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时空走私》-第6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用个后世的话说,对精武军官兵来说,李永吉就是他们心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偶像,除了李永吉,他们谁都不认!李永吉就是他们心中的太阳,李永吉就是他们心中谁也不可替代的皇帝!几乎九成的精武军官兵,都是李永吉的脑残粉。

      像这样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又被整体【创建和谐家园】了的团体,又怎么可能被清廷的官位所打动?

      事实上,清廷的这个策略,不但对精武军无用,反而还适得其反,让精武军上下更加的反感,也更加的团结,特别是那些精武军中的激进派,更是明确指出清廷的这个命令是在挑唆精武军内部的和谐,是在鼓励精武军官兵叛变伟大的领袖李永吉。

      这些激进派的成员往往身世比坎坷,受欺压比较重,在新兵入营的诉苦大会中往往都是引动全场泪点的存在,而他们也很容易就把以前遭受的苦难都归咎于清廷的头上,并且也是自认对李永吉最忠诚的人员,甚至把这种对李永吉的忠诚看成是一种高于一切的荣耀。

      对于这些激进派来说,清廷这种鼓励叛变的行为,是在亵渎李永吉的权威,是在亵渎精武军的尊严,所以,这些激进派不断的在军中掀起了各种自查自纠行动,自发的带起了*章,并抓捕并审问精武军中一切认同清廷的人。

      为了逼迫自己以及他人显示立场,找出打入内部的敌特分子,他们甚至还开始割辫子,并把不肯割辫子的人,就认做是还认同清廷的走狗,是打入精武军内部的反动派,要立刻抓起来严加审问。

      毫无疑问,这种行为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好在李永吉及时发声音纠正,不过为时已晚,就算*章们不再明目张胆的逼迫他人剪辫子,但依然留辫子的人也会遭到他人的指指点点,遭到他人的冷暴力,所以最终所有的精武军官兵都剪了辫子。

      辫子都剪了,似乎下一步就是黄袍加身了,事实上这些*章们也不止一次的提出就此反清的言论,不过这一次,李永吉可就是严肃对待了,容不得一丝的违拗。

      这一次,李永吉为了不让这些激进分子搅黄了自己的既定计划,所以特意利用自己的权威,召开了一场全军规模的无线电演讲,要通过无线电这种利器,把自己的声音与意志,清楚的传播到每一个精武军的耳朵里,要用这种直接的演讲式传播,来把这种激进行动造成的恶果扼杀于萌芽。

      最后,还是李永吉磨破了嘴皮子,用无线电对全军发表了长达两个小时的长篇演说,详细的从各方面阐述为什么现在还不能造反,并要大家再忍一忍,要戒急用忍,戒骄戒躁,要局部服从全局,这才打消了军中的躁动。

      没错,李永吉也提出了戒急用忍这个词,倒是跟懿贵妃劝说咸丰皇帝的词一模一样。

      抚平了军心的躁动后,李永吉这才有功夫跟王三武等人沟通,与他们的沟通相对容易,只要跟他们说明自己的想法,他们就会遵照执行,没有一丝的疑惑。

      就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精武军平静的接受了朝廷的封赏,然后么,就该干嘛干嘛,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唯一的变化,就是精武军的官兵都把辫子给割掉了。r1152

      第一二三章 不得不反

      精武军剪辫子了,不是一个两个,是大规模的集体剪辫子,这种事根本就瞒不住,因此很快就以让人吃惊的速度向外传播,而这件事的劲爆程度,跟劫漕银的事件也不相上下了,甚至某种程度上还犹有过之。

      在满清一朝,没有特殊原因而随意割辫子是个重罪,算是有法可依,不过要想违法必究,执法必严,那必须官府还有强力的执行能力,也就是说必须是所谓盛世。

      可到了咸丰时代,四处战乱,官府在各地的统治力急剧降低,别说李永吉的统治区域内了,只要出了京津范围内,哪怕是离京城不算远的山东,此时的清廷也无法完全掌控,官府自然没能力,也没那个精力去监督你剪没剪辫子。

