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之前的情况他很清楚,那就是虽然两军相距两里地,但对方的火炮依然能凶狠的打过来,当初他也是为了不再挨炸,才匆忙发动冲锋,结果遭到可耻的失败。
但是,那种火炮的轰炸虽然十分可怕,但轰击的密度相当大,李秀成立刻就认为这绝对是洋人的重炮,而且是很多很多的重炮。
既然是洋人的重炮,那肯定移动不便,而且,那样恐怖的爆炸威力,炮弹肯定也同样沉重,价格也肯定不菲。这样一想,这个精武军中就算提前埋伏了不少重炮,但炮弹的数量绝对不会很多。毕竟这是陆战,不是在洋人的战舰上,靠人抬马拉,又能拉多少重炮的炮弹?
正是考虑到这些,加上看到对方居然不再开炮了,因此李秀成怀疑,对方肯定是在刚才那一轮炮战中打光了炮弹,所以这会儿才主动进攻,目的么,肯定是想要吓唬自己,把自己吓退。
这个想法越想越有可能,而且,如果就这么撤退了,那就是彻底的失败了,至于现在么,或许还有翻盘的机会。
虽然是这么想,但李秀成很谨慎,不会把什么都压在这次猜想上,所以他还是迅速做了两手准备。
首先,他命令前线的兵马就地驻防,又调了五千人到前线,充实正面狙击的兵力,这样一来,前方防守的兵团就有一万五千人的兵力。
其次呢,他自己的帅营跟主力兵马却又悄悄后退,与前线狙击兵团拉开距离。
这样一来,就等于把自己的部队割裂成前后两个集团,他这样做的目的呢,就是想要来个进可攻,退可守。
简单说,如果精武军的士兵打不破前方的狙击部队,并且确认了对方确实没有重炮的炮弹了,那么后方的主力就可以成为生力军,在最后关头压上去,一举翻盘获胜!
如果精武军士兵很彪悍,炮弹也没打完,结果一口气把前方的一万五千人给击败了,那么自己后方的兵团也有一个撤退缓冲的余地。要知道那毕竟是一万五千人,你就是一个个的抓,也要累个半死,等精武军跟前方的部队纠缠完,他早拍拍【创建和谐家园】带兵走人了。
就算精武军太过生猛,打完自己的前锋又冲了过来,可他后面这个距离不长不短,足有二百来米,一个冲锋就能短兵相接。
到时候对方已经力气衰竭,自己足可以凭着四万兵马跟对方贴身一战,胜败尤为可知。
更何况,精武军的两翼还各有一支一万多人的兵马,之前之所以没动手,不过是前面的战斗结束太快,他们来不及反应罢了,至于现在不动,那不过是谨慎。但如果对方真的攻打自己的后方中军,大家贴身黏在一起,相信陈坤书跟路顺德是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
就这样,精武军共七千多人的步兵以密集队形,组成一个又一个的方阵,好像一个个长方格子一样,在进行曲的节奏下不紧不慢的向前走,而李秀成也利用这个时间迅速调整好了阵型,就等着对方自己攻上来。
当双方接近到三百米远的时候,精武军终于陆续停步,然后就以第一排半蹲,第二排站立的密集两段击阵型,举枪瞄准前方的太平军士兵。
三百米远的距离,以肉眼来看一个人的话,那这个人也就比一根小指头还小,在这个时代,至少是在太平军看来,对方就算有洋枪,也绝对不可能在这个距离精准射击。
什么?之前的情况怎么说?当时太平军进攻太匆忙,谁还有空关心这些步枪兵的射程?
至于当时参与进攻的部队,因为死伤惨重,很多人都心防崩溃,退下之后要么就一个劲的大哭大叫,要么就脑袋一片空白,基本没有人能说明白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为了防止动摇军心,已经退到后方去了,这让李秀成以及其他太平军的指挥官无法从之前的战斗中得到多少有用的信息。
这样一来,他们只能凭着经验猜测。在他们看来,都觉得之前进攻的那些伤亡是对方的重炮(迫击炮)跟小炮(掷弹筒)的功劳,并没有算到对方的火枪兵头上。
相反,当时精武军火枪兵远远的就举枪射击,李秀成等人还以为那是对方训练不足,所以才在那么远的距离就开枪。之前的清军也有这个毛病,那就是远远的放枪,对太平军几乎没作用,只能是给自己壮胆,因此太平军对此并不陌生,也不觉得奇怪。
然而,就在他们还在心里鄙视对方的胆小的时候,却发现了惊人的一幕,那就是己方前线的步兵,在对方开枪之后,居然齐刷刷的倒下一片!
