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末好女婿》-第9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可也只能想想而已,因为山东西北一带历经满清劫掠,早已残破无比,只有胶东半岛登州青州一带人口还算稠密,可胶东一带历来贫瘠,根本供养不了多少军队。

        打着大顺的旗帜很有好处,一路行来竟然得到了很多百姓的欢迎。百姓们见了军队不像往常那样害怕,甚至有人担着牛羊前来犒军,让陈越很是惭愧。

        到达金乡县时,这里的县令还是明朝朝廷委任,当得知一支顺军经过境内时,金乡县令竟然打开了城门前来投降,带领阖县父老投降大顺。陈越默不作声的带着军队进入了县城,然后在金乡县休整了一日,祛除了疲劳补充了粮食给养之后,笑眯眯的和金乡县令告别,许诺会在大顺皇帝面前为县令美言。

        金乡县令亲自陈越到县城十里之外,这才洒泪而别,内心赞赏着这位大顺平南伯的和蔼可亲,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回到县城。

        过了金乡县就是徐州府,这里已经到了大明的治下,为了避免误会,陈越下令取下大顺的旗帜,挂上了大明的日月旗。

        两日后,队伍来到了一条大河边,看着滚滚东去的黄河,陈越的心定了下来。终于有惊无险的一路走来,过程要比想象中容易的多。只要沿着黄河向东南,就可抵达淮安,和从海路而来的崇祯皇帝会合。

        队伍在黄河边驻扎了一日,陈越并没有急着过后,而是广派哨骑,探查徐州境内的动向,他要搞清楚徐州乃至淮安一带明军的情况。

        按照记忆中的历史,南明朝廷有江北四镇,刘泽清高杰等人。陈越知道高杰是流贼出身,给李自成带了一顶绿帽子的人,不是什么好鸟。而刘泽清原来是山东总兵,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他不仅不敢前往北京勤王,反而带着军队南下,眼下应该驻扎在徐州附近。

        这些大明的军队外战不行,内部倾轧一个比一个的擅长,自己手下就这一千来人,又有着将近两千匹战马,这在别人眼里可是一块肥肉,陈越可不想一头扎进别人的口中。

      第271章 继统之争

        当然,若论打仗陈越自然不会惧怕高杰刘泽清之辈,不过毕竟手下只有一千余骑兵,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接了崇祯往南京,不能耽搁时间。

        因为按照陈越记忆中的历史,北京陷落之后,史可法和马士英等人拥戴福王朱由菘登基,建立了弘光朝廷。

      ¡¡¡¡³ÂÔ½²»ÖªµÀÏÖÔÚÖìÓÉÝ¿µÇ»ùûÓУ¬ËûÄÜ×öµÄ¾ÍÊǾ¡¿ì½Óµ½³çìõ£¬×îºÃÊÇÔÚÖìÓÉÝ¿¼´Î»Ö®Ç°¸Ïµ½ÄϾ©£¬·ñÕßÒ»µ©ÖìÓÉÝ¿µ±Á˻ʵۣ¬³çìõ½«ÎÞ¿ÉÄκΣ¬×Ô¼ºÕâÒ»·¬ÐÁ¿àÒ²½«³¹µ×ʧ°Ü¡£

        黄河滔滔,流向东南,在淮安汇入淮河,往东流入大海。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眼下的河道并非是后世的由河南经山东流入渤海,而是从曹县往东南经徐州直至淮阴,万历年间,潘季驯治黄河,修筑了从曹县徐州至淮阴的大堤,在淮阴黄河水大部分流入洪泽湖中,少部分往东流入大海。

        不过常年泥沙淤塞严重往大海的河道几乎废弃,黄河水全部汇入洪泽湖,形成了浩荡数百里的湖泊。陈越派人沿着废黄河往东探查,发现河床远远高于两岸,河流狭窄之极,顶多行走小船,海船绝对无法通行。海船到了之后也必须下船沿着陆路前往淮安才行。

        至于徐州一带的明军,据查,徐州确实驻有高杰军,不过眼下高杰军的主力却不在徐州,徐州城内只有少部分兵力驻守。

        陈越知道弘光朝廷是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四镇所立,高杰肯定是带兵南下,保着福王朱由菘登基去了。陈越顿觉时间的紧迫,匆忙带兵沿着黄河北岸前进,他要迅速赶到海边,去接从海路而来的崇祯。四月八日自天津出发,今日已经是四月二十日,不知道一切来不来得及。

        ……

        陈越不知道的是,早在他带兵刚从天津出发时,北京陷落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南京。

