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时空走私》-第7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可是你现在有别的办法么?”黄宽皱眉道。

      “正在想。”容闳苦笑,“实在不行,就只能坐船了。那样的话,收稻估计是看不到了,不过后续的庆典活动估计还能赶上吧。”

      就在黄宽还想继续跟容闳较真的时候,忽然有个身穿锦衣,披散着短发,看起来三十来岁的人主动过来抱拳开口道:“两位兄台有礼了,不好意思,我刚刚听了你们的说话,你们好像也要去青浦?”

      “没错。”容闳看对方气派不凡,也和气的道,“不过没有马车了,这不正着急么。”

      “原来如此。”对方点点头,接着再次一抱拳,“两位兄台,我看你们器宇不凡,想必不是坏人,正好,我也要去青浦,而且我刚包了一辆四轮马车,如果你们有兴趣,不如一起同行可好?”

      “这,这合适么?”容闳眼睛一亮,嘴巴却有些矫情,“我们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就是有缘。”对方豪气的一摆手,“实不相瞒,我是因为仰慕精武军的威名,想去投考青浦军校,这才要去青浦。我是孑然一身,可我那马车还有三个空座,你们又没雇到有马车,正好一路同行。

      你们要愿意呢,大家就一起走,也别说钱的事儿,就当交个朋友了,要不乐意呢,咱们便就此别过,如何?”

      “好!”容闳这次也不矫情了,也是一抱拳,“既然兄台如此美意,小弟却之不恭了!”

      说完,容闳、黄宽还有那个披散着短发的锦衣汉子哈哈一笑,一起重新互相介绍了下,然后就上了停在一边的四轮马车,在车夫的操控下扬尘而去。

      这个披着短发的锦衣汉子其实就是李鹤章,他跟李鸿章商议好之后,就决定孤身一人去青浦,不过他跟容闳他们不同,他们庐州东乡李家好歹也是大族,手头自然比较宽裕。而且这次本是要过来谈判,曾国藩提前给了李鸿章不少银子,这些银子都是做通融之用,摆明了是可以公款私用的,甚至用了都不必说怎么用的。

      所谓出门在外到处用钱,李鸿章就要回去了,到不需要太多钱,所以他就给李鹤章留了一千两银子的银票,而且以后还会定时给他送银票过来。

      给李鹤章这么多银子,除了不想亏待自己这个三弟外,最重要的是让他广交朋友。李鸿章很明白关系的作用,李鹤章如今要孤身一人在精武军打拼,关系都要从头建立,这时候如果有钱又豪爽的话,很容易就能建立起一个关系网,这对李鹤章的未来是很有好处的。

      正因如此,所以李鹤章才能这么土豪的提前花大价钱包了马车,而这次过来提车的时候,正好听到容闳与黄宽的对话,心中一动,就决定带他们一起走。

      至于他那头短发,那是他在来之前就提前剪了辫子,因为虽然江南地区不强制剪辫子,但如果参加精武军,恐怕不剪辫子是不行的。李鹤章如今才三十来岁,正是雄心勃勃的年龄,于是就一咬牙把辫子剪了,算是提前交了投名状。

      既然是同坐一辆马车,年龄又相仿,大家自然不能闷着,而是敞开了聊天。

      容闳跟黄宽别看都三十来岁了,但过去大多数时间都在国外读书,回国后也多是在洋人的地盘上工作,说是书呆子有些过,但也差不太多,而且他们大都沾染了洋人的习气,防备心比较差,基本上是有什么说什么,所以很快就把他们的来历说了出来。

      相比而言,李鹤章就不同了,他虽然比容闳他们略大,但从小生活在大家族中,察言观色是必备技能,此后又经历了很多事情,虽然对洋务方面比容闳他们差远了,眼界也不如他们宽阔,但论人情世故却可以甩他俩几条街,所以走了半路,自己的事情说得不多,却基本把对方给摸了个透。

      “这么说,你们还真是李大帅请来的新官啊。”听明白他们的自述,自认钓到两条大鱼的李鹤章大喜,立刻抱拳道,“更没想到,容先生还是位大人,失敬失敬。”

      “哪里。”容闳苦笑了下,“八字就写了一撇而已,将来能不能当这个官还不一定呢,都得我自己去找人组建。”

      “以容大人的才华,想必开衙建府比不是难事。”李鹤章继续恭维,“那不知道两位这次去青浦,是要……”

      “哦,是这样。”容闳不疑有他,“我们这次去青浦,是要参加李氏庄园的秋收庆典。”

      “李氏庄园?”对方愣了愣,“莫非,是精武军李大帅的庄子?”

