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歌》-第1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经过各方面的默契配合,国家的大赦名单也定了下来,在早朝上得到了一致通过。

      于是,大宴群臣、大赦天下。顺手把刘鸿训也给赦了。刘鸿训回家抱孙子去了。而张庆臻,小朱则看在皇太嫂的面子,罚他两年俸禄,并归家休养三年,严令他自己写病假条上来。\');

      第三章:捕蝗八法

      说实话,刘鸿训的事件是小朱不愿意看到的。他曾极力想挽救自己的第一任内阁,但是事实证明,国家的法度,要远远高于皇帝的意志。

      刘鸿训回家抱孩子去了,钱谦益就顺利当上了首辅,孙承宗成为次辅。但为了保持单数的内阁人员,只好提拔成基命成为内阁成员。其他没有任何变化。

      成基命之前是刑部尚书,按大明例律,刑部尚书是不能由阁臣担当。所以,当成基命入阁之后,刑部侍郎乔允升便顺势提拔为刑部尚书。

      但微妙就微妙在这,按说,成基命刑部尚书入阁,将来也应兼理刑部。但周延儒之前兼理刑部,总不能两个阁揆都共兼一个部吧?于是,钱谦益提议,让成基命兼理吏部去,周延儒仍兼刑部。

      “万岁爷,吏部堂官向称天官,实在是紧要之职。成基命朝中多年,恐怕有挟私之虑!”

      这是曹化淳在提醒他。这样的朝事,小朱其实很忌讳让太监参与意见,但曹化淳察言观色,在最恰当的时机提了出来,小朱也不得不认真考虑。

      ¡°ÏÈ´«ìÚÊ¥ÈëµîËÅÇÞ°É¡£¡±

      此刻夜已经深了,筱筠在乾清宫外的角门处,估计已经等三刻了,好在小朱把规矩改了,她们不再用脱衣被卷了。

      “是,小的这就去。”

      曹化淳不动声色的退下传召去了。独留小朱一个人在暖阁中思忖。如果让成基命继续兼理刑部,周延儒就要调换位置,钱谦益身为首辅,理当兼理吏部,但礼部这边的事儿也不少,总是要派个人分担一下。这曹化淳和温体仁关系密切,他今天所言,又不是为温体仁索好处。他的目的是什么?

      难道只是为了国家着想?这点小朱觉得有可能,但绝对不是全部。

      这时绯儿进来,她是来提醒小朱该选择那间寝殿内休息的。乾清宫上下二层,一堆的房间,每个房间又是三张大床,这件事情只有小朱一个人才有权力来定。

      跟着绯儿向楼上走去的时候,阿萝修改过的宫灯,发出明亮的光线,照在木制的楼梯上,随着小朱她们俩的脚步声,楼梯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这叫夜莺法,在楔榫处,故意留出一定的空间,人走在上面,楼板会上下起伏,摩擦之际,会发出刺耳的声音。这样的做法,是防止有人暗夜谋杀。

      是啊,一切的一切,都是防范。防范刺客,也在防范着自身。只有做好防范,才能高枕无忧。

      ÓÚÊÇ£¬µ±Ð¡ÖìÑ¡ÔñÁËÒú×ֵ´ó´²Ö®ºó£¬ç³¶ù±ãÏÂÈ¥ÁË£¬Ëæºó½øÀ´Á½¸öС̫¼à£¬°ïСÖì°Ñ޹¯µÈÎï°²Öúã¬Ëæ¼´£¬Ö¨Ñ½Ö¨Ñ½µÄÉùÒôÏìÆð£¬ÊÇóãóÞÕý±»ç³¶ùÁì׏ýÀ´¡£

      ¡°ÍòËêÒ¯£¬ìÚÊ¥·òÈ˺îÖ¼Èëêî¡£¡±

      曹化淳的声音再次响起。

      “宣。”

      ¡°³¼æªìÚÊ¥£¬·îÖ¼ËÅÇÞ¡£¡±

      ¡°ÆðÀ´£¬ÆðÀ´£¬¡±Ð¡ÖìÁ¬Ã¦°ÑóãóÞ·öÆðÀ´£¬È»ºó´î×ÅËýµÄ·äÑü×øµ½´²ÉÏ£¬Õâʱ糶ùºÍ²Ü»¯´¾Á¬Ã¦ÉÏÀ´£¬°ïËýÃÇ¿íÒ¡£

      小朱现在比较适应这样的服侍了,先前还觉得别扭,但毕竟时间久了,也就麻木了。

      “化淳啊!”当脱至中衣后,小朱便伸手制止。毕竟最后这点衣服,随便扒都能扒下来,那里还用人帮?

