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帝国的崛起》-第3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过段时间,我还是准备把书院办起来。到时候,虎子到书院这里来学习。社学那里的教学质量、进度太差。”张昭考校几句,夸了虎子,吃完饭后,回到卧室里。

      婉儿下午一般是午休后再去管事处处理家务。不过今天她自是推掉。跟着张昭到卧室里。见张昭的茶杯空着,提着暖壶,给张昭冲一杯茶,问道:“二哥,烫不烫?”

      “凉一会儿就好。婉儿,别忙,坐这里吧。”张昭微笑着让婉儿坐在他的书桌前。

      婉儿精明、干练。她这个管家娘子非常称职。十四岁的小姑娘像二十岁女孩子般聪明、能干。有时候又像小女孩般。让他充满着怜惜,想当她的导师。

      婉儿穿着淡绿的对襟褂子,身段婀娜,依言坐在张昭面前,略好奇的看着他。张昭很自然的双手扶着小姑娘的肩膀,在她耳边轻声道:“婉儿,二哥也想和你多呆一会啊!”

      婉儿顿时羞的满脸绯红。一则是被张昭点破心思。二则是被他说的心跳加速,全身血流加速。想起午饭前张昭看她的欣赏的目光。眼波流转,看张昭一眼,温婉的低下头。

      那一眼的风情,就像是江南水乡里荡漾的碧波,沁人心脾,又难以述说。

      张昭微怔,随即苦笑。他给小姑娘电了一下。那一刻的心悸并非骗人。他知道他心中有婉儿的倩影。就好像他出青龙镇回南口村时会想到她。

      运送两千两白银回南口村,并不需要他回来。院试就在十几天后,他正常应该是回京城北的小安镇中。

      但是,他还没准备和婉儿产生炽烈的感情。因为,以他的观点来看,婉儿还是个小姑娘。当然,以明代的观点看,十四五岁嫁人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现在他确实感觉到触电。我现在底线越来越低了啊!

      “婉儿,最近在忙什么?”张昭缩回手,去拿茶杯,倚在书桌边,岔开话题。

      婉儿轻轻的呼出一口气,她也有点紧张,抬起头,精致无暇的脸蛋上还残留着醉人的轻红,说道:“二哥,村里最近来了二三十个流民,吴叔将他们隔离起来。准备等他们身体恢复,招来做工。我上午听朱大娘说里面有户人家很悲惨…”

      张昭听着婉儿的述说,鼓励道:“婉儿,你做的对。人都要有恻隐之心。这是人和野兽的区别。这个年代,天灾【创建和谐家园】,致使这样的惨剧不绝。”

      婉儿微微仰着头,问道:“二哥,你以后会解决这个问题的,对吗?”张昭读书科举,将来肯定要出仕做官。

      张昭摸摸婉儿的头,道:“婉儿,个人的悲剧不可避免。大的社会环境,我或许能想想办法。”饥饿,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他日后若能开海,派人寻找到土豆、玉米、番薯这三种高产量的食物,应该会对饥荒有改善。

      婉儿轻轻的吐出一口气,略过这个沉重的话题。和张昭随意的闲扯几句,嘴角带着微笑。然后关心的问道:“二哥,你什么时候去京城啊?”

      “明天就走。”见婉儿一脸的失望,张昭心中一柔,禁不住伸手将她搂在怀里,温声道:“婉儿,我这次带了两千银子回来。其中五百两用来建设我们的婚房。我这次去京中考取生员,等年后婚房建成,我娶你。”

      我娶你,这三个字瞬间将婉儿轰炸得傻掉。感觉是那样的清晰。哭倒是没想哭。二哥病好后对她一直就很好的。此刻,就是感觉欢喜的想要爆炸。

      张昭感觉婉儿用力的、紧紧的抱着他的腰,埋首在他心口。轻轻的拍拍她的背。上次去京中和李幽聊起方小娘子的事,他就意识到和婉儿的婚事要提前。

      他已经和朱厚照搭上线。接下来,他只要通过弘治皇帝的考验,虽然他还不知道是什么但他有信心通过,然后就可以到东宫中。届时,他会崭露头角。

      这时,他想要“违约”当渣男太容易。他只需要拖着和婉儿的婚事,大把的媒人会找上门。同样亦会有人去劝婉儿给他当妾室,或者离开他。

      然而,他怎么能对一个精心照料过他、爱慕着他的小姑娘做这样的事情?明代的主流价值观或许是娶妻要强强联合,但他是穿越者,这点自信都没有?

      婉儿杏眼里有着如晨露般的光华,仰视着张昭,语调婉转娇柔,低声道:“二哥,你不是想知道我书桌上的文稿写的是什么吗?我背给你听。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这是李白的长干行。读书人家里唐诗宋词的文集肯定少不了。张昭虽然是理科生,但初高中还是学过语文背过古诗的。青梅竹马啊!或许,这是婉儿眼中的这份感情!

