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好,好,好啊。”林春生脸色通红的点点头,“大人,我有个请求,能不能,能不能让我当这个炮兵营的营长?”
“这也不是不行。”李永吉笑了笑,“不过玩炮是高技术含量的东西,需要学很多的东西,你……”
“我学,我从头学,我一定学好!”林春生扯开他的大嗓门大声的道,“一定遵从大人的教诲,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有前途!我看好你!”
第四十二章 军训与变化
新式训练【创建和谐家园】式开始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精武军全军已经逐渐开始适应了这种新的训练,或者说教学模式。
由于这种教学法只是李永吉跟张信达根据后世的信息鼓捣出来的理论性东西,从来没人真正用过,再加上这批清朝人的军事底子很薄,所以实践过程中也是问题百出。
文化课跟急救课是问题最少的,这可能跟危险性比较小有关,不过因为这两门课要死记硬背,而且要写课后作业,甚至还要考试,考不好就要受罚,所以大家在度过了一开始的新鲜劲后,很快就开始产生了懈惰厌学情绪,不得不重新祭起皮鞭小棍等利器维持课堂纪律与学习的热情。
相比文化课跟急救课,其他课程的问题就更多了。
比如会操列队中常见的左右不分,就算加了红套袖区分加皮鞭棍棒督促,也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让大家习惯下来,这其中被棍棒皮鞭打的【创建和谐家园】开花下不来床的不知道有多少。
而会操课中的拼刺刀项目也是一样,集体拼刺刀的时候,经常有人听错口令,结果把刺刀刺向别处,导致他人受伤或者弄的整个班组鸡飞狗跳,而用木棍对练拼刺刀的时候也经常有人失手,导致对方受伤。
再比如射击课,哪怕是夏普斯跟柯尔特海军左【创建和谐家园】都是后装枪,且都是定装子弹,但一开始也频频发生误伤事件,好在由于提前的防护措施做的好,还没有人命发生,反倒促成了射击训练的新条例诞生。也就是制定严格的射击流程,所有人要先学射击理论,然后再一板一眼的按照流程装弹瞄准射击,一个人射击的时候,旁边要有人监督学习,简而言之就是先培养射击习惯,然后再谈其他。
骑兵课的伤亡虽然总数比较少,但比例却是最高的,主要就是王三武太急于求成,训练骑兵的方式也太过粗暴,结果一开始的时候造成很多人坠马受伤。而精武军中唯二的人命事件,也都是出现在骑兵连中,且都是坠马死亡。
不过,在李永吉仔细评估了骑兵训练的问题后,发现坠马事件不是因为训练草案本身的问题,主要问题是王三武急于求成,毕竟这批学骑兵的小伙子在过去都没怎么骑过马,顶多骑过骡子跟驴的人,那跟骑马是两回事儿,所以要想减少伤亡,只能减少训练强度,多加强理论教育。
此外,再加上因为天气寒冷而出现的冻伤感冒等减员,导致训练一开始就非正常减员五十多人,好在因为防护得当,后期的护理跟药品都及时跟上,损失才不算太大。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批人已经签了【创建和谐家园】约,写明一旦加入精武军,死活不论,家人不得追究,要不然,换了现代社会,这种伤亡已经可以让一个学校立马倒闭了。
要知道,精武军的这批士兵,大多数并非是无牵无挂的流民,而是附近的自耕农或者富裕佃农出身,也只有这样的出身,他们才能在当初选兵的时候过关,毕竟熟读三百千可不是一无所有的贫民能负担的起的,而身高通常都意味着营养,最起码是吃饱饭,所以身高能过一米六五的,往往也是家庭条件过得去的。
虽然问题多多,不过在李永吉等人的一干努力下,特别是李永吉的充分物资支持以及更新更严的附加纪律的出现,让这些非正常伤亡迅速降低,也让大家适应的时间变的更短。
所谓的物资支持,主要是李永吉减少了部分经济吨位,也就是倒腾黄金珠宝之类的东西,增加了补给物资的吨位量。
为了使用好每一份穿越吨位,还减去了铜钱黄金的兑换,以后只在清朝放珍珠,收翡翠,也就是说主要支持戴梦得珠宝行,中信钱庄则暂时放弃高价收黄金的举措,先做正常的生意,稳一段时间再说。
李永吉这样做,是摆明了要高达珍珠跟收购翡翠的生意,要让青浦形成一个漩涡,把周围地区的珍珠生意以及翡翠收购生意都逐渐垄断,先赚取前期的暴利。
根据张信达所说,翡翠在现代社会的价格节节攀升,卖价不错,相反黄金价格却不断大跌,而他已经在南非找到一个大的珠宝公司,可以无【创建和谐家园】,且不计来源的收购翡翠玛瑙等玉制品,价格随行就市,还能替他走拍卖行,十分的划算。