      “哎,皇上!”

      曹化淳立刻乖巧的垂手听旨。绯儿也习惯性的向后退去。

      “你说,钱谦益仍兼礼部,周延儒兼理吏部,成基命兼理刑部,这样的安排如何?”

      “唉呀,皇上,小的那里敢乱言国事?吾皇圣睿聪达,皇上的法子,定然是好的。”

      “嗯…”小朱心中很是奇怪:‘这么安排,跟温体仁可说毫无瓜葛,而同温体仁关系最好的曹化淳,为什么今晚要这么提?难道真的只是为自己着想吗?’

      “皇上,”曹化淳显然猜到了小朱心中的疑虑,连忙开口跟小朱回话:“周相年纪很轻,仕途顺利,即便魏逆之时,也是顺风顺水,吾皇登基初,便凭借编练新军策而入阁,这满朝中,自有忌嫉之人侧目,周相兼理吏部,便不得不在行事时,多顾及顾及旁人的想法,自然也就不会恣意妄为了,这样的安排,也是为周相好。尤其周相亦有不少亲朋于朝堂,他必要秉公处理,方可服人,因此说,周相兼吏部,定然是周全之举。”

      “好吧,你下去吧,明日早朝后,帮朕拟个旨意出来。”

      “是,小的告退。”

      说完,曹化淳领着阿萝下去了。小朱回头看了看筱筠,她今天穿了一件淡绿色绣彩兰绸子中衣,在烛火的映衬下,显得很是娇艳。

      ¡°»ÊÉÏ¡£¡±óãóÞ¼ûСÖìÕâô¿´Ëý£¬½¿Ðß²»ÒÑ£¬ÉùÒôÇáµÄ¼¸²»¿ÉÎÅ¡£

      ¡°ºÇºÇ£¬óãóÞ°¡£¬Äã˵£¬²Ü»¯´¾¸Õ¸ÕËùÑÔ£¬¿ÉÓÐʲô²»Í×£¿¡±

      “呃!臣妾不知。”

      ºÇºÇ£¬Ð¡Öì°®Á¯µÄÓµ×ÅóãóÞµ¹ÏòÁË´²µÚÖ®¼ä¡£

      ↗↗↗

      第二天想明白的小朱,痛痛快快的把旨意提交给内阁,内阁的反应也不大,直接就同意了。

      之所以曹化淳要这么干,其实还是温体仁的主意,温体仁目的很简单,当初为了选阁臣,他与周延儒一起得罪了钱谦益。现在钱谦益是首辅了,如果捧周延儒兼吏部,势必将温、钱二人的矛盾转化为钱、周二人的矛盾。因为首辅兼理吏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理政模式。老钱一直兼管礼部,工作完成的很好,再把吏部兼理了,权力将无限扩大,对温体仁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因此,温体仁相托曹化淳,替周延儒挣来了这份荣光。

      这么看来,明争暗斗还将继续存在于内阁之中,但这种现状,其实也是小朱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样的,制衡仍然存在,国家的内阁基调,没有什么变化。

      没有任何变化的不是国家的内阁,而是全国的形势。

      北地旱情已经非常严重了,整个冬天北京就没见过几场雪,北京的位置很特殊,并且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特色,那就是四时非常分明,24节气也极为准确。仿佛当初制定24节气的先贤们,不是以当时的中原为范本,反倒是以北京为标准制定滴。

      24节气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具有强大的指导性意义。因此,北京的无雪,足以反映出整个北方的气候形势。