      而在他眼中,这是他刚穿越而来,婉儿精心照顾他,和他同甘共苦一起走过的岁月!

      张昭低下头,噙住婉儿嫣红的嘴唇。将她刚刚背到“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的诗句,含到嘴中。

      第五十七章 院试开始。

      京西客满楼中的一幕幕,在随后数日如旋风般传遍整个京城的官场、士林。

      这其中有两个消息。第一,宛平县的士子张昭关于预备役配合募兵制的论述。

      当日,在客满楼中不少人都能识货,何况于浸淫朝政的官僚们?相关的只言片语传出来,引得官员们私下里称赞。当然,士子们的议论就要开放得多。

      张昭这个名字在院试前就传遍京中。这倒是挺符合李幽给张昭设计的“路线”。要给一个大宗师录取的理由啊!

      第二,太子朱厚照对张昭的军略非常赏识,意欲让他到东宫中参赞军务。

      东宫之中并没有设这个官职。詹事府在有太子时负责教授太子,没太子时用于给词臣升迁。太子的意思大概是想要他挂个官职,备做日常咨询。

      至于说太子怎么知道张昭,这种细节没有人会深究。

      …

      …

      十月初的夜风寒冷。府学的李教谕在夜色中坐着青呢小轿抵达小时雍坊的李府。

      片刻后,他在李家子侄的引领下在幽静、温暖的小轩中见到当今的次辅李东阳。红泥小炉煮着茶,炭火熊熊。

      穿着青色文士衫的李东阳舒服的坐在塌椅中,笑着招呼李教谕落座。他对李教谕还是很看重的。寒暄几句后,李教谕道:“大兄,当日你说的话,还有效吗?”

      李东阳的容貌一般,而且喜欢开玩笑,笑道:“彦声,你指的那一句话啊?我答应你的事可不少。”他是少年神童,十七岁就考取二甲第一的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李教谕说的是什么事?

      李教谕无奈的笑一笑,他知道这位族兄的性情,道:“大兄当日答应我若是张子尚能中生员就带来见你。近日京中关于预备役的论述大兄可听说?”

      李东阳悠然的点点头。

      李教谕道:“我以为不管他能否考中生员,大兄都应该见见他。如此才俊,若不能为国效力岂不是可惜?”

      最近张昭在京中的风头很盛,但张昭还是两点一线,来他这里请教时文,再修改再写。他心里很喜欢这样的学生。而以他阅卷多年的眼光,张昭八成通不过顺天府的院试。

      所以,他想来给张昭争取一下。至少给李阁老赏识,张昭不会丧失读书的锐气。

      李东阳就笑起来,说道:“彦声,我且问问你。预备役制度在九边执行,按照张昭的办法,由朝廷全权掌控,你觉得有多少青壮能登记在册?”

      李教谕不解的看着李东阳。

      李东阳轻轻的叹口气,“如今天下的情况,地方上的缙绅兼并土地,隐【创建和谐家园】口。在册的人口、土地正在不断的变少。若不和地方缙绅分权,预备役制度会变成另外一项压在小民身上的恶政。”

      李教谕一知半解,感觉的非常荒谬。但他又知道这位族兄不会骗他。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李东阳微微一笑,道:“当然,这个预备役制度还是要执行的。只是要换个方式。不过,彦声啊,玉不琢不成器。张子尚还需要多磨砺啊!他若不中生员,我见他是害他。”

      李教谕心里松一口气,随即又哭笑不得。他就这样被族兄轻易说服。拱手道:“大兄说的在理。”

      心里想着,回去后和张昭聊聊这个问题。看张昭对此有什么对策。

      …

      …

      清晨的薄雾在阳光中慢慢消散。弘治皇帝给太监、侍卫们、值官们簇拥着从奉天门的城楼上下来,结束早朝往后宫中走去。

      明代的早朝,和电视剧里的绝对不一样。并不是文武百官在金銮殿中朝拜皇帝,然后扯淡、政斗。事实上,只有少数重大的场合,才会有百官在皇极殿中朝参。

      早朝是君臣们都在城楼上下吹冷风。自正统朝以后,早朝都是虚应故事。走个流程。

      真正的议事是天子御驾在武英殿中召见官员们问话,或者在文华殿中开经庭,重臣、词臣们聚在一起议论国政。或者平台召见。或者在乾清宫暖阁中召见。

      所以,从制度上可以看出来这种设计并不合理。当皇帝勤政时,帝国中枢会得以有效的运转,君臣面议。而皇帝懒惰时,就只能靠文书来维持。

      弘治皇帝下早朝后,并没有急着去处理政务,而是先回到乾清宫中,召见了锦衣卫指挥使牟斌。

      牟斌约四十多岁,年富力强的模样,穿着斗牛服,跪拜在地,朗声道:“臣牟斌参见皇爷。”

      弘治皇帝坐在高台上,伸手示意,“平身。卿可知京中近日关于童生张昭的传言?”

