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时空走私》-第5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很快,咸丰皇帝就下了指示,对何桂清,要求是立刻下旨革职查办,即刻捉拿进京,原两江总督的职位由薛焕暂代,对于张玉良则即刻革职,但准许戴罪立功,本部兵马受杭州将军瑞昌节制。之所以区别对待,主要是考虑到张玉良手下还有一支兵马,为了避免对方狗急跳墙,才没有抓他进京,只是革职留任。另外,江南提督这个位子,则给了精武军总办李永吉。

      对何桂清与张玉良的处置,廷臣基本没什么反对的,薛焕的升官也在大家意料之中,毕竟是暂代,不是正式任命。不过让李永吉当江南提督,这就让大家接受不能。毕竟这是从九品一下跳到从一品,这跳的有点太快,哪怕是武职,大家也都有点接受不了,更何况,对方还是个十四岁不到的孩子,就更不能认同了。

      这些大臣说的也没错,就连咸丰自己也觉得让一个十四岁不到的孩子当提督有些儿戏,不过再一想,照薛焕密折里的说法,此时江南地区只有精武军这一只强兵,而精武军是李永吉的私家兵,别人指挥不来,如今立下奇功,如果不加厚赏笼络,不但寒了天下之心,恐怕还会生变。

      薛焕在密折中说,提督的官职虽大,但也要受巡抚以及两江总督的节制,一旦成了江南提督,整个江南地面他都有责任维护,这就叫名正言顺,再也没有推诿的余地,以精武军的战力,必能再建奇功。

      当然最重要的是,提督要开府建衙,意思就是平时不下军营,有点类似文官了,这样一来,李永吉就无法整天去精武军的军营泡着,精武军官兵的具体指挥方面,就会交给部下,或者朝廷直接安插人手。

      换言之,给李永吉一个提督当之后,官职是上来了,可他之前根本没相关经验,朝廷必然要派几个参赞或者参将副将的过去帮忙,帮着他帮办军务。

      这样一来,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派人过去掺沙子,这个掺沙子由于不是下放到精武军的具体部队中,只是以提督协理之类的身份去给李永吉帮办军务,看起来就不那么惹眼。这样做既不会降低精武军的战斗力,惹对方不快,又能让朝廷更紧密的抓牢这支队伍。

      另外,这也是向天下视恩,有千金买马骨的意思,告诉大家只要努力打长毛,只要立下大功,朝廷就不吝封赏,哪怕是一个九品的十三岁孩子,也可以直接当提督,这对其他人绝对是个不小的【创建和谐家园】。

      这时候的咸丰皇帝还很年轻,没经过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没有被迫逃出紫禁城去避祸,年轻人的心气还没被全面打压下去,所以多少还有点魄力,没有像历史那样为了逃避而不理朝政,相反,对朝政的事情十分上心。

      在政事处理上,咸丰皇帝表面看起来一副广纳谏言的样子,但实际上很容易偏听偏信,只要信任你,你怎么说都行,要是不信你,你怎么说都不行。薛焕此时因为洋务办的好,每年都能从海关弄来大笔银子给朝廷,正是深得咸丰皇帝的信任,加上又身处前线,精武军这支救兵也是他搬来的,所以他的话,咸丰皇帝更乐意采信。

      正因为相信薛焕,加上苏州大捷太过振奋人心,再对比一下其他部队的战绩,更显出其他人的无能。思来想去,性子急的咸丰皇帝就决定相信薛焕一次,真的给年仅十三岁的李永吉一个江南提督的身份,用这样的办法敲打一下其他人。为此,他除了不断说苏州之战的胜利意义,居然还拿出什么甘罗十二岁为相的例子来反驳廷臣,又说什么危急之时当行危急之事,还搬出大功不赏何以面对天下等借口。

      满清的皇权,在咸丰时期还是相当稳固与集中的,地方上不提,至少中央的群臣基本是没有能力违逆皇帝的意志,就这样,当咸丰皇帝一意孤行之后,最终还是力排众议,不但继续给了李永吉一个江南提督的职务,还赏了他单眼花翎。

      除了李永吉外,精武军的手下也大肆封赏,比如王三武与张威就一人给了一个副将的职务,周达、林春生、江海等人也都给了个参将的职位,可以说精武军所有叫得出名号的人,都给了一个像样的官职,但却没有一个人获得总兵这样的职务。