      从各地方的塘报来看,也印证了这点,初春的大旱是不可避免了。久旱必有蝗灾也是定势,因为没有冬雪的滋养,土地龟裂,蝗的幼虫便不会被大量闷死。而昆虫这个物种,当绝对基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产生巨大的破坏能力。

      小朱翻查古典,发觉,万历十九年、天启六年均发生大面积的蝗灾,从后一次的后果来看,也是导致魏忠贤的那20多万田产,多数荒芜的原因之一。

      去年大旱,今年又同样是旱,那么蝗灾将不可避免,为了因对这个情况,小朱特意发明刊,希望天下有识之士能帮国家一起想办法,应对来年即将到来的蝗灾。

      如果说小朱是穿越者,那么小朱的感觉是,这个伟大而壮烈的时代里,有很多人都比小朱更像穿越者。例如田馨萝、例如徐光启。

      小朱的明刊是在找一群和尚给孔庙做法事的同时发布的,而徐光启则联合了山东、天津、山陕等地的民间科学家,共同查阅古法,参考实例,于田间考察之后,联名上了一份《除蝗疏》。

      除蝗疏中,一共分24章,3万多字。看的小朱脑仁都肿了,还是没看全活。还是在方正化的帮助下,才大致理清了脉络。

      除蝗法,一共分三个阶段:

      一、幼虫的杜绝、

      都知道,幼虫因为大地龟裂而大量存活,因此,徐光启等人提出了改良陆田为水田的宏伟计划,“陆田命系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则地刮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熟,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也。”

      当然,整个北方全改成水田是不现实的,因此,老徐这个小朱现在佩服的五体投地的疑似穿越者,又提出了一个方法:“幽涿(涿州市)以南,长淮(长江淮河)以北,青兖(滋阳)以西,梁宋(商丘市)以东”因为地形复杂,历来是蝗虫蔓延的本源滋生之地,因此,无论如何,改陆田为水田的方法,要在这些个地方上施行。

      既然主要蝗灾源产地控制了,再来个以点带面:“北土闲旷之地,土广人稀。每遇灾时,蝗阵如云;荒田如海;【创建和谐家园】佃众,犹如晨星;毕力讨除,百不及一。非均民之不可已也。”讲开垦荒田也能减少蝗灾损失,并且顺手处理了流民安置的问题。

      “秋耕之利,掩阳气于地中,蝻蝗遗种翻复坏尽,次年所种,盛于常禾。”即翻种可以将蝗子从深土中翻出,这些虫子的尸体,直接埋于地中,将来还可以直接转化成肥料来用。

      这条准了,黄河因为长期干旱,现在也不怎么闹腾了,正好挪用治河的银子去干这项工程。

      幼虫和本源方法有了,紧接着,就是成虫的扑杀方法。

      二、成虫的捕杀、

      “其法视蝻到处,预掘长沟,深广各二尺,沟中相距丈许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众,不论老弱,悉要趋赴沿沟排列,或持扑打器具,或持锹锸,每五十人用一人鸣锣其后。蝻闻金声,努力跳跃,或作或止,渐令进沟,即大声不止,蝻虫惊入沟中,势如注水,众各尽力,扫者自扫,扑者自扑,埋者自埋,至沟坑俱建虏而止。前村如此,后村复然,一邑如此,他邑亦然,当净尽矣”。

      这条说来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的特色是什么?人海战术。即用人海战术将蝗虫逐步驱赶,一直轰进预先挖好的长渠中,边赶边填埋松土。直接活埋这些可怕的小恶魔。后面讲的一点很要紧,如果只是一村、一邑防治,其他村、邑不动,蝗虫是很难除尽的。

      同时,鼓励农户蓄养鸡、鸭、鹅、鸽这些家禽,利用物种天敌的自然优势,来达到即防治蝗虫又增加副食的目的。此时的农民,只有过年才能见到肉味,各种蛋类,都知道好吃,但没钱蓄养而已。这条政策的实施,让小朱振奋的想到了流黄的咸鸭蛋。