还没等李秀成等人搞明白呢,又一阵夏普斯步枪的齐射,太平军前方又倒下一片。
这下子,大家都明白了,原来对方的火枪居然能打这么远,隔着200多步,也就是300米远就能精准射击,而且威力这么强,射速还这么快!
当第三次排枪响起的时候,前面的太平军阵线终于不受控制的崩溃了,开始向着后方逃跑,而看到对方逃跑,精武军的步兵再打了第四轮排枪后,迅速收起枪,开始继续在进行曲的伴奏下向前走去。
这就不是李永吉的命令了,毕竟这种临场指挥,都是各班排级指挥官的职责。
如果是之前,他们肯定不会这么快就收枪前进,而是继续打几轮壮胆,但经过了之前的零伤亡完胜后,精武军从上到下都充满了一种乐观的自信,一心只想着杀敌,再也不考虑其他了,这才让战术动作表现的如此紧凑。
这样一来,给太平军的压力就增大了,前面已经崩溃逃跑的不去说,后面还在战战兢兢没跑的,看到对方居然这么快就继续压了过来,腿脚也开始打哆嗦,但好歹也是精锐,没有立刻跑,可等看到对方开始停步举枪之后,终于不受控制的回头逃跑。
就这样,李秀成放在前面的一万五千人的狙击兵团,在对方的几轮排枪下全面崩溃。
发现对方开始全面崩溃后,这一次由于距离更近,所以不用等李永吉下命令,紧跟在步兵方阵缝隙之间的骑兵部队果断出击,三个骑兵团共三千骑兵,同时从三条骑兵阵线冲了出去,挥舞着马刀,嗷嗷叫的向着太平军冲了上去!
而骑兵开始冲锋以后,还在不紧不慢缓步前行的步兵也纷纷受到骑兵冲锋的鼓舞跟【创建和谐家园】,几乎不约而同的一阵大吼,再也不管什么阵型,挺着上了**的步枪,一边继续喊杀,一边快步的跟在骑兵后面向前冲锋!
看到部队已经自动的发动了全面冲锋,李永吉为了防止意外,也让自己的炮兵立刻发炮,轰炸李秀成的第二波,也就是他安置在后方的部队,以防不测,至于要求么,就是尽快把炮弹都打出去。
什么?两翼那路顺德跟陈坤书的部队怎么办?这个已经不用担心了,因为根据侦查气球的侦测,这两支部队发现李秀成的中军部队崩溃后,已经开始自动后撤,既没有攻击步兵集团的侧后方,也没有去攻**兵阵地,看样子要么就是保存实力,要么就是胆寒了。
因此,在李永吉看来,此时打李秀成打的越狠,这两支部队就越不敢过来,而且就算他们过来也不怕。
如果这两支队伍敢过来打前面的步兵,那在士气如虹的步兵大队下,绝对是讨不到好;如果他们打后面的炮兵阵地,那两个步兵营里配备了很多56冲锋枪,那都是当作机枪用的,而这两支偏师都没有骑兵,距离炮兵阵地又足有三里远,等他们跑过来,什么都晚了。
听到李永吉的命令,炮兵部队立刻来了一顿急速射,打出了一分钟23发的好成绩,在一分钟之内就把一千二百多枚炮弹射了出去。
结果就是,这一顿爆炸把李秀成的后方部队炸了个人仰马翻,连李秀成自己也受了伤。
李秀成自己倒是没有被弹片击中,但他的坐骑却被弹片炸瞎眼睛,受惊之下一个起跳,一下把措手不及的李秀成掀翻,好巧不巧的跌到头部,幸亏刚下过雨,地面比较软,没撞破头,但冲击力却让他产生了脑震荡,一下子就昏了过去。
看到这个情况,他的卫兵手忙脚乱的抢走他,然后发现李秀成昏迷不醒,再也不管其他,由一个士兵扶着上马,然后护着拍马而走。
在这种极度混乱的情况下,失去了李秀成的指挥,特别是中军帅旗也跟着后退后,还在留守的太平军士气大落,再加上前方的溃兵潮以及追杀而来的敌方骑兵,结果就是李秀成的大部队终于遭遇了失败连锁反应,彻底的全军大崩溃。
