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末好女婿》-第5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第160章 开城门喽!

        瓜分了战利品之后,打扫战场的事情就由西山军负责。唐通和白广恩二人率军继续西进,一是查看满鞑是否全部撤出边墙,再就是去安抚逃回的百姓。这一场胜利的结果就是,满鞑骑兵仓皇而退,遗留下万余未曾出关的百姓,这些百姓本以为就此背井离乡却给野蛮人当奴婢,谁知道最后关头竟然被大明军队救了下来,一个个感激涕零,对着朝廷的军队千恩万谢。

        立下大功的唐通白广恩二部官兵,享受着难得的百姓的拥戴,顿时就不再好意思去抢夺百姓身上那仅剩的一点粮食物质,反而和蔼可亲的帮助百姓暂且安置下来,等待朝廷的命令,不出意外的话,这些百姓会被遣返还乡。

        打扫完战场的西山军也西进和两部回师,就在盘山通往塞外的山道口处扎下营盘。军民安置完毕,接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功,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肯定要把战果告知朝廷,顺便为自己请功。

        由陈越军中文吏何禄执笔,三人联名写下了一封报捷的文书,秉持着何禄一贯夸张的风格,把战况夸大了十倍写了上去。在战报中,三支联军在兵备道陈越的指挥下赶上了撤退的满鞑,和满鞑殿后的三万铁骑大战了一场,大明军兵艰苦奋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最终把满鞑打的狼狈而逃四横遍野,斩杀满鞑五千余人,缴获的首级就有四百二十三颗,解救大明百姓一万余人。当然能获得如此大胜,上多亏了吾皇万岁隆福,中有兵备道陈越和唐白两位总兵的英明指挥,下有两万士兵的浴血奋战,巴拉巴拉的。

        看着何禄书写的告诫文书,陈越不由得有些汗颜,唐通和白广恩却看的津津有味,不停地摇头晃脑。夸大战功是明军一贯的做法,常有一场大战斩杀敌人数万缴获首级几颗这样的战报,与之相比,这次的战报真实了好多。毕竟其他不说,那四百多首级可是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

        不论是陈越还是唐通和白广恩,都不自觉的把督师周延儒抛到了脑后,按说战报应该首先报给督师周延儒,再由周延儒上报给朝廷,这才是正常的流程。可三人都非常默契的忘了这点。

        在陈越看来,周延儒处处和自己作对,早就是自己的对手,这次自己又不听命令,没有在卢沟河边攻打渡河的满鞑而是选择了盘山这个战场,现在周延儒不知道憋着什么坏要整治自己呢,说不定弹劾自己的奏章已经送到了朝廷。既如此,为何再把军功分给他!

        而在白广恩和唐通看来,若是把战报报给周延儒,肯定会多出很多人瓜分自己的战功,虽然缴获了四百多首级,可这是自己拿命作战得来的,为何要便宜通州哪些脑满肠肥的家伙!

        于是,三人默契的选择把顶头上司督师周延儒遗忘掉,而是把报捷文书派人直送京师。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周延儒的报捷文书早已送达了朝廷。

        ……

        自去年十一月以来,北京城的城门已经关闭了将近半年,这半年来外面的物质无法运进来,里面的同样也无法运出。偌大的北京几乎成了一个被隔离的世界,与外面的通信靠着从城墙上用吊篮吊上吊下。别的不说,吏部选拔外派的地方官员就有两百多之多,却因为紧闭的城门,一直留在城中无法前往上任!

        而就在今天,在通州督师的首辅周延儒再次传来捷报,在他的英明指挥下,在二十万明军士兵浴血奋战下,可恶的满鞑终于被赶出了边墙,撤退到了草原之上,京畿附近再无一个满鞑骑兵!这也意味着京师真的安全了,所以崇祯皇帝在嘉奖了周延儒之后,下令打开城门!

