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说实话,跟清廷打,李秀成是一点也不怕,但一想到精武军,特别是想到苏州之战的情况,他就总是脑袋发疼,总是有各种回避的借口,其实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其实是怕了精武军。
没错,他是真的怕了,苏州之战对他影响太大,已经打掉了他的自信,要不是如此,他也不会对李永吉一退再退。
虽然李秀成自己给自己找了很多借口,但借口再多,也改不了他在精武军面前不断退缩,不敢跟对方一战的事实。
另外,英国人与法国人也频繁出现在李永吉的周围,一来是希望李永吉释放常捷军与常胜军这两支白人雇佣军,二来则是极力劝说李永吉反清,并决定给予李永吉更大的支持。
到了这个时候,英国人与法国人此时已经看明白了,在清廷刚刚处决了巴夏礼等人之后,短期内已经再也难以谈和平,而英法联合舰队覆灭后,恐怕英法两国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再出兵干涉,那么资助反对派武装就是唯一的路了。
过去,他们把支持对象放在太平军身上,但现在看来,太平军相当不可靠,未来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恐怕只有着落在李永吉这个年轻的军阀身上了。
好在,李永吉看起来要比大多数人开通的多,他不反对跟洋人交流,也主张打开国门,甚至还很激进的想搞自由贸易,这都是洋人过去想要而得不到的好处。
当年英国人为啥要打鸦*片战争?难道英国人不知道【创建和谐家园】的坏处么?实在是中国人太顽固不化,一直闭关锁国,而且只卖东西不买东西,导致白银都流入中国却不流出来,这是一种不正常的交易。没办法了,才选了【创建和谐家园】这种东西赚银子,如果中国肯打开国门跟他们正常的做贸易,大家有来有往,又何必打生打死呢。
之前英国人与法国人之所以没立刻同意李永吉的条件,是因为精武军当时保密工作做的太好,以至于当时的他们还有些看不明白,以为太平军的力量要更强大一点,所以才想着支持太平军。
按照他们当时的想法,只要支持太平军,给太平军足够的洋枪洋炮,以太平军的人数跟战斗力,恐怕精武军也未必能抵挡的住,再怎么说,精武军的人数太少了。
什么?苏州之战是怎么回事?一两次胜败算不得什么,而且那时候精武军全部是洋枪洋炮啊,要是太平军也装备大量洋枪洋炮,那局面就不同了吧。
可如今眼看着太平军面对精武军的进攻不堪一击,而一向十分神秘的精武军也显露出了凶恶的爪牙跟强大的实力,同时美国人似乎早就跟李永吉勾搭起来,那么在这个时候,抛弃看起来很虚弱的太平军,找更开明,力量更强的李永吉合作,也就是顺理成章。
过去,李永吉一直不肯反清,是英法两国最诟病的地方,但现在这个事件发生后,让他们自认机会来了,只要李永吉趁机造反,那中国就事实上陷入四分五裂,诸侯混战的情况,那时候,一个分裂的中国,才更加符合列强们的期许。r1152
第一二一章 皇上,戒急用忍啊
“欺人太甚,真是欺人太甚!”
对于李永吉的无动于衷,自认已经释放了足够好意,却还是弄的自己骑虎难下的咸丰皇帝,这次是真的动怒了,哪怕是福寿膏与醇酒美人,也压不下他的火气:“这个李永吉要干什么?真要造反么?”
“皇上息怒。”身边的懿贵妃知道这位皇上其实是心里害怕了,要不然也不会偷偷找自己一个人说这些,所以赶忙安慰道,“事情还不至于那么糟糕,依我看那个李永吉最多是跋扈了些,另外有些驭下不严,要说造反,他还没那个胆子。要不然,都这会儿了,换了别人,早就反了,也不会一直这么僵持着了,您说是不是?”
“哼,那他这个样子是干什么?”咸丰皇帝不满道,“又不造反,又不听话,朕都已经不怪罪他了,只要他把银子换回来,我就既往不咎,他还想如何?继续这样拖着是想干嘛?”
“依着我看,恐怕那李永吉自己也是骑虎难下吧。”懿贵妃轻轻一笑,“我听底下人说,那最先截漕银的,是那李永吉手下的一个大将,同时也是他的舅舅,估计是他那个舅舅自己见钱眼开,私下做了这等大事,李永吉出了名的护短,所以才把这事儿给自己扛了。”
“那又如何?”咸丰闻了闻鼻烟壶,“既然知道错了,就赶紧把银子吐出来才是啊,他现在这样可不像是知错的样子。”
“皇上,正因为他骑虎难下,所以才需要个台阶下啊。”懿贵妃继续笑道,“您看,正常来说,做了截漕银这等大事,要么就要等着被革职查办,要么就要干脆造反,这李永吉估计是既不想被革职查办,又不想造反,所以才处在两难之中。
陛下您想啊,这李永吉虽说是精武军的头,最近闯下了好大名头,但终归不过只有十三四岁,这么点年龄,又怎么可能真的管住底下的骄兵悍将?
