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原来你还不知道啊。那李永吉每到一处,就让人到处贴告示,发【创建和谐家园】,都是说我们旗人的坏话。”宝鋆冷着脸道,“那【创建和谐家园】里都是我们当年入关时候作的孽!
什么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就不提了,此外还有什么南京之屠、江阴八十一日,无锡之屠、金华之屠、舟山之屠、苏州之屠、海宁之屠、常熟屠杀、信丰之屠、湘潭之屠、庚寅之劫、潮州之屠、四川大屠杀……哼哼,这些东西我看了都心惊肉跳,那些【创建和谐家园】也是恨我们入骨,你还真以为他们夺了天下,会善待我们?”
“这,这……”奕?愣了愣,“一派胡言,那些事情很多根本就不是我们旗人做的,比如那扬州十日……”
“好了好了,我的好王爷,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纠结这些。”宝鋆摇摇头,接着从袖子里掏出一份黄色的小册子,“王爷,您看看这个吧,这都是我的密探从南边弄来的,都是精武军每到一处必然要大量发放的东西,你看了这些,再来跟我说吧。”
疑惑的接过宝鋆手中的小册子,发现表面上写着《汉家殇》三个大字,似乎就是这本书的名字了。
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没有别的,就是以记录的形势描写当年满清入关时对【创建和谐家园】的大屠杀,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都记录在上,而在这些知名大屠杀之后,还有更多的大屠杀,什么徽州之屠、溪县之屠等历历在目,也就是说,在前面的目录上,都是写着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某某之屠!
当继续往后翻,就会看到里面都是具体描写清军在某某处进行大屠杀的详细描写与记录,那也是看的让人心惊肉跳: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
¡°¼×Éê¸üÐÕ£¬ÆßÄêÌÖéê¡£ºÎ¹¼ÉúÃñ£¬ÔÙÔâÁù¼«¡£Ñª½¦Ìì½Ö£¬ò÷ÒϾÛʳ¡£¼¢Äñ×ij¦£¬·ÉÉϳDZ±¡£±±·çÅ£äÑ£¬¶Ñ»ý÷Ç÷᣻òÈ籦Ëþ£¬»òÈçɽÇñ¡£ÎåÐй²¾¡£¬ÎÞÖÇÎÞÓÞ£¬ÎÞ¹óÎÞ¼ú£¬Í¬ÎªÒ»Çø¡£¡±
¡°¼ûÕß¼´±ÆË÷½ðÒø£¬Ë÷½ðÆý£¬¼´»Óµ¶ÏÂÕ¶£¬Å®ÈË»òÓµÖ®ÐÐyin£¬Æý£¬¼´Â°Ö®ÈëÖÛ¡£ÓöÄÐÅ®£¬ÔòÇ£¾±¶ø·¢ÆäµØÖÐÖ®²Ø£¬ÉÙ»òÖ§Îᣬ¼´ÆÊ¸¹ØÚ³¦¡£¡±
“取阴肉或割**,验功之所,积成丘阜!”
……
只随便快速的翻看了一半,恭亲王奕?就感觉到心跳开始加速,额头开始冒汗,就好像这本小册子有千钧之重一样!
“怎么样,我的好王爷?看的如何了?”宝鋆戏虐道。
神呼了一口气,恭亲王奕?才重新稳定下心神:“哼,都几百年前的事儿了,谁知道这里写的是真是假?当然,我们的老祖宗在入关的时候是造过一些杀劫,但其实很多都是他们【创建和谐家园】自己搞的,不能都赖在我们头上。比如这四川大屠杀,什么屠杀百万,一派胡言,这明明是张献忠搞的,怎么能赖在我们头上?”
“哎,王爷,您也说了,几百年前的事儿,谁说的清楚。”宝鋆叹了口气,“他们只需要知道我们造过孽就行,只需要激起对我们的仇恨就可以。总之啊王爷,看了这个小册子,您还觉得【创建和谐家园】会放过我们么?还觉得我那火烧北京的主意不好么?”
“当然不行!”奕?一下站起来,“原本不过是子虚乌有的东西,你要真的火烧北京,就正好坐实了我们的残暴,假的也变成真的了!”
