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多谢!”张昭心里出一口气,神情平静的将契约收到袖袋中,再对二楼的长宁伯拱手一礼,“谢伯爷主持公道!”
客满楼中众人在此时,寂静无声。看着张昭的表演!每个人心中都感觉到很荒唐。
这算哪门子公道啊,张少爷?明明是你在欺负董家!
此刻,青龙乡、京西的食腐动物们心里都有些不自在。很明显,日进斗金的白酒生意和他们无关。谁要是再为难张昭,那就是和长宁伯过不去。董家就是榜样。
而来“看戏”的客商们看向大堂中的少年,心中多了几分钦佩。有一个长久的供应渠道、厂商,他们这些人的利润也有保障啊!
墙角处,刘同学颓然的坐在椅中,“唉…”长叹一口气,不想说话。结束了。这场戏,没看到他想看的。
余冠用力的咬着嘴唇,低声道:“先前的那个计划停掉吧。”张昭有长宁伯这个门路,他再去针对张昭那是找死。
王同学点点头。
…
…
董朗胸膛起伏,激动难言。局面,被子尚兄扭转过来。而且,成了他一直都想要的那样!
他大伯他们损失两千两银子,已经伤筋动骨。他这一房可以彻底摆脱董家!
董朗意气风发的看一眼对面的董原。此刻,他这位堂兄已是脸色灰败。双手在不断的颤抖。显然,他已经明白,花天酒地的奢华生活将离他远去。
张泰平小脸上笑容绽放。和他相同的,还有几名随行的张家雇工。
陈康则是神情狂热的看着张昭。少爷牛逼啊!
他很聪明,在短时间已经想明白张昭对这件事的策略。显然,张昭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用商业手段解决。而是,准备动用政治力量去解决。从这个角度而言,董家算个什么?
至于说美中不足的,便是少爷将那张五粮液的酒方叫出去,这太可惜。其价值未必逊色于二锅头。但是,正如少爷教导他的: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
…
大戏落幕。尘埃已定。张昭还在和长宁伯对答,说几句结束的话,便算完成。
长宁伯新得酒方心情大好,至于说欺负董家,他根本没放在心上。微笑着道:“张童生,我当日听你说平北虏三策,还以为高见。那知只是空谈。数月前,朝廷允许九边募兵,你有何高见?”
正事谈完,他纯粹的只是和张昭叙旧,还带点调侃张昭的意思。
第五十一章 京西少年(五)-预备役
长宁伯的“打趣”并未避讳,而是当众说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表示亲近的意思。
长宁伯周彧活了六十多岁,在政治上没有建树。这些上位者的小手段,他还是很精通的。
客满楼中所有人都看向张昭。这倒不是众人都对北虏、军事的话题感兴趣,而是长宁伯的身份最高,他和张昭的对答不结束,其他人不好离开。
张昭略一思索,准备回答。
他当然知道长宁伯不是“问询”,只是闲谈而已。所以,他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他无需长篇大论。第二,他又需要在短短的几句话内,言之有物。
和长宁伯当面交谈的机会,能把握还是要把握。一个是可以给外人留下他和长宁伯关系很好的“假象”。另外,则可以给长宁伯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始终是一张牌。
作为一个穿越者,张昭在内心中始终没有给国朝顶级勋贵长宁伯周彧以尊重啊!他始终将其当做棋盘中的棋子。
张昭朗声道:“募兵是大势所趋。最好还要辅以预备役制度。”
周彧心中微微一动。他总是能从张昭嘴里听到新词语。疑惑的问道:“什么是预备役制度?”他可是很清楚当今天子对北虏之事的重视。他的封侯之愿啊!