        城门紧闭数月,城内有太多的物质需要补充,粮食,蔬菜,肉食,就连烧火的煤炭早就没有了,很多百姓家里做饭都把自己门板劈了……

        城门紧闭数月,城内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运出,每日排泄的粪便堆满了茅房,堆满了街道,整个城池都臭烘烘的。虽然并没有满鞑攻城未发生作战,可是城内有着七八十万的人口,每日里都有死人,然后随着天气的转暖,肮脏的环境更使得疫病出现,内城和皇城还好一些,外城已经病死了多人,再这样下去可能整个城池都会出现瘟疫。现在城门打开,尸体终于可以运出城外掩埋。

        城门紧闭数月,物价腾飞,大米涨到了八两银子一担,蜂窝煤也需要五文钱一只,普通的百姓人家早就撑不住了,饿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若是再关上两个月的城门,恐怕整个城池都会崩溃!

        好在城门终于打开了,通州粮仓的粮食物质源源不断的运入城中,城外的百姓也把种下的蔬菜拉到城中。西便门外,一长溜儿的煤车成百上千,排着队把西山的煤炭运入城中。

        粮食的价格落了下来,大米降到了三两银子一石,蜂窝煤球又恢复了以往两文钱一只的价格,百姓们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无不感谢把满鞑赶出边墙的功臣们。

        而作为总督所有军队的督师周延儒,自然是最大的功臣。这个月来,周延儒报捷的文书摆满了崇祯帝的桌案,每次都打了胜仗,收复了失地,使得崇祯大喜过望。

        少傅,太子太傅,荫一子为锦衣卫千户,这是崇祯打算封赏周延儒的荣衔犒赏,只等着周延儒班师回朝。

        然而让崇祯为难和不解的是,他赋予重望的西山兵备道陈越,在这次大战中没有做出成绩,没打胜仗不说,反而惹出了很【创建和谐家园】烦。嚣张跋扈,目无同僚目无长官,周延儒已经数次弹劾陈越。而这一次弹劾语气尤为激烈,竟然弹劾陈越不听命令,临阵脱逃!而监军太监李国辅,派往军中的锦衣卫千户也证实周延儒的弹劾,并有军中数位总兵副将在奏章上的联合签名,似乎确定了陈越临阵脱逃的事实。

        可是,那个年轻人真的会不战而逃吗,这一刻,崇祯心中不由得回想起数月前接见陈越时的情形。

      第161章 满朝汹汹讨陈越

        崇祯十六年四月十五日,督师周延儒携大胜满鞑之功,班师回朝。满朝文武齐聚永定门外,迎接首辅大人的得胜回还。

        周延儒带着通州文武,进了京师,立刻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召见。崇祯大大夸奖了老首辅一番,然后由太监向周延儒宣布了嘉奖的圣旨。少傅,太子太傅,意味着周延儒已经走到了人臣的顶峰。君臣相谈甚欢,却都不一而同的没有谈起那个陈越,这种场合不是说这个的时机,明日的早朝才是最终决定陈越命运的时刻。

        十六日早朝,满朝文武齐向崇祯恭贺,崇祯面带微笑的接受朝贺,内心却苦笑不已。说是赶走了满鞑,连战连胜,可周延儒连像样的缴获都没有,斩获的满鞑首级寥寥无几,这就是所谓的大胜吗?恐怕是人家满鞑自己大摇大摆的撤走,周延儒带兵跟在后面欢送,顺便收回失地罢了。可崇祯也知道,在城门紧闭数月的今日,整个京师都已经风声鹤唳,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了,哪怕是一场掺着水分的胜利。

        朝贺已毕,几个词臣也向皇帝敬献了贺胜的诗词。早朝议事正式开始,户部尚书倪元潞照例诉了一通苦,什么户部银库空空如也,拿不出犒赏得胜官兵的赏银,什么城内的粮价太高,很多百姓吃不上饭,希望朝廷采取措施,什么外城出现了疫病,已经死了很多人。

