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明帝国的崛起》-第1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排版,且没有标点符号的文集,看得张昭一阵阵的头大。

      譬如收录的当年的探花如今的“储相”王鏊的一篇文章,“惟学而不求诸心,则昏而无得于己。盖学贵乎思也。不然,宁能免夫罔之失哉?”

      他看半天难以体会到其中的精妙。这如何做八股文确实需要老师教。能自己揣摩出其中门道的,那都是天才。

      张昭叹口气,看着窗外的田野、村庄,目光依旧坚定。

      理智的判断:他的科举之路肯定不顺畅,无法像明朝的神童或者明穿前辈们那样快速“升级”、“通关”。指不定,他几十年都难以通关。范进兄就是例子啊!

      但是,他还是想试试。

      其一,不试试如何甘心?他穿越而来,就定下科举的目标,如今障碍清扫完成,就等着考试。总不能事到临头却放弃吧?

      其二,明朝是一个等级社会。功名之路并非一蹴而就,不同的功名对应着不同的特权。

      且先不管他多少岁能考取进士,总得先成为秀才。拥有一个出身,再做其他事都容易些。这是基础。

      他今天先回南口村,明天再去青龙镇明理书院潜行读书,准备院试。余夫子肯定不会拒绝。

      …

      …

      时间略微往回一点。张昭在京城的第二晚。青龙乡刘家里,东刘村中。

      位于村中的刘大户住宅是一处青砖黑瓦的院落。四四方方的铺陈开,占地数亩。

      夜幕之中,屋舍里灯火点点。

      偏院的花厅中,白白胖胖的刘大户正招待着一名青年饮酒。这青年穿着蓝色的长衫,脸有点窄,眼睛珠子总是在动,显得很油滑。看起来是个难缠的角色。

      刘大户举杯和青年碰一杯,眼神殷切,问道:“方差役,你打听的如何?”

      叫方差役的青年嘿嘿笑道:“刘员外,我既然来这里吃酒,当然是打听的明明白白。张昭在吓唬你。他得罪徐郎中的事情确凿无疑。你大可放心。”

      差役在明代指的是在衙门里当差的人。通常的身份是捕快、衙役等。

      刘大户顿时感觉心中舒畅,拍手排在椅子扶手上,恨恨的道:“td。那小兔崽子竟然敢唬我?”以明代的信息传递水平。十几天的时间,刘大户就打听清楚,算是比较快的。

      发泄般的骂几句,刘大户自得的一笑:“乡中那些人还在迟疑,这块肥肉合该我吃掉。方差役,户书那里还要你帮我美言几句。”

      县衙中设六房。其中户房主管全县征收税银,交粮纳税等事务。户房里文吏的头目雅称便是“户书”。刘大户是刘家里的粮长。秋税在即,他要在这上面做文章。

      张昭这小子害得他丢脸,他不仅要吞掉张家的田地,还要整得张昭脱层皮!

      方差役一听就知道刘大户的打算,喝着美酒,笑道:“李户书那里要什么美言?你又不是不知道,他喜好美色。你送他一个俏丽的丫鬟,什么事不好办?”

      刘大户脑中闪过张小娘子的容貌,眼睛眯起来,轻轻的点头。

      …

      …

      七月中旬,初秋的清晨有着淡淡的薄雾。婉儿在门口目送虎子背着书包消失在村落中,返回院落中。

      院中的屋檐下堆满着晾晒、装袋的粮食。秋收已经结束。

      “小姐,你早饭吃什么?”周大娘从厨房里出来,笑呵呵的问道。她近来心情舒畅。丈夫得到少爷的重用,管着张家外事。且少爷要远在通州的大儿子回来做事,在她面前尽孝。

      婉儿随口答道:“稀饭、煎鸡蛋吧。”回到后院的正房中。

      房间被她收拾的整齐、干净。二哥书桌上笔墨纸砚陈列。还有一本二哥给她写的用来打发时间的武侠小说,《越女剑》。二哥不在家的这五天,她都看过两三遍。

      寂静的秋日上午,村落里的声音遥遥传来。婉儿轻轻的抿抿嘴,有少女在春天时淡淡的忧愁。

      二哥走之前的那几天,每天晚上都会抽出时间教她认字,陪她说会话,讲讲志怪故事。这些变化是那日吴叔找她汇报冬日时要在门前的荒地建房子开始的。

      父亲留下来的话她怎么不知道呢?那将是她和二哥新婚后的住处。显然,二哥知道了呀!