      “正是。”容闳点点头,“李氏庄园是李大帅的私人庄园,听说那里特别开辟了一千亩的试验田,专门种了一种新型的高产水稻,如今已经到了收割的时候,据说长势不错,能够高产,为此,李家人决定举办一个私人的庆祝活动,同时邀请众多亲戚朋友都去热闹热闹,名字就叫做秋收庆典。”

      “哦,这么说,能参加这个李家私人庆典活动的,都是非富则贵吧?”李鹤章问,“这样的话,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吧?”

      “的确,没有受到邀请的,是不能参加的。”容闳微微一笑,表面虽然没什么特别,但一股淡淡的优越感还是油然而生,“不过我正好在受邀之列,而且我还有几个名额,可以带几个人进去。怎么,季荃兄你也有兴趣?”

      “当然有。”李鹤章哈哈一笑,“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那好,那我们就一起去。”容闳笑着道,“参加秋收盛典的正如你所说,非富则贵,季荃兄英雄豪迈,提前认识下他们,也是很有好处的。”

      其实容闳所说的秋收盛典,的确是李永吉的私人庆典活动,主办方是李永吉一家,主办场地就是一片试验田。

      这片试验田就是当初李永吉剿灭汪家后,从汪家的土地中静心挑选出来的一千亩水田,然后在这片最好的水田中,他全部种上了现代的高产超级杂交水稻。

      这种叫做y两优900的高产超级杂交稻,后世可是在湖南地区创造了亩产一千多公斤的记录,而且抗病跟抗倒伏等方面也相当好,种子的价格不贵,营养价值也不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品种。

      之所以在现代社会没有大规模推广,主要是这种水稻的口感一般,需水量大,比较费水,只适合在江南水乡地区种植,而现代中国老百姓早就过了吃饱问题,追求吃好,所以这种超级水稻才没有太大的市场,只是被当做冲击世界纪录,并且作为技术储备的一个东西。

      但是,在此时的清朝就不同了,清朝实际上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吃饱才是第一位的,相对而言,那种口感好,产量却低的水稻,反倒不招人喜欢。

      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初李永吉就在试验田里种上了这种超高产的杂交水稻,与此同时呢,还提供了完整的种植技术资料,又找了许多经验丰富,识字率也比较高的农夫用资料上的技术小心伺候;肥料方面只用农家肥,另外外还在水田里混养鲶鱼,除虫也是人工去做,完全做到不加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纯天然生长的水稻。

      现在,终于到了收割水稻的时候了,虽然李永吉没法亲自监督,也没实际收割,不过据一些老农说,今年风调雨顺,这种稻子涨势良好,产量绝对不会差到哪儿去。

      所以说,这个所谓秋收庆典,不过是一个幌子,主要目的是要通过这个盛典,让更多人来试验田这边来,用大家的亲眼所见跟亲身经历,来见证高产水稻的威力。

      至于为什么只请亲戚朋友,这其实是也是个幌子,不过是为了抬身价,就是故意造成一种亲疏远近的现象。

      这就是要告诉大家,能参加这个活动的都是贵人,都是跟李家人走到近的人,这样一来,参加这个活动的军人跟商人不提,那些特意邀请的农户,也会与有荣焉,到时候他们就会把种植这种水稻当作是一种赚便宜,是一种身份的认同,种植的兴趣自然就更高,也更能快速推广。

      毕竟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就算新水稻产量高,但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情况下,不可能让太多人亲眼见到,只是靠道听途说,你很难让那些没亲眼见证奇迹的人,放弃种了多年的自家水稻,改种一种从没见过的新水稻。

      更何况,李永吉还打算采用一种新的种植方式,那就是承包返聘法,要想推广这个方法,必然需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所谓承包返聘的意思就是,租用你的土地,同时反过来聘请你当职业农民,统一起来进行集体化的土地作业。

