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末传奇》-第2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进入苏州府城的时候,郑勋睿内心是带着好奇和崇敬的,尽管说前世去过苏州好多次,可如今苏州在大明的地位,与后世的苏州市是完全不一样的。

      扑面而来的热闹景象,给郑勋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熙熙攘攘的人群,鳞次栉比的商铺,富丽堂皇的酒楼,干净整洁的大街,伴随还有小桥流水的江南独特氛围,这一切都让人想起那首《江南好》的诗词。

      苏州其实是遭遇过重创的,特别是在明初的时候,因为朱元璋迁怒于张士诚,迁怒于苏州的百姓支持和拥护张士诚,所以给苏州一带定下了非常重的赋税,这里的百姓无法承受,人口出逃,土地抛荒严重,导致了苏州的凋零和衰落,建文帝的时候,发现了苏州的衰败,略微减轻了苏州的负担,之后苏州出现了一个大人才姚广孝,这人是明成祖朱棣最为信任的谋士,后来出任国师,他为苏州真正减轻了负担,为苏州的再次繁荣奠定了基础。

      苏州人性格平和,不喜欢争斗,习惯小富即安,逆来顺受,和北方人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形延续到几百年之后,也许是因为长时间的富足,也许是因为对生活的认识不同,导致了这样的风气。

      此外就是这里的学风很盛,著名的东林书院,就诞生在苏州府所辖的无锡境内。

      东林书院在明末的影响非常之大,尽管魏忠贤曾经在天启年间下令捣毁了东林书院,可魏忠贤被斩杀之后,东林书院再次兴盛起来,在苏州府城直接设立了分院,慕名攀附的读书人数不胜数,导致了东林书院的再次兴盛。

      因为东林书院的兴盛,伴随出现的就是东林党。

      历史上对东林党的评价莫衷一是,有赞誉的,有痛斥的,也有站在中间立场的。

      来到了苏州,郑勋睿很清楚,他恐怕要直接面对东林书院,亦或是东林党了。

      杨廷枢对苏州是异常熟悉的,毕竟是苏州吴县人,又在苏州的府学读书一年多时间,所以进入苏州府城的时候,表现的很是平静,一路上,他不断的为郑勋睿解说,包括苏州城的东直大街为府衙所在地,诸多的士绅富户也是居住在东直大街的,东林书院的分院,同样在东直大街,南直大街为酒楼、茶楼、客栈和青楼聚集的地方,这里还有苏州所特有的弹词,外地人来到苏州,往往是听不懂的,此外就是城南胡同了,居住着苏州的老百姓。

      苏州最为外人称道的,就是丝绸织锦业,曾经因为官府直接把持丝绸织锦业,让苏州的商贾忍受不住,还出现了造反的情形,也是因为丝绸织锦业,让苏州出现了不少的大商贾,这些商贾在赚取银子之后,深感权势地位之重要,故而大力推进家族和苏州的教育事业,期望朝廷之中能够出现他们的代言人。

      这大概也是苏州人才辈出的一个原因吧。

      后来的东林党,之所以汇集了江南士大夫,以及商贾,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商贾的大力支持,壮大之后的东林党自然成为了商贾的代言人,东林党人提议减少甚至免去商业赋税、增加农业赋税,导致大明朝廷赋税骤然减少、农民不堪重负造反,可以说在大明灭亡的事情上面,东林党是有重大责任的。

      白天的南直大街,同样是热闹的,不过和夜间的南直大街比较,还是有着一些差距的,外来的客人几乎都是在南直大街找寻酒楼客栈。

      杨廷枢带着众人,直接来到了太白酒楼。

      太白酒楼是苏州名气很大的酒楼,既有吃饭喝酒的地方,也有住宿的地方,颇似后世的宾馆,依照杨廷枢和郑勋睿两人的身份,勉强可以到官驿去住宿,特别是杨廷枢的身份特殊了,不过两人都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不缺银子,不需要去占那样的便宜。

