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简单说,自行车化以后,精武军的日常行军速度,就是负重30公斤,在官道的路面上日行120公里,如果是强行军,在不影响战斗力的情况下,可以轻松突破日行180公里。如果不是官道,是乡村小路,那速度可能降低至原本速度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
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做个比较,在官道上,自行车部队的普通行军速度,也就是日行120公里的话,将会是此时清军与太平军行军速度的8倍,因为此时的清军与太平军,规定的每日行军速度都是30里,也就是15公里。
而且,这个日行120公里,还不怎么减弱战斗力,可以做到在抵达目的地后立刻投入战斗的情况,这是此时的清军与太平军所做不到的,更不用说,有了自行车,自身负重更强,自身携带的辎重更多,后勤保障方面也更强。
总而言之,有了自行车,精武军的机动能力等于大大的上了一个台阶,变相的等于提高了自己的战斗力。
别的不说,就说无锡到苏州吧,目前是相距80多里,也就是40公里左右,如果是步行,起码要走一天一夜,但如果是骑自行车,三个小时就能从苏州到无锡,苏州与无锡两地,一天就能走个来回还绰绰有余。
更妙的是,自行车这东西不占空间,不占编制,不喝水不吃饭,不像马匹那么难伺候,遇到实在难走的地方,扛着就能过,实在是太方便了。
果然,在精武军的官兵们都熟悉了自行车的性能后,都喜欢上了那种骑着车子风驰电掣的感觉,都对这东西赞不绝口。
就这样,精武军借着分兵的时机,完成了全面的自行车化,变成了一支自行车部队,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是精武军的主力野战兵团,在摩托化改造之前,基本都是自行车部队。
由于自行车的车圈都是银色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很多人都叫精武军的野战部队为银轮部队,而精武军内部也主角开始流行这个非正式的称呼。
银轮部队这个称呼,虽然一直是非正式的称呼,官方一直没有正式承认,但名气却贯穿始终,并且也就成了精武军主力部队的代称,比自行车部队这个正式名称还要有名。
有意思的是,哪怕后来精武军的主力部队都陆续变成了摩托化与机械化,这个银轮部队的称谓也依然没有改变,而且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当然,那也都是后话了。
第九十二章 闪击战的先河
虽然确定了分兵出击的政策,不过出于谨慎,精武军这次并不是同时从苏州出兵,而是王三武带兵先行,等安全抵达常熟,并在当地驻防,稳住阵脚之后,李永吉再带兵前去无锡,尽量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由于多了自行车这种行军利器,王三武的部队尽管比路顺德的部队晚出发了三天,但却是先对方半天抵达了常熟。
当路顺德率军抵达常熟,在两里外发现城头上已经出现精武军的红旗后,立刻就想先退兵十里地再说,不过王三武却不肯给他这个安然退兵的机会。
在发现对方大队出现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之后,王三武不顾常熟知县周沫润的劝阻,留下炮兵连跟一个营防守城门,亲自带领其余的大队人马,全部出城迎击。
发现精武军这么快就主动出击,路顺德吓了一跳,一点连列阵迎击的意思都没有,干脆就撒开脚丫子快步逃跑,他这主帅一跑,其他人也跟着跑,结果导致整个部队还没接战呢,只是远远的看到精武军的红旗就先行撤退的局面。
这倒不是路顺德胆小,而是因为路顺德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别看这支兵马号称五万,实际不过两万,而且除了两千是参加过战斗的老兵外,其余的人都是临时强拉的壮丁,作用不过是摇旗呐喊吓唬人的。
换句话说,他这一路兵马本来就是起扰乱视听的,目的就是诱使精武军分兵,如今目的已经达到,自然就要赶紧远远撤退,免得靠的太近再次接战。
路顺德想的是挺好,觉得我隔着两里地就先跑,你肯定追不上我,但他却忽略了精武军的速度,不知道精武军在装备了自行车之后,机动力跟持久力大大增强,已经不是当初的精武军可比了。
两里地,也就是才一公里的距离,精武军以王三武亲自率领的骑兵为前锋,其他自行车步兵为中坚跟进,花了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就追了上来。