      准奏,准奏,小朱现在高兴的只会说这俩字了。

      三、食物链上的坚壁清野。

      成蝗不食绿豆、豌豆、豇豆、【创建和谐家园】、茴麻、芝麻、薯芋,凡此诸种农家宜兼种,以备不虞。”用躲避法来对付蝗虫,专挑蝗虫不吃之作物种植。关于薯芋即红、白薯,徐光启还貌似拍小朱马屁一般,说了这么一句话“甘薯,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胜也。”

      这回,方正化连问都不问,直接就帮着在上面批红了。金薯、陈薯是小朱最漂亮的施政,整个策划、实施以及推广过程中,全国上下就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现在好了,让皇上平白拣了另一个好处,原来番薯的青苗是蝗虫拒绝吃的,而且即使上面的青苗被吃了,仍然可以重生。

      太牛了,想不到无心插柳,竟然获得了柳树成荫的结果。小朱连忙把自己的披红和《除蝗疏》一同交给钱谦益他们去讨论,其实,自从小朱发明刊之后,钱谦益他们就全权委托徐光启了,因为徐光启和东林党的关系很密切,如果不是他一直“专研西法”,估计东林党人早推他上位了。

      老徐如今已经是69岁的高龄了,小朱如果不是真的真的急切推行技术科学上的改革,小朱真不舍的用他。

      无论是年龄、还是人品,无论是敬业精神,还是科学理论,老徐的一些建议,在内阁中通过的比例是最顺利的。

      于是,小朱命钱谦益做序,自己亲笔题名《大明除蝗八法》,刊行天下,并且让张彝宪回去经营红白薯的时候,也要带领他管理的人员尽快开垦荒地,不能再耽误了。

      对于老徐的身体力行,小朱知道是没法子劝的,越劝,他越要报效君恩,于是小朱特意找到温体仁和钱谦益,他们俩一个次辅、一个首辅,出面劝慰的效果应该是良好的。并且小朱准许徐光启,如果没什么事情,可以就呆在怀柔兵器司里办公。别来回来去的跑了。小朱可不舍得把这个老人家累坏了。

      八法中,有多条都是要银子的,小朱咬咬牙,专门为此拨了300万两白银,交给徐光启的好学生,元年榜眼金声管理。金声这一年来,就跟在徐光启后面跑来跑去了,他本身就喜欢西学,加上小朱对西学的放纵态度,他和徐光启的感情很好。小朱这个任务,交给他时也明说了,“老徐太老,你太小,如果出了差池,朕也不怪你,但前提是,你的一颗心用在了那里。”

      金声的反映小朱依然熟悉的感动着。

      “皇上隆恩,学臣时感惶恐,臣敢请圣上宽心,不绝蝗蝻,金声愿覆面而沉。”

      别,可别不打招呼就自尽,国家还舍不得你这个人才呢!于是,赶紧又劝解开导两句之后,顺手赏了一个‘八省巡按,专督除蝗’的差事。这个差事是临时差事,只有从四品左右的官衔,但权力非常大,因为有各种官方和民间的舆论摆着呢,各省的官员都要协助和提供保障。\');

      第四章:东江恩怨

      小朱为了感激在这次除蝗问题上,内阁和言官们的积极配合。特意做了一件讨好他们的事情。

      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为一个正八品的官衔,这个职位的授予有着非常强的指向性质:孔氏二人;颜氏一人;曾氏一人;仲氏一人;孟氏一人;周氏(敦颐)一人;(二)程氏(颢、颐)二人,张氏一人、朱(石朱)氏二人、刘氏一人。一共十三个人。总之一句话,这个职位,历代都是由先圣、先贤、先儒的后人来继承。

      现在好了,为了让东林党人的精神领袖得到真正的荣誉,皇上特意授予先儒邵雍裔孙继祖(邵继祖),进《五经》博士。

      另外,小朱又提出王守仁的孩子,并且很是虚心的问道:“如果内阁不反对,也一并进了吧。”

      因为王守仁曾经对正德皇帝及几位先帝都有过微词,而且是公开发表的。所以,大家都表示了适度的反对,不过,王阳明‘诛山中贼’然后‘诛心中贼’的哲学思想,在当今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可以说,自王阳明之后,大明文武双全的将才越来越多,都是拜王阳明所赐!