      从朝廷的角度来说,这种封赏可以是恩宠有加,他们也都认为精武军众人接受了这些官职后,必定会感激涕零,再创辉煌。换言之,咸丰给李永吉提督的职位,不是因为正确的认识到了精武军的力量,纯粹是为了给天下人一个示范,本质是为了体现皇恩浩荡。

      在大肆封赏的同时,翁同龢随身还带了一大票文武官员,都有朝廷任命的官职在身。

      其中文官基本都是要派往苏州跟无锡两地任职的地方官员,这倒也罢了,但那两名武官,却都是从外省调来的高级军官,他俩的官阶是正二品的总兵,职务是江苏镇军务总帮办,就官阶职务来说,等于是江苏省军务系统中仅次于李永吉的存在。

      根据翁同龢的解释,这两个人是朝廷为了帮助李永吉早日开府建衙,尽快熟悉提督职务以及大清军制,特意派来的军务帮办,平时都是跟在李永吉身边帮衬,并不直接插手精武军的训练与指挥。也就是说,以后这两个人并不直接领导精武军,只是给李永吉出谋划策的人物罢了,有点像军师或者师爷,无非就是品级跟官职高了点,但这样的人才更有经验,更容易办事儿不是,毕竟军营跟地方不一样,来帮忙的人还是得从过军的才行。

      话虽然说得好,但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朝廷要往精武军里掺沙子,不过在大封赏的背景下,这点杂音也就无足轻重,何况这两个人都表现的还算听话,没有半点飞扬跋涉的做派,加上李永吉特意交代过,因此暂时来说相处还算和谐。

      不管怎么样吧,一个十三岁的实权提督,甭管怎么当上的,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传奇性,无论放在哪里都是个热门话题,正因为如此,李永吉一下子就出了大名,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默默无闻了。

      第一零一章 枪杆子与钱袋子

      虽然朝廷给了李永吉一个江南提督的身份,看似显赫非常,但清楚清朝官僚体制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在给李永吉下马嚼子,是想把精武军从之前游离在外的私家军,变成一支受朝廷制约的官军。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清朝讲究以文制武,江南提督虽然权柄很重,但实际上是个纯武职,只能管军务,不能管民政,上面要受制于两江总督以及江苏巡抚这两个文职,就算单纯说武职,他也要直接受制于江宁将军。

      换言之,如果是真的放权给李永军,就不会给个什么江南提督,而是给个江苏巡抚,因为江苏巡抚既可管民又可统军,属于真正军政一把抓的封疆大吏,地位也很高,可以不受两江总督或者江宁将军的节制。

      比如当初的巡抚徐有壬就可以直接顶撞两江总督何桂清,把何桂清逐走,而历史上的淮军领袖李鸿章,他的发迹也是从江苏巡抚开始的。

      此外,朝廷虽然给李永吉一个提督的官职,但他的手下却没有一个封总兵,反倒是从外面派了两个总兵过来帮办什么军务,这明显是要分他的权。

      毕竟帮办军务的总兵虽然在提督之下,却在副将之上,虽说表面看是帮办军务,给李永吉当参赞或者参谋,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让这两个总兵过来先熟悉下精武军的内部情况,等摸透了精武军的内情,以后自然要继续过来安插钉子,这是清廷对外军的一贯做法。

      这种把戏虽说略有些让人不快,但以朝廷的观点看来,这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正常,也比较温和的做法了,代表了朝廷的一种信任。

      因为掺进这几个沙子后,对朝廷来说,可以有效防止地方将领的飞扬跋扈与拥兵自重,也可以方便上情下达,避免误会,可以说是对统兵将领的一种爱护,也可以说是一种对地方军镇无法实际约束的无奈,要不然哪还用这么麻烦。

      能这么做,也是清朝此时受创不深,中央还略微有些底气的缘故,如果是历史上那个被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皇室不得不躲去承德避难,江南一地也被李秀成搞了个天翻地覆的时期,是断然不敢如此的。