张昭成功的引起长宁伯的兴趣,侃侃而谈:“这是前朝旧制。譬如秦朝时,每个男子成年后都需要到县中服役一个月,以适应军伍生活。而两汉时,有‘非教不得征’的制度。隋唐时的府兵制度。”
他当然更想说现代化的预备役兵制度。列出个一二三四。但他此时举古代的例子会更恰当。
周彧读书不多,有点懵逼。张昭只说个大概,他哪里知道秦汉、隋唐时预备役制度怎么执行的?但有这个概念就足够不是?他回头给天子念叨念叨。没准能封侯呢?
站在长宁伯旁边的林师爷实在忍不住。这小子在忽悠伯爷。再者,他对张昭诡谲的行事作风看不惯。踢董家出局就好,何必还要别人赔上两千两银子?
林师爷呵斥道:“足下又在妄言天下大事!本朝如何没有这个预备役制度?太祖设卫所、军户,不就是藏兵于民吗?”
卫所?张昭心里就呵呵。明朝的卫所到明中期早已经烂透。天下有识之士早就看到。这师爷还用这来回应他。不是读书读傻了,就是心坏透了。
明太祖的政治、军事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康麻子评论说:“治隆唐宋。”这并非虚言。但他一样有着缺点,或者叫历史局限性。譬如:卫所、军户。
卫所在明初期确实让国家减少财政支出,养活百万大军。同时,起到稳定国家政权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卫所就开始糜烂。
卫所屯田以自养。最后,军户都在给卫指挥使们种田,变成职业农民。嘉靖年间席卷东南的倭寇,将这一制度的缺陷血淋淋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而军户设定更是奇葩:父死子继,世代为兵。众所周知,名将都是偏爱良家子当兵。试想,这样的兵源又如何能有战斗力?结果是明朝只有边军堪用。
诚然,任何制度都是适应于当前的情况。随着情况的变化,制度必须跟着变化。这无须说开国时设卫所是制是错误的。关键在于,后世的继位者要敢于变。
正所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从张昭的角度去看,卫所、军户必须要废除。换成预备役制度就很好。
…
…
被林师爷置疑,张昭傻了才和他搞辩论。他在大学时就知道靠辩论无法说服对方。当即,呵呵笑一声,拱拱手。
见张昭“服输”,林师爷得意的嘴角翘起来。傲然的轻哼一声。
长宁伯周彧此时是意兴阑珊,感觉有点空欢喜一场。这个张童生徒有其名啊!
就在这时,二楼正对大堂的一个雅间中走出一名中年男子,对张昭拱手一礼,沉声道:“还请这位兄台说下去。”
这中年男子面白无须。明代可不流行刮胡须。这面相特征太过于明显。而且青龙镇离京中不过70里。其身份不言自明。客满楼中的众人瞬间安静下来。
楼上是哪位贵人在此?
张昭觉得有点蛋疼。他只是和长宁伯扯几句而已。竟然引出这个变故来。这太监背后又是谁?更大的太监、藩王、皇室?
张昭脑中飞快运转,他不说点干货怕是没法过关,但抨击祖制的话就不必说。谁知道包厢中的人是什么态度呢?转过身来,从容的阐述道:“
所谓预备役制度,是因为国家不能每时每刻都维持着庞大的军队。只能保留精兵。而等待全面战争时再做动员,征召。所以,这要求藏兵于民。
那么,这就衍生出两个问题。第一,适龄的青壮是否登记在册?这决定战时国家的动员速度、能力。第二,登记在册之后,如何训练他们?由谁来负责训练?