      一夜的歇息,众人的身体基本都恢复了,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神态颇为悠闲。。

      所有人之中,最为辛苦的其实是郑锦宏和杨忠两人,两人的神色略微紧张。

      郑锦宏的身上带着一百两黄金,此外还有一些碎银子,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黄金白银的他,自然是非常紧张的,也是不敢有任何疏忽的,前往苏州的路上,他一直都是非常警惕的,黄金白银被裹在腰带里面,贴身系着,外面再穿上衣服,怀里留下的就是一些碎银子。

      杨忠的身上自然也是有银子的,出门毕竟需要开销,再说杨廷枢的身份也不一样了,至于说有多少的银子,外人就不知道了。

      一路上的开销不是很大,但完全都是郑勋睿负责的,杨廷枢也没有拒绝,因为抵达苏州府之后,绝大部分的开销肯定是杨廷枢负责,两人对此是心照不宣的。

      两人对钱财看的都不是很重,特别是这些小的开销方面。

      骑着【创建和谐家园】马和乌珠穆沁马,不想被注意都是很难的,毕竟如此的骏马,在苏州也不是很常见,能够骑着这样的骏马,非富即贵,所以在南直大街的时候,周遭的很多人都是纷纷避让的,他们可不愿意和这些人发生冲撞自找麻烦。

      大明对户籍的管理非常严格,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百姓,出门都是需要官府开出的路引,若是没有路引,很有可能被官府直接缉拿,更不要说进入到城池之中,杨廷枢手里所持的路引,是南京兵部直接开出来的,这样的路引,在南直隶就是特别通行证,无人敢于招惹。

      尽管南直隶普遍有着表面上的富庶,可是进入每一个城池,守卫城门的兵丁还是要收取钱财的,一个到两个铜钱不等,这也是兵丁的主要收入之一,不过杨廷枢等人进入到苏州府城的时候,兵丁根本不敢收取任何的费用,且不说众人的气度不凡,胯下的骏马不是寻常百姓能够拥有的,就说南京兵部开出来的路引,也让他们畏惧。

      太白酒楼的规模很大,分为前后两个院子,前院子主要是经营酒楼的生意,后院子是专门用来住宿的,前后两栋楼相聚有几十米,中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庭院,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蕴含了江南的氛围。

      来到太白酒楼的门口,眼尖的伙计早就上千来招呼了,嘴里说着带着地方口音的官话,热情的招呼众人进入酒楼之中,知道几个人确定在太白酒楼住宿,而且时间可能不短的时候,一面高声吆喝,一面大声的告知了酒楼的掌柜。

      坐在柜台里面的掌柜,听到伙计的喊声之后,立马出来了。

      掌柜是见过世面的,不说其他的,就是五人骑乘的骏马,价格就非同一般了,这样的人住宿到酒楼,求之不得。

      伙计牵着骏马朝着侧面的马棚而去,杨廷枢顺手拿出一块碎银子,递给了伙计,要求伙计好好招呼骏马,必须要喂食燕麦和黄豆等等精饲料,不要喂食草料,所有的开销,最后都是一起来计算的。

      伙计面带笑容答应下来,小心的牵着马朝着马棚而去了。

      掌柜注意到了这一幕,内心暗暗有了计划。

      开房的时候,掌柜很自然的开出了两间甲等的上房,还有三间上房。

      杨廷枢没有询问价格,点头答应了。

      掌柜脸上的笑容,马上变得亲切了,从气度上面,他看出了杨廷枢和郑勋睿两人的身份不同,其余三人应该是下人的身份,所以很自然的开出了五间客房,要知道若不是特别有钱的主儿,一般是不会给下人安排上房的,毕竟上房都是单间,价格不一样的。

      细心的郑勋睿,还是看了看柜台墙上挂着的木牌子,上面有房间的价格,甲等上房是五钱银子一宿,上房是三钱银子一宿,也就是说五人在太白酒楼住宿,一夜就需要耗费三两银子左右,可以购买一石大米了,这样的开销,寻常百姓根本吃不消。

      好的酒楼,价格就是不一样,这也让郑勋睿对苏州的消费,有了大体的认识,看来到苏州来的游客,想着住宿好的地方,必须有承受能力,住宿只是一方面,吃饭饮酒方面,耗费怕是更多。

      经过中间的小院,进入客房的时候,郑勋睿很快注意了这个精致的小院子,难怪客房的价格如此之高,条件的确是不错。

      ;

      

      扫描起点微信二维码,全民抢答冷知识,拿勋章,赢大奖!