      比如另一个时空历史上的淮军,就没有这个待遇,那时候朝廷可是一点钉子也没安插,就任凭李鸿章自己军政一把抓的乱折腾。

      很可惜,对李永吉来说,清廷玩的这些把戏都毫无意义,因为精武军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部队,无论从士兵的招募与训练,还是将官的任命,又或是思想的引导,都是自成一体。

      如今的精武军,已经不止是一个单纯的武装集团了,而是以李永吉为核心,以精武军的武装力量为后盾,以相关商业集团为支撑的大型兵商集团。这个兵商集团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不但受惠的人员越来越多,支持的人员越来越多,自身也已经能够自给自足,绝对不是那些缺粮少饷的兵头所能比。

      既然不需要依靠朝廷就能自给自足,那精武军自然对朝廷也就没有多少敬畏之心。

      实际上,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磨合,精武军内部从上到下都已经认可了精武军这个团体,都认可了李永吉的绝对统治,朝廷的【创建和谐家园】厚禄或者其他体制,都再也引不起精武军官兵的兴趣,所以这点安插钉子的行为,完全是毫无意义。

      精武军的官兵认的不是什么参将副将,而是排长、连长、营长等这些内部官职;什么九品八品七品六品之类的品级,也没有列兵,下等兵,上等兵这些军衔有用。

      换言之,朝廷的官职品级,对精武军官兵来说是完全毫无意义的东西,这些官职在精武军内部根本就行不通。

      而且,朝廷更加不知道的是,由于一开始就实行封闭化的寓教于军的政策,长期在军队内部明目张胆的推行各种现代化的历史与政治教育,精武军的核心官兵对清廷早已经没有了认同感,甚至还有不少憎恶情绪,已经产生了最朴素的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

      关于反清的论调,早已经不止一次的在精武军内部提起,像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也不止一次的在精武军内部喊出来,甚至这句口号已经成了精武军内部军官团联络情谊时候的公开话。

      如此反动的思想氛围下,之所以还能继续为清廷卖命,之所以还在打太平军,没有立刻造反,那是因为李永吉这个拥有绝对权威的领袖还在为清廷卖命,而李永吉也不止一次的解释过为什么要继续在清朝内部混,为什么要打太平军。

      在李永吉长期的解释与宣传下,精武军官兵逐渐有了个共识,那就是清廷与太平天国都是反动的,落后的,都要被代表正义与先进的我们打倒。

      但是现在这两股反动力量还相当强大,外面还有洋人在虎视眈眈,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我们不能那么任性!

      所以说,我们暂时在清廷手下做事,是为了隐藏实力,积累力量,暂时的蛰伏,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加强有力的一鸣惊人。

      这叫什么呢?这叫忍辱负重,这叫小不忍则乱大谋!

      当然,那都是主要忽悠下层士官的,对高级军官就不能完全这么说了,对王三武跟张威他们这些人,你在讲民族大义的时候,还要讲权谋,讲时事,要告诉他们造反的时机还不成熟,要耐心的等待机会。

      总而言之,精武军上下早就是一支反动团体了,李永吉也早就成了一个反动军阀,只不过李永吉的保密工作做得好,精武军又一向玩自我封闭,轻易不跟外界接触,所以外界对这个团体所知不多,就算精武军官兵的家属知道一点端倪,但也不敢到处乱说,只以为是他们的胡言乱语。

      尽管李永吉对精武军很有信心,不过此时接受了清廷的提督官职后,他还是需要去跟精武军内部通通信,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接受这个官职,为什么还要继续忍辱负重。

      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教育要时时讲,不停的讲,目的就是力求让全军上下的思想认识能够做到高度统一,这样才能纯洁部队,在复杂的情况下不出乱子。

      结果就是,朝廷的封赏李永吉领了,但之后李永吉招呼也不打,饭也不跟大家一起吃,随口说了个军务繁忙,拍拍【创建和谐家园】就带着自己的人去了虎丘军营,至于翁同龢带来的那票文官跟那两个帮办总兵,就那么直接扔在苏州府衙不管,随他们自己折腾。

      李永吉来到虎丘军营后,也不浪费时间,直接就通过无线电台,开了个全军性质的电话会议,或者说是电话演讲。

      在电话演讲中,李永吉先讲了下目前精武军面临的复杂局面,讲了下为什么还要继续忍辱负重的在清廷手下做事,其中刻意夸大了洋人的威胁以及自身面临的资金困难,还提出了实干兴邦,工商兴国的理念,把精武军当作是中华振兴的唯一火种,不能轻易损耗。

      再之后,李永吉要求全军官兵平日里要继续加强学习,刻苦训练,服从统帅部的统一指挥,要一切行动听指挥,绝对不能任性的自由行动。

      在演讲的最后,李永吉特意指出,此时正是精武军面临的又一个重大考验,这个考验可能不是真正的枪炮,而是清廷的糖衣炮弹!