紧接着,王三武看到对方组织了一道长枪兵为主的薄弱长方阵,只是轻蔑的一笑,也不让骑兵下马,只是让骑兵减弱了速度,等双方接近到十米左右的距离之后,才一手控马,一手掏出**四处射击。
看到王三武这么做,其他人也有样学样,也在马上用**射击,结果只是一顿射击,这道薄弱的长枪方阵就崩溃了。
这也不怪这些长枪兵一顿排枪就崩溃,实在是这种龙骑兵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
要知道,让长枪兵列阵阻挡骑兵,表面看起来是挺不错,如果是游戏的话,那么这属于兵种相克,骑兵肯定完蛋,但在实际上,这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因为骑兵的威迫力太大,哪怕是直接傻愣愣的冲阵,对长枪兵来说也是压力很大的一件事,毕竟前两排肯定死伤惨重,因此不是意志坚韧的人,根本就无法做到安然的列阵阻拦大队骑兵。
这次匆忙组织长枪兵列阵迎击,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让对方骑兵冲过来,大家都没跑,所以才匆忙设置了这么一道防线,可谁知道对方只是慢悠悠的走到十米远的距离,用【创建和谐家园】挨个点名。
由于先前在苏州城下的大败,导致火器辎重都损失殆尽,仅剩下的一些火器,也都被李秀成带走了,因此路顺德的这支部队,是一支纯冷兵器部队。
这样的一支纯冷部队,武器只有大刀长矛,连弓箭都没有,严重缺乏投射兵器,所以面对精武军龙骑兵的【创建和谐家园】,只能傻呆呆的挨着,再加上对方还是近距离骑着高头大马射击,长枪兵还有六成以上是新兵,承受不住压力,瞬间崩溃也就是顺理成章。
发现对方仅有的防线崩溃,王三武果断下令收起【创建和谐家园】,掏出马刀,开始进行追击作战。
这种追击溃兵的战术,精武军的龙骑兵们已经训练过不止一次,也实战过一次,因此重新做起来可谓是驾轻就熟。
至于为什么收起【创建和谐家园】用马刀,倒不是为了节省子弹,而是为了避免误伤,因为骑兵在追击溃兵的时候,往往无法保持队形,同时在高速奔驰的马上用【创建和谐家园】【创建和谐家园】的准头也奇差,用马刀的效率比【创建和谐家园】还高。这也是骑兵操典上的规定,跟二战日军拼刺刀的时候退子弹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后面还有自行车部队,所以王三武很大胆的带兵直接穿插而过,而不是在外围兜圈子,同时他一边追杀,还一边让人大喊“降者不杀”,他是打算直接把这支兵马全部围歼,一个不留。
而自行车部队也没让他失望,很快就追了上来,而他们追上来之后也不停留,甚至也不下车列队射击,而是直接嗷嗷叫的同样喊着“降者不杀”,骑着自行车猛冲了过去,有骑的快的,甚至直接拿自行车的车轮去撞人。
当然,大部分太平军在发现后面的自行车部队上来后,都是选择了跪地投降,毕竟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刚被抓不久的良民,只不过是被强行剃发,加上太平军的恐吓威胁,因为害怕才跟着过来的,等到士气溃散后正是惶恐不安,这时听到降者不杀的口号,立刻就跪了。
就这样,整场战斗只持续了半个来小时就结束了,路顺德的两万兵马几乎一个也没逃出去,基本都是看到跑不掉后主动投降,真正的死伤不过两百来人,至于王三武率领的精武军本身,则又是一个零伤亡。
总之,这个所谓的常熟之战,是自行车部队成立后的第一次正式战斗,虽然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不成熟,但战果却同样辉煌。
在这场战斗中,虽然精武军人数远远少于太平军,但由于太平军新败,大部分都是没多少战斗经验的临时征召兵,士气十分低落,而且严重缺乏火力输出,因此跟精武军相比,战斗力相差悬殊,失败是在所难免,实际上路顺德原本也没想过要跟精武军硬碰,要不然也不会远远看到就跑路了。
相比而言,王三武的果断出击,不过是让为这场胜利加了点催化剂,促成了这场胜利,但归根到底还是精武军实力太强,面对太平军,完全是一种碾压态势。
虽然就这场战斗的结果而言,并没什么可说的,不过在整个的作战过程中,王三武那种以龙骑兵为先导,自行车部队跟进的进攻方案,把自身的机动力优势与火力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打了一个漂亮的战术性穿【创建和谐家园】攻,倒是开了闪击战的先河。
有鉴于此,后世的军事家都把王三武奉为闪击战的开创者,并认为精武军之后的闪电作战理论,最初的雏形就是源自王三武的这场速攻流的歼灭战,又因为日后的王三武作战飘忽,特别喜欢玩速攻,所以他也被世人冠上了一个闪击【创建和谐家园】的头衔。
第九十三章 跟发匪做生意?