        针对这些问题,朝中大臣们又讨论争执了半天,到底也拿不出太多的主意,毕竟做什么事都需要银子,而现在偏偏朝廷最缺少的就是银子。

        “陛下,臣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弹劾西山兵备道陈越,不听上峰调遣,临阵脱逃,恳请陛下下旨,斩杀陈越,以儆效尤以正国法!”该来的总是要来,御史光时亨再一次站了出来,充当针对陈越的马前卒。

        “陛下,陈越此人以区区军户身份,蒙陛下隆恩充任西山兵备道要职,其却不思报陛下隆恩,嚣张跋扈,草菅人命,羞辱同僚,不敬上司,不听调遣,临阵脱逃。其罪恶滔滔,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正国法!”又一个御史站了出来,慷慨陈词,在他的口中,陈越已经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奸诈小人民族败类。

        宦海沉浮了几十载,又是当朝首辅,周延儒身边自然聚拢了一帮亲信,足有数十人先后陈词,不一而同的要求把陈越罢官免职,锁拿问罪!陈越在西山查抄煤矿得罪的人很多,就连好些勋贵们也纷纷插言,要求治陈越之罪。满朝文武气势汹汹,陈越几乎成了众矢之的!

        “陛下,臣以为还是派人前往军前,找到西山兵备道陈越,听听他是如何说,然后再做定夺吧。”终于,有人发出了不同声音,却是左都御史李邦华。

        “李大人,难道元辅所言不实?难道数位总兵副将都说谎不成?陈越临阵脱逃已是事实,无可推托,你为何还要为他辩护,莫非是收了他的好处不成?”光时亨站了出来,对李邦华冷嘲热讽道。

        “姓光的,注意你的言辞,李大人乃是老成持国之言,何以在你嘴里如此不堪!”李邦华身为左都御史,都察院第一把手,手下自然有心腹御史,御史卫桢复站了出来,呵斥光时亨道。

        “哼!”光时亨冷笑了一声,不再攻击李邦华,毕竟李邦华是御史们的长官,攻击他会引发言官们的大战,得不偿失。

        不过李邦华毕竟势单力孤,他手下好多的言官也受到了其他人的拉拢,在满朝汹汹讨伐陈越的今日,他一个人的话语力量太弱。

        御阶之前,锦衣卫统领骆养性冷笑着,上次对付陈越的失败让他极为不爽,这次他派往军中负责探查消息锦衣卫带回了陈越的情报,他立刻知道报复的时机到来了,立刻进行了串联,要不然这些御史怎么可能知道那么详尽的情报?

        陈越,要怪就怪你嚣张跋扈,得罪了太多的人!等你被罢官免职,看我怎么修理你!

        崇祯神色复杂的坐在宝座上,这一刻心中无比的气馁失望,有锦衣卫以及监军太监李国辅作证,还有数位总兵副将们的证词,陈越的临阵脱逃看来是真的,这让崇祯心中无比的气馁,因为他对陈越给予了厚望,一个七品兵备道得受尚方宝剑,这是多大的信任多大的恩赐,可这陈越竟辜负了崇祯的期望,这让崇祯心中恼火万分。

        崇祯是一个性格急躁的人,或者说急功近利,他很容易相信别人,但最讨厌的则是信任的人的欺骗。比如袁崇焕,当袁崇焕夸下大言能五年平辽之后,崇祯立刻给了他极高的信任,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整个辽东的财权人事军事全操在袁崇焕之后,就连袁崇焕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崇祯都忍了下来。可以说他给了袁崇焕极大的信任。

        可是信任给的快,失去的也快,当后金兵绕过宁锦防线,绕道草原从蓟州北面破关而入,直逼京师,在京畿附近大肆抢掠之时,崇祯对袁崇焕是非常的失望。我给了你这么大的权力,你却还是让满鞑攻到了北京城下,让朕的颜面尽失,真是不杀你不足以平朕心中之恨。所以在满朝弹劾袁崇焕之时,当有人说袁崇焕和后金私通,通敌卖国之时,崇祯不再维护,而是爽快的给了凌迟处死之刑。虽然崇祯知道,袁崇焕是绝对不会投敌的!

