小说(wWw.RanWen.org)

      但终究是泄多过实际,高时明也明白皇帝根本没有动藩王的念头,如今朝中内外交困,安抚藩王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拿代王来开刀呢。想甩手离去,又惧怕路途凶险,思来想去,翻来覆去也只能是干着急没咒念。

      话说作为中使的高时明也就这三板斧头,在代王面前终于没了脾气,总不能指着人家堂堂藩王的鼻子来逼他接受这个结果吧。思来想去,他总觉得就这么拖着不是个事,便又来找李信商议。

      李信内心无限感慨,高公公为此事不辞辛劳,忙前跑后,这让他这个三卫总兵自就任以来从未有的轻松,他所面临的阻力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小的多。

      这也让李信的心活泛了,看来就算高时明走了,他也要上表朱由检,让他派个监军过来,凡是有太监在前边顶着,事情就先成功了一半。

      看着李信似笑非笑的眼神,高时明恨恨的跺脚,“我说李将军,都要火烧眉毛了,还如此优哉游哉,安置灾民的事,代王那边,究竟松口没有。”

      李信摇摇头,“半分音讯都没有。”

      高时明一连数日来上火上大了,嘴角边都起了好几个大燎泡,听到了否定的答案,又是一阵抱怨。

      “你说说,江山都是他们朱家的,代王如何就不想想,数万灾民安置不好,有个三长两短就是民变,到时候大家谁都收不了场!”

      李信在一旁劝道:“高公不必忧虑,代王也是太祖子孙,这点道理应是明白的。”

      “他明白个屁……”

      高时明说顺嘴了,张嘴就开骂,但紧接着又意识到不妥,紧忙刹住闸,冲李信尴尬一笑,指指自己的嘴。

      “一上火这嘴就没个把门的,看看这燎泡起的,哎呦喂……”

      李信笑而不语,高时明表演了一阵突然像意识到什么似的,又指点着李信。

      “不对,不对!你李将军都不愁不忧的,咱家跟着上什么火,真是的,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高时明话一出口便已经觉出有问题,奈何又收不回来……李信则差点没笑出声来,双手背在身后,右手狠狠的拧了左手一把,这才将不可遏止的笑意咽回了肚子里。以前怎么就没现这个高时明如此可爱呢……

      其实,早在高时明来找李信之前,他就已经打定了主意,本来是要亲自去一趟大同搞搞协调,但这个主意定下来之后,再去反而是多此一举了。现在所等的就是一个时机,只要时机到了别说是代王,就是崇祯皇帝来了,他也没办阻止法。

      “高公勿忧,李信非是不急,而是早有定计。”

      于是,李信将他的计划一五一十的告诉了高时明。

      高时明顿时喜笑颜开,随即又一脸不爽的抱怨起来。

      “李将军不厚道,咱家跑前跑后急的就差点投了河,你有这好消息也不说先知会咱家一声,看看这头都多白了几十根……”

      李信心道,这可不是他故意的,他一连几天在朝阳堡新址与城西难民营之间奔波,昨天甚至还抽空去了一趟浑源州,来来【创建和谐家园】马不停蹄,也得有时间才成啊。

      “高公勿怪勿怪,是李信疏忽了,下次一定先禀明高公。”

      他对高时明的策略只有一个,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包括他那庞大的虚荣心。经过几日来,高时明的默契配合,所有事情都出奇的顺利,这让他想明白一个道理,大明朝的太监得罪不起,而且有了太监的助力办起事来还事半功倍。

      “嗯,这也怪不得你,别说你了,就是咱家这几日也要把腿跑细了两圈。”

      说着,他似乎有点犹豫的问道:“说真的,咱们背着代王,这事真的能成?”

      李信眉毛一挑。

      “如何不能成?生米煮成熟饭,代王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他也没那个本事扭转乾坤啊?高公放心,出了一切问题,由李信一力承担便是!”

      高时明一双本就不大的眼睛笑的眯成了缝,直伸大拇指,夸李信懂变通,有勇有谋。心里却咂摸着,着李信也算是个可人,有本事,有担当,如能收为己用,倒是他在外朝的一大助力……

      眼前的麻烦被李信三言两语开脱,高时明的心思又开始活络了,瞬间便飞到了数百里开外的京师去,到时候骑在曹化淳方正化头上 也不是难题。

      “高公?高公?”