      大明军制,每镇、卫、所,必有文官监军,监军的职位许是低于武将,但权力却超过武将。进士出身,意味着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行军布阵,兵书战策,都是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因此,当手中掌握兵权后,进士们,便都走上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道路。

      脱颖而出的,便是儒将如繁星,点缀了大明伟大而广阔的夜空中,供后人敬仰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开创了一个辉煌而令人自豪的时代!

      因此,反对的人,都是说说罢了,目的就是不想太惯着皇上,免得皇帝得意之下,想起一出是一出,以后不好制约了。既然反对声浪不大,那就这么定了吧。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小朱在巴结士林的时候,也依然没忘记耍赖。于是王阳明的子孙,也就享受了‘王儒后人’的荣誉称号了。并且每代都有继承《五经》博士的特权了。

      这项工作的的进行,表面看没有任何意义,但私下里,那些习惯清议的士林们,对皇上的态度进一步提高。他们原本因为他的字迹过于柔媚,而非议颇多。认为小朱的秉性太仁和,恐怕不适合当危难之际的君主。

      但现在不同了,小朱的字体被形容为隽娟秀丽,锋劲内敛。小朱本人也成为了开明、仁厚、勤勉、谦虚的代名词了。

      这种现象就是互相吹捧。但只有这样,小朱才能使得以自己和内阁为代表的决策体系团结一致,只有决策层能够团结统一,国家的一些改革才能切实有效的施行下去。

      然而,决策层统一了,团结了,不代表下面的人,尤其是辽东的边军能团结统一起来。这里要说的是袁崇焕和毛文龙。

      现在的大明国,只有两件事是最令人头疼的,一个是辽东,一个是陕西的流寇。陕西的流寇因为有多项政策在应对,平复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唯独辽东,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改变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民族“女直”,后来演变成了女真人。再后来,演变成建州满族。

      关于建州、女真的传承以后再说,单说说毛文龙和袁崇焕这两个生死冤家。

      毛文龙和袁崇焕都是从基层一步步上来的领兵将官,但两个人的脾气秉性截然不同,治军、统兵的方法也大相径庭。毛文龙失之野蛮,他的部将全是他的干儿子,干孙子。这样的毛家军建法,其实也是这个时代的通病。明代不乏战功赫赫的戚家军和沐家军。现在也存在郑家军和毛家军。将来还会出现洪兵与左兵。这毕竟是几千年的传统了。

      而袁崇焕的建军思路则是正统的,明太祖朱爷爷,很反感私家军的形式,所以才出现了卫所制度。但因为边关形势危机,所以现在的满朝文武,对于这条祖训,也都睁只眼闭只眼了。

      但袁崇焕不同,他骨子是一个很坚持信念的文人。所以,他根本看不上毛文龙这样的将领。再加上,毛文龙缺点一大堆。

      明代几百年的积弊,杀民冒功、杀降敛财、空饷吃粮、骄横跋扈。等等等等,毛文龙有样学样,可谓五毒俱全。但拿温体仁的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

      而且更绝的是,两人的战略思想也大相径庭,袁崇焕主守,步步为营,用兵求稳,用袁崇焕的话叫“缓图之”。

      毛文龙呢?他认为与其坐等对方无端做大,不如时常派兵骚扰,即可以打乱八旗轮防的后金政策,还可以趁机多抢点钱,多抢点汉民回来。

      要说二人的策略都有对的地方,但是,无论二人之间如何争论,这些和毛文龙的战略作用相比,都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的海军,因为他的东江镇。

      以皮岛为中心的东江镇,可以说是楔入建州的一根鲠骨,不仅随时可以出兵骚扰后金政权的后方,还可以起到招揽、收容从建州逃散回来的汉民。

      后金的汉民因为地位低下,所以,经常有成规模的逃离现象,其中也不乏奸细,但出于各种考虑,毛文龙还是收拢了不少,并且予以安置,还从中挑选精壮来充实他的队伍。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8 16: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