        三月上旬,南京接到了崇祯的勤王圣旨,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立刻调集南京的军队出兵勤王。四月初,史可法带兵渡过长江到达浦口,北京陷落的消息已经传来。四月八日,淮安巡抚路振飞通过塘报宣布了北京陷落之事。

        既然北京沦陷,勤王已经没有意义,史可法遂驻扎在浦口,焦急的等着北方的消息,他要确认崇祯是否还活着。然而各种消息纷纷而来,有的说崇祯殉国,也有的说崇祯已经沿着海路南下,众说纷纭、莫一是从。

        几日后,原大学士魏炤秉从北京南下,逃到了浦口,证实了崇祯自焚殉国的消息,史可法彻底死心。

        既然崇祯身死,国不可一日无君,必须从藩王中挑选一人登基称帝。史可法身为南京兵部尚书,南京文臣之首,挑选藩王登基的事情当然着落在他的身上。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南京方面的情况。南京作为大明两京之一,和北京一样设有六部都察院御史台等各个衙门,政府机构完全和北京一样,甚至各部官员的品级也和北京完全相同。只要新帝登基,南京政府机构立马可以运转。当然,此时的南京没有内阁,所以掌握兵权的兵部尚书就是文臣之首。当然另外还有两个管事的,一个是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另一个是南京守备忻城伯赵之龙,和兵部尚书史可法一起是南京三巨头。

        当然史可法文官的身份,使得他的地位远在韩赞周和赵之龙之上,可以说由哪个藩王即位可以由史可法一言而决。

        按照血统的远近来算,崇祯殉国,理应由他的儿子继位。可是崇祯的三个儿子都沦陷在北京无一逃出,而崇祯也没有兄弟在,不过崇祯祖父神宗朱翊钧倒是有其他子孙在。比如福王朱由菘,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灜。另外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子,血脉也不算太远。

        从伦序来说,应该先考虑福王惠王和桂王,而三王之中,福王则最为合适,因为福王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是神宗的第三子,惠王是第六子,桂王则是神宗第七子。而且福王朱由菘和崇祯同辈,由他登基可以援引兄终弟及继统,而惠王桂王都是崇祯的叔叔,则不是太合适。

        所以一开始,史可法的心里是偏向福王朱由菘做皇帝的。而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也都主张有朱由菘继统,比如淮安巡抚路振飞,给史可法的信里就赞成福王继统。给事中李清、章正宸,进士郑元勋等也持同样的态度。

        可是南京的大部分官员却反对福王登基,因为历史的原因,南京六部的官员大部分是从北京贬谪而来,大部分都是在崇祯朝失势的东林党人。比如兵部侍郎吕大器、户部尚书高鸿图、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等,而在籍的原礼部侍郎钱谦益则是东林党的党魁。

        钱谦益两次从老家常熟赶往南京,面见史可法,强烈反对福王登基。原因是朱由菘的祖母是备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神宗喜欢郑贵妃的儿子老福王朱常洵,多次打算废掉崇祯父亲光宗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改立老福王朱常洵为太子。

        围绕着储君之争,东林党人和万历以及郑贵妃进行了多达几十年的争斗,“妖书”、“梃击”、“移宫”一系列的事件发生。经历了东林党人坚持不懈的斗争,神宗和郑贵妃希望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的图谋才化为泡影。

        所以,东林党和福王一系是有深仇大恨的,钱谦益等人害怕福王朱由菘登基之后,会对东林党进行报复。

        而史可法本身也是东林党一员,他是东林党重要成员左光斗的【创建和谐家园】,和东林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心理上也对拥立福王有所顾忌。

        钱谦益以“立贤”为名,到处游说,提议迎立潞王朱常淓。但是史可法心里,却还是认为应该按伦序立神宗的儿子。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子,在血统上偏远,史可法担心舍亲立疏会引起更大的风波。

        然而南京群臣大都支持钱谦益,群起而立潞王。无奈之下,史可法暗自决定前往浦口同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在桂王和福王之中选立一个。因为马士英是凤阳总督,江北的军队如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等部都受他的节制,权势颇大。

        而对马士英来说,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参与了拥立,立有拥立之功,以后他将是史可法之下第二人,入阁拜相不在话下。

        史可法和马士英密商的结果是,以亲以贤,惟桂乃可。福王和桂王都是神宗的子孙,而福王人品能力比不上桂王,所以立桂王最为合适。至于神宗的另一个儿子惠王朱常润迷信佛教,不懂世事,不在考虑之列。