      点击微信右上角+号,选择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参与!

      各种大奖,轻松拿下!

      正文 第四十三章 理想与现实

      九月三十日从南京出发,十月初一的夜间就到了苏州,十月初二就进入苏州府城,这样的游历速度,也是郑勋睿等人的首创,大凡读书人游历,一路上都是要吟诗作画,最不济也是领略沿途的风光,走路慢吞吞的,一日能够行进三十里到五十里地,就算是很不错了,从南京到苏州,至少也需要十日左右的时间。

      杨廷枢其实早就做了安排,只不过他们抵达苏州的时间太快了,以至于一切的安排,都来不及铺开,故而刚刚抵达苏州的前两日,两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苏州城内闲逛,观看城内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这种没有目的的闲逛,让杨廷枢觉得无聊。

      可是这样的闲逛,对于郑勋睿来说,就非常重要了,他的心思没有在小桥流水上面,也没有在苏州城的富庶和美丽方面,他关注的是苏州的商贸,以及商品的价格。

      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米,价格基本稳定,每石大米的价格,基本都是三两二钱银子左右,比南京的价格稍微高一些,食盐的价格让郑勋睿吃惊,一两食盐居然需要一两银子,也就是说一斤食盐的价格,达到了十六两白银,相当于五石大米的价格,这在几百年之后是难以想象的。

      苏州有不少依靠放盐发财的巨富,其实食盐的成本很低,若是真正计算下来,每石食盐的成本,不会超过一百两银子,可是卖出来却是每石三千二百两的价格,这里面的利润过于的疯狂了,盐商不想发财都难,当然食盐价格过高的原因,还有朝廷实行盐铁专营的因素,以前的盐铁专营,朝廷获取的赋税同样是巨大的。

      崇祯元年,东林党人提出了减少商贸赋税,甚至要取消盐铁专营的规定,大部分的建议都被皇上采纳了,这些被采纳的建议,意味着苏州的商贾走在了暴富的大道之上。

      丝绸的价格稍微便宜一些,每匹一两八钱银子,大概是因为这里出产丝绸,茶叶的价格不等,也是因为好坏不一样,难以真正统计。

      大致了解价格,领略了苏州商铺生意之兴隆之后,郑勋睿对东林党的看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他作为一名历史系毕业的大学生,对东林党是站在中间立场看的,认为东林党人在自身的品格要求方面,还是做的不错的,只不过陷入到书生误国的怪圈之中。

      活生生的现实,让郑勋睿开始厌恶东林党人,且不说东林党人是不是为了家国天下,就算是从经济学的基本角度出发,他们也应该清楚南方商贾的富庶,让这些商贾承担赋税,不存在伤经动骨,可他们视而不见,却将负担增加到农民的头上,让朝廷增加农业赋税,导致农民失去了活路,陷入到无底的深渊之中。

      朝廷想要富裕,唯有从商贸上面做文章,对于农户是应该体恤的,一方面促使商贸的大发展,从中收取大量的赋税,维持诸多的开销,一方面让百姓和农户安居乐业,生活保持稳定,有可能的情况之下,还可以减轻农民的赋税,这才是长治久安的稳定之道。

      当然也不是郑勋睿理解的那么简单,土地兼并也促使了巨富的出现,而且这些巨富,绝大部分都是士大夫阶层的,一方面是代表商贾利益的东林党人呼吁朝廷减轻商贸赋税,一方面是有着功名在身的士大夫,利用各种手段逃脱赋税,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老百姓的负担不断的增加,遇见灾荒年的时候,无法按时上缴赋税,导致彻底的崩溃。

      从这个层面来说,东林党人是不折不扣的罪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得到了商贾的好处,因为他们提出来的政策措施,直接导致了国库的空虚,赋税的流失,以及百姓负担的增加。

