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一句舅母大人叫的冯若舒和三小姐都是满脸通红,三小姐用蚊子的声音说道:“二位老爷先吃,我去看看公主殿下怎么样了。”说完落荒而逃。
冯若舒看到三小姐走了,怒道:“主公不要调笑老夫。”
朱宏三笑道:“不是调笑,舅父大人不准备娶三小姐填房吗?三小姐可是嫡出,身份地位都够的。”
冯若舒说道:“到南京再说。”
朱宏三心中想到这老家伙吃干抹净还不给人名分,实在可恶。但是嘴上没说,只是低头吃饭。
接下来几天在运河上很是太平,因为北京漕运断绝,运河上没了以往的川流不息的运粮船,朱宏三一行九条船在运河上走的很是畅快。
经过河西镇的时候朱宏三看到离北京已经一百里了,加上船上没了蔬菜食品,靠岸上去很是抢了一次河西镇。
临走时还把三艘货船换上了客船,让自己的士兵乘坐。其他五艘货船专门装马。同时还把每艘船的船工终于配齐。
这次有专职的船工操作行船速度更是加快不少,在离开北京五日后终于来到了天津卫城外的码头。
到了码头这看到码头上空无一人,不远处的天津卫城门紧闭,看来是接到了北京的消息。
朱宏三本来想到天津这打探一下消息,看到这样连城门都进不去还打探了屁消息。
没办法朱宏三命令在码头上看看有什么有用的物资,补充一下接着南下。
在这几天朱媺娖除了手臂的伤还需要将养外,身体已经恢复好了,不时可以出来走动。
没想到朱媺娖和陈三小姐成了闺蜜,朱宏三一想也没什么,都是天涯沦落人。二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上年纪相仿,很容易谈到一起去。
朱宏三有一天很下作问道:“老婆,三小姐没和你说他和冯老头的房中事?那冯老头还能行吗?”
朱媺娖听到朱宏三这么下流,啐道:“你以为谁都像你这么说猥琐?人家冯老爷和三小姐都是相敬如宾的。人家都是初一十五才伦敦的。”
朱宏三听到这么说,骂道:“这个老家伙我还不了解他,满脸的道貌岸然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
朱媺娖说道:“人家冯老爷才不像你一样,像个牲口一样每天晚上都要那么多次。”
听到这朱宏三淫笑道:“谁说晚上要了,现在我就要。”
朱媺娖惊道:“老爷,现在是白天。”
朱宏三笑道:“白天看的清楚,我看看你那的伤好没好?”说完扑向朱媺娖。
完事后朱宏三想到这么下去,不用到南京这个老婆就能怀孕。
又想到金庸书里这个公主就是独臂神尼九难,自己还没玩过尼姑呢?不知道剃光头发成为俏丽独臂小尼姑什么滋味,有空说服朱媺娖试一试。
这一路上都是坐船,真是无聊极了。还不像海船能看看海景,在运河上风景是在乏味的尽。每天不弄这个事干什么?
想到这朱宏三起身看了看自己的小兄弟,心道:“幸亏是肉长的,要不然真是铁杵磨成针了。”
就这样经过十多天,终于在四月初一来到了东昌府聊城,这个北方运河的转运中心。
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永济渠就流经现在的聊城西部,元代对古运河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特别是开凿了纵贯聊城腹地的会通河,它自阳谷县张秋镇入境,经过聊城、临清入漳卫河,在聊城境内全长二百多里。
元之后,明代又对会通河进行了多次的疏浚和改造,使其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和经济大动脉,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站在船头,朱宏三和冯若舒看着码头上停泊的大小船只,看着岸上如织的人群。朱宏三说道:“没想到在残破的北方竟然看到如此盛景,不知道的话还以为现在是盛世呢?”
冯若舒说道:“看来京师的消息还没有传到聊城。这个地方自古就是漕运的转运点之一,如此热闹也有情可原。”
朱宏三看了看自己的船,自己这二百多人亡命了十多天,也该修整一下了。朱宏三说朱宏义说到:“大哥,你去通知一下,让兄弟们下船休息休息。不要全下去,一半一半的走,船上留好值班的。”
朱宏三点点头下去安排。
朱宏三对冯若舒说道:“聊城如实热闹,舅父大人有兴趣去城里转转吗?”