要我看啊,这李永吉就算不是被人推上台前的摆设,对手下的掌控也是有限,所以这事儿十有八*九是他那个舅舅不乐意放弃到手的银子,而李永吉暂时又没别的办法,只好这么僵着。”
“嗯,你的意思是说,这李永吉不是不想把银子还给我们,只不过他自己说了不算?”
“正是如此。”懿贵妃点头,“要不然,就再也没别的解释了。”
“这倒也是。”咸丰皇帝点点头,“那么如今这局面,应该怎么破呢?”
“照我看也简单,要治眼下,无非是许以【创建和谐家园】厚禄,分而化之。”懿贵妃道,“这李永吉不是刚刚打退了发匪么?正好,借着这个名头,就正式的把两江总督的位子给他吧,反正不给他,两江那地方也已经是他们的天下了。”
“哼,他都做出这样的事了,还指望我给他加官进爵?”咸丰皇帝不满道,“我要真这么做了,天下人该怎么看我,该怎么看朝廷?说不定就会认为朝廷怕了他。”
“怎么会呢,一是一,二十二,功劳是功劳,过错是过错。”懿贵妃继续道,“两江总督的位子给他不妨,毕竟他刚刚立功,不给奖赏说不过去;不过他劫持了漕银,也是重罪,那黄马褂可以剥下来,以示惩罚。其实呢,咱们给他两江总督,是为了捧杀他,是为了方便给他的手下提位子啊。”
“哦?”咸丰皇帝神色一动,“你是说……”
“没错,我看既然那李永吉把什么都自己扛了,就不如干脆给那个截了银子的王将军一个山东提督的位子,再命令他去打捻子。”懿贵妃道,“那个打下杭州的张威,就给他一个浙江巡抚兼浙江提督的位子,还有那个打下常州的周达,给他一个安徽提督的位子。这样一来,精武军各部就分散各地,再也拧不成一股绳,那样对我们也就没有威胁了。”
“这个主意好。”咸丰皇帝点头,“哎,我怎么早没想到呢,当时还想着派人去抓权,没想到没用不说还让他们更团结了,嗯,还是爱妃你聪明啊。”
“哪里,皇上日理万机,那么多公务要处理,一时不查也是有的。”慈溪谦逊的一低头,“臣妾整日在这宫中也没什么事儿,偶尔有点心得,帮着皇上拾遗补缺,也并不算什么。”
“嗯嗯,所言极是啊。”咸丰皇帝感慨的点点头,又摸了摸懿贵妃的脸庞,“朕不敢说在才能方面能比得上各位先皇,但自认也算勤政,每日都是事必躬亲,可惜,满朝文武都是酒囊饭袋,竟无一人能给出爱妃出的这种主意,要是早听爱妃的话,何至于此啊。”
“皇上过誉了。”懿贵妃道,“大臣们也是老成持重,并非是想不到,只是顾虑多,不像臣妾敢说敢言罢了。”
“哼。”咸丰皇帝一撇嘴,想说什么,最后却还是没说,反而道,“爱妃,分而化之的策略固然好,但朕想过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啊。
就算他们各自为政了,但终归系出同源,万一有事,肯定会结团自保,这以后也是个麻烦啊。更何况现在发匪还没灭,捻子又在闹,东边有洋人肆虐,西边的【创建和谐家园】们听说也不安分,哎,我大清现在到处都是匪患,军费节节升高,户部每年收的银子却越来越少,长此下去可怎么得了。”
“皇上也别太急了,急坏了身子可怎么的了。”懿贵妃立刻安慰,“我大清享国这么久,岂是几个跳梁小丑能撼动的了的?只要我们自己不急,徐徐图之,终归会好起来的。”
“那你说,如今这个局面,怎么个徐徐图之呢?”