      苏州就是这方面最好的缩影,难怪这里能够成为东林党人的大本营,无数从这里走出去的朝廷官员,不遗余力的为商贾争取到利益,一点点的蚕食大明本来就破败不堪的肌体,反过来这些东林党人,也受到了商贾的吹捧和支持,让他们有着足够的实力于外界抗衡。

      放任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就是大明的轰然倒塌,其后入主中原大地的后金,毫不客气的剥夺了这些商贾的财富,连抢带杀,让江南的繁华在瞬间消失。可所谓的诸多东林党人,却面不改色的投降了后金,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十月初四,一大早起身的郑勋睿,就听到了前面院子传来的嘈杂的声音,有笑声,也有问候的声音。

      略微的推开窗子,郑勋睿看到了站在院子里的杨廷枢,也看到了围着杨廷枢的一班人,这些人他基本不认识,但是脑海里面却有着模糊的印象。

      慢慢的收拾完毕,走下楼去。

      看见郑勋睿下来,兴致勃勃的杨廷枢连忙走过来了。

      “清扬,给你介绍一下老朋友。。。”

      杨廷枢身边的五六人,看见郑勋睿之后,神色都显得有些奇怪,有的是尴尬,有的是皮笑肉不笑,甚至有的是略带轻蔑的神情。

      “这位是天如兄,苏州的才子,这位是子常兄,这位是麟士兄,诸位是竣公兄,还有这位未之兄,专门从嘉兴赶过来的。。。”

      杨廷枢每介绍一人,郑勋睿都是抱拳招呼,他早就预料到来到苏州,肯定是会见到这些明末的名人的,可想不到众人悉数都集中到一起了。

      张溥、字天如,杨彝,字子常,吴伟业,字竣公,顾梦麟,字麟士,更加吃惊的是吴昌时,字未之,专门从浙江的嘉兴赶来了。

      “清扬乃是应天府小三元,府试结束之后,和在下趁着空闲时间,四处游历,想不到来到这里,能够遇见诸位兄台,真是高兴啊,今日在下做东,大家一定要一醉方休。。。”

      杨廷枢的兴致很高,介绍之余,已经定下了全天的日程安排。

      郑勋睿面带微笑看着杨廷枢,他知道杨廷枢的小心思,自己和这些人曾经在秦淮河发生过冲突,见面肯定是尴尬的,杨廷枢首先就说自己是应天府的小三元,变相的提醒了诸位,这样就表明大家都是读书人,而且基本都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以前的事情就不要提及了,更不要在这里发生什么冲突。

      至于说吃饭的安排,肯定是想着能够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杨廷枢和这些人的关系很好,甚至和张溥、杨彝、顾梦麟、吴昌时等人都是应社的成员,他肯定是希望大家都成为朋友的。

      “原来是清扬兄,在下听闻了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堪称风华绝代的诗句啊,在下是作不出来的,待会一定要好好的讨教。”

      郑勋睿看着开口说话的张溥,脸上带着微笑。

      “不敢不敢,都是一些雕虫小技,上不得大雅之堂,苏州乃是人杰地灵之地,俊才无数,在下来到这里,怀揣崇敬之心,就是想着向诸位讨教学识的,就说天如兄,七录七焚的故事,在下是如雷贯耳,这诗词是拿来助兴的,在下出来游历,还是想着增长学识。”

      郑勋睿的话软中带硬,可以说不客气的回应了张溥。

      张溥的脸色有些微微发红,从年纪上面来说,他大了郑勋睿很多,但从刚才话语之中的表现,显示出来郑勋睿比他老道很多。

      “哎呀,这讨论学识的事情是肯定的,明年诸位兄台都要参加乡试,到时候少不了交流的,清扬第一次来到苏州,在下也是刚刚回来,大家相互亲近,在下可要告诉诸位,清扬兄年纪虽小,喝酒的本事不赖啊。”

      周围出现了笑声,气氛很快就融洽了。

      郑勋睿脸上出现的是苦笑,这杨廷枢想着缓和气氛,却不知道该如何做,说自己能够喝酒,岂不是让大家中午都来使劲灌酒,自己就算是酒桶,也是承受不住的,好在喝酒的时候,总是能够找到话题的,那样也可以免去被拼命灌酒。