      她很早就知道,她将来要嫁给二哥。母亲临去时要她照顾好二哥。她这些年一直是这么做的。只是,前些时日二哥病好后,就是二哥在照顾她。

      “二哥…,他…怎么想的啊?”婉儿捂着脸,感觉脸上有点烫。她有点想问二哥,却羞涩的问不出口。

      此时,她分不清她心里是将二哥当兄长还是当做丈夫。两者的区别是怎么样的呢?只是知道二哥离开后,晚间快乐的日子不再,生活也变得无趣。

      少女情怀,于清秋时节,含苞待放。

      周大娘送早餐进来,见里屋里小姐又在少爷屋中“睹物思人”,慈爱的笑一笑,心里明白,喊道:“小姐,来吃饭吧。”少爷和小姐如今都长大了啊!

      …

      …

      将近中午时分,张昭的马车抵达南口村。这倒是引得不少村民议论。南口村中还没有人富裕到有马车。

      婉儿正在前院里和邻居王大娘说话。以张昭的家境,村民们不会对他和婉儿恶语。所以网文中常见的打脸套路是不存在的。正说话间,就看到张昭从马车上下来。

      婉儿情不自禁的站起来。早上一直想的各种思绪全都抛开,轻快的情绪填满心间,欣喜的道:“二哥,你回来了!”

      张昭见婉儿迎出来,笑着道:“婉儿。”摸摸小姑娘柔顺的秀发,对闻讯出来的周大娘道:“把我从京城买来的东西都搬进去。”交代好,回到屋中休息、喝水。

      婉儿笑颜如花,跟着张昭到后院里,从仆妇手中接过水盆放在半桌上,好奇的问道:“二哥,你怎么去京城了?你不是带着陈康去青龙镇吗?”

      张昭洗把冷水脸,洗去旅途的疲倦,坐下来喝茶,道:“后面去京城办点事。把书院的事情解决了。今天回来先休息下。明天再去书院。哦,光顾着和你说话,婉儿,我给你带了小礼物。”

      从贴身的口袋里拿出一支做工精巧的银钗,笑说道:“婉儿,先将就着。等以后二哥给你买更好的。来,二哥给你带上。”

      婉儿“呀”了一声,漂亮的杏眼变得明亮,问道:“二哥,这得多少银子啊?”说着话,微微蹲下来,任由张昭将银钗插在她乌黑如云的发髻中。

      张昭就想笑。问完银子,不得“教育”他别乱花钱才是婉儿的风格吗?果然,小姑娘也爱美啊!帮婉儿戴好银钗,问起这几日他不在家中的情况。

      两人正说着话,周大娘快步从外面进来,“少爷,小姐,不好了。刘老爷又带人来了。”

      第二十一章 恶客上门

      张昭微微蹙眉。

      他刚从京中回来,本来心情就微微抑郁。在明中期,无法快速科举通关进翰林,这自然让人很不痛快!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还要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头去苦读。这更令人郁闷。

      偏偏此时,这个刘大户再来“袭扰”。

      明代不是汉朝,特别是京师这一带,很多事情不是论武力,而是论“王法”。穿越者谁会把乡间的一个大户当回事?然而,刘大户两次上门来。

      婉儿正言笑晏晏的和张昭说这几天分别后的情况,也不欢迎刘大户到来。见张昭皱眉,清声道:“二哥,他怕是知道你前几天是吓唬他的了。”

      张昭晒笑一声,道:“婉儿,走吧。正好把这件事了结。”

      他原本就没打算让刘大户好过。按照计划,这事应该是等他和徐郎中“和解”的消息传开后再处理。那样会很轻松。但既然刘大户找上门来,那择日不如撞日。

      周大娘看着两个小主人,心里却是很担心。几天前少爷是吓唬刘老爷的?那可怎么办?

      …

      …

      张家前院,花厅内。

      再次登门的刘大户依旧是大马金刀的坐着主座中。依旧装模作样的拿着他心爱的紫砂小壶喝茶。依旧是奴仆六七人,外加长随、账房。

      另外,还有同来的方差役,并四个拿着绳索张牙舞爪的白役。个个神情傲慢。

      院落里,正在家里做事的几名仆妇神色惶惶,胆战心惊,这个架势谁不怕呢?

      此时,农忙虽然结束,但田地还是要照料。张昭的管家吴春时并两个长工都不在家。

      刘大户看看从花厅后出来的张昭、婉儿。胖胖的脸上露出讥讽、矜持的笑容,“张家小子,没想到我又来了吧?县城里的消息,我都已经打听清楚。你当众得罪了户部徐郎中,真以为能遮掩的过去?”