      也就是说,在咸丰年间,你只要不是在清廷控制力严的地方私下剪辫子,基本就没什么大问题,至少官府对此没太大约束力。

      比如在上海,有不少中国人买办,很多为了讨好洋人,就是剪掉了辫子穿上了西服,可也没见官府把这些假洋鬼子怎么样过,反倒是民间的老百姓,对这种假洋鬼子,或者说二鬼子深恶痛绝。

      事实上,对剪辫子的问题,到了咸丰年代,除了京城周边的京津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方的老百姓,清廷已经无法对辫子问题作出多么严格的惩处了,这些清廷控制力弱小的地区里,老百姓之所以还不剪辫子的主要原因,还是自身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创建和谐家园】真正在屠刀下被强制性的易服剃发,【创建和谐家园】也强烈反抗的阶段,也就只有在清初那么一小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康熙末年以后,随着清廷政权逐渐稳定,随着老一辈人逐渐逝去,随着【创建和谐家园】策的强力推行,新一代人从小就开始在辫子的环境下成长,也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了。

      就这样两百多年过去,久而久之,到了咸丰年代的时候,无论满汉,蓄发留辫子都已经成了所谓祖宗习惯。此时满人就不说了,【创建和谐家园】别说自己剪辫子了,别人剪了你的辫子,或者你的辫子不小心断了,用不着官府找麻烦,自己可能就如丧考妣要死要活了。

      习惯的威力是强大的,而习惯的形成,实际上是时间的积累,要想在短期内扭转世人已经熟悉的习惯,光靠说服教育是没用的,要么来一次激烈的思想冲击,要么来个强制推行。

      过去,李永吉就是顾虑到大家的习惯,加上自己的实力还不足,所以并没有强制推行剪辫子,这除了不想【创建和谐家园】清廷外,也有不想过早【创建和谐家园】清朝【创建和谐家园】习惯的想法,总想着先改造了思想,然后再慢慢来。

      谁知道,这一次精武军却同时自发的剪了辫子,这却是让李永吉自己都吃了一惊。

      的确,要说那些李永吉最早招募的那批人肯剪辫子,李永吉一点也不奇怪,他们至少跟了自己近一年时间,期间学了太多有悖这个世界礼法的东西,皇汉主意思潮早就重新抬头,他们肯剪掉辫子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然而,前不久精武军在经过又一次的大扩军之后,那些新招募的新兵就未必也如此了,他们也可能剪辫子,唯一的解释就是害怕,或者说是投机,是一种交投名状的行为。

      他们是通过剪掉辫子,来显示对精武军以及李永吉的忠诚,不过这样一种行为,也再次把李永吉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毫无疑问,在这个万众瞩目的关键时候,精武军全体官兵忽然大规模的剪辫子,与其说是表忠心,不如说是逼宫,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黄袍加身!

      要知道,这些人剪辫子的时候,李永吉自己都还没剪呢,而且朝廷刚下了嘉奖与封赏,你这头就齐齐剪掉辫子,这不是明着打清廷的脸面,不是明着告诉大家老子要造反么?

      远的不说,就说太平军,起事的时候不也是要强行割掉辫子么?所以一旦割掉辫子,实际上就等于是造反了。

      可以这么说,你辫子都剪了,如果清廷还是无动于衷,那这个朝廷就算是彻底被人看扁了,再也没有任何的威望可言。

      事实上,这一次的剪辫子风潮的确【创建和谐家园】到咸丰皇帝了,再怎么念叨戒急用忍也没用,于是根本不顾自己到底有没有那个实力,立刻下令僧格林沁与胜保的部队南下平叛。

      没错,用词就是平叛二字,咸丰皇帝第一次把精武军当作叛匪,是跟太平军一样的叛匪!不过在具体称呼上,太平军因为披头散发,叫长毛,而精武军因为大都剃平头短发,所以叫短毛。