        二人商议之后,由史可法给南京群臣写信,邀请他们到浦口议事,共同做出迎立桂王登基的决定。按说,这个折中方案,既迎合了东林党人不愿立福王的心思,又保证了由神宗的儿子登基,可以说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需求。但是南京的东林党人非常的傲娇,他们认为马士英不过是一个地方督抚,无权召开朝议,拒绝来浦口议事。事实上东林党人是想把马士英排挤出拥立皇帝的阵列,为的是将来权力之争。

        被南京群臣鄙视之后,马士英无可奈何,只能灰溜溜返回凤阳。

        然而让马士英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往浦口见史可法的时候,他的老窝凤阳发生了大变。事情的起因是凤阳镇守太监卢九德,镇守太监是总督之下第二号人物,位高权重。关键是卢九德曾经侍候过老福王朱常洵,和福王朱由菘关系密切。

        眼看着帝位即将旁落,福王朱由菘自然不会甘心,秘密联系了卢九德,然后由卢九德出面,说服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等将支持福王继统。

        在江北四镇中,刘泽清受东林党人的诱惑早早的表态,支持东林党选择的潞王。高杰刘良佐和黄得功则无所谓,按照大明文贵武贱的传统,他们只是地方的将领,距离中枢太远,谁当皇帝根本轮不到他们做主。可是卢九德代表福王而来,轻易的就说服他们,同意一起拥立福王。

        对高杰等人来说,立有拥立之功将会使他们地位剧增,福王登基之后必然会犒赏他们,封赏爵位不在话下,从此他们将从普通的总兵上升到一镇军阀。

        马士英回到凤阳之后,震惊的发现镇守太监卢九德已经说服了高杰等人,高杰和刘良佐甚至带着军队赶到了凤阳。眼看着手下大将全部自行投向福王,马士英知道若是自己再坚持和史可法的协议的话,就会被手下架空、进而被淘汰,权力的欲望使得他顾不得什么信义,立刻向福王表态宣誓效忠。

        而对于福王来说,支持他的势力有武将(高杰、刘良佐、黄得功),有太监(卢九德),恰好缺一个文官重臣,于是非常高兴的接纳了马士英。

        而此刻,史可法却还蒙在鼓里,他还给马士英写信,说福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不可立的理由。

        和优柔寡断的史可法相比,马士英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强得多,他立刻意识到现在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千载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使得自己走到人臣的巅峰。史可法的来信把福王骂的一钱不值,等于把权力的剑柄交到马士英手中。有这封信在,史可法就已经失去了福王的信任,在未来的朝廷中将再也没人能和自己抗衡!

        马士英立即以凤阳总督和三镇的名义正式给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去信,宣布拥立福王朱由菘。当南京众大臣被韩赞周邀请到家里传阅马士英的书信时,众人大惊,复又大怒,可是惊怒之后却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手中根本没有兵权,当然他们也可以联合刘泽清左良玉甚至江浙的军队拥立其他藩王,可那样势必造成大明的分裂,这是所有大臣都不愿看到的。

        当然,这时心里最郁闷的当属史可法了,从北京陷落到消息传来现在将近一月,他的优柔寡断,使得他失去了拥立皇帝之功,造成了皇帝由军阀拥立,若按照原本历史的发展,史可法这个南京朝廷文臣之首,会因为拥立的失策后来被排挤出了南京朝廷,被马士英赶到了扬州督师。而朝堂上马士英和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又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党争,直到弘光小朝廷灭亡。

        而高杰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等四镇军阀因为拥立之功,一个个变得飞扬跋扈,从此再也不肯听从朝廷的旨意。而南明朝廷也失去了节制地方军阀的权威,就连江浙的方国安福建的郑芝龙之辈都开始对朝廷阳奉阴违,这也造成了南明覆亡的直接原因。

        当然,在这一世,有了陈越,于是便有了变数。

        当马士英在凤阳宣誓拥立福王之后,伙同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刘泽清,带着五万军队护送着福王从凤阳出发之时,陈越带着一千二百骑兵来到淮安城北,隔着一道黄河看向淮安府城。

        从徐州南下以来,为了赶时间,西山军骑兵晓行夜宿,逢城不过,直到了淮安废黄河北岸才停了下来。陈越派人打探了淮安的情形,知道淮扬巡抚兼漕运总督路振飞是现驻淮安的最【创建和谐家园】员。于是,立刻派人渡过了废黄河,前往徐州面见路振飞。

