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张昭眼中锐利的眼神一闪。很明显,余夫子根本没把他精心准备的“东西”当回事。
“先生,徐郎中在户部做事,每日接触的都是各种数据,如果能够将数据归纳,分门别类的呈现给上官,必得重用。学生进献的就是这种统计之法。好与不好,还望先生给徐郎中一观。结果好坏,学生都愿意承担。”
余夫子看张昭一眼,神情微微不快。但他并非强势的性格。否则不会致仕还是六品工部主事。
“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
张昭拱拱手,道:“学生就住在青龙镇中等候先生消息。”说罢,离开小院。
刚出小院,长随陈康便上前来,探询的问道:“少爷…”
张昭神情平静,看不出任何端倪,对院门前来看热闹的书生点点头,再对长随点点头,“走吧。”
他和余夫子的对答,有点用力过猛了。但是,谁又想到余夫子是这么个态度呢?
他给的统计法虽然比不得专业的会计师。但是柱形图、饼图,表格,大数据,统计原理这些技巧全部写的清楚明白。他相信,任何一个长期搞数字统计的人接触到这卷纸都会动心。
所以,他不得不态度强硬一些。他得罪徐郎中的事情已经在扩散,在南口村居住时就有刘大户上门试探。再拖恐怕会有大问题。得罪余夫子一些,他就顾不上了。
当然,他研究过小张昭脑中余夫子的事迹、性格、处境,他有八成的把握余夫子会把东西递到徐郎中手中。
…
…
“情况如何?”有人低声说道。
看着张昭消失在书院门口,来看热闹的一帮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里面情况如何。实在是从张昭的神态举止看不出任何端倪。
余冠冷哼一声,道:“这还有什么说的?夫子定然是拒绝他。否则的话怎么可能不留他吃饭以示安抚?”
刘同学冷笑着道:“尚宾兄说的在理。”他的冷笑自然是对着张昭的。
一帮书生想想也是,就准备散去。这时,小院里的一名小书童出来,环视众人,最终目光落在余冠身上,道:“老爷叫你进去。”
余夫子的贴身长随自然不是门口的秋哥儿。否则,哪有外出时还将秋哥儿留在书院里看门?这名约十岁的书童小叶才是其长随。
余冠惊讶的随着书童进去。他身后汇聚着的约十几名学生一样非常的奇怪。这是怎么回事?
…
…
书房中,余夫子余籍手里正拿着张昭写的几页纸张翻看,忍不住的惊叹。
张昭的态度不好,但是话还是有些道理。万一这些东西被徐贵看重呢?他其实还有仰仗徐郎中的地方。不说别的,书院里再多出几个过县试的童生也是一件舒心的事。
可这一翻,就停不下来。
他是做过工部主事的人,对数学、统计这些事一样有所涉猎。张昭给的统计法,用的明理书院的开销数据。当然是假设的。但是,一份份的图表分门别类的列出,清晰明了,看得赏心悦目。
他只需要翻到最后一页,一眼看去,就知道书院那种开销是大头,那个地方可以改善。这种统计法。徐郎中必然会心动。而所带来的回报也会很丰盛。
余冠走进来,躬身行礼,“二叔。”人前,他称呼族叔为“夫子”、“先生”,在私下里自然是喊二叔。
余夫子“嗯”一声,将手里的纸张放在桌面上,问道:“我刚听小叶说,张昭刚才在前院和你们斗嘴,宣称他得到长宁伯的赏识,这件事是真是假?”
余冠本不想灭自己志气涨他人威风,就像他刚才嘲讽张昭的,别人给你一张名帖就是赏识吗?但是,张昭刚刚当众闹得众人皆知,他又不想在族叔这里失分,如实的道:“当日在客满楼中,长宁伯的长随给了他一张长宁伯的名帖。”
余夫子微微皱眉,半响,轻轻的点头,“你去吧!”可惜了啊,这份功劳还真抹不掉张昭的。
余冠看一看书桌的纸张,直觉告诉他那应该是张昭的东西。他感觉仿佛抓住点什么。不会又被打脸吧?二叔真的会“原谅”张昭?