当然这也跟李永吉与张信达的玉器走私量太少有关,还无法冲击现代社会的玉器市场,另外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走私,李永吉跟张信达也越来越纯熟,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样脑门一热就去倒腾,而是先紧着价格高,利润大的东西倒腾。比如现代养殖珍珠、现代不锈钢饰品跟清代玉器的倒腾,就是目前性价比最高,利润最大的倒腾方式,且就目前看来,市场十分广大。与这些相比,什么黄金铜器的,利润就少许多了,从购买现代物资需要现代货币的观点来看,还是先弄珍珠玉器比较靠谱。
空下来的吨位,都变成现代的补给物资了,比如因为天冷,就增加了彩钢房的数量,还增加了棉衣棉被,防冻膏等物品。
至于取暖方面,并没有从现代采购取暖炉或者煤炭燃油,而是制作现代农村那种土火炕,烧的是附近的木柴,这是为了减少吨位消耗,毕竟李永吉跟张信达现在每天的吨位很紧张,轻易不能浪费的,因此取暖方面不用也从现代搞。
而且,因为烧的木柴都是用银子跟附近的一处村落采购的,甚至还雇佣他们不少人来专门烧火,也能让那个村的人多几份营生,都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为了维持士兵在训练学习中的大体力热量消耗,运肉过来不现实,李永吉的方法是跟张信达采购红糖、辣椒跟植物油,外加国产的维生素补充片,让士兵们大量吃糖油辣椒跟维生素片,几乎所有的菜里都是加油加糖加辣椒,倒是让这批青浦人提前吃上了后世上海人的食谱。
对于火药消耗方面,也幸亏使用的弹药是现代鞭炮厂的那种高氯酸钾式的火药,子弹头是【创建和谐家园】,再加上油纸,总起来是价格便宜量又足,而且重量还小,这才让精武军能保持每天三到四节课的实弹射击训练,毕竟就算这样的消耗,精武军每天所需要的弹药吨位也不到三吨,并不是大问题。
当然了,弹药吨位只是一方面的问题,最大的是军火的生产问题,为此张信达早就收购了国内一家鞭炮厂以及三家中小型的机械铸造厂,全部都是监管比较松的乡镇企业,专门以生产工艺品的名义生产定装纸壳弹、实心炮弹、散弹等弹药。枪械也是一样,都是专门采购了数控机床与特殊的模具,直接采用现代钢材加工生产,全部是流水化作业。
弹药不提,至于那些枪械,都是单纯生产零部件,然后以南非一家公司的名义要货,而这些零部件就单个的走出口。零部件本身不是违禁物,可一旦组装起来就是成型的枪械。同样的,弹药也是以花炮的名义出口南非,一样不成问题。
不过这个过程很耗费时间,所以之前给李永吉提供的那批枪械,都是在国内组装的,且因为还没有使用大型机床,都是小作坊加工的,质量不怎么样,价格还挺高。但是乡镇企业监管松,只要枪械不流出市面被人发现,那么一般政府部门是不会单纯一家家查那众多乡镇企业都在干什么,所谓黑市枪,多是从流通领域逆向调查的。
当然了,这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张信达才要搞南非的公司,并买了国内三家铸造厂,只生产不同的零配件,并且只是出口零配件。只要不在国内组装成武器,零配件跟单纯的弹药出口是没问题的。由于都是标准件,在南非的工厂把零配件重新组装是一点都没问题。
物资方面的支持完全跟的上,而军营纪律方面也不断的完善,或者说严格,导致纪律愈加严格的原因,则跟学员,或者说士兵的个人素质以及学习热情消退有关。
正式训练刚开始,大家还因为好奇而热情洋溢,但因为训练强度都很大,加上人员参差不齐,所以只开始了两周,就有人出现了厌学情绪。
而且,这时代的清朝人,你别指望有多高的个人素质,哪怕一开始就三令五申,且早就提前做好了厕所,但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大小便也是屡禁不止。此外,偷鸡摸狗跟私下的斗殴事件也是层出不穷,甚至还有一起三人合伙偷盗枪械跟马匹,想私逃出营的恶性事件发生。
有鉴于此,李永吉跟王三武、张威等人一商量,就特别从队伍中选拔年纪轻,觉悟高的一批人成立了纪律纠察队,这些人戴着红帽子,拿着红本子,每天四处转悠,随机检查部队的纪律,一旦发现违法【创建和谐家园】行为,可以立刻记录下来,交由军法处执行惩罚,惩罚方案一般都是当天就下来,效率很高。
有了纪律监督者,训练纪律的内容也做了修改,新的训练纪律中加强了惩罚力度,而且十分讲究整体惩罚。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犯错,如果被纪律纠察队的人发现,犯第一次错,整个班都要跟着遭殃,并且被记录下来,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整个排都要跟着遭殃,第三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整个连队全部遭殃,要是同样错误还犯第四次,犯人直接当众杖毙,整个连队全部挨三十军棍!
