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时空走私》-第7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招进来一看,王韬头发蓬松,双眼通红,一看就是一夜没睡,熬了一个通宵的样子。

      “大帅!”进来的王韬不做别的,先双手奉上一叠写满了小字的纸张,“这是微臣连夜书写的关于科举改革的条陈,请您过目。”

      “哦。”李永吉让素素接过来,然后先不看条陈,而是看着王韬道,“你一晚上没睡觉,就为了写这个?”

      “是!”王韬点点头。

      “难为你了。”李永吉随手一指餐桌旁边,“好吧,我先看看,至于你么,先坐下来吃点东西吧……素素,给他添一双碗筷!”

      “谢大帅赏!”王韬笑着一抱拳,然后就潇洒的坐在了李永吉指定的位子上,行动比昨天要从容的多。

      “怎么改口叫大帅了。”李永吉笑道,“以前不是叫我东主么?”

      “以前我是大帅的幕僚。没有正式官职跟职务,叫东主自然没问题。”王韬笑道,“不过现在我有正式的官身。根据规定,我这应该是属于新朝政务院的官,有了官身跟正式的职务,再叫东主就不合适了,还是跟别人一起叫您大帅更合适,当然,等您以后身登大宝。叫法肯定又有所不同。”

      李永吉笑了笑,没接他这个劝进的茬。而是仔细的看起了他写的条陈。

      王韬的确用的大都是白话文,不过里面还是有一些文言文,应该是写顺手,好在也不难理解。所以阅读上没有一丝的困难。

      基本上,王韬的科举改革跟他说的差不多,那就是打着复兴正朔的旗号,对现有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内容上的变革,但在整体进阶上却没什么大变化。

      简单说,童生试、乡试、会试甚至殿试这些晋级考试制度都没变,秀才、举人、进士,贡士这些称呼也没变,只不过把考试内容变了一下。

      从童生试开始。考生不再考八股文章,而是同时考明经、明法、明史、明算、格物这五门。

      明经就是指传统的四书五经,考生要熟知这些经书里面的内容与典故。并能够融会贯通,知道其中的内涵,算起来,就有点类似语文加思想道德的考试。

      明法就是明礼法,是指学习本朝的法律知识与礼仪知识,能熟悉本朝制定的各种法律的含义。同时还要知道各种场合的礼仪规制,类似于后世的政治考试跟礼仪考试。

      明史顾名思义。就是明白历史,不同的是,学生不但要学习历朝历代的历史,还要学习国外的历史,这就是活脱脱的历史考试。

      明算与格物就更容易理解了,明算就是数学考试,格物就是物理化学的考试,这两门加起来就是数理化考试。

      应该说,对方搞这个是用了心的,贯彻了李永吉去芜存菁,一切从简,务必实用的政策,从考试内容看,像基本的数理化,语文、历史、政治、礼仪、法律这些都有涉猎,而且到了举人升进士的考试过程中,还加了个外语科目,应当说是比较全面的了,可惜离李永吉想的还是有一定差距。

      事实上,对科举改革,或者说教育制度改革,李永吉早有想法,那就是照搬现代教育体制,不过后来他发现这个社会的现状,或者说这个时代读书人的思想情况后,他才有所动摇,觉得需要略加变化,至少是套个马甲,也正因为有了这个想法,他才让王韬去搞什么科举改革的条陈。

      “总体上还不错。”李永吉放下条陈,对正在大快朵颐的王韬道,“不过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改一下。”

      “哦?”王韬迅速放下筷子,又拿起餐巾擦了擦嘴,“大帅您想怎么改?”

