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帝国的崛起》-第3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三杯酒下肚,李户书喷着酒气,拍着桌子厉声喝道:“明日会审人证,物证俱在,他张昭抵赖得了吗?你们看着。他这次要不死,我名字倒着写!”

      第六十六章 生员(六)-局势危急

      在这个雨夜里,跟随着董氏父子来京中的还有明理书院的创办者长、前工部主事余夫子余籍。

      余夫子在青龙镇中创办书院,和本地的董家自然是有来往。得搞点赞助款不是?只是身为官员、读书人,他不大看得起满身铜臭、粗鄙的董家。

      抵达京城后,余夫子便和董氏夫子分开,进城中找余冠等三人。余冠派人通知自己的族叔。

      余冠年仅十八岁,且不说把张昭的生员身份剥夺后,想要顶上去需要族叔的人脉,就说他陡然遭遇到这么大的事情,自然也要和长辈同气,帮忙拿主意。

      余冠三人居住在京城东张管事安排的一处庭院中,占地约半亩。这是寿宁侯府的生意。今天三人已经露脸,当然不能再住教坊司。这间庭院知道的人不多,但长宁伯府的人自然知道。

      余夫子抵达后,在正厅中见到自己的族侄、两个学生。精美的正厅中陈设雅致,墙壁挂着书画,条桌上摆着文玩。见余夫子进来,三人脸上有惭愧之色同时带着兴奋,俱是行礼道:“先生。”

      “二叔。”

      余夫子摆摆手,脸上带着疲倦之色,“先叫点东西来吃。再说说你们三个怎么回事?来京中院试,怎么卷到这样的事情中?你们啊,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他的学生他能不了解么?余冠三人根本就翻不起这么大的浪潮。来的路上董氏父子和他说过大概。然而,京中的水很深的!

      余冠赶紧叫人送酒菜上来,然后将来龙去脉说一遍。余夫子坐在八仙桌边吃着酒菜、沉吟着。三人站在一旁,忐忑的等着师长决断。

      这个时候,余夫子的偏向性就很明显。他当然偏向余冠,而非张昭。难不成他现在教余冠改口?寿宁侯张鹤龄很凶残的。而他族中就余冠这一个读书的种子。

      “既然寿宁侯府有安排,那就这样吧。补生员那种事别想。这几日该吃吃该喝喝,该享受就享受。等事情完赶紧回书院读书。别的就不要想。”

      余冠有点傻眼,不甘心的道:“二叔,这…”敢情他们几个在这件事中就是个棋子?

      余夫子沉着脸,喝斥道:“你还想如何?京中这些权贵,就几个是易与的。你们几个童生,有什么资格和人家谈条件。识趣的,保住性命、声名就是好事。”

      “张昭这次在劫难逃。你们几个要把这事教训。日后断不可如此鲁莽。提学衙门是那么好围的吗?”

      …

      …

      夜雨越下越大。雨点敲击在窗户上。夜里八点时的寒风发出呼号声。

      教忠坊,李教谕府中。李教谕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焦虑的等待着。片刻后,老仆带着李幽从门外走进来,带着冬季的寒意。李教谕停下脚步,“子远来了。”

      李幽身材短小,有着一张矮冬瓜脸,身上穿着崭新的天蓝色直裰。只是有不少酒渍,脸上还有几个胭脂印,从哪里被老仆找过来的不言而喻。

      当然,能从温柔乡中出来冒雨前来,亦说明他对李教谕的尊重,和自制力。

      李幽擦过手脸、头发,抱着杯热茶坐在炭盆边,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笑道:“老师什么事情叫得这么急?我正和同年们在法华寺那里喝酒、听曲。”

      李教谕懒得说破,坐在书桌后,沉吟着道:“何提学行文府衙明天联合审理子尚的事,你都听说了吧。子尚下午还和我谈过,他说他能解决。你觉得此事呢?”

      李幽道:“嗨,老师,我们几个同年刚才吃酒时也是在说这件事。何提学对子尚还是很看重的。硬拖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的准备时间给他。但我分析,他明日有五败。”

      “第一,余冠等人敢举报,手里必定有证据。我问过子尚的长随张泰平。他真占了里中那刘大户一百亩地。这叫证据确凿。府衙派人去一查就能确定。”

      “第二,子尚和锦衣卫牵连确有其事。不仅仅青龙乡中,便是附近的乡中亦有人有耳闻。方才同年中有一个石同学,是卢沟镇中人,他亦听闻。”

      李教谕点点头。这些事,张昭都给说了。

      李幽嘿嘿一笑,“老师,我不是说这个。而是,一个里中大户和一个衙役能有多少银子?锦衣卫牟指挥使的风格,京中人人皆知,给钱放人。

      而这恰恰说明,子尚和锦衣卫牵连不深。几百两银子,锦衣卫的千户怕都看不上。所以,这个案子锦衣卫绝对不会深度介入。张昭如何翻盘?”