这就摆明了要用严刑峻法去约束,而这个政策一出,军队风气立马好转,很多时候不用纪律纠察队的人发现,你要犯错的话,你的长官或者同伴就会立刻制止,你要是敢不听,立刻就一群人过来揍你,先把你打个不能下床。
根据新条例,这属于意外伤,如果连续三次出现同样的意外伤,就要降级成为辎重部队,遭人白眼不说,待遇也是大幅降低的。
除了严刑峻法之外,为了缓解紧绷的神经,也增加了一些正向的项目,具体而言主要是六点:
第一,李永吉在军营四处安装了大喇叭,开始播放经过修改的后世经典歌曲,为了避免麻烦,大都是以纯音乐的军歌为主。
第二,李永吉开始抽出部分时间,利用晚课的机会,去做巡回讲课或者演讲,亲自给大家解答疑难问题,这不但让大家的问题得到解决,也增加了自己的曝光度与亲和力,让大家更加的认同他这个领袖。
第三,军营各处显眼的地方都贴上大字报,什么不抛弃不放弃,还有什么团结就是力量,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讲卫生有礼貌等等,并不停的鼓吹这就是精武军的精武精神,要大家牢记,去潜移默化的激起士兵的正向竞争心理。
第四,从现代订购了一批充满了棉花的竹制防具,搞起了美式橄榄球运动。一般每两周都会搞一次全军连队之间的对抗比赛,优胜者会有丰厚的奖励。橄榄球运动平时不用专门训练,只有上场的时候猛打猛冲就行,以此来发泄大家的精力与戾气,培养大家的尚武与进攻精神。
第五,每周日晚上都会搞篝火晚会,晚会上会供应大量肉食与白酒,也就是大家可以喝酒,期间会进行连队拉歌大联欢,还可以载歌载舞,彻底放纵一番。
第六,以后可以请戏班子进来,给大家表演曲艺,时间一般是一个月请一次,不过这个请戏班子只是个计划,还没有正式实行过。
另外,在士兵的待遇发放方面,由于士兵不能出军营,吃住全部是军营包了,要钱也没地方花,所以李永吉特别发行小额的庄票。也就是说,给每个士兵发一个牛皮纸制作的存折。
这种存折是一个用牛皮纸制作的类似后世存折一样的小本子,上面有你的名字跟手印,一式三份,你自己一本,军营一本,中信钱庄一本。
等到发军饷的时候,你拿着自己手中的存折去军需处,让人盖一个章,同时你在军需处的副本中按一个手印,表示你领到钱了。
不过这个钱只是纸面上的,你要拿到真金白银,还需要拿着存折以及军需处开的证明,去中信钱庄提款,到时候中信钱庄会如实发放钱款,并做好你的提款记录。
另外,如果你本人无法出军营,却想汇钱给家人,也可以直接去军需处,写明要汇款的数额,让军需处开汇款单给中信钱庄,再让中信钱庄的人派人把钱送到你家人手中。
自然了,根据路程远近,这会收取一定的跑腿费,跑腿费不是按照你的存款比例收,而是根据路程远近收固定费,所以最好是多存点钱,一次性的给家人送比较好。
毫无疑问,这种新的发饷方式虽然复杂,但却把军饷的发放收到了中信钱庄处,杜绝了层层克扣的现象。而且这样也有了一个缓冲,不用每个月都按时按量的付出大笔的真金白银,毕竟不是每个士兵每个月都需要提钱出来的。
另外,这样也催促出另外一个时髦的行为,那就是写家书。
由于训练结束之前不能私自出军营,也就是不能回家,可这批士兵大都是有家人的,为了减少思念情绪,李永吉特别规定,每人每个月可以写一封信给家里人。
到时候,你可以把这封家信连同汇款单一起经由精武军的后勤人员送到中信钱庄,再利用中信钱庄的人脉网络,把信跟真金白银的军饷送到你家人手中。而且,这个过程还可以带来你家人的问候,如果你家人没人会写字,送信的人也可以代笔,这种代笔是免费的。
这样一来,既能够缓解士兵的思乡思家之情,也能让他们放心训练,毕竟这等于跟外界并没有断绝,而且也证明了军饷可以如实发放到位。
这也是李永吉暂时不想太过超前,毕竟他其实可以直接搞无线电的通信,但那样太超前的东西,不是目前的他能够承担的了的,所以暂时不予考虑,只当技术储备,让少年亲卫团成员去小范围接触学习。