      朝廷可能会用各种方法去笼络拉拢精武军的各级官兵,比如【创建和谐家园】厚禄,比如醇酒美人。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坚定思想,任何动摇者,都要坚决的剔除出去。为了杜绝这个危险,希望广大官兵继续牢守军营,轻易不要跟清廷的任何人接触,一旦接触了,必须立刻自觉地跟自己的上司或者军法处的人报告,如有刻意隐瞒者,决不轻饶。

      在全军性的演讲完毕后,李永吉又跟自己的舅舅王三武单独通了一个电话,告诉他牢牢抓住常熟的军政大权,坚决【创建和谐家园】朝廷新派来的官员,哪怕行事野蛮,有激烈的冲突也在所不惜。当然,扩军方面,特别是警察部队的建设也嘱咐了一番,让他加快速度,至于武器装备什么的让他不要担心,保证足量供应。

      跟王三武说完话,李永吉又跟张威嘱咐了一顿。对张威的嘱咐跟王三武不同,由于苏州地位特殊,所以要求张威目前不宜过分强硬的争权,而是要继续游离在外,先牢牢把握住精武军目前拥有的势力,其他没把握的部分则可以放开给那批朝廷派来的官员。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暂时不引起不可调和的冲突,另外也是让苏州老百姓有个对比,让他们了解一下,到底是在精武军的庇护下过的愉快,还是继续在清廷的统治下生活幸福。

      人就是这样,没有对比,就不会知道幸福来之不易,只有看到在清廷统治下的水深火热,才能珍惜精武军的庇护,这就是所谓的争取民心。

      也就是说,李永吉的策略,是暂时放弃苏州的一部分民政权,给朝廷一点面子,但却牢牢把握住无锡、常熟甚至青浦县等地方的军政大权,先全力以赴的扩充军力以及开展贸易,等实力更强,民心更稳之后,再来彻底摊牌。

      对此,张威深以为然,他也觉得这个方法更稳妥,并且保证完成这个架空朝廷命官的任务,在不刻意引起剧烈冲突的基础上,坚决不让朝廷的官员渗透进精武军内部。

      张威的能力,李永吉还是比较放心的,忠心方面更是不担心,毕竟张威是个聪明人,知道谁能给他更大的好处,而且就算张威想造反,也不会有人跟他,甚至会有人打他的黑枪。

      就这样,在看到把守各处的精武军都没问题后,李永吉就安心的带兵回了青浦县。他这次回青浦县,除了要跟家人好好聚一聚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在那里会见几个早就提前约好了的洋商,谈几笔买卖,并以此为契机,正式的跟洋人搭上线,把对外贸易的业务给开办起来。

      李永吉的想法很简单,这世上其他什么都是虚的,只有枪杆子跟钱袋子才是实的,哪怕是印把子,要没有枪杆子与钱袋子这两样做支持,也是镜中花水中月,或者反过来说,印把子不过是枪杆子与钱袋子的附属品。

      所以说,管你朝廷玩什么花样,只要我精武军上下一心,水泼不进,经济上自给自足,那你就是再能折腾也没用。

      毕竟在这苏南一地,最大的枪杆子是精武军,钱袋子也逐渐被精武军附属的商业集团所渗透与操控,而没有枪杆子跟钱袋子的政权,就是沙滩上制作的沙子城堡,看似不错,其实一吹就散!