      牟斌站起来,躬身回话道:“臣知道。”同时,脑子急速运转。他管什么张昭、李昭,他首先要确定的是天子的态度!牟指挥使虽然不喜欢搞事请,只知道榨压富户。但基本的做官技巧还是知道的。锦衣卫是天子爪牙!

      弘治皇帝沉吟道:“你去查一查这个人。”

      太子已经在他面前提过,想要张昭到东宫去担任个官职。这种小事,他不至于拒绝儿子。

      不过,他肯定要先对张昭做一个了解。东宫都是他精选的班底。听太子说,张昭为今科的院试拒绝招揽,这倒是令他心中有些好感。一般人恐怕会立即答应吧?

      这个童生颇有见识啊。

      牟斌干净利落的弯腰行礼,“臣遵旨!”

      …

      …

      张昭和婉儿定下约定后,返回到城北的小安镇,回复两点一线的生活。时间飞快的流逝,京城中院试的氛围一天天的浓厚起来。转瞬便到十月初九。

      临近考试,府学附近的客栈都是爆满。初九下午,张昭便带着准备好的考篮,和长随张泰平一起住到李教谕家中。他本来是想住客栈,他的性格是不喜欢麻烦人。但李教谕早前问起,他无法推却其美意,只得答应下来。

      此时,李教谕被抽调为阅卷官,早就住进考场中。

      吃过晚饭,张昭早早的睡下。张泰平给他当人肉闹钟。凌晨四点时,和李幽在李教谕家的门房汇合,与李家族学中的几名童生一起,一行十几人提着灯笼前往设在府学的考场。

      弘治十三年秋,顺天府院试开始。

      第五十八章 考场中

      北直隶顺天府下辖7县5州。仅仅是京师就有两百万人口。张昭和李幽等人在考鹏前等待搜检时,看到黎明前的夜幕中,乌压压的一片士子。

      张昭检索着记忆。这院试时的人数比府试还要少。四月份的府试人数至少多三成。

      李幽心中有底,和一帮李家族学中的同学谈笑风生,一张冬瓜脸上全是笑容,在人群中,扬声道:“我听闻今科何宗师有意考校士子文章,估计曹家大朗要夺魁。”

      人群中有人搭茬道:“李子远会让于人后?这可不像你的风格啊!”李幽在宛平县的童生当中算是名人。大部分人都认得他这个少年神童,又屡次不中的童生。

      “哈哈!”

      李幽立即反唇相讥,气氛在紧张中带着活跃。张昭默默的听着,闭口不言。

      重上考场,而且还是古代的科举考场,紧张倒不算太紧张,但多少还是有点压力!就算买下名额,但谁知道会不会出变故呢?这关系他未来的路!

      以生员的身份立足东宫,还是以童生的身份立足,这其中的难度、前途天差地别。

      更何况他还立了一个fg:考中生员就回去娶婉儿。这要是在电影、小说里,他八成是要挂掉的。

      …

      …

      随着龙门处衙役们的搜检,很快就到宛平县的士子入场。搜检入场后,就见考场的公堂前坐着一排官吏。分别是主考、提调官、监考官等考务官。

      李教谕作为判卷官亦在这些官员中。

      居中的一名官员,年近六十,须发皆是半白,想必就是北直隶提学何愈。另有一名中年官员在何宗师的副手,应该是正三品的顺天府府尹,胡溥。

      一名书吏唱名道:“宛平县考生张昭,禀生黄全素保。”

      张昭穿着青衫,头戴四方平定巾,器宇轩昂,仪表出众,躬身向何宗师行礼,领取试卷。按照考号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闭目养神,等着考题下发。

      而张昭走后,他身后的考官们则是小声议论着。近日席卷京师的舆论,考官们就算身在府学中“闭关”—主要是为防止考试请托,怎么可能没听说过呢?

      一名老教谕笑道:“以此子的仪表,若是文章水平够,上殿试少不得要点一个状元。”国朝的状元,是要看脸的。这代表着朝廷的威仪。

      李教谕心中不满,这话略有些轻佻,说道:“这说的是什么话?国朝取士以才,哪有以容貌论的?张子尚若能到殿试中写策论,天子自会明察。”

      众人就笑起来。谁都知道张昭师从于李教谕。

      何大宗师轻轻的咳嗽一声,终止下属们的议论。眼底的目光闪烁着,想着他的心事。

      这场考试不糊名。希望拿到名额的那五个考生机灵点。否则,他还要大费周章搜卷。

      …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07: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