      张昭神情平静的“哦”了一声,也懒得去和刘大户解释什么。这才两三天的时间,他和徐郎中“和解”的消息还没扩散。

      实话说,张昭现在心里很不耐。他的目标是走科举、仕途、中枢这条路,谁耐烦和一个乡间的大户斗智斗勇,纠缠?用网文的术语讲,这叫拉低逼格。

      “那刘员外想要怎么样?”

      刘大户斜张昭一眼,目光由上打量到下,很不屑。他实在搞不懂张昭哪里来的底气这样和他说话?

      要说张昭读书读傻了,上次来的时候明显不是。这是个明白人。莫非是他昔日横行乡间的威名,这小子不知道?

      刘大户的长随上前半步,嗤笑道:“张小子,你问我家老爷想要怎么样?上次来索要你家的十亩地你不许,这次可就不止十亩,而是要二十亩。”

      婉儿穿着长裙,身段修长、婀娜。十四岁的小姑娘容颜俏丽娇美,翻个白眼道:“你想得美。”

      她是张家的管家娘子,向来是精明强干,内外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上下人等都很服她。但是,在二哥面前,她心情不自觉的放松,流露出小女孩的神态。

      婉儿聪慧,见识明断。刘大户在青龙乡中确实很威风,兼并了很多人家的土地。可这又怎么样呢?二哥一回来就告诉她,书院的事情已经解决。

      这刘大户怕是还蒙在鼓里而不自知。只是不知道二哥要怎么打发这帮“恶客”。

      “呵呵,这位就是张小娘子吧?果然是个十足十的小美人。”说话的是正在花厅中溜达的方差役。

      他穿着一身标准的明代衙役装:青色箭袖,腰间裹着红裹,带着平定方巾,帽檐上插着羽毛。嘿嘿一笑,贪婪的打量着婉儿,“我们今天是来收税的。”

      …

      …

      就这说话的功夫,张昭的前院,不断的有南口村的村民进来,看向厅中的“交锋”。

      刘大户作为本地的粮长,带着差人来村中收秋税。消息传出去,立即就引得村中震动。谁不想听听今年秋税是怎么个章程?

      方差役瞥一眼院中的村民,继续道:“张小娘子,县尊已经发下牌票,开始征收今年的秋税。刘员外是本地粮长,你家秋税加耗多少,还不是刘员外说了算?

      你哥哥还不是秀才相公。皇粮国税还是要缴的吧?不卖地还能如何?怎么是我们想的美?”

      这里额外说一句明朝的基础架构、税收制度。明朝的基层最低一级便是到县。所谓的皇权不下乡。地方上靠的是自治。设立:里长、老人、粮长,分管行政、司法、税务。

      粮长通常都是以本地大户充任。刘大户担任刘家里的粮长自然是实至名归。而他也没少在其中上下其手的捞好处。

      国朝的税粮,正税是三十税一。这是固定且不能更改的。地方上的猫腻在加耗中。而作为粮长,只需要把加耗征上来,具体谁家多缴谁家少缴在其权限内。

      这就是刘大户想要“拿捏”张家所在。不听话就让你多缴“加耗”,你受得了吗?

      方差役这话说的厅中的随从并几个白役纷纷嘻嘻哈哈的出声吆喝。

      “小娘子,别心存侥幸,早早从了我家老爷才是。”

      “哈哈。张小子,我们家老爷看中你家的地,你还跑得了?现在县里的黄册上,你家二十亩地全是上田。早点卖掉吧?不然缴税能压死你。”

      “你们要是不听话卖地,今年冬天县尊修河堤,张小相公肯定是要去河边走一趟。届时不小心失足落水,那很正常。真以为我们是吓唬你吗?”

      »ç»°£¬³°·í£¬¶²ÏŵÄ˵´ÇÆËÃæ¶øÀ´¡£ÆäÖеÄÇ¿ÊÆ£¬Î޳ܣ¬µßµ¹ºÚ°×£¬ÄÇÊDz»±ØËµµÄ¡£

      …

      …

      吴春时带着两名长工脚步匆匆的从田野里赶回来,到家时,张家的前院被塞的满满当当。

      他挤到前面去,正好遇到摇头叹气的村中长辈张四伯。张四伯对吴春时摇摇头,“小吴,你家麻烦着。”

      吴春时嗯一声,心里打鼓,腿有点发软,但还是走到厅前,“少爷,小姐,我回来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0 0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