“皇上别急,听臣妾慢慢道来。”懿贵妃道,“先说【创建和谐家园】,【创建和谐家园】最近虽然在闹,不过那边地处偏远,属于疥癣之患,暂时可以先放下不管,让他们自生自灭,等我们缓过手来再去对付。
捻子么,有僧格林沁跟胜保在一边看着,再加上那沪军的王三武,想必也翻不了天,算是不足为虑。
洋人虽然可恶,但所求不过是一个财,拖一段时日,等他们找不到便宜,自然会再次找我们和谈。
目前来看,近在眼前的大患是发匪,远一点的则是李永吉的精武军,不过好在他们之间势成水火,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两方互斗,同时我们自己抓紧时间积蓄力量,等他们两个斗的两败俱伤的时候,我们再一举擒之,到时候皇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再也不必像现在这样烦恼了。”
“说的真好。”咸丰皇帝听到这里却没有丝毫的欢愉之色,“鹬蚌相争,两败俱伤……你这都是机谋权变,虽然不能说没用,但终归不是正道,怕就怕到时候他们两个越打越强,我们自己反而越来越弱。
哎,前段时间精武军搞的那个什么夏末攻势你也听说了吧?发匪之前那么势不可挡,打的我们溃不成军,结果遇到精武军了,却好像泥捏的一样,溃不成军的就成了他们,甚至连洋人的部队在面对精武军的时候,也是吃了败仗。
这精武军为什么敢这么飞扬跋扈?还不是因为他们能打?要不是他们这么能打,我还要用着他们,要不然,我何至于隐忍至此。所以说,归根到底还是自己争气啊,如果我们自己不争气,自己的兵打不过人家,再多的机谋权变也没用啊。”
“皇上所言甚是。”懿贵妃赞同道,“说到争气,别的臣妾不敢说,不过我听说那李永吉的部队成军不过半年,所部都是乡勇,要说勇悍就比我们八旗子弟强多少,我看也未必。
要我说,他们之所以那么能打,都是靠了洋枪洋炮,大量的洋枪洋炮。如果我们八旗子弟都换上洋枪洋炮,再拉去关外或者蒙古那边的苦寒之地严加训练一阵,未必不能重现了祖宗的威风,只要我八旗兵丁勇力依旧,那这天下还是我大清的。”
“说的好听。”咸丰皇帝道,“可是这洋枪洋炮都在洋人手中,现在我跟洋人闹的这么僵,他们都支持发匪跟李永吉了,朕怎么跟他们买?”
“皇上您忘了,洋人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与许多国,彼此之间听说还很多矛盾,我们照样可以分而化之啊。”懿贵妃道,“英国人、法国人还有美国人这些,自然是求不到的,不过俄国人跟他们的关系可不怎么样。我们可以求俄国人帮忙啊。俄国人也有不少洋枪洋炮的,未必就比英夷法夷的差了。”
“俄国人?俄国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咸丰皇帝皱眉道,“他们的胃口太大了,英国人法国人不过是求财,他们可是要地的。俄国人最近在北边闹腾的厉害,到处挑衅,杀了我们不少人,也抢了不少东西,黑龙江将军弈山有些招架不住,跟我求了好几次援。哼,这等强盗,让朕跟他们合作,这可能么?”
“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懿贵妃道,“俄国人要的不过是一些边远的苦寒之地,本来就没什么人,也不怎么产粮食,他们要,就暂时给他们好了。等将来我们自己捯饬清楚了,国富兵强,再跟俄国人算总账不迟,怎么说,俄国人跟咱们这也隔着万里之遥,我近,他远,只要咱们真的肯打,他们未必就能赢了去。”
“哼!”