      李教谕这才算理解过来。感觉这种事很费脑,比做学问还难。

      李幽再道:“第三,基于确凿的事实,子尚的名声如今在士林中已经跌到谷底。一个读书人和锦衣卫勾结太败人品。我们几个同年刚才吃酒,真没几人同情他。

      所以,子尚这首先就在舆论上输了道义。譬如:子尚看似受太子、长宁伯、李阁老看重,但明日审案,这三方恐怕都不会强行保他。他只能靠自己。”

      李教谕忍不住叹口气,“你接着说。”方才他去族兄府中。不仅仅是像张昭说的,防止幕后者玩盘外昭。未必没有让族兄出手帮助的意思,但族兄根本不应。这未必就没有子远这分析的原因啊!

      李幽竖起一个手指,“第四,我刚才喝酒时,听到最新的传闻,幕后指使余冠举报子尚的是寿宁侯府。其原因是寿宁侯看中子尚家的二锅头生意,要出手强夺。”

      “啊?”李教谕极其惊讶。他一心做学问,虽然张昭送过二锅头给他,但他并不知道这酒是张昭的生意。

      李幽道:“本朝的外戚气焰之嚣张,老师是知道的。当年李梦阳前辈都被逼的下狱,差点问罪。若此传言为真,子尚这次更是在劫难逃啊!”

      不待李教谕回应,李幽继续道:“第五,这是我自己分析的。太子殿下邀请张昭去东宫参赞军务,只怕会引得文武重臣们不满。难保没几个心思龌龊的,拘泥于文武之别,教授东宫爱文事。譬如马文升。他若是施压。明日的审理,子尚绝无幸免之理。”

      李幽这五条原因列下来,条理清晰。如同抽丝剥茧般将问题分析的清清楚楚,尽显其水平。

      李教谕是自叹弗如。然后,心中的忧虑更甚。自土木堡之变以来,国朝的文武之争,谁心里没数?若朝中重臣心中将张昭打入另册,那明日还要更加的凶险!

      那么,明日张昭能翻转整个局势,顺利脱身吗?

      第六十七章 生员(七)-反转开始

      大明弘治十三年十月十六日,初冬。小雨,无风。

      清晨时分,张昭辞别未婚妻,骑着马,带着长随陈康、张泰平并好友董朗,一行四人自城北安定门进入京师。随后抵达顺天府府衙。被小吏引进一间廊房中等候。

      且不管张昭今日被审理的结果如何,至少此刻他身穿青衿,而且是被放榜确认过的秀才。这点待遇还是有的。

      而此时,北直隶提学副使何愈,御史李道立陆续来到府衙中,和顺天府府尹胡溥在后衙的小厅中小坐。

      此时,早朝已罢。京中各处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

      府衙审案大部分情况都是公开。因而,各色人等汇聚在府衙的大堂前,等待着开始审理。

      …

      …

      府衙后的小厅中,府尹胡溥得到进来的幕僚的汇报,笑着放下茶碗,说道:“原告、被告俱已经到来。我们走吧。”

      御史李道立年龄最小,科名资历最浅,起身道:“两位前辈请!”

      何提学微笑着点点头,站起身来。

      胡溥三人到公堂中,分主次坐下。堂前的衙役,书吏、幕僚们各自站立。围观众们被衙役们拦在大堂外。自有小吏去将张昭、余冠几人带来。

      等待期间,胡溥心里琢磨着这两人的态度。何提学预估是看结果再处理。而这位李御史是李阁老的人。他心里想的是:昨日深夜里某位重臣递来的话,“若属实,不可轻纵。”

      胡溥正想着,堂下的被告、原告带到。作为今日的主审官,胡溥坐在公案后,看看两人,说道:“都是读书人一脉不必下跪。余冠你且先说。”

      余冠穿着一身白衫,玉面郎君的模样。引的围观的众人中“正义感”爆棚的人纷纷点头。张昭勾结锦衣卫,实在很难令人对他有好感。这是“正宗”的吃瓜群众的想法。

      余冠昨夜和族叔谈过,胸有成竹,先向胡溥行礼,朗声道:“学生举报张昭勾结锦衣卫谋夺他人家产。此事事实俱在。学生有证人在此。”

      胡溥点头,“带上来。”

      片刻后,就见刘大户被小吏带进大堂中。刘大户跪在地上,哭天抢地的道:“小人和张昭同在刘家里。他勾结锦衣卫将我押到京城外严刑拷打。还威逼夺走100亩地,请青天大老爷给我做主啊!”