      李信一连唤了七八声才将高时明拉回现实之中。

      “此事还须高公配合一下才能十拿九稳。”

      高时明心情大好,大包大揽的答应下来。

      “别说是一下,就是十下八下咱家也使得!”

      ……

      崇祯十二年,三月初二,浑源州的灾民安置完毕,比计划中还多迁了五千,足有上万之数。今日正式迁往大同府城外御河东岸,先期第一批五千人在高时明的带领下运送着大批木料石料,赶往大同府,开始兴建房舍,寨墙。应李信所请,高时明亲自为这第一批迁民坐镇,鲜衣怒马随从排开,好不威风。

      御河东岸原本是一块不毛之地,五千人浩浩荡荡的开过来,顷刻之间便热火朝天起来。此时,大同府城周边已经被瘟疫折磨的十室九空,就连城中也已经达到了承受的极限。

      若是在平时,有这么大的动静,看热闹的人早就聚集起来。但现在的情况是,不但没有看热闹的人,就连府城巡城的军卒都没现,亦或是说巡城的军卒早就没了恪尽职守的耐性,觉出了御河东岸的异常,也没人愿意主动揽事,出城渡河去东岸查探一番。

      等熊开元接到关于御河东岸动向的有关消息之时,时间已经是三月初五了。这位大同知府气的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将巡守东城的千总、把总、乃至军卒都狠狠的收拾了一通。

      这才领着人急三火四的去查探情况,刚过了御河,就见到满地一派热火朝天景象。他终于明白,李信已经绕开他自行行事,不由得大骂李信卑鄙,亏他连日来该拨付给阳和卫灾民的粮食一粒都不少的运送过去,到头来这货竟然玩起了偷袭。

      其实熊开元倒不是有意拖延,实在是代王油盐不进,他两方面都不敢开脱只好玩起了拖字诀,哪成想李信比他还狠。事到如今说什么都晚了,他怒气冲冲的去找李信,却被告知李总兵不在此处。

      结果走了一圈下来,负责管事的人竟然对熊开元一副代答不理的样子,这更让他气不打一处来,好歹他也是大同知府,大同府城更是他的地界,如今这些到他的地盘上来,还搞的他好像是外人一般,刚要飙,却不由自主的忍了下去,还换上了一副笑脸。

      以为他现了中使高时明,与此同时,高时明也正朝他而来。

      旬日不见,高时明黑了受了,显然是风吹日晒没少遭罪。可熊开元却得罪不起,他陪着笑,一揖到地。

      “高公如何轻身亲来?此地不比京师,气候恶劣的很,又这么多灾民,三月已至,眼瞅着又到了瘟疫高期……”

      高时明没等他说完,便将之打断。

      “熊大人现在倒关心起咱家来了?你在大同府拖着咱家的时候,可想过咱家的难处么?李将军治理瘟疫有一套,有他的瘟疫防治条例,旬日下来,染病人数已经不再增加,熊大人什么时候也把这大同府城交给李将军治理一下。”

      高时明嘴角泛起冷笑,一指西方若隐若现的大同东城墙。

      “看看大同府城让你搞成了什么鬼样子,咱家来三天了,连半个本地百姓都没见着……”

      熊开元暗叫不妙,高时明摆明了是在责备他,看来他还是将这个秉笔太监得罪了,两边都不得罪最终还是得罪了一个他得罪不起的人。

      高时明一点好脸色都没给熊开元,几句话后,就连轰带赶的将他撵走了事。只不过,高时明却料想不到,他这番绝决,反倒推了一把熊开元,将之推到了他的对立面之上。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熊开元原本就不是兔子。

      ……

      李信现高时明还真是个能人,抛开人品不谈,倒是个不可多得助手,只是他没有把握,两个人的蜜月期究竟能维持多久,毕竟两个人是因利而合,分道扬镳难以避免,早晚会有那么一天。想这个为时过早,铁厂负责人艾伯特把总一早就送了他一份大礼。

      十杆崭新的火绳枪,摆放在卫司衙门正堂之中。李信随手拿起一把,仔细摩挲了一番,现比高阳守卫战时的火绳枪做工高的不是一点半点,忽然问道:

      “这样的火绳枪铁厂开足马力,一日能造多少支?”

      第二百一十二章 移祸之计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3 18: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