看到敌人全军崩溃后,李永吉就让炮兵不再轰炸李秀成的中军,免得伤了自己人,但是也没有让炮兵停止炮击,而是一分为二,分别炮击路顺德以及陈坤书的部队。
要知道,虽然他们也在缓缓后撤,但因为没有遭遇到实质攻击,实力犹存,所以后撤速度还很慢,算是有条不紊,看样子还在寻找机会。
他们还有两万多人,在这个战场上属于一个变数,谁也不知道他们俩会不会改变主意,突然又过来趁火打劫。
因此给对方一顿炮击,就是给对方一个警告,告诉对方我还有力量,别过来惹我。
炮击果然奏效,在两方人马也遭到迫击炮的炮击后,后撤的速度迅速加快,再也不是之前那副慢腾腾的似走还留的样子了。
就在这时,前面冲杀的骑兵忽然一分为三,其中一支继续冲杀李秀成的中军,彻底的穿凿过去,另外两支则分别向路顺德以及陈坤书的部队冲去。
通过通信器,李永吉知道冲向路顺德的骑兵是江风带的,冲向陈坤书的骑兵则是江海,至于还在李秀成中军冲杀的,则是江云,都是江氏兄弟。
原来,这三个骑兵团在发动冲锋之后,的确是脑子发热,不过在冲杀了一阵,听到后方有爆炸后,他们因为骑着高头大马,视线更好,很快就发现了两翼的情况,于是利用通信器略一沟通,就迅速定下了分兵三路的计划。
就这样,老大江云继续带领第一骑兵团冲击李秀成的中军,不给对方休整的时间,给后方步兵创造机会,而江海跟江风则分别带一个团的骑兵,去追杀路顺德以及陈坤书的部队,以免造成意外。
按照他们原本的计划,江风跟江海的部队应该是走龙骑兵的路线,也就是到了这两支部队面前后,下马开枪。
然而,或许是李秀成的失败动摇了军心,又或者是之前迫击炮的轰炸造成了混乱,也可能是夸特马的那种千马奔腾的气势太重,结果等江海江风兄弟俩分别带兵冲过去之后,这两支部队也崩溃了,还没等对方骑兵靠近,就一窝蜂的向后逃跑。
看到这个情况,江海跟江风也不客气,不再玩什么下马步射,而是抽出马刀,快马加鞭,嗷嗷叫的冲了上去。
就这样,两支分别有一万多人的生力军,居然被两支分别不过一千人的骑兵,给好像赶鸭子一样的冲溃了。
至此,战局已经没有悬念,这场战斗终究是以精武军的全面大胜,太平军的全面溃败而告终,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此战之后,自己能捞到多少战果了。
第八十五章 清点战果与扩招
这场精武军与太平军的大会战,总共持续了两个小时才彻底结束,其中大半时间都是用来追击,真正的交战时间不到半小时。
战后一清点,损失方面,精武军自己居然没有死亡者出现,只有三十二名伤者,其中重伤五人,轻伤二十七人。
重伤的五人都是骑兵,有三人是在刚开始进行冲击作战的时候不幸坠马摔伤,两人是在追击的时候不幸坠马,大都是断腿断手断肋骨;至于轻伤,大都是崴脚,只有六人是从马上摔下来造成的轻微擦伤。
不管是轻伤重伤,由于是战胜方,因此能够很及时的抬去救治,而因为有现代的药物、设备以及急救方法,即便是最重的伤者,最多养两三个月就能痊愈。
与微乎其微的损失相比,战果就显得有些太辉煌了。
其中,太平军光在正面交战中被击毙击伤者,就有的五千三百多人,而在追击战中被击毙击伤者,则高达惊人的八千多人,至于被俘者有两万两千人,溃散逃逸者则有三万两千多人。
换言之,太平军这次参与攻击的七万多大军,几乎一战而全军覆没,战后真正重新聚集起来的幸存部队,只有不到五千人。
这个结果让太平军欲哭无泪,精武军则是彻底的欢腾,要知道这样的战果,简直是大家不可想象的辉煌,如果是一场全面战争游戏,那就是妥妥的史诗胜利。