        而今日,当满朝弹劾陈越之时,崇祯的心中再次充满了挫败感,一股怒火涌上心头,他双手紧紧的抓住案几上的镇纸,发白的骨节显示了他的内心已经非常的狂怒,看着崇祯的模样,李邦华叹了口气,知道结果无可避免。

        就在崇祯暴怒之下,就要下达捉拿陈越的圣旨之时,突然有禁卫从远处向大殿跑来,然后禁卫统领吴孟明走进了大殿。若无大事,在朝议之时是绝对不许有人打扰的,看着面带微笑走来的吴孟明,崇祯心中突然升起了一丝希望。

      第162章 画风突变

        看着渐渐走进的吴孟明,崇祯心中生出了一丝希望。骆养性却皱起了眉头,心中生出一丝不妙的感觉。吴孟明乃是锦衣卫副指挥使,负责皇宫宿卫,管理着大汉将军,他的进入意味着发生了大事,就连正在狂喷的御史言官们也下意识的闭上了嘴巴。

        吴孟明走到御阶前,躬身双手托起一本奏章,站在崇祯身侧的王承恩下来取过卷轴,走回御案边,把奏章放在崇祯面前。

        崇祯屏住了呼吸,轻轻的打开了封面,就见第一列字写着“臣西山兵备道陈越并密云总兵唐通、马连峪总兵白广恩谨奏……”

        殿中,群臣们屏住呼吸,打量着御座之上的崇祯帝,就见崇祯脸色快速的变幻着,刚才急躁暴怒神情缓和了下来,变得平静了许多,然后嘴角上竟然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看着读奏章的崇祯,首辅周延儒心中突然升出不好的感觉,难道事情出现了变故?今天满朝讨伐陈越是出自他的授意,陈越在通州的嚣张深深【创建和谐家园】到了他,因陈越有尚方宝剑当时他无法处置陈越,可周延儒乃是当朝首辅,受到了羞辱自然忍不下这口气,这才以陈越不听调遣没有在卢沟河阻击满鞑的名义弹劾陈越。在周延儒看来,陈越手下只有几千新兵,肯定是自知不敌满鞑带队逃走,根本没想过陈越能够打胜仗,几十万大军都畏缩不前,那么多的总兵副将都不敢主动和满鞑交战,陈越他一个七品兵备道,手下只有几千新兵,他凭什么能打胜?

        崇祯一连读了两遍奏章,这才轻轻的吁了口气,放下了奏折,其脸上的轻松欢愉之色任谁都能轻易看出。

        “去,把这封报捷奏折给首辅并一众大臣看看。”崇祯吩咐道。王承恩便取过了奏折走下御阶,把奏折送到周延儒面前。

        周延儒打开看了一眼,就觉得眼前发黑,一阵头晕目眩。一旁的次辅陈演看了他一眼,接过了奏折,大声的读了出来。

        “臣西山兵备道陈越并密云总兵唐通、马连峪总兵白广恩谨奏:臣等统领大军于四月十二日在盘山追上满鞑,立刻与之交战……臣陈越率领西山军以车阵阻击满鞑骑兵,挫败其攻势,复以火炮火铳石灰杀敌,杀得满鞑大败,总兵唐通白广恩趁势带骑兵从两翼杀出,直冲满鞑阵列……”

        就在陈演阴阳顿挫的声音之中,一场激烈的大战在群臣面前徐徐展开,西山军的坚如磐石,唐白二位总兵的英勇向前,两万官兵的浴血奋战,一幕幕画面出现在众人眼前,何禄的吹嘘功夫不同凡响,把整个战事描写的跌宕起伏,把诸将的英勇描述的淋漓尽致,而选择性的把唐通和白广恩一开始一触即溃的情形忽略掉。