说到这里,奕?忽然福至心灵,原先想着跟北京城共存亡,以死明志的心思也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却是被一种莫名其妙的,似乎是更伟大的情怀所充满!
没错,此刻的奕?,想的是如何保住整个旗人的族群,是如何保住满人不被屠杀!
在他看来,满人中只有自己是聪明的,其他人不是像咸丰皇帝那样胆小怕事,就是像宝鋆这样的残暴糊涂之辈!如果自己随随便便的死了,让朝政交到这些人手中,到时候别说大清朝能不能保住了,就算是他们这些满人,恐怕也都是死无葬身之地!
相比起整个满族的生死存亡,什么爱新觉罗的尊严,又算的什么呢?
“收拾收拾,我们立刻就走。”奕?深呼吸了几下,“下令封存好府库,再留下几个可靠的人看管,以等待精武军的接收。至于我们,金银细软全都不要,只带上我们的所有兵马,我们这就去承德找皇上!”
听奕?这么说,宝鋆跟富明阿对视了一眼,很有默契的点点头,然后就什么也不说了。
原来,之前宝鋆又说什么火烧北京城,又拿什么《汉家殇》的小册子,都是逼迫恭亲王奕?,让他放弃死守北京的主意。
要知道,早在精武军打败俄国干涉军,继续率兵逼近天津的时候,富明阿就说天津守不住,北京也守不住,想要早点收拾收拾跑去关外,可惜那时候恭亲王奕?根本就不听,搞出跟北京共存亡的姿态。
恭亲王此时是北京城的最高首脑,很多旗人也都信服他,他如果不走,不管是富明阿,还是宝鋆,就都不敢走,因为一旦他们抛弃恭亲王走了,到时候皇上肯定不会放过他们。
因此,他们要想走的安心,就必须拉着恭亲王奕?一起走!
就这样,他们想了半天,最后还是奕?的岳丈桂良想出了这么一招,用整个满人的利益,去吓唬恭亲王奕?,威逼他放弃北京城,跟大家一起出逃。
现在看看,似乎效果不错,恭亲王奕?他总算是开窍了!r1152
第一六五章 北京,我来了!
打下天津的第三天,李永吉就听到恭亲王奕?带兵出逃的信息,然后到了第四天,北京城派出的投降使者就来到了天津,正式代表北京向精武军投降,并请精武军早日带兵前去北京城,以免发生混乱。
换言之,作为大清国首都的北京城,如今已经无人防守,竟然就像当初的沧州等城市一样,不战而降了。
这让李永吉大呼一口气,同时也略微感到唏嘘,因为他忽然发觉,原来大清朝竟然是如此的不堪一击,真不知道之前那些造反势力是多么的无能,才会屡次造反而不成。
李永吉这当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前那些造反势力可没有李永吉这样的金手指,而像争夺天下这种事儿,很多时候是看大势的。
如果大势还在朝廷那里,那么朝廷就可以不断的调动各地兵马前来围剿,属于后劲十足的典型,相反,造反势力却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休养生息的机会,没有那么多补充,往往一开始锐气十足,可如果不能趁着这股锐气打落朝廷的威望,让各地都不再支持朝廷,那他早晚会被朝廷源源不断的补充兵马给磨死。
最现实的例子,就是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太平军也是势不可挡,清军是连战连败,可清军那时候还掌握朝廷大义,后劲十足,时间拖的越久,对朝廷就越有利。
所以,当年的太平军如果不贪图享受的打江南,而是趁势北上,先打更穷困,也更有造反精神的河南河北跟山东,然后锐意进取,全力北伐的话,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说不定就能打败清廷,拿下北京城,进而夺得天下。
要知道,这还不是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兴盛的时代,至少中国还没有强烈的国家主义跟民族主义,而且这种争夺天下的内部斗争也不像外敌入侵,会激励起整个民族同仇敌忾的心思。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把拥护统治阶层的少数军队打败,或者拥有跟对方掰腕子的力量,那天下大多数势力就会坐山观虎斗,所谓的民族性在这种夺天下的名义下,往往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出。
就好比但年元朝灭宋,再好比当年的满清灭明,其实都说明了这个道理,那就是在民族主义彻底被激发之前,一旦你打着夺取天下的旗号,那性质往往就不同,就算是不一个民族的,只要能打败统治阶级的军队,也可以坐拥整个天下。