      具体的说,是李永吉打算在控制区域内的一片适合种植水稻的地区,大面积的全部种上水稻区,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以此来提高产量,实行农作物大区划的计划,将来不止是水稻区,还要有棉花区,桑叶区等规划,有点类似后世美国的农业区计划。

      那么,在这个水稻区范围内,必然会有很多原本属于私人所有的土地,全部买下来的话,财政负担太重,何况很多人也未必乐意卖,如果用武力强买强卖,那更是问题多多,那么这种情况下,李永吉就打算用一种新的承包返聘法。

      也就是说,你私人的土地所有权我不要,但我会跟你签个租赁合同,租用你的土地。

      在我租你的土地期间,你的土地不能种别的作物,只能种我的水稻,你也不能对你的土地有任何的使用权,但是你的土地会按照质量好坏,自动折合成一笔银子当租金,这笔银子不会提前全交给你,而是先给你一半,另外一半要丰收后再给你。

      与此同时呢,我还会聘任你当我的职业农民,就类似于地主家的长工,只不过待遇就好的多了。

      你被雇佣了以后,会按月发薪水,做的好了还会有奖金,丰收了还会有分红,但必须服从公司领导,听从统一调配,让你去哪里干农活,就得去哪里干农活,不能只管自家的地,而且干不好还有各种惩罚措施,通常是罚钱。

      这期间,所有种子、农具等,都是农业公司提供,你只需要付出劳动,就可以赚到旱涝保收的薪水,简而言之不管收成好坏,你的薪水是固定的。

      这样一来,你不但可以获得薪水,还可以获得租金,就收入而言,比原先自己干要强的太多,而且加入农业公司,进行集体劳动,员工还有各种福利待遇,比如孩子免费上学等等。

      当然,这种方式针对的主体是那些土地少的小自耕农,针对大地主就不能这么做了。

      对大地主,目前是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传统的承包,也就是每年付给你一笔高额租金,然后这土地怎么种你就别管了,你只是按年收取租金就行。当然,这期间你要乐意加入农业公司工作也行,甚至让你的家奴进入公司干活也可以。

      另外一种方式是把你的土地作价折合成银子,然后换成农业公司的内部股票,成为农业公司的股东,这样一来,农业公司一旦有收入,每年就要固定拿出一笔钱给这些股东当分红,你的股票越多,分的钱就越多,同时话语权也越高,当然,万一亏了,你也要跟着承担损失,另外,这种股票也可以内部买卖。

      表面上看,这种组建农业公司,大规模承包土地的模式要更花钱,至少比传统的佃农承包模式要多付出不少钱,但因为是集约化种植,生产效率更高,所以哪怕不用高产水稻,收入也会比原先那种小佃农方式更高,更何况是使用高产水稻了。

      不过,无论哪种新模式,哪怕明明这些新方式对大家都有好处,但受限于传统的保守势力影响,恐怕也是阻力重重,因此李永吉才决定用站队的方式,先让那些跟自己走的近的人去做。

      让这些人参加秋收庆典,一来亲眼看看这种高产水稻的威力,让他们打消顾虑,二来么,搞这种私人性质的庆典,就是告诉他们一件事,那就是大家是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有好处就要先给你们,这样的话,将心比心,你们是不是也要大力支持自家的新政策呢?

      所以说,能够受邀参加秋收庆典的人,都是李永吉给出的第一批既得利益者,只有让他们先尝试过新方法,并通过新方法富起来之后,别人才会争相效仿。

      此时的清朝人,对平等的追求并不高,相反,他们对阶级地位以及亲疏远近相当认可,广大农民兄弟最渴望的不是平均地权,而是自己翻身当地主,成为地主老爷那个层次,然后子子孙孙继续下去。

      因此,这时候你要是用一种大家是自己人,我要抬举你,要先给你好处的方法去推广,要远比强制推广容易的多。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虽然还不知道这次秋收庆典的具体内容,不知道这个秋收庆典的真实目的,但一样是有这个想法,似乎只要能参加这个庆典,立刻就能高大上,立刻就能人上人。