登记的事情好说。关键在训练。绝不能允许乡绅、豪强们来训练各地的预备役军队。而是要由退伍、伤残回乡的老兵担任基层军官,由国家指派武将来训练。将这支军队牢牢的掌握在国家手中。”
如果由乡绅们来练兵,那就是团练武装。会造成事实上的地方割据!不到王朝末期,这绝对不允许。
张昭现在说的就是现代预备役兵制的东西。说完后,拱手一礼,站立在大堂中。
在场的众人,只要有点见识者都会明白张昭说的东西的价值。只要架设好这个体系,届时朝廷一声令下,数百万大军汇集。以此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需要解决。
而于九边的情况来说,确实如张昭所说,用这个制度辅助募兵制才是最佳的选择。以募兵为常备,当北虏来袭时,立即动员边地府县的青壮,保境安民。
届时,不解决这些军队,蒙古人还敢像今年这样肆无忌惮的长驱直入吗?绝对不敢。
“好!说的好!”张昭停下后,二楼雅间中传来一个男孩的声音。然后,就见两名太监簇拥着他走出来。
他约十来岁,眉细脸长,皮肤白皙,穿着水蓝色的绸缎服饰,身上用度俱是名贵,看着张昭,热切的道:“你就是张昭?可愿意到我这里参赞军务?”
第五十二章 京西少年(完)
突然出现的少年,吸引着全场的目光。
客满楼中寂静无声。众人都在打量、猜测这位贵人的身份。脑子好使的人已经猜出来。
能用得起太监的权贵,无非只有那么几类人。首先,大太监家的孩子可以排除。其次,明朝的规矩,藩王成年后就得去就藩。这少年要么是进京参拜的藩王之子,要么就是皇帝之子。
而当今天子只有一个儿子:太子朱厚照!
张昭脑子里一转,对比朱厚照的信息,大致就有一个判断。朱厚照喜欢兵事。藩王的儿子要是敢喜欢军事,当大明的御史们都是吃素的吗?
…
…
二楼斜对面栏杆处的长宁伯差点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位小爷怎么在这里?不过,他被少年看一眼,知道其不愿意泄露身份,便识趣的没出声。
但心中的懊恼怎么都忍不住。
他以为张昭是徒有其名。但是张昭这番话能打动这小爷就是成功啊!再看看身边的林师爷,顿时觉得此人水平不行。
林师爷久在京中混,察言观色的本事一流。他只看长宁伯的表情就可以猜出对面的少年的身份。然而,长宁伯看他的那一眼,却是让他心都凉了。
你说,我好端端的鄙视这张童生赶什么?这下被打脸了吧?关键是被打脸还是没人关注我啊!
此时,他心里恨不得代替楼下的张昭答应下来。舔权贵,哪里有直接舔太子有前途啊?
…
…
二楼的雅间中,还剩下几名太监,正凭窗观察着楼下的动静。
刘瑾刘公公赫然在座。
先出去问话的是张永,后面谷大用、魏彬跟着太子出去。雅间中,还剩有几名宦官。其中一人小声问道:“刘公公,这小童生会接受小爷的征召吗?”
明宫的规矩,称太子为“小爷”。
刘瑾笑眯眯的看此人一眼,“老马,把你那小心思收起来。小爷决定要的人,咱们这些奴婢当然是要支持。”
未来的八虎之一,马永成连忙弯下腰,笑呵呵的道:“刘公公说的是。”
刘瑾目光投向窗外。不是老蒋说,他都不知道他和张昭见过一面。而看此子和长宁伯的对答,还是很有上进心的。还有对那小商人的手段,颇有心机。他不信以张昭的水平猜不出小爷的身份。
大明朝有谁会拒绝太子殿下的招揽?
所以,答案不言自明。
…
…
二楼的少年,贵气逼人。这并非说朱厚照有什么王霸之气。而是,他身边三名太监簇拥着。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客满楼中的某些“观众”内心中已有模糊的猜测,只是还不敢确定。
站在原地的陈康手轻微的颤抖起来,心中的欢喜难以言喻,心脏砰砰的跳动。等待着自家少爷的决定。
他原本只是个聪慧、机敏的乡村少年。但他给张昭言传身教数月:排除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就是再诡谲,那也是真相。国朝的太子按理说事不可能出现在京西的。但二楼站着的,除了当朝太子还能是谁?
“少爷应该会答应吧!一个二锅头的生意就引来各方觊觎。少爷费心思布局、设计。若是有太子殿下入股,根本就无惧这些风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