      苦主刘大户的出现,让张昭“犯罪”的事实确凿无疑。整个局势枰瞬间已经倾斜。

      余冠斜眼看身旁半米开外的张昭一眼,咧嘴笑了笑。他想起数月前给张昭不断啪啪打脸时。现在呢?他其实很想嘲讽张昭几句:你说你搞酒生意干嘛?现在知道后果了吧?但公堂上,未经许可他无法和张昭交谈。

      …

      …

      人群中一片议论声。在人群的刘公进带着两个长随,看着卖力“表演”的大哥,禁不住叹口气。

      他和侄女都力主不要牵扯到这件事中。但大哥还是给寿宁侯府的人说动。答应来府衙做证。

      此时,他忽而有点懂大哥内心深处的想法:被锦衣卫拷打7日,惹不起锦衣卫,还惹不起张昭吗?眼看着张昭要倒霉,此时不落井下石,还要等到何时?

      但就他个人的想法而言,他们这些小人物吃些亏憋一辈子不是很正常吗?何必要去争这口气?

      见一名小吏将签字画押的证词递给府尹,刘公进吩咐道:“去给小姐说一声。事情定了,不必担心。”他侄女今日也来了。正在府衙外的茶铺中。

      “好的,二老爷。”长随挤开拥挤的人群,往外而去。

      …

      …

      胡溥扫一眼证词。心里叹口气。他虽然不是刑名老手,但基本的东西还是知道。这签字画押的口供,外加人证,基本是将张昭钉死。

      胡溥这是第二次见张昭,其人还是仪表出众、风姿玉立。可惜在京中风头太盛,刚出头就要夭折。便按照惯例问道:“张昭,你有何话说?”

      张昭脸色平静,没去管余冠的嘲讽,也没去看恶心他的刘大户,拱手道:“回老大人的话,锦衣卫扣押、拷打刘大户与我无关。此事是锦衣卫自己做的。

      学生知道有人要夺我家的白酒产业,因而以此事诬陷我,特意去找了当日的校尉,请他来给我作证。幸而钱校尉仗义愿意作证,他今日就在大堂外。老大人招来一问便知。”

      “哦?”

      张昭这话说出来,不仅仅是胡溥感到奇怪,连何愈、李道立都面露惊讶之色。

      大堂之外的围观众自是一片哗然,喝倒彩的声音。这难道不是更说明张昭和锦衣卫勾结吗?

      刘大户的弟弟刘公进在人群中,心里感觉不对劲。还可以这样操作?整件事他都清楚。张昭拉锦衣卫的人来作证。这能证明什么?颠倒黑白?

      余冠眼睛眯起来。拉一个锦衣卫校尉来作证,就能堵住众人之口?锦衣卫肯给张昭背书?话虽如此说,但他内心里的信心,忽而有些动摇。

      刘大户愤然的道:“张昭,怎么和你无关。当日村中的乡亲可以给我做证。就是你让锦衣卫把我们带走的。”

      胡溥拍了一下堂木。“啪!”大堂内外之声顿时安静下来。三品府尹官威如此。

      御史李道立插话,吩咐小吏道:“将他带进来。”

      稍后,一名穿着飞鱼服的校尉从人群中走进大堂中。他约二十六七岁的年纪,长得英俊,眉如墨画,双眼炯炯有神。会让人忍不住赞一声“好儿郎”。

      钱宁躬身行礼后,说道:“当日是我的上司胡小旗令我二人到南口村中捉拿刘大户。拷打所得共计约400两白银,全部都归旗中所有。此事卫中人人皆知。张相公和此事无关。”

      他说完后,三名官员对视一眼,难掩惊讶。

      钱宁的话不尽不实。甚至可以说是避实就虚。譬如,命令是胡小旗下的,但去蒋家庄中将他们叫来的难道不是张昭的内管家周大娘?但胡、何、李三人的惊讶不是这个。都是混官场的老油条,谁糊弄得了谁啊?

      他们惊讶的是:锦衣卫真给张昭背书啊!

      锦衣卫都说了和张昭没关系。他们难道还能硬说和张昭有关系?

      这里面存在一个概念偷换。对张昭而言,他怎么可能调动锦衣卫的高层?这是钱宁在给他背书。但,对主审官们而言,他们能知道锦衣卫里的情况?

      而背黑锅的胡小旗难道会跳出来说,“这是就是张昭让干的。”不会的!胡小旗明知道命令是蒋太监府上下来的。宦官们对锦衣卫的影响很大。

      再者,锦衣卫拷打大户搞银子,而且又没出人命,这算什么罪?小的不能再小。

      …

      …

      人群中,一名小厮飞快的往外跑。现在需要侯府出面,找到胡小旗等人把这姓钱的校尉的话给戳破。否则,拷打刘大户就是锦衣卫自己干的。

      大堂中,针对张昭的死局,被撕开一道口子。而这只是开始!

      第六十八章 生员(八)-第二出

      顺天府府衙位于京师北面,对面是府学,东侧是国子监。所以,京城中有句话叫做“南匠北酸”。京城的南面工匠多。而北城就是穷酸读书人多。

      府衙外的顺天府街中,各种茶铺、酒楼林立。这算是时代特色:衙门经济。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23: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