        此刻,在群臣心中,陈越的镇定指挥,唐白二人的勇猛无敌,就这么展现在众人面前。

        “此战,臣等以两万三千军队,与三万满鞑骑兵激战,斩杀满鞑五千余人,缴获首级四百二十三颗,盔甲武器无数,解救我大明百姓两万余人,恳请朝廷能妥善安置这些百姓。”

        “这不可能!”听完了陈演读奏折,周延儒突然声嘶力竭的道:“陈越他们只有两万余人,凭什么打败满鞑三万骑兵!老臣恳请陛下治陈越欺君之罪!”若是战报属实,那周延儒刚刚弹劾陈越的就成了笑谈,人家不仅没有临阵而逃,反而主动攻击满鞑并立下的大功,而自己身为人家上司,不仅不为部下表功,却弹劾人家临阵脱逃,这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这一刻,周延儒竟然失态了!

        “陛下,陈越肯定是虚报战功,好掩盖他不听指挥临阵脱逃的事实,臣恳请治他欺君之罪。”光时亨也跳出来大叫道。

        “哼,是不是虚报战功,只需要朝廷派员去查看就是!”李邦华冷哼道。光时亨顿时哑口无言。

        于是崇祯下令,由兵部、锦衣卫,以及司礼监,同时派人前往盘山,查看西山兵备道陈越所言报捷是否真实。兵部由兵部侍郎王家彦带队,锦衣卫则是由指挥使骆养性亲自前往,至于司礼监,崇祯派出了秉笔太监王承恩,如此庞大的阵容,可见崇祯对这次战况的重视。

        在崇祯看来,若是战况属实,陈越他们真的打赢了仗,则大明又出现了一栋梁之才,说不定还有扭转局势的希望。在这个到处都是坏消息到处都是败仗的时期,崇祯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自己,告诉自己大明还有希望。崇祯太需要能出现一些人才,好帮助自己中兴大明!

        朝议就这样结束,对陈越的处理暂时搁置了下来。陈越到底是虚报战功还是真的打了胜仗,所有人都在等着调查的结果。可是在有心人的眼里,已经不需要调查就能得到结论。陈越也许会夸大战功,但绝对不会以败为胜、谎报战功,毕竟战报上缴获的人头说的清清楚楚,朝廷肯定会派员核查。

        既然陈越打了胜仗,那首辅周延儒弹劾陈越的自然就成为了笑谈,属下打了胜仗,他这督师竟然一点不知道,这不是笑谈是啥?而在私底下,周延儒大肆认干儿子、一个月不敢出通州一步的事情也在流传,通州城距离北京近在咫尺,打没打过仗,打没打过胜仗根本经不住有心人的调查,周延儒可以买通锦衣卫,却买不通所有的人,更不用说他在朝廷还有劲敌,比如次辅陈演!

        于是在朝廷派员调查陈越这几日,私底下一股暗流在不断涌起,各种消息漫天飞舞,就连陈越大闹白虎堂,用尚方宝剑杀掉搬弄是非的周延儒幕僚,砍伤数员大将的事情也流传了开来。陈越几月前打败满鞑收复房山,整理西山煤矿,查抄作恶多端的煤矿主,得罪了恶势力,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打击报复,派遣陈越孤军阻击满鞑,幸亏陈越机灵,选择了盘山这个有利地形作为战场,这才有了这场大胜,不知在何方势力的宣传下,一个为国为民却奸臣饱受打压的英雄形象焕然而出!

      第163章 计中计

        面对暗潮汹涌的局势,周延儒自知大事不好,以过寿之名召集心腹之人商议该怎么办,然而往日靠拢追随的大臣们都借故不肯前来,让周延儒知道大势已去,恐怕倒台之日近在眼前。

        “元辅您不用过虑,陈越即使立下大功又能如何?也逃不了不听指挥私自进军的罪名,只要咱们咬死这一点皇上就拿您无可奈何,若是人人都如陈越这样不听指挥擅自行事,这军法军纪岂不是乱了?”兵科给事中光时亨道,因为蹦的太厉害,已经没法下船,只能跟着周延儒一条道跑到黑。