      至少在李鹤章看来,能参加这次李家私人庄园的秋收庆典的,必然是跟李氏家族走的近的人,也必然是要被抬举的人,特别是在这个跟清廷翻脸的敏感时期,这件事恐怕也是一次不言而喻的站队行为。

      所以,李鹤章决定先不去青浦军校,而是先想办法混进这个庆典,想办法在里面露个脸。只要能参加这个庆典,成为这个圈子里的人,那将来他在精武军中的地位,就绝对低不了。r1152

      第一二九章 秋收庆典(2)

      既然是包车,在价格不菲的同时,自然要兼顾性能与舒适,大土豪李鹤章包的这辆四轮马车就是这一类马车的典范。

      李鹤章的四轮马车都有轴承跟减震弹簧,而且是四匹马拉的马车,所以速度相当快,如果不顾虑舒适,不顾惜马力,全速前进的话,大概不到三个小时就能抵达青浦县。

      车里的人都是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自然是喜欢速度,因此这种马车就是全速前进,最终抵达青浦县的李氏庄园的时候,也不过上午九点钟,算一算,走了不过两个半小时而已。

      不过,速度是快了,可当李鹤章、容闳还有黄宽下马车的时候,衣冠略有不整,脚都开始发飘,差点没站稳,一看就是颠的不轻,还没适应稳重的大地。好在大家都还年轻,适应力很强,很快就重新适应了脚踏大地的感觉。

      稳下来之后,定眼一看,李氏庄园的大门口聚集了不少人,虽然不敢说人山人海,但也相差不多,基本只有中间一条小道可以过人,至于两边,要么是停放着各式马车,要么是摆放着各种轿子,此外还有很多叫卖小吃的人,看起来简直就好像在逛庙会。

      还没等容闳等人看完,就忽然看到一名胳膊上系着*章,手里拎着一个布挎包的老大爷颠颠的跑来,张口就大声问:“干什么的?干什么的?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么?赶紧把车赶走!挡着交通了你知道么?”

      “哦哦,这位老丈。”容闳连忙抱拳,“我们是来参加李氏庄园的秋收庆典的。”

      “参加秋收庆典?”那老大爷上下一打量容闳,语气略微放缓,“有请柬么?”

      ¡°Ã»ÓÐÇë¼í¡£¡±ÈÝãÈÒ¡Ò¡Í·£¬¡°²»¹ýÎÒÓÐÅÆ×Ó¡£¡±

      说完,容闳连忙从怀里把一块巴掌大的木牌拿出来,递交给满脸怀疑的*章老大爷。

      这个木牌其实是官牌,上面记录了你的官名职务以及负责范围,类似于名片,方便别人知道你是干什么的。

      其实这种官牌最早的出处,是出自精武军的军牌。当初李永吉组建精武军,还没有实行军衔制,为了方便管理,给每一个官兵都准备了一个小型的木质吊牌,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职务、参军时间以及所属部队,类似于后世的军队吊牌。有了这个,就算大家衣服穿的一样,但只要把军牌一亮,立刻就能知道谁打谁小,该听谁的,后来的军衔制改革之所以能那么容易推广,这种军牌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

      再后来,李永吉在无锡试运行军政府,为了架空清廷的府衙,为了让老百姓知道军政府办公人员的身份与责权范围,就特意制定了一批巴掌大的木质吊牌,当作腰牌发给军政府的办事人员,这就是所谓的官牌。

      官牌比军牌大,上面写着办公人员的名字、职务以及工作范围,到时候军政府的人出去做事,只要一亮牌子,大家就知道你是军政府的人,是精武军罩着的人,也可以知道你是负责做什么事情的。

      再再后来,清廷跟李永吉翻脸后,江南各地纷纷易帜,尽管由于李永吉的放手不管而搞成了地方自治,但官牌制度却沿袭了下来,那就是所有在新政府当官的人,都要按照规制去制定一副官牌,没事儿挂在腰上,以告诉大家我是新政府的官。