现在的李永吉也是一样,他之所以北伐这么顺利,就是因为他提前在淮安一带把清军主力给打败了,然后清廷的威望一落千丈,中国各地都开始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除了像太平军这样的少数势力,大都想着坐山观虎斗,等精武军跟清军彻底打出一个胜负,再去投奔胜利方。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永吉从徐州进军的时候,大多都是望风而降,很少有拼死抵抗的。
当精武军在北伐的路上再次轻松打破拥有十万大军的济南城,又灭掉被认为强大无敌的俄国干涉军,进而顺利打破天津城以后,李永吉的个人威望已经不仅仅是在精武军内部高的离谱,就算在天下人的心中,也已经是高到无人可及的地步。
换言之,此时此刻的李永吉,已经具备了夺取天下的实力与威望,而清廷的威望则被打到了谷底,谁都知道清廷已经完蛋了,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他就算不去打北京城,全国各地的大多数地方,也不会再听满清朝廷的命令了,这就是所谓的众望所归,这就是所谓大势所趋。
这么一想,太平军那么急着发动进攻,也的确是很有道理,因为如果太平军这时候不动手,随着时间的推移,等李永吉真的建立新朝之后,跟太平军早晚还得动手。
而到了那个时候,所谓新朝新气象,太平军也失去了驱逐鞑虏这个伟光正的新口号,早晚还是得灭,反倒不如趁着现在精武军还没有建国的时候奋力一击,说不定还能有一丝希望。
当然,李永吉现在还想不到这些,他除了唏嘘清廷的不堪一击之外,同时也在唏嘘恭亲王奕?,觉得对方好大的名气,其实也是个胆小鬼。
李永吉并不知道,恭亲王奕?其实原本有跟北京城共存亡的心思的,他之所以改变主意迅速跑路,完全是被他那些贪生怕死的小伙伴们用计给吓跑的。
或者说,恭亲王奕?这次跑路,是带着主人翁意识走的,是想继续维持大清国,继续保护满人不被灭族,而为了这个,他已经不惜一切,哪怕是跟咸丰皇帝抢夺皇位,也在所不惜!
不管怎么样,天津城没有经历太多战火就陷落了,而北京城更是提前投降,也不需要遭受多少战火,这就是说这两座古城都能够比较完善的保存下来,这才是让李永吉最高兴的。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李永吉不是身居高位,还是以前那种出于社会底层的人的话,如果有人告诉他,为了保存文物古迹,我们要怎么怎么不开炮,要怎么怎么付出重大伤亡,他肯定会不屑一顾,认为这是傻x,这是对人命的不负责。
可是换了他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士兵死了可以再招募,可这些几百年的建筑跟文物要是没了,可就再也没有了,如果让他选,只要伤亡不是让自己不能承受,他也愿意用一定的伤亡,去换取古城的妥善保护。
李永吉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变成这种更加功利化,更加不把人命看重的心思,反正这些想法他就是自自然然的产生,然后扩大,哪怕李永吉不断的自我反思,也无法完全遏止这些想法的蔓延。
有时候想一想,这可能就是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受制约的后遗症吧。当你发现你的权力大的要命,一切都只能靠自我约束的时候,总会有那么点奇怪的心思冒出来,并不断的蛊惑你,想要让你任性一把。
相比而言,这种哪怕多消耗人命,也要来妥善的保存好古文物的想法,还是其中比较正常的了,也难怪另外一个时空的历史书,某伟人也有了同样的想法。
既然北京人民热烈期望李永吉去接收北京城,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李永吉也不能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心意,所以在打下天津的第五天,就留下冯子才的一万人看住天津,自己则带领精武军主力,浩浩荡荡的向北京城开进。
等到了离北京城还有五里左右的地方之后,精武军的侦查员已经作了侦查报告,那就是北京城的城门全部大开,除了一小部分留守的官员在城门处等候外,其他的百姓都留在家中闭门不出,似乎是怕遭到洗劫。
听到这里,李永吉命令全军稍作停歇,然后派一个团的人留下看守自行车跟辎重,其他人换上新衣服,然后排列整齐,用最威武的姿态,迈步向北京城开进。
就这样,精武军大部队顺顺利利的来到北京城下,在提前派出少量部队控制各个城门之后,才继续带领精武军的大部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昂首挺胸的从正阳门进入了北京城!