“皇上,戒急用忍啊。”
听到懿贵妃把康熙皇帝说给雍正的词都说出来了,咸丰皇帝默默的吸了会儿鼻烟壶里的福寿膏,又闭上眼睛寻思了一会儿,这才重新睁开眼睛叹了口气:“好吧,就依你,都依你!朕……就照你说的办吧。”r1152
第一二二章 适得其反与割辫子
当李鸿章乔装成客商,乘坐洋人的江轮来到上海的时候,朝廷的新旨意也很快发下来了。
朝廷的新旨意是明发诏旨,意思就是诏书在发给当事人手中的时候,先提前大肆传播,让天下人都知道诏书内容的意思。
明发的诏旨中,文字很复杂,内容很简单,主要是借口李永吉前一段时间驱逐发匪有功,所以要对精武军的一干大员进行了提拔封赏。
在诏书中,李永吉被正式的提拔为两江总督,这倒在意料之中,但接下来对精武军其他几个人的封赏,就有些意料之外了。
比如王三武被提拔为山东提督,总管山东军务,责令立即率军剿平捻匪。
再比如周达被提拔为安徽提督,统领安徽军务。
又比如张威,被提拔为浙江巡抚兼浙江提督,统领浙江一切军政。
另外,其他像江风、江海、张风等人,也都各自给了个总兵参将等职务,可以说是真正的把精武军各级指挥官大肆提拔了一番。
除了这些这些实质的内容外,圣旨中还明确的提到了截漕银事件,不过把事情说成精武军保护不力,没说截留,然后因为保护不力的缘故,把李永吉不痛不痒申饬了一番,夺了他的黄马褂,并要他赶紧把漕银护送进京。
李鸿章也是官场老油子了,一眼就看出这是朝廷的明升暗降、分化瓦解之策。
对于这一招,李鸿章感觉朝廷用的还是挺不错,属于正经的阳谋,如果换成他,恐怕也会觉得很难办。因为在他看来,追求权势是人之天性,被朝廷这么一封赏,据说才十三四岁的李永吉,还能掌控的住手底下那群骄兵悍将么?这样一来,恐怕精武军就要四分五裂了。
事实上,李鸿章虽然是曾国藩派来李永吉这边的说客,但其实也肩负着观察虚实的目的。毕竟精武军崛起的太快,虽说不算凭空冒出来吧,但蹿升的速度也着实让人咋舌。
想他们湘军,刚拉出来的时候,那可是败仗连连,是靠着韧性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可精武军倒好,一出现就打出那么精彩的阵仗,一战把李秀成的战胜之军打残,二战把整个发匪打怕,让世人都震惊于他们的战斗力。
李鸿章虽然此时还没有开办淮勇,但他之前也经办过军务,深深的知道拉起一支能战之兵有多么难,所以他不认为一介小商人之子,而且才年仅十三岁的孩子就能真正成为这群骄兵悍将的头,在他看来,这个李永吉更多的是大家推上前台的傀儡,弄不好,还是洋人搞的鬼。
这个傀儡之说,在湘军内部很有市场,不止是他这么想,连曾国藩也有这样的疑虑,也正因为如此,很长一段时间内,湘军都没有跟这支兵马接触。
不过这一次,精武军居然把洋人也给打了,这就让他们有些看不清,而且精武军这次三路兵马齐出,兵力调动超过六万,打的干净利落,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强大力量,这不但让朝廷心里面打鼓,也让湘军再也无法不正视这股力量了。
就因为如此,所以曾国藩才派了他十分看重的李鸿章过来查看虚实,至于劝说的事儿,其实只是附带的,或者说是个借口。
现在,朝廷已经先一步出招,局势再次变的复杂,这让李鸿章不得不暂缓了跟李永吉的接触,决定先缓一缓,看一看再说。
其实李鸿章是多虑了,朝廷的这招分化瓦解之策虽然在别人看来挺难办,但对精武军以及李永吉来说,根本是无足轻重。
早在精武军上下收到这个明发诏书内容的时候,王三武、张威还有周达等当事人就连忙打电话给李永吉表忠心,全都表示不会接受这些清廷的伪官,而其他排级以上的军官也纷纷上书李永吉,大都请求李永吉立刻造反,就此反了朝廷,免得清狗再用这种下三滥的招数恶心人。
由此看出,对于清廷的这种施恩或者说明升暗降,精武军上下也看的明明白白,而且对清廷的官职根本就不屑一顾,如果换了别的队伍,比如太平军的话,说不定都有部队自行造反,或者强行给李永吉黄袍加身了。
之所以明明从上到下都有反心,遇到这种事却只是来请示李永吉的命令,那就说明这支队伍从上到下都已经完全服从于李永吉的指挥,完全没有自行其是的恶习,已经是一支真正纪律严明,绝对服从上级命令的近现代军队了。
能有这个效果,这当然跟李永吉长期以来的策略分不开。
毕竟精武军跟别的军队不同,可以说是李永吉从无到有一点点亲手拉扯起来的,从这个角度看,精武军目前所有的骨干军官,都可以自称是李永吉的门生。
又因为李永吉有金手指,物质上从一开始就不缺,无论是待遇还是武器,都是别处所没有的。
如果说物质上的极大富足,还只是比较吸引人,让人乐意投效的话,那么此后寓教于军的【创建和谐家园】政策,还有略带蛮不讲理的护短行为,就彻底把精武军打造成了一个游离于世俗之外的怪物。
以为精武军士兵家属报仇,剿灭汪家为起点,精武军就逐渐走上了一个畸形的道路。一开始,别人还以为这是个类似水泊梁山一样的团体,随着这种护短的扩大化,随着精武军所有亲属都能够享受到这种护短行为的好处,比如免交一切赋税等,这就有些脱离替天行道的概念了。
只要家里有一人加入精武军,哪怕是在精武军当杂工呢,那也成了全家免税,进而全家光荣的事情。
人都是有优越感的,一开始大家生活水平都一样,可就因为别人家里有人当了精武军,结果别人什么税都不用交,官府与士绅也不敢欺压,自己却还要照常缴税,两厢一对比,这心情能一样么?