      自然了,随着咸丰皇帝的金口一开,清廷与精武军之间再也没有缓冲的余地,李永吉就算此时还不想造反,此刻也不得不反了,这就叫计划赶不上变化。

      同样的,随着清廷与精武军的彻底翻脸,之前因为漕银问题而陷入的僵局也算是打破了,大家也别提什么还银子的问题了,你都说我是叛乱了,那还说什么,直接开打吧。

      僧格林沁是个火爆脾气,或者说是性格冲动,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一直以勇猛著称,甚至因为之前曾经在大沽口保卫战中打败过洋鬼子,被世人吹嘘为大清第一巴图鲁。

      或许正因为被吹捧的太久,吹的连他自己也信了,以为自己已经是天下无敌了,加上之前也没跟精武军交过手,所以僧格林沁此时的心气很高,这次咸丰的命令一下来,早就摩拳擦掌的他立刻就出兵了。

      在出兵问题上,面对海州与淮安的夹击,僧格林沁是对应的搞了个兵分两路,其中一路由他亲自率主力大军直扑淮安,另外一路由胜保率领一支偏师,攻击海州以为牵制。

      实际上,僧格林沁让胜保攻击海州,倒不纯粹是为了战术问题,主要还是怕他争功,因为谁都知道淮安城有钱,这次被短毛占据,就算是匪城了,到时候攻破了,自然可以大抢一番,这么好的差事,可不能让胜保占了。

      对这种事儿,胜保自然是略有不满,不过不满也没用,僧格林沁此时是军中主帅,而且经过之前的大沽口保卫战后,声望一时无两,被誉为大清第一巴图鲁,有大清擎天柱之称,可以说无论是地位、威望还是权柄,都是胜保所不能比的,所以尽管他对僧格林沁的部署多有诟病,但也不得不率领两万人前去攻打海州。

      胜保不同于僧格林沁,或者说,正因为他没有被吹捧的太过,之前又打过很多败仗,所以还保持了一颗冷静之心,加上他为人相当谨慎,对精武军的战力虽然也是听闻居多,并没真见,但他却会对比。

      在胜保看来,当年江南大营的和春是不可多得的良将,江南大营二十万大军虽然事后被揪出各种弊端,以证明江南大营的腐朽,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而李秀成能一鼓作气击败和春二十万大军,绝对不是侥幸那么简单。

      这么一算,李秀成的部队要强于江南大营,而李秀成的大军被精武军一战打没,此后太平军见到清军就节节胜利,碰到精武军就节节败退,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加上之前听闻精武军全部洋枪洋炮,所以胜保对战胜精武军的问题很存疑虑,他也把精武军看成是仅次于洋人军队的存在。

      洋人有多么能打,他是很清楚的,至于大沽口保卫战怎么赢的,他更是比别人都清楚,在他看来,大沽口保卫战那种胜利根本就不算真正的胜利,因为自己的伤亡要比对方大的太多了。

      正因为如此,胜保进军海州的行动很谨慎,在离海州十五里外就扎下营垒,平时只是闭门不出,坚决不主动挑衅,就是等着胜保先打出个结果再说。

      相对于胜保的谨慎,僧格林沁就有些大胆了,因为对于胜利,此时的僧格林沁从不怀疑。

      僧格林沁目前的自我感觉十分良好,觉得自己的部队远比对方强大,而且自己是身经百战,对方不过是个刚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怎么看都是自己胜算更大。

      要知道,僧格林沁的部队此时还没有经历过八里桥惨败,实力保存的不错,加上驻守徐州期间陆续增援过来的部队,此时的僧格林沁有以蒙古马队为主的骑兵一万多人,以京营与绿营兵为主的步兵四万,加起来五万多人,且各地的支援部队还在陆续赶来,到时候很可能会积聚起一支总数超过十万的大军。