正阳门又被称之为国门,是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地方,李永吉带着精武军从这个门进入,也就正式的代表接收了北京城,从而顺利的接受了清廷的京城。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李永吉带兵进入北京的那一刻起,清廷统治中国的法统也就不存在了,而李永吉则可以名正言顺的登基称帝,建立新朝!
意义虽然重大,可当李永吉真的带兵路过正阳门后,看着空荡荡的街道,却微微有一点遗憾。
又是这样,以前入城的时候,老百姓大都是跪倒在地,然后要么就怕的要命,要么就讨好的跟着高呼万岁,而到了现在,当李永吉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北京城以后,却连百姓也看不到了,只有那空荡荡的陌生街道,提醒他自己已经打下了北京城!
当然,仔细一想,李永吉对这种情况也比较理解,毕竟这个时代可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老百姓对外界的事情所知有限,而北京城以前既然是清廷的首都,自然对外界信息的控制力度也就更加严格,也肯定像自己摸黑清廷一样,不停的摸黑自己,比如说精武军残暴不仁什么的。
这么三说两说的不停吓唬,加上之前清军已经在全北京城搜刮过一次,老百姓对于新来的军兵心怀畏惧,担心遭到抢劫,进而闭门不出,也就理所当然。
这种情况下,你强求是不行的,因为哪怕你派人强行把老百姓赶出来,然后搞个列队欢迎仪式,也必然是强颜欢笑,只会让人更加反感与害怕。
要让百姓真正的爱戴你,就不能来虚的,或者说,来虚的也必须有实际的东西做底子,要不然就是一个大笑话。
因此,虽然看到空荡荡的街道后心情有些不爽,觉得不算是风风光光的进北京,但是跟无损的接收北京城相比,这点小事也就不用在意了。
想到这里,李永吉前后左右的看了看,发现真的只有自己那些默不作声的部队官兵后,忽然一笑,然后一下子就从自己的马上站起来,顺势张开手臂,高声大呼道:“北京,我来了!”r1152
第一六六章 发财在北京!
虽然北京城算是和平接收,不过遗留下的问题却也更多更复杂,不过这里所谓的复杂,主要是指清廷留守人员的人事安排问题,而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那些留下来的太监宫女。
由于皇帝早早就跑路了,奕?走的时候也很匆忙,且只带走了随身的部队,所以北京城留下了大量的旧官僚、旧衙役跟太监宫女等人员,这些人的去留与安排问题,才是最复杂的一个问题。
旧官僚、旧军兵跟旧衙役好说,一道命令下去,全部遣散,让他们自己回家呆着就行,反正北京城现在实行的是军管,治安等问题都是由精武军负责,暂时也不需要那些旧官僚。
但是,那些太监宫女就不同了,这些人过去都是依托皇宫跟各个王府而存在,除了皇宫王府,根本就没处可去。
虽说之前咸丰皇帝走的时候,带走了一批太监跟宫女,不过他们带走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的太监宫女都留了下来,而恭亲王奕?走的时候,更不会带这些累赘,所以这些人终究还是留给了李永吉。
经过点算,目前留在北京的包括皇宫、王府等留守太监有一千一百二十三人,宫女三千五百二十人。
上面说的还是在册的正式工,其他依附皇宫的苏拉杂役,<也就是所谓的临时工,则有五千三百一十五人!