一场击溃战的模式居然生生打成歼灭战,除了现代武器的威力外,也多亏了骑兵的速度以及精武军士兵长期以来的体能训练,再加上战场广阔,通信及时,这才能在不断的追击中获得这样的重大胜利,换言之,那些被俘虏者,大部分都是在追击战中生生累垮的。
这么仔细一算的话,精武军实际只出动了不到一万两千人,而太平军则有七万两千人,结果却打成了这样,这让不少人不断咂舌。其中外行人不过是一场唏嘘,内行人则开始思考今后战争的走向与变化,当然,那都是后话了。
当结束了这场战役,回过头再去看苏州的时候,才发现趁乱夺取苏州的叛军已经提前逃出苏州,当时精武军大部已经精疲力竭,也就没有再去追击理会。
不过这样一来,苏州就算是重新光复了,倒也跟李永吉当初的苏州计划相吻合。
虽然苏州城及时的派人过来,热情邀请精武军入城,不过当时精武军正忙着清点损失与战果,加上天色已黑,怕生意外,所以没有入城,只是派了半个警卫营进苏州,协助当地团练驻守苏州,尤其是提前看住府库与粮库等重要地点。
等到了第二天,李永吉才骑着马,带了精武军的大部人马,重新换装一新,然后赳赳气昂昂的开进了苏州城,在全城百姓的欢呼声中正式接收苏州的城防,并重新整顿苏州的秩序,而精武军的入城,也就意味着苏州城成了精武军的战利品与囊中之物。
入了苏州城,需要忙的事情才更多,因为之前那场大火跟兵乱,苏州城遍地都是死伤跟无家可归的人,特别是苏州的官员,在那次兵乱中由于是重点攻击目标,当时又大多集中在一起,兵乱一起后,几乎都被一锅端,自巡抚以下大多殉难,幸存下来的大都是小官小吏,唯一官位比较大的,居然就是冯桂芬那个五品的苏州团练总办!
虽然官员大都受难,不过这倒也省心,更便于精武军的接收,再加上那些叛乱的乱军逃的太快,所以苏州的府库钱粮以及军械大都完好,清点过后,记有库银380万两,存粮220万石,至于军械,有各式洋枪1200支,抬枪6000多支,大刀长矛无数。
这还是遭遇了兵乱,被众人抢劫了一番,如果没有兵乱,恐怕数目会更多。
既然苏州城等于是精武军重新打下来的,那库银跟粮食自然就顺理成章的当作亏空,落入精武军,也就是李永吉的囊中。至于军械,那些东西精武军看不上眼,但是其他团练武装可是眼红的很,所以李永吉就召集了各团练首脑,然后根据远近亲疏以及是否看顺眼等次序,给他们分发武器。
这其中,林光耀的父母在之前的兵乱中居然不幸遇难,原因是之前林光耀的父母等人基本都被软禁在巡抚衙门,原本是想当作威胁李永吉的一个手段,结果兵乱一起,冲击巡抚衙门的时候,他们一家也跟着遭殃。
到最后一查找,只有林光耀的一个弟弟林光明,由于当时正在如厕,兵乱之时情急之下跳进茅房的粪坑里,这才侥幸存活。
就这样,林家上下三十六口人,居然就只剩下了他们哥俩,这自然让林光耀嚎啕大哭,好在由于林家在南边,这次兵乱没有受到多少波及,财产损失微乎其微,也算聊胜于无的安慰。
而且,听到这个消息后,李永吉虽然也在安慰,但心里却恶意的想到,这样一来,自己的姐姐可幸福了。要知道,自己的二姐等于上面没有了公公婆婆的管束,自己老公还继承了本来不可能由他去继承的林家财产,那家伙,啧啧。
家事只是小事,但苏州经历了一场大火跟兵乱,却到处是百废待兴,特别是那十几万无家可归的人,就需要李永吉来负责,谁让他现在是苏州城实际上的最高军政长官呢。
由于刚发了一笔财,李永吉也很大方,干脆大手一挥,招兵!