        看着府中聚集的寥寥无几的官员们,周延儒叹了口气,道也只能这样了。

        宴会结束,官员们各自散去,周延儒和心腹幕僚王寅对坐一起,再次商议对策。

        “横山公,此次恐怕老夫在劫难逃了,本打算为你安排个出路,以你的举人功名,以你的才华横溢,足以出任一府之尊,可现在恐怕做不到了。”周延儒对王寅歉然道。

        王寅看着垂头丧气的周延儒,不由得心中暗叹。王寅字横山,京畿人士,乃是天启二年的举人,之后连续科举三次不中,便熄了功名之心,转而研习兵书战册天文地理纵横之术,博览诸家所长,终有所得,遂出山欲辅助名臣成就一番大业。

        然而此时孙承宗、卢象升、杨嗣昌已死,洪承畴投降满清,孙传庭远在陕西山河相隔,大明的名帅大多凋零,后被首辅周延儒招揽,在其幕中任职。

        周延儒出镇通州,统领京畿数十万大军,王寅也踌躇满志,欲凭胸中所学一展抱负,辅助周延儒打败满鞑,中兴明室。谁知道周延儒口中说的倒好,到达通州之后却畏敌如虎,根本不敢和满鞑作战,每日里想尽办法拖延时日,为了掌控军队笼络各军,拉下脸面大收义子,堂堂首辅大学士和一群军汉搅在一起。

        开始王寅还以为周延儒是为了控制住军队,更好的和满鞑作战,谁知道王寅却根本没有出战的打算。一个多月来,王寅为周延儒提了无数个建议,让他派兵守住卢沟河一线,在北岸构筑工事严防死守,务必把满鞑留在中原,等待各地勤王之师云集,好把满鞑一举歼灭。在王寅看来,京畿的明军就有二十万之多,山海关有吴三桂等六七万军队,宣府大同还有十多万军队,徐州江淮更有黄得功高杰等二三十万大军,这么多军队只要指挥得当,围歼这十余万满鞑根本不成问题,而满鞑总人口才有多少?失去了这十万人必将一蹶不振,从此再不是大明的威胁,如此就可腾出手来对付中原的闯贼献贼,大明中兴可待!

        可是周延儒的一系列作为让王寅心中极为失望,有如此畏敌如虎、毫无作为的首辅督师,大明气数尽矣!

        “王寅本闲云野鹤,志不在朝堂,本打算追随东翁成就一番事业,做不做官倒不在意。”王寅垂着眉头淡然道,“不过东翁倒是不必太过焦虑,局势并没有恶化到不可挽救。”

        “哦?难道还有转机不成?”周延儒欠起身来,急切的问道。

        “刚刚光时亨说的很对,那陈越再是立了大功,却无法洗脱不听指挥擅自从事的罪名,您咬死了这点,皇上就无法治罪。”王寅道:“不过这样您的威望会尽失,首辅之位恐不可保,那陈越只要当官一日,您就是朝堂上的笑柄。所以,要想继续担任首辅之职,就必须把陈越搞下去。”

        “可是那陈越应该是真的立了大功,怎么可能把他搞掉?”周延儒叹道。

        “别人不行,您可以啊,东翁您任职多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哪个不给您几分薄面。”王寅道。

        “他们要是肯给老夫面子,今日的宴会就不会门可罗雀了。”周延儒摇摇头,气馁的道。

        “这些人不过是看东翁您处在下风,趋利避害而已,可是若那陈越陷入必死之局,他们很快就会掉头重新投入您的怀抱。更何况东翁您还有一个天然的盟友,他手中掌握着这些人的把柄,只要这个大杀器一出,由不得这些人不听话!”王寅阴恻恻地说道。

        “你,你是说,佟养性?”周延儒惊问道。

        “嗯,就是他,上次陈越任西山兵备道之时,就是他指使光时亨等人拼命阻挠,听说是因为他侄子骆家玉向陈越索要战功不成,恼羞成怒因而结怨。再通州之时,东翁您不是和他合作愉快的很吗?”王寅道。

        “可是,骆养性已经去盘山了啊。”

        “骆养性不在,不是还有骆家玉吗?他可是更恨那陈越,只要咱们蛊惑他一番,还怕他不为咱们所用不成?陈越从在京师做蜂窝煤,再到房山,再到西山煤矿,得罪的人无数,只要咱们再派人联络这些人,大家群起而上,攻击那陈越,形成满朝围攻之势,所谓众口铄金,不怕皇上不治那陈越之罪!”