冯若舒也正有此意,说道:“主公有兴致冯某正好陪着主公走走。”
二人等到船靠上码头,顺着跳板走了下来。在船上待了十多天,再一次脚踏实地感觉不错。
聊城码头分为大小码头,大码头位于聊城运河西岸,码头长二十米,宽六米 ,呈“巨”字形,大码头为官用码头,这里帆樯林立,有“崇武连樯”之称,系聊城八景之一。
小码头位于大码头东约三百米 运河北岸,宽八米 ,平面呈“凹”字形,为当地富商私用码头。
朱宏三一行船停的是官用码头。码头对面就是聊城市区,朱宏三和冯若舒走了一会儿,看看人土风情。
朱宏三看看天色已经中午,朱宏三问道:“舅父大人,小子每到一个地方就喜欢美食,正好现在中午饭口,咱们找个馆子品尝一下山东美食怎么样?”
·ëÈôÊæµãµãͷ˵µÀ£º¡°ÀÏ·òÒ²ÊǸö÷Ò÷Ñ֮ͽ¡£¡±
朱宏三看了看,找了个最大的饭馆子走了进去。
伙计看到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老头进来,那年轻人倒还可以,那老头可是一身士人装束,加上冯老头当了三十多年的官,自然站在那就威风八面。
酒店伙计都有一双灵巧的眼睛,一看那老头就是正主,上前说道:“这位先生,吃饭里面请。”
朱宏三被无视很是无奈,但是也没放在心上。从怀里拿出一锭十两的银子,往柜台上一拍,说道:“一间包厢,好吃的都上来。”
那伙计连忙把二人领到二楼包厢,然后下去准备饭食。
第一百二十七章 码头斗殴
来到二楼,朱宏三请冯若舒上座,为他倒上茶水。一会儿各种美食流水一样上了来。
四通八达的大运河为聊城带来了五方杂处的百姓,也带来了他们的美食。北方的京津菜系、山东的鲁菜、南方的淮扬菜、粤菜基本都在这里融合了。
这些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等,不仅带来了全国各地不同味道的菜系,同时也使聊城在饮食方面的造诣更加进步,聊城的饮食文化因运河而融会贯通,取各家之长,适合每个人的口味。
伙计一边上着才一边报着菜名,什么白烧笋鸡、冰糖杞果梨、山药肉元、五彩乳鸽、运河糊粥、空心琉璃丸子、托班豆腐、【创建和谐家园】八大碗,吃的朱宏三二人汁水淋漓。
冯若舒因为年纪大了,每道菜都是浅尝为止,朱宏三可不管那些,一顿胡吃海塞。看的冯若舒直摇头。
冯若舒说道:“美食要品,浅尝就好,像主公这样只是吃饭而已。”
朱宏三抬头笑道:“让舅父大人笑话了,小子小时候没有父亲,是母亲喂养长大。以前家穷,母亲每次做好吃的我和大哥都要抢着吃,你也看到我大哥什么身材。要不和他抢着吃我能不能活下来都不一定。”
·ëÈôÊæÐ¦ÁËЦ£¬Õâ¸ö¼Ò»ïʲôÑù¶þ¶ù×Ó·ë×ÔÓÃÔÚÐÅÖÐ˵µÄÒ»Çå¶þ³þ¡£±íÃæÉÏÈËÐóÎÞº¦£¬ÆäʵÄÚÐÄÖÐÒõËð¶¾À±£¬íýíö±Ø±¨¡£
冯自用在给老爹的信中用了一句话形容这个朱宏三,那就是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刘备的“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冯若舒也很看好这个朱宏三,毕竟刘备知道谁能带给他地位和权利,那就是文臣和武将,所以刘备才能关键时候就丢掉老婆孩子,但是文臣武将都要带着。
冯若舒是年老了,但是并不是老糊涂。如果朱宏三半点辅佐的价值都没有他才懒得千里迢迢的和他去广东的。
冯若舒看着朱宏三越来越满意,这个家伙从能力、手段、实力上都是自己的上上之选。至于李自成冯若舒一开始就没看好,就是因为那句“闯王来了不纳粮”彻底的将地主阶级推出了门外。
朱宏三这家伙低头大吃,一会儿就吃饱了,就这样桌子上的菜还剩一多半。
吃饭后朱宏三说道:“车马劳顿十多天,这是第一次吃了顿舒心饭。”
冯若舒说道:“接下来咱们要在四月二十日前赶到淮安,去完了让马士英拔了头筹咱们得到的好处要少很多。”
朱宏三点点,说道:“码头上也应该采买完事了,咱们一会儿回去,没什么事情下午就出发。争取十五天赶到淮安。”
冯若舒点点头,朱宏三叫来伙计结账,并让伙计按照这桌在做两桌送到码头船上。
冯若舒问道:“不是吃完了吗?还要两桌干什么?”