第十七章 兴趣
从书院里出来,午后的阳光从疏密相间的树叶间落下来。张昭习惯性的抬手想要看时间,恍然回过神这里没手表。心里紧绷的神经慢慢的松下来。
“陈康,走吧,我们吃饭去。”
陈康很机灵,见张昭刚才没回答他,估计里面的事情办的不大顺利。跟着张昭离开明理书院。
张昭顺着青龙镇中的主道走过客满楼,到董氏布店中。询问掌柜,得知董朗的去向,派长随去请他在客满楼中吃酒。半个小时后,董朗匆匆赶来。
他正在家里苦思。
董朗还是那副胖乎乎的形象,一身精美的蓝色长衫,手里拿着折扇,在店小二的引领下到客满楼二楼的雅座中。笑呵呵的道:“子尚兄,这是那阵风把你吹到镇里来?”
张昭正执壶自饮,明朝的酒度数比较低,他在这里等了一会儿,开玩笑道:“看来元明兄消息不灵通啊!”说着话,吩咐店小二整治酒席。
董朗神色微微诧异,坐下来,饮酒闲聊,“近来家里有点事,烦心的很。哦…,你去了书院?”他前些天一直在帮张昭散布长宁伯赏识他的谣言。
张昭只留陈康在雅间中服侍,喝着酒,将中午明理书院一行的事叙述一遍。
董朗道:“嗨,子尚兄,你和余冠计较什么。他仗着从小读书的基础好,在书院里横行,呵呵,真有本事。都二十多岁还没进学,能有什么前途?”
这话说的就很明白,看来平常没少受气。说完,董朗看看陈康,见张昭没表示,压低声音道:“子尚兄,你通过余夫子进献统计之法给徐郎中有些草率了。”
张昭“哦”了一声。
董朗斟酌着道:“按理说【创建和谐家园】不言师之过。子尚兄你觉得余夫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余夫子看着性情温和,教书娱情。但他宦海几十年,早已是个老官僚。
他早就离开书院帮忙家里经商,见过这世道的黑暗。如果统计之法真的有张昭说的那么有用,那余夫子不是没有据为己有的可能。余夫子固然是致仕,但他还有兄【创建和谐家园】侄!
张昭笑笑,“所以呢?”
董朗脑子里电光一闪,看着张昭,惊讶的张张嘴。所以,张昭得到长宁伯赏识的事,书院人人皆知。这样一来,余夫子敢贪墨张昭的东西?
十天前就能想到这一步,这未免太恐怖了?董朗举起酒杯,苦笑道:“子尚兄,在下佩服!”
陈康站在一旁斟酒,恍然大悟:“他还在担忧。但其实少爷事情已经办成。怪不得开始要和那白脸书生斗嘴。”
张昭知道董朗想多了。十天前他哪里料得到余夫子的反应。今日“撩拨”余冠才是事先做一手准备。不过也算是因利是导。微笑道:“我这几日要住在青龙镇中等消息。元明兄可知镇中哪里有房屋买卖?”
不仅仅是现在要住几天,等解决徐郎中的事后,他还要回明理书院读书。这种情况下,再住书院里的四人间“宿舍”肯定不合适。
董朗拍着胸脯大包大揽,“子尚兄,这事简单。包在我身上。”
十天前在这酒楼中见面,他决定和张昭交往。因为,张昭的染料配方是他改变在家族中处境的契机。而此时,张昭所展示出来的能力,他很佩服,他愿意提前“投资”。
…
…
张昭在青龙镇中“奔波”时,内廷银作局蒋太监在皇城中去找休沐的刘瑾。
明朝的京城的布局,分为三重。宫城(故宫)、皇城、内城。当然,到嘉靖年间会额外在崇文门外修一座南城,成为京师繁华之地。
皇宫之中,居住着皇帝、后妃、皇子等人。而侍奉的太监们则是住在皇城中,给皇宫里的贵人们提供各种服务。对应的机构就是内廷二十四衙门。
蒋太监早早的和刘瑾约好在东华门外的廊房里见面。
银作局位于宫城的西南角,出西华门往南即是。蒋太监不想横穿武英殿和文华殿前的广场,只能往北绕个大圈子,于午后两点许抵达东华门外的廊房中。
»¤³ÇºÓÉϲ¨¹âôÔôÔ¡£Á½¸öС̫¼àºòÔÚÃſڣ¬¡°½¯¹«¡£¡±
蒋太监微微点头,进门后,就见刘瑾正在椅中喝茶,一身绸缎长袍,鬓角略微显白,笑呵呵的见礼,“刘公公。”
刘瑾眼皮动了一下,道:“老蒋,你来了。坐。你说有好事要告诉咱家?”