      第272章 淮扬巡抚路振飞

        当听闻一支打着大明旗号的军队来到黄河对岸时,淮扬总督路振飞不禁皱起了眉头,前不久的一连串事件让他对一些大明的军队深恶痛绝,极为失望。

        四月份以来,北京陷落的消息传到了南方。

        与此同时伪顺也派了军队试图接管淮扬。李自成命令制将军董学礼带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进攻江北,与此同时任命降臣吕弼周为淮镇节度使取代大明淮扬巡抚路振飞,同时任命投降的进士武愫为防御使招抚徐、沛。

        自当了淮扬巡抚兼漕运总督以来,路振飞就一直为抵御顺军的南下做着准备,他带领淮安士绅,编练团练兵,训练出劲卒两万余,同时派遣金声桓等十七员将领分道巡河,从宿迁到淮安建立了坚固的黄河防线。

        和积极备战的路振飞相比,高杰刘泽清等人表现的就差了很多。闯贼围攻北京时,刘泽清带着军队就在临清,他根本不敢去北京勤王,而是带着军队一路南下,烧杀抢掠经徐州来到了淮安。路振飞不许刘泽清部入淮安城,命令他往宿迁驻守抵挡南下的顺军,刘泽清畏敌如虎根本不敢抵抗,竟然越过淮安府逃往扬州方向去了。

        高杰的表现比刘泽清好不了许多,董学礼带着顺军南下时,他同样不敢抵抗,顺着运河逃到了淮安,鉴于顺兵即将到来,路振飞不许高杰渡河,命令他去宿迁迎击顺军,无奈之下高杰折向西绕过洪泽湖往凤阳方向去了。

        刘泽清高杰都是被顺军吓破胆的,路振飞也根本没有指望他们,自己带着编练的团练兵向来袭的顺军发起了进攻,击退了董学礼,生擒了吕弼周和武愫。

        而这就是不久前刚刚发生的事情,所以,对这些南逃的明军,路振飞是极为轻蔑的。

        不过当听到这支军队的主将是天津巡抚陈越时,路振飞还是决定见上一见。一是陈越的官职和路振飞差别不大,身上又有着平南伯的爵位,以文臣而封爵,这在大明非常的少见,这意味着陈越为崇祯朝廷立下的大功。

        虽然和陈越没有交集,可在以往朝廷的邸报上路振飞见过陈越的名字,也了解陈越的事迹,知道陈越和高杰刘泽清之流不同。再就是陈越从北京南下,应该会知道一些北京朝廷的消息,比如崇祯帝是否还活着,三位皇子何在?

        简单的思考之后,路振飞就决定和陈越见上一面,遂派出船去,接引陈越过河。

        和部下交待了几句,陈越带着两个亲卫踏上了路振飞派来迎接的渡船。船夫用力摇着橹桨,渡船向着黄河对岸而去。

        此处名叫清江浦,黄河在此和运河交汇,形成一个三岔口,在三岔口的东北一侧,冷冷清清空空荡荡,连一只小船也没有。在三岔口以南的运河中,船只云集,在宽阔的运河中舟橹相接,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淮安是漕运的中间,连接着运河和黄河,实乃天下有数的繁华所在。

        可是看着黄河南北截然不同的景象,陈越脸上露出了苦笑。黄河南北景象差别如此之大,说明了路振飞对船只的控制是如此的严密,若没有得到路振飞的同意,自己这一千多骑兵是别想能够渡过黄河到达淮安。在南岸不远处,旌旗招展,数千士兵手持武器在河岸边列队,虎视着北岸的西山军。

        渡船驶到了南岸,靠上了码头,陈越下了船,就看到不远处一个身穿大红官袍的老者在十几个人保护之下站在那里。

        中等身材,清瘦的脸庞,五缕花白的胡须,身穿大红官袍,不怒自威的站在那里,从面相看,这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在陈越打量路振飞的同时,路振飞也在不住的看着陈越,内心里充满了惊讶。

        年轻,实在是太年轻了,也就二十来岁的年纪,这么年轻就当上了封疆大吏,得封伯爵,让路振飞心中充满了苦涩,二十岁时自己在干什么呢,刚刚考中秀才连举人都不是呢!