        周延儒寻思了良久,知道别无他法,只要陈越在,自己这首辅就当不下去!苦读寒窗十数年,宦海沉浮几十载,好不容易才有今天的地位,他怎么愿意就这么失去?

        “干了,老夫和那陈越小儿决不罢休!”周延儒一握拳头,恶狠狠道。

      ¡¡¡¡×ß³ö·¿¼ä£¬»Ø¹ýÍ·À´£¬¿´×Å´°Ö½ÉÏÖÜÑÓÈåÄÇØþÙ͵ÄÉíÓ°£¬ÍõÒú̾ÁË¿ÚÆø£¬Ò¡Ò¡Í·×ªÉí¶øÈ¥¡£

        “好你个王横山,明着是为首辅大人着想出谋划策,恐怕最盼望着首辅倒台的就是你吧!”刚转过一个墙角,忽然一个低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王寅不由得脸色大变,扭过身来,就见一个黑影站在墙角阴影里。

        “本来只要首辅大人坚持弹劾陈越不听调遣擅自出兵,虽然不至于把立下大功的陈越拿下,但首辅大人并无多少过错,只要脸皮厚点,还能分得一点统筹之功,毕竟那陈越乃至唐通、白广恩都是首辅的部下,如此只要皇上不恼,继续当首辅毫无问题。可你偏偏蛊惑首辅大人继续攻击陈越,还非要形成满朝围攻之势,须知皇上最反感的就是臣子结党,不论是阉党魏忠贤,还是东林党钱谦益,都是因为结党或被捉拿查办,或赶出朝廷。让皇上怀疑首辅大人结党,继而罢官免职,这就是你王横山的阴谋吧!”

      第164章 无题

        心中的计策被人突然叫破,王寅却没有慌张,而是淡然自若的站在那里,“原来是可立小兄弟,既然知晓了老夫的计谋,何不去向首辅大人告密?”

        阴影中的人走了出来,却是一个长身玉立翩翩少年郎,正是周延儒幕中负责文书的幕僚,秀才袁可立!

        “呵呵,我要是想告密,何至于再次等候横山先生您呢。”袁可立笑道,“首辅大人如日暮之西山,垂垂老矣,他并无一丝进取之心,满心只想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这样的人位居高位只会尸位素餐于大明毫无益处!大明如今病入膏肓,非大气魄大毅力之人不能拯救,把周延儒之流拿下,换上更有能力有魄力的臣子,如此才有希望!”

        “呵,即使周延儒罢官,换上的也不过是陈演、魏藻德之流,比之周延儒又能好到哪里?”王寅冷笑道。

        “陈演、魏藻德和周延儒不过是一丘之貉,不过横山先生您既然设计搞掉周延儒,想必心中已经有了打算,让晚辈猜上一猜,是不是把宝押在那陈越身上?”袁可立笑道。

        “陈越不过是一军户罢了,虽然当上了兵备道,可一个连秀才功名都没有的人,如何能称得上大明希望?”王寅淡然道。

        “哈哈,横山先生何必诳我,既然一军户能当上兵备道,自然可以当上巡抚督师,也许他不能入阁拜相,可做一个澄清寰宇的一代名将却没有问题。如今时日,大明缺的不是内阁的官僚,是能统领千军横扫满鞑流贼的统帅!”袁可立笑道。

        王寅淡淡的注视着袁可立,脸上突然绽放出笑容。

        ……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01:5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