      年纪最大的杨彝,提议大家到苏州城去转转看看,此时距离午时尚有一些时间,大家四处走走看看,消磨一下时间。

      杨彝和顾梦麟两人都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年纪,看上去老练很多,他们看向郑勋睿的眼光也是不一样的,大半年之前在秦淮河见到郑勋睿的时候,感觉就是登徒子,什么事情都不懂,一味的逞强好面子,纯属于无赖,可是这一次看见,绝无轻浮之表现,倒是有些少年老成的滋味了。

      那首木兰花令,在苏州也是传承开了,众人都觉得,能够写出来如此绝佳的诗句,一定是了不得的大才子,可后来得知写下此诗的居然是郑勋睿,大家都感觉到差异,简直是匪夷所思了,加之郑勋睿小三元的消息传到苏州之后,众人更是觉得奇怪了。

      得知杨廷枢和郑勋睿要到苏州来游历,众人都做好了一切的准备,首先就是要以文会友,试探郑勋睿究竟有多深的学识,其次就是看看郑勋睿是不是值得结交的朋友,若不是,他们也会集体劝诫杨廷枢,不要结交这样的登徒子。

      ;

      

      扫描起点微信二维码,全民抢答冷知识,拿勋章,赢大奖!

      点击微信右上角+号,选择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参与!

      各种大奖,轻松拿下!

      正文 第四十四章 初次交锋

      (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票,求读者大大支持。)

      太白酒楼的饭菜,在苏州府城同样是数一数二的,只不过价格方面不简单,酒楼一共四层,第一层大堂,消费便宜一些,可谓是面向大众,从第二层到第四层,全部都是雅间,其中有单独的雅间,也有形同套间的雅间,这让郑勋睿很是感慨,看来吃的文化,还真的是博大精深,任何时候都是兴旺发达的。

      早间的闲逛,郑勋睿没有太多的兴致,因为彼此之间存在一些隔阂,他的话语不是很多,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杨廷枢和众人表述离别之后的事宜,不过读书人之间说话的那种酸味,让他实在有些受不了,既然大家都是好朋友,那就直来直去,没有必要摆弄文采,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读书人一样的,难怪外面会传开酸秀才的绰号。

      杨贺大概也是看不惯这些情形的,作为一名军人,身处此等的环境之中,简直就是煎熬,不过指责在身,不能够忍受也需要坚持,回来的路上,杨贺忍不住在郑勋睿的面前牢骚了几句话,他也只能够在郑勋睿的面前说,尽管只有几天的时间,可他和郑勋睿之间,已经能够说的上很多话了。

      层次不同,认知肯定就是不一样的,也许这种表露文采的方式,为读书人所追捧和接受,但寻常百姓肯定是不习惯的,包括郑勋睿这个伪读书人,同样看不惯。

      Æäʵ´óÃ÷µÄ¹ÙÔ±Ö®¼äÏà´¦¸ù±¾¾Í²»ÊÇÕâÑùµÄ·½Ê½£¬Îª¹ÙÖ®ºó£¬ËûÃÇÖ»»á½«ÒÔǰÄÇЩËáç§ç§µÄËùνʫÎĻᣬ¿´×÷ÊÇÉÙ²»¸üÊ¡£

      进入雅间,古色古香的摆设,精致的屏风,让人感觉这里的档次很高。

      桌上摆着三个铜炉,这是用来烧火锅的,里面放着已经燃的很好的木炭。

      一道道的菜和点心很快上来,三个精致的铁锅也放在铜炉上面,一个羊肉火锅,一个猪肉火锅,还有一个雪花豆腐火锅。

      尽管穿越快有一年时间了,可郑勋睿还是第一次来到这么高档的酒楼之中,第一次吃这样的酒宴,以前在南京的时候,他和杨廷枢两人的吃喝,不会如此的奢华,秦淮河盛泽归家院的酒菜主要体现的是精致,少而精,不会有那么多的菜肴,可后劲也是很大的。

      酒很快上来,这是绍兴女儿红,是上等的好酒。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03: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