朱宏三说道:“哦,公主殿下和三小姐还没吃,给她们准备的。”
冯若舒点点头不说话,心里十分满意朱宏三。毕竟那个谋士都希望自己的老板重视自己。
朱宏三深深的知道什么事要么不做,做就要做绝,好事坏事都一样。对你好让你挑不出任何毛病,对你坏就是全家杀光,让你没有任何人复仇。这就是朱宏三的做人宗旨。
一会儿伙计上来结账,三桌一共十五两六钱银子,朱宏三又拿出了一锭十两的,说道:“剩下的给你,不用找了。别忘了把菜送到船上。”
伙计千恩万谢下去。
朱宏三二人又在城里转了一圈,看了看聊城的名胜古迹。看到日头偏西了,这才回到码头。
朱宏三一到码头就看到自家船前站了一群人,好像正在理论什么。
朱宏三挤进去说道:“怎么了,怎么了!”
边上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看到朱宏三挤进来说道:“正好,这位小哥你给评评理。这艘船明明是我家的船,他们偷来了不说,还不让我们上去接我家三小姐,你说这还有天理吗?”
朱宏三一听,原来是陈家来人了。想到这朱宏三说道:“这位大叔放心,公理自在人心,强权还能大过大明律吗?”
那管家一看有替自己说话的了,赶紧说道:“这位小兄弟说得对,小兄弟你来评评理,倒底是谁不对。”
朱宏三说道:“好,既然大叔信得过我,我就来说一说。这个事当然是大叔你不对了。”
那管家正等着朱宏三慷慨陈词大骂对方,没想到他反过来说自己不对。
管家连忙说道:“小兄弟。。。。”
朱宏三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接着说道:“就是大叔你不对,你说船是你家的就是你家的,你叫他答应吗?我还说你是我儿子呢,我叫你你答应吗?”
朱宏三这一席话说出来周围看热闹的人哄堂大笑,这时那管家已看出来朱宏三是对方一伙的,气的三尸神暴跳,骂道:“你知不知道我们陈家是什么人?我们的船都敢抢,给我打!”
那管家刚说完朱宏三上去就一个电炮,那管家立刻左眼睛肿了起来。船边上的朱宏义看到动手,上前一脚把那管家踢出十米远。
这时陈家家丁也动手了,周围看热闹的一哄而散,都躲的远远的。
朱宏三打完就退回去了,这十多个人还不够朱宏义自己打的。没三分钟陈家家丁纷纷倒地。
这时候码头上的巡检司也来了,带队的小旗问道:“干什么打架斗殴,眼中还有王法吗?”
那个管家捂着受伤的眼睛来到巡检司小旗面前,低声说着什么。
就看那巡检司小旗面色一变,冲着朱宏三一帮人说道:“你们官司犯了,和我去打官司吧。”
朱宏三本来想要叫人把这帮家伙都打跑,然后上船跑路。没想到这时冯若舒在边上上来说道:“这位小旗,你拿着我的名帖去给你们王知府看看。”
那小旗一看名帖上写着“大理寺卿冯”,这小旗一看吓得跪在地上说道:“不知大理寺正堂在此,小人该死。”
冯若舒点点头说道:“你去吧,让你们知府过来。”
小旗起来骑上马回城里传信去了。
过了半响,一个文官骑着马来到码头前,看到冯若舒双膝跪到,说道:“老师在上,学生有礼了。”
原来这个东昌府知府王云昌是冯若舒在福建当知县时教的学生,亲自选拔他为本县的案首。
几年后冯若舒去河南当官,这个王云昌也考中进士,但是名次不好。求老师运作去了河南做县令。
冯若舒做了河南巡抚后提拔他当了洛阳府同知。前几年冯若舒调到北京当大理寺正卿,这个王云昌也升到东昌府当知府。
王云昌可以说是冯若舒一手提拔起来的,当年要不是王云昌成婚早冯若舒都有可能招他当女婿。
这样王云昌看到冯若舒自然毕恭毕敬。
王云昌站起身来问道:“老师不是在北京当官吗?怎么南下了?”
冯若舒看看周围,把学生拉到一边,说道:“子义,京师被流寇攻破了,皇帝陛下已经崩了,太子和其他几个皇子生死不知。我这是南下南直隶拥立新君。”
这个消息如同炸雷一样,在这帮士大夫眼中皇帝如同天一样。现在听到崇祯死了真好像天塌了一样。
冯若舒推了推王云昌,说道:“子义?子义?”
好半天王云昌才反应过来,说道:“老师,这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