      “考试内容可以要加一点,比如体育、音乐这些都要加进去。”李永吉道,“还有考试升级的制度,也要变一下,毕竟我们以后要打开国门,跟外国人多做接触,所以很多事情要跟国际接轨,就是把我们本身的科举升级制,结合学堂升级制,具体而言,我是这样想的,你听一听。”

      紧接着,李永吉就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

      在李永吉的计划中,他以后要大力推广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四个等级。

      其中,小学教育是强制性的基础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要强制入学,上学期间的学杂费由政府负担,上学期间还会免费提供校服,一顿免费早餐跟一顿免费午餐,家长只需要提供住的地方即可,不让适龄儿童上小学者,要交一笔大大的罚金。

      小学一共学六年,通过小学毕业合格考试的合格小学毕业生,就算是通过了童生试的童生,可以发给小学毕业证,并成为秀才,没通过小学毕业考试,但上过六年小学的,就叫做小学生,或者叫童生,不能叫秀才。

      小学之后可以考初中,叫小考,或者叫乡试,考上了初中,就可以进入初中学习,被称呼为初中生或者举人,其中小考第一名者,就叫做解元。

      初中学三年后,如果毕业考试合格。就发给你初中文凭,同时可以被称呼为举才,意味着举人成才。如果不合格,就会给你一个肄业的文凭,叫做肄举,你还是举人,甚至也可以叫解元,但不能称呼为举才。

      考过了初中毕业考试之后,可以继续参加考高中考试。叫做中考,也叫会试。考上的人被称为为高中生,同时称呼为会生,考试第一名者叫会元。

      高中继续学三年,三年毕业后的毕业考试如果合格。就发给高中生毕业文凭,同时可以正式的称呼为会才,意思是会生成才,如果毕业考试不合格,一样叫肄业,只能叫会生。

      考过高中毕业考试的高中毕业生如果继续考大学,叫参加做高考,大学有两个分数线,一种是三年大专。一种是四年本科,考上大专的叫贡生,考上本科的叫进士。其中高考前三名者,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大学生毕业之后,大专毕业叫专士,本科生毕业叫学士,学士之上还有硕士考与博士考,可以获得硕士以及博士的称号。其中博士的头衔最高,属于封顶。

      简单说。小学生叫童生,毕业后叫秀才;初中生叫举人,毕业后叫举才;高中生叫会生,毕业后叫会才;大学生中,大专生叫贡生,大本生叫进士,毕业后分别叫专士与学士;学士之上还有硕士与博士。

      另外,虽然不同学期有规定的学制,但各级考试也不一定非要学够年数,如果你特别天才,可以跳级考试,比如小学学了三年就能考过小学毕业考试,就可以提前叫秀才,或者你初中学了一年就过了初中毕业考,可以提前叫举才。但基本上,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要想顺利通过考试,普通人都必须学够学年才能毕业,要想顺利考上更高一级学校,甚至还得复读才行。

      至于考试内容,李永吉决定在小学期间,只教数学、语文、自然、体育、音乐,历史,其中自然是指初级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知识的杂合体,重点是让小学生有个基本认识。

      初中期间还是巩固基础知识,以记忆与背诵为主,只不过把自然分化成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再加上一个包含了法律知识以及思想品德、常用礼仪等知识的常识课。这期间,初中毕业考的科目是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化学、生物、常识这七门,中考的升级考试则去掉常识,只有六门。

      到了高中期间,会加重逻辑思维能力,根据你的偏向,或者说根据你自己的意愿,给你分文理,文科学习语文、历史、法律、地理,理科则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由于高中分文理,所以高考也分文理,自然就有文科进士跟理科进士之说。

      到了大学,分类与科目就更多了,但大学主要是深入研究,讲究自我学习,跟前面的学习又有所不同。

      可以说,各级学校的学习内容方面,李永吉几乎就是原版照办了后世的教学内容,也准备把后世的教材略为改变后直接拿来用。不过他把英语这个主课去掉了,这一来是因为节省时间,二来么,则是一种雄心的表示。

      有了他李永吉还有金手指,未来肯定是中国更强大,必然是中国独霸世界,到时候他也要搞个中文四六级,搞中文托福考试,让全世界都来学中文,所以才不提前学英文,只把英文放进大学,并且当作外语中的一种来学,顶多是个外语的大语种罢了。

      “怎么样?我的计划?”说完后,口干舌燥的李永吉喝了口纯净水,这才问向目瞪口呆的王韬,“我的这个新科举制度如何?”

      “这个……这还能算是科举么?”王韬干巴巴的问。

      “怎么不算?”李永吉笑了笑,“你看,什么秀才举人进士的都有,乡试会试也有,我不过是把学校制度加入进去而已,当然,叫起来是有点复杂,不过以后可以直接叫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还有大学生就行了,你不觉得这样更好么?”