      第一零二章 全城皆跪

      由于李永吉我行我素说走就走的作风,加上走到时候带的是全骑兵化的警卫营,因此当他离开苏州抵达青浦县的时候,别说苏州的官僚没反应过来,就连青浦县上下也没反应过来。

      虽然青浦县的人没反应过来,但代表精武军的五星红旗以及代表李永吉的月白梅花旗已经是天下闻名,就算远的地方还略有不知,但自诩为精武军起家之地的青浦县的本地人,还是能认出来的。

      好吧,就算这旗帜会有人假冒,但全军都骑着高头大洋马的部队,整个江南地区也就只有精武军才有了,因此只这一条,就断然不会认错。

      什么?离开三里远你怎么看清的?【创建和谐家园】,咱是看不清,但这青浦县的城门守军中可是混有李家安保营的人,人家手里可是有那种叫什么望远镜的家伙,人家既然说是少主来了,就绝对不会错。

      所以说,这一次李永吉带兵来的虽然很突然,但县城的守军由于提前认出了精武军,没有跟之前那一次一样,来个闭门不出如临大敌,反而早早的派人清理门口的行人,好方便李永吉的部队进城。

      就这样,当李永吉带着警卫营的骑兵部队刚刚来到离城一公里处停军的时候,青浦县的城门还是好好的开着,并没有被关闭。

      就在这时,李永吉透过望远镜可以清楚的看到,城门口处的一支手持清军传统腰刀的守军,正在用刀鞘凶狠的驱赶城门口附近的行人小贩。人还好说,直接赶在一边,但如果还有货物或者生意摊子,则直接强行搬走,总之是搞的一番鸡飞狗跳。

      与此同时,城门里还匆忙的跑出一支身背夏普斯步枪的部队,他们跑出来后,自动在门口分成两排,面对面的站好,摆了个列队迎接,并把那番鸡飞狗跳隔绝在人墙队列之后。

      看到这里后,李永吉皱了皱眉,守军的这种行为很明显是为了早日给城门口腾出一条顺畅的通道,只不过行为过于简单粗暴化了。

      略微一想,李永吉就明白了,这是自己来的太快,以至于没有给城门口的行人小贩足够的自我疏散时间,为了不耽误自己进城,或者纯粹是为了讨好,城门守军就派人强行疏散。

      虽说这里有自己一行人来的太快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城门守军行事太孟浪,太简单粗暴化。毕竟这种情况下,守军一旦认出自己的身份,通常不会让那些在城门口的普通人自行疏散,而是强行疏散,好像这不是专门为了讨好,是这个时代的规矩就这样,你不这样才是不正常。

      别的不说,你看那些被驱赶到一边的人群,他们脸上居然没有丝毫的怨恨,有的只有恐慌,而且也没有一个大声争辩的,全都乖乖的跪在一边,把头深深的低下。

      “看来你们清国人的确很爱下跪。”这时候,同样骑着马用望远镜看的卡尔松忽然在一边笑道,“要是在欧洲,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

      “是么,那真是让你见笑了。”放下望远镜的李永吉面无表情的淡然道。

      “那倒是没有。”卡尔松也放下望远镜,用手指摸了摸自己那刚刚精心培养出来的山羊胡,“这些事情我见的多了,印度人也是这个样子,服从性甚至比这些清国人还好。照我看,好像越是不开化的老旧帝国,民众就越是顺从,其实土耳其人也是差不多。

      反倒是你,你跟这个东方帝国的子民是完全格格不入的两种人,更像是我们西方人,真难以想象你居然是这个以顺从为荣的帝国里出生的,当然,你的那些好像变魔术一样层出不穷的神奇东西也让人很难想像。所以我想,你以前肯定有个西方人老师,背后也一定有个神秘的西方人组成的组织在支持你,对么?”

      “太好奇的人通常命不长。”李永吉这回笑了笑,“我想告诉你的时候自然会告诉你,我不想说,你怎么问也没用,问多了,反而自寻烦恼,何必呢。”

      “哈哈哈,有意思的小家伙。”卡尔松再次笑着摸了摸胡子,似乎一点也不担心的样子,“年轻的孩子,知道么,威胁的话语说一遍就够了,说的多了,反而会失去效力。我出生入死这么久,你真的以为这么点小威胁就能吓到我么?”