      不过,这种官牌虽然容易制作,但造假的行为却很严重,一旦你没有官职却造了个假官牌,被查到的话,轻则罚你个倾家荡产顺便坐个十年八年的牢,重则执行【创建和谐家园】,而且还会搞株连。也就是说不止是持牌人本身要重罚,制作这个牌子的人也要跟着受罚,甚至家属也要跟着倒霉,所以除了特别胆大包天的,轻易是没几个人敢制作假官牌,并且冒认官员的。

      当然了,容闳既然是李永吉亲自首肯的科教大臣,虽然不太正式,但也算是个官了,因此当初在官迷王韬的帮助下,就提早的给他制作了一副官牌。

      尽管如此,但容闳为人比较谦逊,自从有了这个后,轻易不拿出来,哪怕是之前雇不到马车,他也不拿出来唬人。因为他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个光杆大臣,手底下没人,衙门也还没建,动不动拿出这东西来不好意思,但在这个情况下,就不得不拿了。

      “哟,还真有,这是官牌啊。”老大爷一看到牌子,神情立刻变了,接过来仔细一看,“江南军政府科教部部长,科教大臣容闳?啊?还有金梅花?您,您是大帅钦点的官啊?”

      这个老大爷之所以这么动容,不是因为他知道科教部部长是什么东西,而是因为牌子上面有个黄金制作的金梅花。

      晚清时代,阶级观念深入人心,哪怕江南易帜之后,大家成了新政府的官,但那种排等级的思想却依旧没变。

      部队有军职与军衔,升级制度已经是比较健全了,但民政方面的官职与官衔问题,因为李永吉一直没拿出个章程,也没开始讨论,所以一直是稀里糊涂,不过呢,大家也很聪明,很会搞变通,知道怎么来提高自己的身份。

      简单说,就是往普通的官牌上加东西,也就是加金属制作的梅花,通过梅花来表示你的地位。

      目前一共有金银铜铁四个等级,像铁梅花,一般就是指县警察局长,县税务局局长这个级别;

      铜梅花呢,一般就是指县长副县长这个级别,市警察局局长也会用铜梅花;

      银梅花,通常就是市长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僚了,一些江南工商总局的特派人员,为了需要也会加银梅花。

      金梅花就不同了,这是必须大帅李永吉的亲戚,或者钦点的官员才能加,比如李永吉的哥哥李永昌,还有李永吉的老爸李正祥,他俩的官牌上也不过就是加了个金梅花。

      实际上,就算不加金属的梅花标记,木牌,或者说官牌上也会明确写着你的职务跟责权范围,但因为官牌都一个样子,不仔细看介绍,单从表面看的话很难一下看清楚等级的差别,所以才特意加了这种金属梅花。

      这样做,为的是当你把官牌挂在腰上的时候,别人一下就能通过官牌的金属标记看到你的身份,然后就可以提前根据彼此的身份地位来行礼了。

      所以说,不同材质的梅花,就代表了你的品级,细算的话,铁梅花大概是乡镇级,铜梅花是县级,银梅花是地市级,金梅花应该就是江南的中央,或者省级了。

      这个加金属标记的制度还是李永吉的哥哥想出来的,虽然很简单,但一经推出,立刻风靡江南官场,毕竟大小也算是个品级证明了,所以大家现在看牌子都是先看标志,然后再看内容。

      “原来是容大人。”看清楚官牌上的确是镶嵌着黄金梅花,*章老大爷满脸笑容的双手把木牌还给容闳,“哎哟喂,大人您这是,您要是早点拿出牌子,能省多少事儿啊。”

      ¡°ÄÇÎÒÃÇ¿ÉÒÔ½øÈ¥Ã´£¿¡±ÈÝãÈЦÁËЦ¡£

      “当然,当然。”那老大爷看了看容闳以及他身后的两人,“这两位是您的?”

      ¡°ËûÃÇÊÇÎÒµÄÅóÓÑ¡£¡±ÈÝãȵÀ¡£

      “有官牌么?或者请柬?”老大爷轻声问。

      ¡°Ã»ÓС£¡±ÈÝãÈÒ¡Ò¡Í·¡£

      “这样的话,就只能当做您的随员。”那老大也道,“这里没有请柬或者官牌军牌,是不能进去的,他俩没有,要想进去,只能当做您的下人随员。按照规定,下人只能带一名,不过您是金梅花的官员,可以带两人。”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08: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