      “可是……”

      “没可是,就这么定了!”李永吉挥了挥手,“有权,任性,我说是这样,那就得是这样,反正以后要当官,必须从这个新科举制度里选,所有人必须重新参加考试,并获得相应资格,原先的举人秀才我一概不认!”

      “这,好吧,既然大帅这么认了,那就这样吧。”王韬点点头,“不过这样一来,需要兴办的学堂就太多了,经费问题,我们能支持么?还有,您说小学要强制入学?还要免学费,还要提供校服以及两顿饭?这,这得多少钱?您算过么?

      咱们整个江南地区目前有四千多万人,如果照您说的,七岁到十四岁的孩子都要强制上学,这起码要超过三百万的孩童,三百多万的孩子我们都要养起来,咱们有这个财力么?

      另外,不让孩子上小学还得交罚款?那万一家里困难,需要自家孩子帮忙干活,自己却交不上罚款怎么办?”

      “小学强制入学方面,必须强制推行,这个不容置疑。”李永吉道,“经费问题不必担心,我已经想好了,就用收来的地税跟奢侈税去支撑教育,相信这应该足够了。只是小学生强制入学而已,这又算得了什么?不强制小学教育,怎么扫盲?”

      “您看,土地税是最重要的税收,奢侈税据我所知也很有不少,如果把土地税跟奢侈税这两个重要税收都投入教育,那其他方面怎么办?难道就靠那点印花税或者海关税?”王韬道,“或者这么说,江南地区暂时是可以这么做的,毕竟再怎么说,江南也是全天下最富裕的地方,但将来咱们是要一统天下的,我们以后一旦控制的地方多了,还得养军养官,还得兴修水利,还得收粮储粮,还要赈济灾民,总之各方面都要钱,把钱都放在这里,真的行么?是全天下以后都要这样,还是只在江南一地实行?”

      “绝对不会只有江南一地!”李永吉坚定的点点头,“只要是我实际控制的地盘,都要照此办理!顶多根据控制的力度,给新掌握的地盘一个缓冲期,但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小学教育的强制普及。

      教育是百年大业,必须持续的投入,大力的投入才行,不能因为回报慢,就不去干。至于其他方面的资金需要,比如兴修水利,养兵养官之类的,这你不用担心,我自然有别的方法赚钱应付这些情况。

      时代变了,你以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就只能靠地税,或者主要靠地税支撑么?如果是这样,那才是一个国家的悲哀,因为这样的国家是脆弱的。你看看西方列强,有几个是全靠地税支撑的?无商不富,无工不强,你以为只是说说的?”

      “微臣明白了。”王韬叹了口气,慢慢站起身,后退几步,然后又深深的一鞠躬,这才抬起头来郑重的道:“大帅既然有如此雄心,微臣只能是肝脑涂地,必定帮助大帅完成这一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之举!”(未完待续)r655

      第一三六章 科举改革(二)

      商议既定,一意孤行又行事果决的李永吉不再浪费时间,在广德县稍微安排了一下,让李善兰等人安心在广德县先好好适应一下,比如逛逛新图书馆,看看四周的风景,看看哪里适合当大学的校址之类的,然后就带着王韬离开了广德县,径直去了苏州。

      到了苏州后,李永吉才开始在当地精武军的辅助下,借助自己的金手指,自己隐居幕后,让王韬打前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科举改革。

      虽说李永吉改革的雄心很大,意志也很坚决,但由于熟知改革的复杂性,所以这次教育改革不是同时展开,而是一步步的开展。

      也就是说,先找一个城市当试点,等试点结束,总结了足够的经验后,再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推广,而第一个试点,就选在了文风最盛的苏州城。

      选择好了试点城市,下一步就是搜集当地的人口,查询当地有多少适龄入学的儿童,也就是说,一切以小学教育为基础。

      好在之前李永吉搞了个户口登记政策以及办理城市身份证政策,这个政策最早是无锡开始的,后来因为行之有效,就开始在江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全面推广。

      这就是说,像苏州、常熟、常州、上海、嘉兴、杭州、马鞍山、宣城这几个重点城市,都实行了户口登记以及身份证办理政策,只不过有快有慢,有的已经结束。有的正在进行中而已。

      像苏州,因为跟无锡最近,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城市。所以是最早一批完成户口登记政策与身份证登记双登记的城市,因此要查询苏州的人口问题,特别是适龄上学儿童问题,是相当方便的。

      根据苏州市政府民政局的档案记录,苏州城目前登记在案的有六十万人,其中七岁到十四岁的适龄孩童足有7.5万人,这部分孩童所占人口比例超过了12%!