        “对面可是漕运总督、淮扬巡抚路大人,下官陈越,见过路大人。”沉默了片刻,陈越率先向路振飞见礼,双手抱拳躬身,以下官拜见上官的礼节给路振飞行礼。

        “不敢,陈大人你可有超品伯爵的爵位,地位远在本官之上。”路振飞侧着身子,不敢受陈越这一拜。因为若按品级,路振飞虽然是漕运总督淮扬巡抚,他的本官却是右佥都御史,仅仅正四品,而陈越却是超品的伯爵。

        “不过是侥幸打了几场胜仗,蒙陛下恩典赏了个爵位罢了,当不得真。”陈越直起身子,微笑道。

        谦逊有礼,少年得志身居高位而不自傲,虽然没有正经的功名出身,表现却远远超出同龄的读书人,这让路振飞对陈越的印象一下子好了起来。

        不过现在不是闲谈的时候,路振飞迫切的想知道北京方面的消息,想知道崇祯和三位皇子的确切下落。

        “陈大人,你可是从北京而来?可知道陛下和皇子的确切消息”路振飞焦急的问道。

        “我确实是从北京南下,至于陛下吗。”陈越看着一脸急切的路振飞,沉吟着闭口不言。因为陈越不知道路振飞现在的立场,不知道现在福王到底做没有做皇帝,路振飞到底是和福王一伙儿,还是反对福王登基?

        “陛下怎么了?”看陈越欲言又止的样子,路振飞更加焦急了,同时一个念头在心中闪现,难道崇祯他还活着?

        “敢问路大人,现在南京的局势怎样,福王他登没有登基?”陈越没有回答路振飞的问题,沉吟了片刻突然问道。

        “还没有,你知道福王要登基?”路振飞惊讶的问道,陈越从北方而来,是如何得知福王要继统的消息的?

        “北京陷落,听闻福王潞王等藩王驻陛淮安,不过按照伦序南京诸君应该会拥立福王吧。”陈越道。

        路振飞点点头,陈越的解释合情合理。

        “唉,继统之事一言难尽,不过眼下福王确实在马士英等人保护下往南京去了。”路振飞叹道。

        “那就是说福王还没有当皇帝了?”陈越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还没有,不过也快了,除非……”路振飞定定的看着陈越,他知道陈越明白自己话的意思。

        “除非陛下还活着。”陈越微笑着接道,通过一番对话,陈越已经明白了路振飞的立场。

        若是崇祯真的殉国,路振飞肯定会拥戴福王继统,可路振飞也绝非醉心功名利禄的人,换句话说,路振飞和马士英高杰之流绝然不同。

        “陛下他真的还在?”路振飞顿时一阵狂喜,听陈越的意思崇祯没有死,若是这样,还有什么继统之争?只要崇祯到了南京,南方的局势马上就可以稳定下来。

        陈越淡淡一笑,没有回答路振飞的问题,而是继续问道:“福王曾驻陛淮安,路大人手里又掌握着数万精兵,为何路大人您不带兵拥立福王继统,却把拥立之大功让给马士英等?”

        路振飞闻言一怔,苦笑了起来。

        “也有人劝我拥立福王去南京,但是我身为淮扬巡抚,身上担着守土之责。伪顺不久前刚刚派兵攻来,若我去了南京,淮扬必然不守。淮扬不守,顺军必会逼近长江窥视南京,如此大事去矣。拥立之功自当让给南京群臣,谁做皇帝理应由南京议定。路某不过是一个地方督抚而已。若真按陈大人你说的那样,带兵直接拥立福王去南京,若是南京群臣不赞同怎么办,那时必然会引起争斗。那样的话不等闯贼到来,我大明将会自相残杀,如此我就成了大明的罪臣!”

        听了路振飞的话,陈越不由得肃然起敬。为了身上担负的责任,竟然能主动放弃泼天的功劳,路振飞的操守和大局观远在史可法、马士英之流之上。

        可也正是因为太过正直,路振飞不为马士英之流所喜,弘光朝廷建立后,马士英主掌内阁,借故罢免了路振飞淮扬巡抚的职位,让亲信田昂待之。否则若是路振飞在,凭他手中掌握的数万淮扬团练劲卒,即使清兵南下,又如何会轻易打破扬州攻入南京?

        “路大人高风亮节,在下佩服。”陈越拜服道,面对路振飞,陈越发现自己竟然不知该如何去夸赞。大明正直有能力的人不是没有,可为何总是庸臣身居高位?

        “路大人,陛下他还活着。”看着路振飞期望的目光,陈越轻轻地说道。

        “陛下可在你的军中?”确认了崇祯真的活着,路振飞顿时欣喜若狂,激动的一把抓住陈越的手臂,连声问道。

        “陛下没有在我军中,而是从海路南下……”陈越轻轻说道,把事情一五一十向路振飞说了一遍。

        “真是太好了,太好了,陛下无恙,实乃我大明之福!”路振飞抬起头来,激动的老泪纵横。

        “陈大人您救陛下于危难之际真乃我大明的柱石之臣!”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02: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