就在常熟之战的报告传来的时候,李永吉正在接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自己目前的情报头子之一——许久没有露面的孙旺!
“哎,我这个舅舅啊,就是能折腾。”李永吉把报告一扔,转头对孙旺道,“你看,我本是让他去带兵看住常熟,帮我把那块地盘稳住,打仗倒是其次,结果他倒好,一去就跟人打了起来,三下五除二把人家陆顺德的兵马全歼,连陆顺德都被抓住了。”
“这都是少爷运筹帷幄,三爷用兵如神,方能建此奇功!”孙旺双手贴着裤缝,低头讨好道,“我精武军天下无敌,建功立业不分早晚。”
“你啊!”李永吉拿手指了指一副汉奸样的孙旺,苦笑的摇了摇头。
这个孙旺准确的说只有二十四岁,当初不过是牙人孙贵的一个学徒,后来因为李永吉要买房子,才跟李进宝找到他。
再后来,经过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买房子买人,让孙旺发现李永吉居然是个优质潜力股,就开始心思活络的抱大腿,不想再跟着自己原来的师傅干了。
那时候,李永吉刚在青浦招了一批人,一来是出于应付,二来也是出于考验,就打发孙旺回朱家角,让他帮忙打探消息,结果他居然还运气不错,刚回去就被汪云翼的人找到。
汪云翼那时正是想打听李永吉的事情,孙旺灵机一动,就反过来把假情报告诉了对方,并且及时把这个消息通报给李永吉,此后又不断的打探汪家的事情,而这些情报,在李永吉后来剿灭汪家之战中都建立奇功。
从那以后,有鉴于他的功劳跟才能,李永吉就任命他为自己的情报处长,并且扔给他几本后世关于如何做情报工作的小册子,让他先把情报方面的事儿做起来,也算是个尝试。
其实,当初跟着李永吉去青浦买奴婢的时候,那时的孙旺还没想那么多,他只是觉得李永吉年少多金,性格大方,是个好凯子,而自己原先的师傅孙贵一向抠门的很,这才想改换门庭,至于骗汪云翼,进而打听汪家的情报,那也是阴差阳错。
真正让孙旺下定决心跟着李永吉大干一场,或者说真正调动起他的野心的时期,正是李永吉率领精武军,迅速剿灭汪家的事情。
就在那次剿灭汪家的过程中,孙旺大受触动,他这才发现李永吉居然如此厉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拉起了这么强大的一支兵马,连原本高高在上,在附近横行霸道的汪家,在他的手下也顶不过半天。
就在那时,受到触动的孙旺才下决心真的跟着李永吉,梦想着就此出人头地,建立一番大大的功业!
什么?才二十四岁,要不要那么励志?
拜托,首先清朝的人大都早熟,二十四岁严格的说已经不算年轻了,其次,越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其实才越是野心勃勃,越是想着干大事。
李永吉就曾经想过,他前世二十三四岁的时候,正是刚出校门,也是野心勃勃,整天想着创出一番天地,尽快的出人头地,觉得这个世界没什么可怕的,是后来不断的碰壁,才被社会消磨掉了锐气跟冲劲,变的越来越沉闷。
孙旺呢?他实际上混社会的时间比李永吉还早,因为他十三岁就开始当孙贵的学徒,开始迎来送往的学当牙人了,而牙人这个行当又是最锻炼人,特别是锻炼察言观色以及接人待物,所以二十四岁,已经是经验丰富的社会青年了。
正因为他是经验丰富的社会青年,所以一旦下了决心做一番大事,那就真的去做,哪怕他其实很多地方不成熟,但年轻就是本钱,这让他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想,反倒没有中年人的那些顾虑。
孙旺当了情报处长之后,一门心思扑在这上面,想着靠这个飞黄腾达,所以很快召集了自己平时一起玩的小伙伴们,也就是所谓的狐朋【创建和谐家园】,然后吃酒肉,吹牛逼,顺便给银子,分任务,别说,还真让他做出了不少成绩。
比如说,当初江南大营覆灭的情报,最早就是他的人通过无线电传递过来的。那时候,他是派了自己的好朋友,一个叫郑有才的人去江南大营,假扮粮食商人去江南大营卖粮食,本意是监视清军,建立情报网,结果情报网还没怎么建设呢,江南大营就迅速被太平军攻陷,郑有才本人也被太平军抓住。
本来那个家伙当时也挺害怕,如果太平军真的严刑拷打,他估计是守不住秘密的,但后来发现太平军对他们还不错,根本就没怎么为难,只是看了一阵就放他们回去,结果回头他就把消息用无线电给传了出去,让李永吉及时得知了江南大营覆灭的情报。
“好了,言归正传吧。”李永吉收起想法,“你说这个郑有才可靠么?他所谓的李秀成在常州养病,还有南京严重缺粮的情报,可都是真的?”