      至于武器,光目前来说,他就有大小抬枪有一万杆,大小火炮三百门,其他虽然都是大刀长矛跟弓箭,但也多是器械精良,而且粮饷充足,士卒精悍,可以说清军在京津地区能打的主力部队,都调给僧格林沁了。

      而淮安守军呢?根据僧格林沁探到的消息,目前为止就只有王三武所部一个不到四千人的步兵团,一个一千人的骑兵团外加三万民兵,总共不到四万人。

      淮安虽说是江南水乡与北方平原交界的地方,但实际上小河比较少,算是地处平原,十分有利于骑兵的驰骋,所以僧格林沁自认就算无法尽快打下淮安城,困住对方是没问题的。

      只要困住淮安城,到时候他可以围点打援,用自己强大的骑兵在野战中把精武军的救援部队击败,到那时,困守孤城的淮安早晚要陷落。

      甚至是,僧格林沁还幻想着在击败精武军来援主力后,可以趁势南下,到时候一举收复富庶的江南也未可知。

      僧格林沁此时的确是很自大,甚至有些目空一切,不过他的这种自大对士气的提高也有点好处,至少他的部队看起来士气高昂,还挺像那么回事。

      正因过于自大,他大喇喇的把部队拉到了桃源县,也就是后世的泗阳县,并把桃源县当作前敌粮台,稍作安排后,就率军打到淮安城下,在离淮安城十里外扎营立寨,跟淮安城针锋相对。

      看到精武军固守不出,僧格林沁更是自傲,虽然没有更大胆的四面围困,但也散出三千骑兵轮流的到处驰骋,把淮安城周围的地方都用骑兵围了个遍,可以说只要淮安城有个风吹草动,他的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通知他。

      僧格林沁虽然自大,但脑子还没糊涂,面对淮安坚城,他并没有玩什么强攻,而是老老实实的呆在营寨里,明摆着是打着围点打援的心思。反正他不缺粮草,如今又刚刚入秋,大家就一起耗吧。

      在僧格林沁看来,时间跟地利都站在他这边,等的时间越长,他的援兵就越多,准备就更周全,到时候他是以逸待劳,精武军的援军却是远道而来,自然是自己这边胜算更高。

      另外这里都是大平原,最适合骑兵作战,他有上万精锐的骑兵,精武军就算远道而来,也是以步兵为主的部队,在平原环境下,面对自己的骑兵冲锋,绝对是胜少败多,因此他对胜利还是有相当大的把握的。

      这当然都是僧格林沁的想当然,不过与僧格林沁差不多想法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怎么说呢,这大概就是无知者无畏吧,在他们想来,连洋人他们都打败了,比洋人还不如的精武军又能强到哪儿去?

      虽然精武军对太平军战绩彪炳,而太平军又曾经打的清军鬼哭狼嚎,但僧格林沁认为那是因为清军主帅无能,并不能说明太平军多厉害,或者说精武军多厉害。

      想当年林凤翔跟李开芳怎么样?那是发匪中最精锐的部队了吧?还不是在他僧格林沁的手中吃了败仗?

      过去僧格林沁没去打太平军,那是还要防备洋人,还要拱卫京师,再加上太平军占领的地方多是水乡,不利于骑兵作战,但现在主客异位,如果精武军敢来淮安,他绝对要给精武军一个深刻的教训!