      考虑到这个时代的儿童高死亡率。苏州城能有这么多适龄儿童,确实不容易。也的确不愧是中国最富裕城市的美称,几乎赶得上后世中国普通城市的儿童比例了。

      7.5万人,按照一千人一所小学校来算,如果要让所有人都入学。至少需要75所学校,但实际上能容纳一千人入学的地方并不多,所以搜集学校就是下一个重点问题。

      这个并不是多大的难事儿,因为在先前的搜捕反动派的风波中,苏州是受创最深的城市,因为苏州的士绅最多,也最有钱,所以是李永昌重点打击对象。

      只一个苏州城,就有超过一万人被抓。几乎达到搜捕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空出的各式私宅多达三百多栋,其中具备园林景观的有一百多栋。别的不说。如果一平均,光那一百多栋具备园林景观的私宅,平均每一栋都可以容纳超过三千人,把这些空出来的房间稍微一改造,改成小学堂,那绝对够用了。

      小学堂是够了。还得建设初中跟高中,甚至大学也得提前琢磨了。

      以目前的情况。初中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上初中,还是得优中选优,也就是通过考试来获取,等以后财力等各方面更强大了,才能继续执行6+3式的九年义务教育制。

      那么,按照当前的预估,或者说按照李永吉目前的承受能力,他的初步设想是小学升初中的小考,也就是乡试中,要按照十五比一的比例征收。

      如果是这样,7.5万人的十五分之一,那就是5000人,考虑到实际上还要从社会上征收一部分学校外生源,所以加一倍,一万人是靠谱的。

      这个学校外生源,是指那些原先有一定功名,或者说没有功名,但知识功底比较扎实的读书人。

      李永吉虽然要进行教育改革,但不等于让他们失去了晋身之路,因此决定在初中开设一个预科,学制两年,其中主要教导最基础的,后世小学水准的数学、历史、音乐、美术还有自然课,当然,汉语拼音也是要重新学的。

      这些读书人毕竟有一定的知识底子,俗话说智商要比一般的小孩儿高很多,而且语文大都没问题,重新学这些数学历史之类的小学内容,要比孩子快的多,所以有个两年预科学习,再升初中,应该是绰绰有余。

      选了又选,苏州府学按说就是最好的初中校园了。

      由于苏州文风鼎盛,此时的苏州府学占地庞大,建筑也很多,光房屋有二百一十多所,更不用说还有很多空地,可以加盖房屋,容纳五千人绰绰有余。

      过去,这里的府学本身就是进学的秀才们继续学习读书的圣地,按照新的教育制度,这里当初中学府最恰当不过。

      第一年,这里应该是一个以预科为主的回炉班,以后小学毕业生过来后,肯定还要加人,所以只有这一个地方不够,如果按照学生在这里生活三年算,学校的容纳率,起码要达到升学率的三倍以上才行。

      因此,第一年的话,苏州府学当初中是够了,第二年估计问题也不大,当从第三年开始,随着外来新人的不断增多,估计这个地方就不够了,而等六年以后,第一批小学毕业生再过来,那起码要小学适龄升学人数的六倍!