“应该是真的。”孙旺小心的点了下头,这才道,“回少爷的话,郑有才我是跟他从小一起长大的,我对他太熟悉了,他不是个随口乱说的人。这次他人就在常州,还刚刚亲自见过李秀成,想来情报应该不假。”
“哦,这样啊。”李永吉点点头,“这么说,李秀成还在常州养病,带兵攻击江阴的,不是他本人?”
“是的。”孙旺道,“由于封锁严密,虽然郑有才也没有更确切的情报,不过根据他自己的推测,打着李秀成旗号带兵去江阴的,应该是李秀成的养子李容发。”
“嗯,原来如此。”李永吉再次点了点头。
“少爷,这可是天赐良机啊!”孙旺进言道,“如今常州兵力空虚,贼酋李秀成又在那里养兵,我们正可以轻装急进,一鼓作气的打过去,有郑有才做内应,相信很容易就能打下常州。到时候不管是生擒还是击毙李秀成,都是大功一件啊。”
“这个不急。”李永吉摆摆手,“其实比起这个,我对南京缺粮的事情更感兴趣。你这样,让他继续想办法打探下南京方面的情报,尽量把南京缺粮的消息传过来,最好是能知道一下这个粮食缺口大概是多少。”
“这,是。”孙旺低下头,应了下来。
“另外,你再派个可靠的人去常州。”李永吉笑了笑,“这个人的作用是当信使,去了就说,我知道他在常州养病,不过我不想对他怎么样,常州他想呆就继续呆着吧。另外,告诉李秀成我手里还有一大批粮食,因为太多吃不完,留在手里怕发霉,所以想跟李秀成做一笔生意,问他肯不肯跟我做这个生意,如果肯,就派个可靠的人去无锡跟我谈,不肯就算了。”
“啊?”孙旺愣了愣,“少爷,您,您这是……要跟发匪做生意?不会是真的想卖粮食给他吧?”
“为什么不?”李永吉笑了笑,“我有粮食,他没有,他手里有钱,我缺钱,正好做做生意,互补有无啊。省的他没粮食了,要到处抢,那样我也会很头疼的。”
“可是,这样不是资敌么?”
“那又如何,反正他们打不过我,能有口吃的,就不敢来找我麻烦,就怕没粮食吃,那才是真的可怕,我这是合作共赢,是人道主义救援,懂么?”
“合作共赢?跟发匪?啊,我明白了!您这是要养……”刚说到这,孙旺一下反应过来,迅速把后面的话咽下去,迅速对李永吉低头,“是,少爷,我这就去找人安排,保证做的妥妥当当。”
第九十四章 无锡新政(一)
等李永吉带兵去无锡的时候,已经是常熟之战后的第三天了,由于太平军在这里没有留下任何的防守部队,因此李永吉率军军抵达的时候并没有经历什么战事,只是顺利的接收。
接收无锡之后,李永吉发现这座城市并没有多少经历战火的样子,招来迎接自己入城的士绅一问才知道缘由。
原来当初的清军在听到常州屠杀之后,还没等太平军过来,就吓的提前逃跑了,而无锡的百姓也害怕一旦抵抗太平军,会遭到常州那样的屠杀,所以太平军一来,他们就无条件的投降,根本没抵抗,因此也就没有经历战火。
等太平军进入无锡后,由于李秀成的强力约束,天平军除了抢了官府的府库钱粮外,对普通百姓并没有刁难,既没有搞什么强制剪辫子,也没有强行收税抢夺民财。
这里的不抢民财,可不是仅仅不抢贫民,就算是小康之家甚至是商贾富户,也是一点也不抢,只要你不刻意针对太平军,不找太平军的麻烦,也不明目张胆的作奸犯科,他们就不去管你。
再之后,太平军兵败苏州,虽然强拉了不少本地的壮丁当兵,但主要是在城外拉的贫苦农民,对无锡城中的市民却没怎么动。据说是因为李秀成觉得无锡城里的人市侩气太浓,不是当兵的好材料,所以才去城外抓兵。
不管怎么说,与李永吉记忆中相比,这个时候的无锡并没有遭受多少战火,比如那个崇安寺,还有无锡洞虚宫这些地方,就依然完好无损。
其实在历史上,太平军的军纪在这个时期还是可以的,至少比清军好很多,特别是李秀成的部队,军纪尤其的好,除了有个常州之屠外,太平军没多少屠杀的传闻,而就算是那次常州之屠杀,也不是李秀成的本意。