      其实以王三武的脾气,要是依着他的本意,绝对不会让僧格林沁的部队来到自己城下,他之所以摆出一副固守待援的姿态,完全是因为李永吉给他下了这样的命令。

      原因很简单,不是李永吉认为王三武的部队打不过对方,而是不想有个万一。

      毕竟王三武在淮安城中别看人挺多,但多是征召不久的民兵,真正能打的部队就只有一个步兵团加一个骑兵团,而且这还不是原先的老团,而是夹杂了大量新兵的部队,战斗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至少作战意识没法等同。

      所以面对僧格林沁的五万大军,特别是有一万多精锐骑兵的部队,李永吉不希望对方过于冒险,不想让他跟对方出城野战,这跟打李秀成的时候完全不同。

      按照李永吉劝说王三武的话,王三武的部队火器犀利,如果固守待援,凭着淮安城发挥自身的火力优势,别说五万,就算十万人,李永吉也绝对相信王三武能守住,但如果贸然出城,这么点人面对上万的骑兵冲锋,恐怕结果就难说了。

      咱们精武军就这点家底,如今又家大业大,不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所以万事求一个稳字,因此让他先凭着淮安城固守待援,等李永吉处理完了内部的事情,就亲率大军过来救援。

      对于李永吉的话,王三武还是听的,何况他也知道这些事儿好像都是他惹出来的,别看李永吉给他扛了,但内部处罚是肯定的。

      如今内部惩处的命令还没下来呢,他可以说还是戴罪之身,现在要是再不听命令私自行动,那估计就算是亲戚也没用了,因此他这次很老实的守起了城,再也不敢随便乱来了。

      “哼,且让你嚣张一会儿!”站在城头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对面清军营寨的情况后,王三武这才撇撇嘴,又摸了摸自己刚剃的光头,“等我家永吉缓过手来,我要你好看!”r1152

      第一二四章 广德县的煤化工项目

      李永吉最近的确是抽不出身来带兵救援王三武,但不是王三武想的那样,要先镇压统治区域内的反对力量,或者是没准备好,而是他正在忙更重要的事情。

      这个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广德县正在搞的煤化工项目。广德县拥有大量高质量的气肥煤,质量好,热值高,加上当地水资源相当丰富,地理位置又是四通八达,是皖、苏、浙三省结合部,交通便利,有三省通衢的美称,而且离马鞍山也相当近,如果不提污染,正是一个搞煤化工项目的好地方。可以这么说,单纯从煤化工项目来说,广德县无论是地理条件,还是煤炭质量,都比两淮的煤炭要好的多。

      同时,因为广德县离马鞍山相当近,未来如果开发马鞍山地区的中高品位的露天硫铁矿,在马鞍山建设钢铁厂以及硫酸厂,都需要广德县就近提供原料跟能源。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的钢铁工业中,广德县才是真正的领头羊,缺了广德县这个能源供给基地,钢铁工业也就无从说起,而没有钢铁的国家,也就没有真正的工业化,很难真正的腾飞起来。

      所以说,广德县的煤化工项目,是李永吉的重点关注项目,也是此时中国的第一个煤化工项目,这可比打一场没啥必要的局部战役重要多了。

      这个项目才刚刚开工没多久,李永吉身为项目的总负责人与物资提供方,在这个项目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本就走不开,所以短时间内真的没空再去玩打仗游戏了。

      所谓的煤炭化工,就是指以煤炭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生成气体、液体、固体等半化工原料,再经过进一步的加工。生产出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一系列化工与能源产品的过程。

      现代社会的煤炭化工能够生产一系列复杂的化工产品,是一个工艺相当复杂的大型化工项目,不过李永吉暂时来说不需要太复杂的技术,复杂的他现在也玩不来,因此他的所谓煤炭化工,是一种现代社会早已经淘汰的,浪费比较严重,污染比较大的成熟简易法,主要产品就两样:一个是炼焦,另外一个就是合成氨了。