按照明朝太监这个行当里的规矩。蒋太监的职务其实比刘瑾刘公公要高。但是,谁让刘公公是太子的大伴呢?当今天子只有一个儿子,而且太子如今十岁,身体健壮,没有夭折的风险,这是妥妥的下一代皇帝。
天子的大伴,其前途、权势还用说吗?蒋公公在提前“烧香”。
蒋太监谄笑着,坐下来,微微弯腰,汇报道:“刘公公,我已经打听到张昭的消息。你说巧不巧,我派人从青龙镇上查一圈,结果查到他住在我那庄子的隔壁,而且就是当日我们见过的那个书生。”
刘瑾惊讶的挑挑眉头,声音尖锐的笑起来,“哈哈。”这确实是无巧不成书。笑完后,说道:“嗨,老蒋,你要早来几日就好。前些天有个官儿上书皇爷,请求改为募兵制。
皇爷召英国公进宫商议。太子趁机问英国公火器的事情。英国公对张昭的‘火器平推’的策略不以为然。太子如今对此人已经失去兴趣。”
蒋太监一愣,还有这样的?不过想想太子的年纪,兴趣很快转移倒正常。
“咱家误了刘公公的事啊。我本来还打听到长宁伯现在对他其实不看重。还想着刘公公可以将他收服、效力。”
刘瑾摆摆手,“老蒋,咱们是老乡,不说这个。”明史记载,刘公公是陕-西兴平人。
…
…
宫中的变化,张昭并不知情。他对未来的道路选择还是:科举!
张昭在青龙镇中等了两天,于第二天下午,他在青龙镇中闲逛时,被秋哥儿找到,“张哥,老爷叫你去镇外汇合。”
张昭赏了秋哥儿两钱银子,带着长随快步到青龙镇外的官道上。一辆马车已经等候在这里。
余夫子一袭青色士子长衫,负手眺望着镇外的田野风光,远山苍翠,秋意凛然。见张昭到来,神情温和的点点头道:“张子尚,跟我去一趟京城。有人要见你。”
张昭那份东西果然引起了徐贵的兴趣。
第十八章 进京
Âí³µåÆåÎǰÐС£²»ÊÇ×Ô¼ºµÄÂí³µ£¬ÕÅÕѼ´±ãºÃÆæ¹ÙµÀÍâµÄ·ç¾°£¬ÒàÖ»Äܰ²×ø¡£
这是他来到明朝后第一次去京城、明王朝的帝都。他内心中有些激荡的情绪。
他虽然只是个理科宅男。但内心中并不缺乏上进心。普通人一样有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应有理想,并为之奋斗。
他被现实生活的残酷磨去棱角,只剩下一颗不安分的心。而现在,他穿越而来,握有先知先觉的优势,掌握着大量的知识,他如何甘于平凡?
既然来明朝一遭,他希望几十年后能执掌明帝国的中枢,让这个古老、庞大、辉煌的王朝,焕发勃勃生机,恢复汉唐时的荣耀,屹立于东方!
而京城就是这个理想所在的舞台!
马车摇摇晃晃。余籍坐在对面的塌椅中,看着安然、沉静的青年,兼之仪表出众。心里不得不赞许一声。他之前怎么没发现这个出色的学生呢?
既然张昭和长宁伯有关系,且徐郎中决定让张昭去徐府见面,明显会谅解张昭。他的心态也随之调整。
余籍道:“子尚,近日在家读什么书?”
张昭结束沉思、对此行的推敲,答道:“学生在家复习之前书院里教授的课本。”其实,他自穿越以来都没看过四书五经。总得先安顿下来。学习八股文的优先级在后面。
时间在两人的闲聊中,慢慢的过去。
…
…
南口村距离京城50里。而青龙镇在南口村西20里。总共70里路,就算有马车代步,一行人也将将在日落后的夜幕中赶到京城西面的阜成门。
徐郎中便是住在西城的咸宜坊中。马车停到徐府后的角门前。余夫子在一名年轻的徐家子弟的引领下,带着张昭进去。
五品的户部郎中,在京城西郊的青龙镇而言,这是大人物。而在京城,却又是那么的不起眼。夜晚之中,徐府并没有高朋满座,反而还有点冷清。
以张昭对明朝政治生态的了解,京中最炙手可热的官员,首推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正所谓:刘公断、李公谋,谢公尤侃侃。
然后是朝廷的重臣,具体的就是七卿:六部尚书+左都御史。
再然后是“储相”。即有资格进入内阁的大臣们。比如:吏部右侍郎、日讲官王鏊;杨廷和(还在老家服母丧)等人。
所以,一个户部郎中,不会在晚间时宾客如云。当然有交际活动时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