另外如果较真一下的话,这个时空的太平军常州之屠并不严重,不是大范围的无差别屠杀,而是只抢掠屠杀富户,不伤小康之下的平民,所以屠杀之后,常州城总共的人员损失也不过三万多人,与清军反攻时期动辄屠杀几十万相比,这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再比如说这个无锡,哪怕是李永吉前世的历史,也是清军反攻的时候损毁较多,人员的巨大损失,几乎都是在清军反攻的时候造成,但因为清军是胜利者,所以那些屠杀没有被记载。而那时李秀成开始苏南之战的时候,因为李秀成一开始就想把苏南地区当自己的地盘好好经营,军纪控制的很好,无锡保存的也还是挺不错的。
在这个时空,因为李永吉在苏州城下把李秀成的主力部队给歼灭了,让李秀成失去了抵抗的有生力量,加上跟苏州太近,害怕对方趁机攻来,这才迅速抛弃无锡当缓冲与诱饵,并没有进行坚壁清野式的劫掠。
这是因为在李秀成看来,自己是败军,如果再抢掠,那会彻底失去本地的人心,而且清军大多贪婪而凶残,一个破败的无锡,清军肯定没心思抢掠,会继续追着自己打,但如果留下一个还算富庶的无锡,那清军就会把时间消耗在抢掠上,不再花心思追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李秀成只抢府库,不抢老百姓,甚至也不抢大户人家的原因,他就是希望李永吉带兵抢掠老百姓,这样既能丢掉清军的人心,也能给李秀成争取时间。
只可惜,精武军是一支纪律更加严明的部队,也根本不靠劫掠为生,所以入城之后,除了重新封查府库,张贴安民布告,禁止作奸犯科之外,就没有别的大举动了。
当然,这个没什么大举动,是指外人的看法,实际上李永吉率兵进入无锡后,动作还是很多的,只不过大多不是那么鲜为人知罢了。
李永吉在无锡暂时没做别的,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建设无锡军营,第二件事则是招商引资。
建设无锡军营不奇怪,这本来就是应有之义,毕竟精武军是控制这个地区最稳固的保障。
招商引资也很正常,毕竟他之前已经在苏州搞了一个一揽子商业合作计划,搞了个商联与银联,实际上就是弄了一个以李永吉为主的垄断性经济联合体,垄断本地的商贸与金融活动,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大搞地区性计划经济,为自己赚取最大利润。
苏州商人已经在利益与精武军的刺刀下沦陷了,这次来了无锡,自然也要把无锡的各大商户一网打尽,把无锡也弄进这个垄断性经济体内。
带着这个心思,李永吉来到无锡后,立刻就召集本地的富商大户开会,不断的在会上推销自己的新产品以及商业合作计划,用利诱劝说的方法,把无锡本地的富商也拉进自己在苏州搞的那个商业合作体系中去。
这个事情没什么难度,这些都是商人,不像儒生官员那么食古不化,建立统一的商联与银联的好处他们都十分清楚。
别的不说,光加入这个体系后能得到精武军的保护这一条,就能让他们动心,毕竟这样一来,他们就是背靠精武军这棵大树,以后在苏州无锡等精武军控制的地区做生意的时候,就可以免掉官府的税收跟摊派,而且也没有关卡,光这方面省下来的钱财,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且,李永吉是跟他们做生意,不是跟他们强行收钱,价格方面还是双方出人,组建一个什么价格委员会,根据市场行情定价。赚钱多少先不说,这起码让他们在感情上感到更舒服,毕竟表面上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至于加入了银联与商联后,要统一接受李永吉的领导与调配,这倒没什么,反正中国商人一向软弱惯了,如今又是乱世,头上多一个军队领导在头上,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是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