      炼焦的重要性就不提了。不管是炼铁还是搞电石制乙炔,都需要用到焦炭,而炼焦过程的焦炉气可以直接用来发电,焦油也可以生产乙醚等化工原料,可以说全身都是宝。

      合成氨就更不用说了,这是现代无机化工的基石,不管是生产硝酸,还是化肥炸۰药,又或者是合成染料甚至各种化学药品。都离不开合成氨。

      虽然说李永吉可以通过张信达获得全套的生产技术跟相关设备,但清朝的人底子太薄,要想搞出这种工业项目也不是个容易事儿。

      可是再难也要搞,毕竟李永吉跟张信达之间的传送吨位有限。以后随着消费规模的扩张,不可能全从现代搞化工产品,所以自己的重工业,特别是重化工是势在必行。

      因此早在半年前。李永吉就悄悄的从精武军中的工匠中抽取了一部分年龄在十七岁到二十岁左右,无父无母,没有亲属牵挂。识字率比较高的人员,组成了一个个的秘密研发小组。

      这个秘密研发小组总共不过八十四人,却分成了三个小组,分为钢铁小组,煤化工小组,还有盐化工小组,分别定向研究相关领域的知识。

      为了加快他们的学习与研究速度,李永吉不但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相关技术资料的书籍,还让张信达在现代社会找了些专家教授,穿上白大褂,搞了详细的教学视频给这些人看。

      此外像3d动态演示之类的也一点不缺,总之全都用上了最现代的教学方法跟教学理念,务求让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学会如何生产相关工艺。

      李永吉在为这些人提供全面技术支持的同时,还提前订购了一批实验器材,让这些人先在实验室亲自试验,亲自验证那些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生产出成品,有了直观认识之后,再利用李永吉采购过来的设备进行工业化制取。

      可以这么说,相关的专项研究,是一早就开始了的,秘密研发小组的建设基本跟精武军的建设是平行的,只不过秘密研发小组从来不对外公布,又一向是封闭化研究,保密等级比李永吉的少年亲卫团还高,因此外人才对这个团体不为所知,甚至以为这个团体就是李永吉的少年亲卫团之一。

      如今,经过近一年的定向研究,这些人已经完全搞明白了如何生产三酸两碱,也明白了如何工业化生产合成氨,甚至如何生产炸۰药化肥之类的,也都门清。

      当然,他们只是能照本宣科的用对应的设备,把生产工艺【创建和谐家园】出来,要说懂得其中的原理那还差得远,所以说白了这些人还是停留在技工的水平上。好

      在他们大都年轻,学习欲望强烈,时间还长,进步空间还是很大的,谁不是一步一步这么走过来的呢,想当年共和国建国之初,不也是一穷二白么?相比而言,这些清朝的工匠虽然知识水平跟技术底子可能比共和国建国之初的那些工程师要差一点,但却能获得更详细更完整的技术资料以及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如果只是求生产的话,技术资料跟生产设备要重要一点,个人的知识储备问题,反倒不是大问题。

      另外,别看直到一年后李永吉才真正控制了广德,但广德这个地方早就入了李永吉的法眼,也早就对照着现代资源地图,把一个个煤炭丰富,开采又比较容易的地点标注好了,等时机控制后,这些地方都是第一时间要拿下的。

      同样的,马鞍山也是早就在李永吉的规划范围之内,所以马鞍山港以及马鞍山那几个露天优质铁矿坑,早就被他标注好,并提前让情报处的人假扮商人把当地情况摸了个透,就是为以后的工业化生产做准备。

      这些地方原本都是在太平军控制范围,当初李永吉实力还不强。所以强忍着没动手,不过在不久前进行的夏末攻势中,太平军损失惨重,特别是李世贤的部队全灭后,这些地方根本是无军可守,都是望风而降,被顺势拿下的。

      拿下广德并马鞍山,也就是当涂县之后,李永吉立刻在这两个地方分别驻扎了一个主力步兵团。

      其中驻扎广德的是第一师第二团,团长周兴。是周达的亲弟弟;驻扎马鞍山的则是第二师第三团,团长张风,是张威的亲弟弟。

      这两个团都是自行车化步兵团,并配备有独立的炮兵连,装备了82毫米迫击炮,加上掷弹筒以及数量众多的夏普斯步枪跟左【创建和谐家园】,单纯防守,那是完全没问题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05: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