      也就是说,如果正常来算,初中必须每年能容纳三万人才行,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实际可能要比这个数目多,毕竟苏州本地就有数量庞大的读书人,目前他们还处在一种彷徨的阶段,一旦给他们一个重新定位,重新升级,重新踏入仕途的同道,他们就会一窝蜂的冲过来。

      因此。李永吉跟王韬等人初步筹算,第一年的话,就先征收最多五千人进入预科学习。第二年再征收五千人进预科,然后每年征收相同数目的预科,这样的话,只是一个府学是不够的。

      既然一所府学不够,那就再找个地方好了,这时候,占地甚广的苏州府衙就入了眼。这个地方也会被改造成初中学堂,或者说举人学堂。

      这样做也有好处。本身李永吉就看不上老旧的苏州府衙,他并不认为那是个适合办公的地方,所以苏州市政府的办公场所是选在了苏州的寒碧山庄,也就是俗称的刘园。同时也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留园前身。

      那里是当初苏州大火幸存不多的几个地方,而且景色修理,地理位置也不错,所以就当做了苏州新政府的办公所在地,但在名义归属上,却是李永吉的私人庄园。

      其实不止留园,连拙政园也被李永吉私人买了下来,不过拙政园李永吉还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造,他是打算把拙政园极其附近的地皮。都改成苏州大学的。

      当然,就现在来讲,这个以拙政园为主的苏州大学还无法投入使用。只能是先进行预先的改造,但在外人看来,那就是给李永吉建设私宅,因此格外用心。

      此外,狮子林,网师园这些地方。也在之前的打击反动派风波中被充了公,按照此时那种充公的含义。他们都属于李永吉的个人财产,但江南政府或者说江南政务院可以代为管辖而已。

      所以,像狮子林这些地方,李永吉也打算找人进行一番改造,把他们改建成高中学府,当然,就跟大学一样,暂时还不急,所以可以慢慢来。

      由此可以看出,李永吉的这个新科举改制,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小学教育以及初中教育,其中小学教育是强制入学,政府财政补贴,初中教育则是政府以奖学金的形式补贴一部分,同时也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比如说,小学毕业后只能享受秀才所能享受的个人不纳粮的权力,如果是初中生,也就是成了举人,那就可以免直系亲属的钱粮,而且还有资格直接做小吏,比如县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的副局长之类的,要是成了初中毕业生,获得举才的身份跟毕业证,你就有了干部身份,可以直接做地方官。

      好了,学校有了,通过张信达搜集的经过修改的小学甚至初中教材也有了,甚至各种文具,包括大量的黑板、粉笔、木质教杆,各种铅笔、作业本之类也充盈的要命,可以说物质基础已经准备就绪了。

      这些都准备好之后,李永吉开始让王韬出面正式的组建科教部,并任命他为江南政务院第一任的科教大臣,全面管理科学教育问题。

      科教部成立后,立刻在苏州城光发告示,宣布旧有的科举制度废除,以后实行新的科举制度,这个制度先从苏州做试点,以后再根据情况向外推广,同时还附上新科举制度的说明。

      在新科举制度发布的同时,科教部的新官员带着苏州民政局的办公人员以及当地警察,开始到处敲锣打鼓的发布命令,那就是限期十天之内,带领家中的适龄儿童去附近的街道办事处报道,办理入学手续。

      适龄儿童不分男女,只要是七岁到十四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孩子入学期间,学杂费全免,服装全免,还管两顿饭。学生可以住校,也可以放学回家,住校免住校费,但如果回家,必须是家长接送,如果不接送,或者忘了来接孩子,就要住校。

      具体的上学情况是,每周七天,上学五天,周六周日休息,也就是这两天可以回家跟家人尽情的安享天伦之乐。

      当然,如果不想让孩子进入官学,享受官学的待遇,那也可以,但必须缴纳公学赞助费,这个费用是每个孩子每月10两银子,也是不分男女,都要交这个数目。

      如果发现私自隐匿孩子,不让适龄孩子上学,又不缴纳公学赞助费的,官府有权强行带走孩子上学,同时视情节严重程度,还会处罚孩子的父母50两以上,1000两以下的罚款,如果缴纳不上罚款,就要抓去劳改营,坐15日以上,60日以下的牢,进行劳动改造。

      特别指出,以上政策是针对普通市民,如果是精武军的官兵家属或者工人家属犯错,隐匿孩子不让上学,那么取消一切精武军的待遇,也就是说,家里有人给精武军当兵的,无论是何种职务,强行退伍,并取消一切军属待遇;如果是当工人的,也是强行辞退,并取消一切工属待遇,比如取消廉价粮。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0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