就这样,李永吉的练兵生活就在一片磕磕碰碰中不停的进行了下去,军营中的每一个人,几乎每天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也几乎每天都在进步,而且在度过了最初的混乱之后,学习跟训练的过程越来越顺畅。
而随着文化课的深入,特别是随着对那些古今中外历史了解的越来越多,外加私下对一些时事的讨论,越来越多的士兵都开始学会忧国忧民起来,并把这种忧虑转化为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自发的投入到训练与学习当中。
不知不觉的,整个军营里的人的思想都开始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虽然还比较小,还在传统思想的约束范围内,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思想变化的脚步已经不能停止,而且他们对整个队伍,特别是对带来这一切的李永吉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凝聚力越来越高,他们的欲望已经不再是仅仅满足吃饱喝足了,而是有了更高的追求,已经依稀有了民族与国家的概念。
毫不客气的说,他们在这个大清朝,就是一群闷在军营里,却开始睁眼看世界,并看的比一般人更清楚的先驱。
这样的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转眼就进入了公元1860年,并马上就要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的除夕了。
第四十三章 除夕行动!(一)
在大清朝,农历除夕就是大年三十,是指农历年腊月的最后一天,所以过年,过新年这些称呼,在这个时代,都是指过农历年的意思,另外此时的所谓元旦,指的是正月初一那一天,而不是公历的新年。
不管怎么样吧,对此时的中国人来说,过年是个大事儿,不仅仅代表着辞旧迎新,也代表着希望与期盼,是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吃了一年的苦,总要在最后一天好好过一过,沾点喜气。
正因为这个日子很重要,因此哪怕养心居大营里的士兵都已经逐渐习惯了在军营里的生活,觉得这里比老家好一千倍一万倍,但到底是一群年轻有文化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大多数人的父母还在世,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再加上小农经济的小社会环境,他们以前几乎从来没长期远离过家人,现在忽然这一下离家这么久进行封闭式训练,总会有些不适应。
过去是因为训练紧张,加上对什么都好奇,那些思乡情绪一时忘记了,但现在随着年底的逐渐接近,随着文化知识的更加丰富,随着好奇心的衰退,他们的思家情绪重新被勾了起来,思念家人的心思也越来越浓。换言之,他们大多数人都想走出军营,跟家人团聚,就算不能回家过年,至少回家看一眼也好。
军心如此,李永吉也不能继续强压下去,毕竟这些官兵大都是有家的人,不像自己买来的那批奴婢那样了无牵挂,再说自己的那个大哥最近也来了好几次,除了运送物资外,也多次提出如果不忙,就要自己过年后回次家,跟家里人聚聚,还说二妹这次也会回来。
考虑到部队新建,也没有战事,并非在战时,所以于公于私,李永吉觉得都应该给官兵们放次年假。
不过这里毕竟是军队,不是公司,什么都要讲究个纪律,而且训练正在关键时刻,为了过年浪费好几天的时间,会严重降低学习效率,再加上他们这段日子学的东西都比较敏感……