û´í£¬¾ÍÊÇÕбø£¬¶ø²»ÊÇêâ¼Ã¡£
在李永吉看来,苏州虽然是他打下来了,而且暂时来说,苏州府还是一个权力真空,但像苏州这样的重要城市,清政府不可能放手不管,所以早晚还会派来官员管辖。自己到时候就算能凭借战功在苏州府捞到点好处,但也不可能真的立刻就掌握全苏州。
既然如此,那李永吉也就没必要当烂好人,什么事儿都往自己身上揽,而是先把好处捞到手再说。
就比如这次招兵,名义上是招兵,但其实就是拿粮食收人招工。
也就是说,李永吉不去刻意的开仓赈济,把粮食白白给人,而是派人到处敲锣打鼓贴布告,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找到吃饭的地方,怎样才可以吃到这碗饭。
其中,年龄在8到13岁的无家可归孩童,统一收进精武军的童子营,全部包吃住,如果这些孩子还有父母的,也收进来当包吃住的雇工,至于干什么则根据自己的擅长以及精武军今后的需求来定。
年龄在14到17岁的无家可归少年,统一收进精武军的少年团,跟童子营的方案一样,也是如果还有父母的话,连父母一起收。
不管是童子营还是少年团,能附带包吃住的亲属只能是亲生父母,其他爷爷奶奶姑姑婶婶之类的不在免费包吃住的行列。
对于无家可归的女人,凡是年龄在18岁到30岁之间的,精武军也包吃住招工,收进新开的女工训练营,简称女工营。同样,进入女营的女工,也可以带上亲生父母,女工的亲生父母,精武军也管了。
尽管是以招工的名义招收年轻女人跟孩子,没有管老人,但这已经是让全城百姓感恩戴德了,大家都不觉得这是精武军在赚便宜,反而觉得这是精武军在行大善。
毕竟孩子跟女人在这个时代大都是弱者,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也往往是在灾难中最先受害的人,精武军能够招收女人跟孩子,给他们包吃住养起来,这不是行大善,什么是行大善?
很明显,孩子跟少年,都是要收进精武军中,从小进行封闭化的【创建和谐家园】教育,从小培育精武军的死忠与未来苗子。
因为根据李永吉之前的教育经验,那些八到十七岁之间的少年儿童最好教育,一旦过了十七岁,再进行现代化的【创建和谐家园】教育,那效果就大打折扣。
年轻女人么,则更简单,那就是提前收来培训女工人,为以后的工厂输送血液,顺便也为精武军解决下光棍问题。
前文说过,精武军实行的是寓教于军政策,也就是说精武军士兵其实在封闭化的训练过程中,还会接触并学到大量现代弄来的书籍,这里面除了跟军事方面有关的东西外,也有大量国内外的历史以及时事政治说明之类的东西,长期看这些,肯定跟普通清朝人格格不入。
精武军士兵如今大都到了适婚年龄,不可能一直单着当光棍,以后总要结婚生子,如果找那些外面的女人,难免会出现问题,但如果连精武军官兵以后的老婆也是被【创建和谐家园】过的,那结果就……嗯嗯,这就是妥妥的小集体啊。
换言之,收孩子跟女人,就是招收未来,李永吉是打算打造一个纯粹的军事化小集体,自己培养自己的人才,在清朝这个特殊的时代另辟一条路出来,这样一来,以后李永吉要进行社会改革的话,也就不用孤军奋战了。
当然,也不是纯粹招收孩子跟女人,精武军也招收大量青壮。
18岁到35岁的青壮,只要身体健康的,不管识字不识字,身高是否过一米六,全都收下来。其中18岁到22岁的,收进来当青年兵,进入二级常备兵序列,过了22岁的,就去当后勤兵,或者说建设兵团。
之所以如此,也是根据之前的经验,特别是这次战斗中的经验的出来的。
精武军目前的一个师,真正合格的战兵只有一万多人,其他都是把那些当初招募的木工泥瓦匠以及马夫民夫等收了进来,充作后勤兵。
在这次战斗中,基本都是战兵冲在一线,辅兵则安稳的在后方营地呆着,看似辅助兵是个拖累,但其实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