也就是说,李永吉没有刻意的打破某个群体,他只是把自己的小集体打造成这时代的另外一个特权阶层,此消彼长下去,就好像滚雪球一样,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如果是别人,像这种不收税,还给好处的行为,根本就不长久,但李永吉不同,他因为有金手指,能够在两个世界来回交易,可以利用时代差,获得超高的利润。因此,他就是仗着这种超高的利润,才能够把这种收买人心的政策继续玩下去。
如果要比的话,这有点像后世委内瑞拉的查韦斯,他就是通过用石油的利润收买人心,获得了超高支持率,凭着这种民心支持,成为一代大**者。
不同的是,清代的人受压迫严重,李永吉要收买人心,付出的不多,实际上他的支出主要是精武军的军费支出,那些亲属的好处,大都是通过精武军的武力威慑造成的效应,并没有对精武军造成实质上的经济负担,反而还有促进作用。
也就是说,像精武军这样的集体,要不是手里有枪,要不是在一个内有太平军,外有洋人,朝廷虚弱不堪的境况下,换个盛世的王朝,他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早就被官府反扑了,绝对不会容许他正常的发展至今。
然而,如今的精武军已经摆脱了初期的弱小,已经成长到具备了侵吞天下的力量,这样的话就成了反客为主,原先的世俗力量反倒成了弱者,精武军这个离经叛道的非主流倒成了强者,可以说是主客异位了。
要知道,到目前为止,精武军官兵的薪水虽然看起来还不如八旗军高,但算上各种福利,综合起来算,待遇却是全大清朝最高的。同时呢,精武军的伤亡也是全大清朝最低的,在精武军当兵,伤亡率甚至比当小工与农民还低,因为精武军不但伙食更好,还会提供医疗服务!
比如有个头疼脑热发烧什么的,又比如有个腹泻拉肚子什么的,如果你不在精武军当兵,还是个普通人,你就只能自己硬抗,或者吃点偏方找点安慰,如果你是富人还好,生活水准高,能增加抗病的几率,但穷人生活水准低,吃饭都成问题,一旦生病,扛过去与抗不过去的几率通常在一比一。
换言之,在清朝,普通人的死亡率相当高,真正导致这些人死亡的原因中,战争只占很小一部分,饥饿贫穷以及由此而来的疾病才是主因,而致死的疾病中,致死人数最高的还不是什么癌症,而是普通的感冒发烧,是普通的营养不良!
然而,一旦当了精武军,不说薪水高,不说吃穿住用行都包,光那个有病治病,还可以提供特效药的医疗福利,并且可以把这种医疗福利惠及家人的政策,就让精武军几乎一半以上的人都受过恩惠。
此时的清朝人相对质朴,虽然也算涨了不少见识,但他们依然把这种李永吉认为理所当然的医疗福利当成是一种感恩,光凭着这种感恩,忠心程度完全保证,更何况李永吉不但给他们物质满足,还给了他们一个更崇高的精神目标,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战斗!
精武军这些人已经做到了衣食无忧,所以他们就需要更高的追求,这个时候,精武军的寓教于军政策就发挥了效力,各种新知识开始充斥精武军的大脑,而人一旦接触了这些新知识,眼光变的更宽阔之后,再回头看看身边那群依旧愚昧的人,就再也不能同他们做朋友了。
这情况就好比让一个见过世面的大学生跟山区封闭的放牛娃做朋友一样,一开始说两句话还成,时间一长必然缺少共同话题。
同理,此时的清朝人,哪怕是读书人,也大都只知道读四书五经,连自家的历史都所知甚少,更不用说国外的历史了。而精武军中关于中国历史的中国通史,还有关于外国历史的世界通史,都是当做教材一样的必读刊物,且都是白话文,大家彼此看了那么久,思想境界跟过去就天差地远了。
要不说,知识改变命运呢,至少这些精武军中的人,特别是那些第一批被李永吉招募的那些人来说,他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思想境界早就升华到另外一个境界,他们都以主人翁的意识,都有改变中国的想法,也有了最基本的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并当然的把李永吉当作上天派下来拯救中华的大圣人。
用个后世的话说,对精武军官兵来说,李永吉就是他们心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偶像,除了李永吉,他们谁都不认!李永吉就是他们心中的太阳,李永吉就是他们心中谁也不可替代的皇帝!几乎九成的精武军官兵,都是李永吉的脑残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