      “呵呵。”李永吉笑了笑,却没再说什么,因为他知道这老家伙肯定会有下文等着。

      “我知道,你志向远大,似乎有改变这个民族与国家的想法。”果然,卡尔松看到李永吉不开腔,还是忍不住继续说起来,“虽然我过去觉得要做到这一切挺难,不过以你的力量,倒是也的确有可能让这一切实现。到时候,一旦出现一个开化的,现代化的中国,那将会是一个让世界都感到颤抖的庞然大物。

      没办法,你们的人口太多,地盘也太大,物产也太丰富了,而且地理位置也好,这跟土耳其以及印度都是不同的。正因为如此,我才希望能亲眼见证这一切,亲眼看到这个本世纪最伟大的奇迹发生,并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在这个伟大奇迹中留下一点印记,倒并不是完全因为害怕你的威胁,你明白我的意思么?”

      “明白明白,您是希望这辈子能干一番大事业,可以在历史上留下一个让人铭记的足迹对么。”李永吉笑着摇头,“放心,如果你真心帮我,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希望你说到做到才好。”卡尔松这才抿嘴一笑,“对了,跟你出来这么久了,我得回去看看我的两个宝贝女儿如何了,能给我点假期么?”(卡尔松女儿问题,可参考第七十三章。)

      “当然可以,不过你也要自觉点,让我的人要好好跟着,别想着跑才是。不要以为说了那么一番大道理,我就会放松对你的看管,你应该知道这一片地方是逃不过我的掌握的。老实说,跟你相处的还算愉快,我不想让这种愉快变成不愉快,希望你继续保持现在的聪明,不要犯糊涂病才是。”

      说完,李永吉不再理会卡尔松,干脆命令全军下马,并派了身边的一名亲卫独自进城,进行先一步的通知,他则率军继续在城外等待,好方便对方有更多的反应时间,免得自己太早过去,给对方造成更多混乱。

      也就是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吧,就看见青浦县的知县带着一大票认识的不认识的官员匆忙的出来迎接,而那些之前在城门口跪着的百姓,则自始至终不敢起身,就那么一直跪在那里。

      跟青浦县的知县以及陈师爷这几个老相识略微寒暄了一番之后,李永吉就重新上马,带兵以整齐的列队姿态,打开便携式功放,在进行曲的伴奏下,缓步通过了城门,而在通过城门的时候,他发现周围的人都跪了一地,也就是说,连那些士兵也开始单膝跪地。

      进城之后,这种跪地迎接的情况尤其明显,因为他看到道路两旁都是跪了一地的人。这种情况应该是提前打过招呼,要不然不可能会有这么多人出来跪自己。

      在这其中,打扮像平民百姓的,大都是双膝跪地,把头深深的埋下;两边站岗的士兵则全部是单膝跪地,同时低下头;这也就罢了,但李永吉还看到,这里面甚至有一些看起来像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也是跪在一边,低头不敢看自己,只是头没有像其他平民那样深深的埋下罢了。

      看到这个情况,李永吉略微有些诧异,因为据他所知,读书人是可以见官不拜的,没想到也是跪在一边。

      其实李永吉不知道,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那所谓的见官不拜,也是得看品级,比如秀才,见到县官可以不跪,但如果见到知府就得下跪了,举人见到知府可以不下跪,但见到更上一层就必须要跪。

      如今的李永吉已经是从一品的江南提督,这个消息其他稍远的地方或许还不知道,但青浦县是早就知道了的。而面对从一品大员,好像只有进士这种天子门生可以不跪,但那也只是可以不跪,并非是不能跪。

      还有就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李永吉之前的所作所为,多少都会被青浦县的人知道点,所以他在附近一向是以护短跟蛮横不讲理闻名,这会儿他又刚刚因为打了大胜仗而获得从一品的提督,正是风头正盛,这个时候如果触他的霉头,你是绝对不能指望他跟你讲道理,也绝对不能指望有人给你撑腰。

      如今大家都在下跪迎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仗着有功名在身不下跪,那就是明显的不给他面子,这么做的话,万一对方一生气,记恨你了,事后找人打死你,那真的是没处说理,甚至他自己都不用记恨,自然有n多小人去告状,也自然有n多小人帮着整人,那都是没办法讨公道的。

      总之,这种全城皆跪的局面,倒不完全是因为李永吉的官位,实在是李永吉之前的名声所累,外加背后精武军的威势所迫,是一种敬畏交加的情况。

      名声跟地位这东西,看似不显眼,但如果跟武力相结合,那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周围的人,别说这些官兵与老百姓了,甚至连亲人也会受到影响。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16: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