这还没算那些早就跑光了的宫廷侍卫,要算上这些人,那整个紫禁城估计得有两三万人。
这些宫女太监苏拉杂役,可都是要朝廷养着的,而且不同的品级,待遇也不同,如果继续按照清廷的算法,每个月光是养这些人。就不是一笔小数目的支出。
李永吉骨子里是一个现代人,而且以前还是个宅男,对这种被一大堆人围拢的生活不感兴趣,也不想养着这些人,但是他也知道,这些人不能跟那些官僚一样对待,因为这些人如果强行赶出去,那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李永吉就下了个去留自便的命令。
也就是说,那些太监宫女如果想离开。随时可以带着自己的随身物品离开,只要不偷不抢宫里的东西就行。
如果不想离开,要留下来也可以,但待遇方面就不会按照清廷的算法给,目前只是只给提供基础的生活费,让你吃饱穿暖,至于以后如何,以后再说。
其实,李永吉早就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他想等过段时间以后,就正式的把紫禁城当成博物馆,然后对外开放,让所有老百姓都可以自由的过来浏览。当然,百姓要进来参观,必须要花钱买票才行。
也就是说,以后这些留下来的太监宫女都会成为紫禁城的职工。平时负责维护这些地方,并给参观人员充当解说员,而他们的工资收入。部分来自门票收入,部分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日子可以过得去,但绝对不会像以前那样就是了。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李永吉对紫禁城看不上眼的缘故。要知道,早在另外一个时空,李永吉就曾经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跟同学组团去参观过故宫紫禁城,各个王府也参观过。他去参观的时候,正好是夏天,又是人多的时候,所以就他个人感觉来说,除了地方大,人多,累之外,并不觉得有多好,他甚至还跟同学说过,以前的皇帝可真累,住在紫禁城这种地方除了受罪,他想不出还能有什么好,完全是一个大监狱嘛。
而在这个时空,李永吉进入北京后,一开始也曾经因为好奇的缘故,在几名太监的引导下,带兵参观了一次没经过现代修缮,原汁原味的晚清版紫禁城,但依旧是让他很失望。
要不说那么多宫斗呢,实在是紫禁城确实像个监狱,太过压抑,不像是人居住的地方,时间一长,这人的心理恐怕都得扭曲,而另一个时空的慈禧太后非要花大价钱搞颐和园,恐怕也有不喜欢紫禁城的缘故。
正因为不喜欢这里,加上这里的维护费也很高,可又不能真正的让这个地方荒起来,所以李永吉才想着把紫禁城当成博物馆开放,把这里当做历史文物以及文化遗产来看。
至于开放后的门票收入,鉴于目前整个中国的收入水平,他也没指望现在就能赚多少钱,能给留守的宫女太监一些补贴就知足了。
紫禁城看过之后,李永吉还参观过清漪园以及圆明园等地方,发现这些地方的感觉要比紫禁城好多了,但总起来说,这些地方也就是地方够大,景色也不错,但就舒适程度而言却还是不对李永吉的胃口。
因为在李永吉看来,这些地方景色再好,也顶多是偶尔过来下,如果天天在这里住,那也是受不了,当然,也不是不行,但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造。
也就是说,充满现代土鳖思维的李永吉,其实不喜欢住太大的地方,也不喜欢中国的古典建筑,他没有那个雅骨。
相对而言,他反而喜欢精致的现代居家生活,不行的话,欧式的精致别墅也不错,总之就是不喜欢这些中国古典建筑,或者说,偶尔来参观参观不错,但却不喜欢住在这里。
就是怀着这种心思,最后李永吉选了又选,终于还是把中*南*海的紫*光*阁当作自己在北京的办公场所,实际的居住地点则依旧是自己的移动别墅,只不过把移动别墅移动到紫光阁附近而已。
至于紫禁城,还有清漪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全部暂时封禁,具体处理办法,还要等他跟人商量之后再做决定。
特别要指出的是,按照这个时代的规矩,不管是紫禁城,还是中南海,圆明园等地方,虽说都是朝廷的,但其实在名义上看,是属于清廷皇帝的私人财产。
李永吉既然以造反派的姿态打进了北京城。那么这些旧皇室的财产也就自动成了他个人的所属物,怎么处置,都是他一句话的问题。
这就是造反成功人士,或者说开国帝王的好处了,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比如规矩什么的,都是自己定,不像那些继承先人遗产的,被各种规矩管的死死的。
实际上,李永吉之所以把各地封存。只在中南海找了个地方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不喜欢北京城,也没想着在这里长住,或者说,他打北京只是出于战略目的,并不想把这里当做新朝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