总之,出于各种考虑,李永吉决定全军依旧闭门不出,过年都在营地里过,但是却可以让士兵写信回去,在大年三十那天让家人来营地一起过年,大家一起吃年夜饭,让大家在军营里相见。
也就是说,他要在养心居的军营里来一个军民齐欢畅,到时候每一个士兵的家属过来,军营里都会提供免费的饮食,还会给每个家属免费发红包跟发年货,至于官兵亲属的来回接送问题,由精武军全程包了。
接送问题还真不是个事儿,由于永吉基金的缘故,如今李氏跟王氏族人旗下的船行多达五家,车马行有六家,虽然规模有大有小,但运输能力都不错,而且大都是在本乡本土,这批士兵也多是凑堆招募来的,因此接送家属方面不成问题。
原本李永吉还在考虑这个政策好不好,特别是那些家属是否乐意来,谁知道他把这个意思一发布,全军欢动,人人都高呼大人英明,就差山呼万岁了。
最后找周达等人一问才知道,他这个决策对那些士兵来说,比放这些士兵回家还好。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也不复杂,除了能足不出营就跟家人团聚外,最重要的是可以给家人发红包跟年货。
至于这些官兵家属愿不愿意来的问题,这就真小看这时期的劳动人民了。别的不提,只要说明来军营就免费发红包发年货,那别说提供免费接送跟免费吃住了,就是不免费,为了那些年货,他们也要自己拖家带口的赶过来。
至于为啥觉悟这么低很简单,就一个字——穷!
没办法,精武军里的人,从李永吉往下,以这个时代的眼光去看,如果算老底的话,其实都是一群上不得台面的人。
李永吉不提了,身份不过是个小商人之子,那个秀才的功名也是最近花钱买的;其他的高级军官,比如王三武、张威等人,过去不过是个衙役;至于那些普通士兵,身世就更差了,最好的不过是一些自耕农出身,大多数都是一些富裕点的佃户,再不就是一些家族败落,流落至此的流民,反正没有几个能真正入的达官贵人眼的。
这样一个群体,大都底蕴很薄,家里多不怎么富裕,也就是能有个温饱而已。
生活所迫,所以他们大都对世间的规矩不怎么看重,因此遇到免费发钱发年货的事儿,那是无论如何不能放过的。
与这些物资相比,什么过年不远行之类的规矩,他们反倒是没那么讲究了。
在目前的大清朝,真正能在过年的时候有那么多讲究的,都是大户人家,真的小户人家也没那么多讲究,过年无非就是能吃好点,穿好点,对于团聚之类的概念反倒没那么严重。
不管怎么样,在没有反对的情况下,这个主意就这么定了下来,而且考虑到可能会七大姑八大姨一家子都来蹭饭的情况,还追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只有直系亲属,比如父母跟亲兄弟姐妹才能来免费吃喝免费拿年货,超过这个的都不能来。
规矩定了以后,就是频频发信给官兵亲属,另外就是频频采购物资。
像猪牛羊鸡鸭鹅之类的,都是从附近农户家里用铜钱高价采购,这个时代的东西可绝对没哟瘦肉精,至于什么猪肉绦虫之类的寄生虫问题,冬天里并不严重,而且只要持续高温烹制,就不会有问题。而像蔬菜调料之类的,则从现代采购,没办法,谁让清朝在冬天的蔬菜太单一呢。
既然是要接家人来过年,那李永吉觉得最好是一视同仁,以身作则,因此也决定不回家过年,而是接父母来这里过年。
反正养心居这里那批泥水匠跟木匠一直没回去,一直在这里持续搞建设,再加上大量添置的彩钢房,就算再来个一万人也不是个事儿。
如今的李永吉,已经没多少人还把他当孩子看了,特别是在他一手掌军,一手掌商之后,大家已经不自觉的把他当家主来看,事事以他的意思为主,在大事上,甚至就连他的老爸老妈,都不能轻易否决李永吉的决策。
再加上大家都是通情达理,知道养兵不同于往常,是不能随便出营回家过年的,所以对李永吉的做法也能够理解。
因此,当李永吉决定让家人来大营里过年,李王两家没有一个不同意的,或者就算有人不满,也不敢明着说出来。
事情定下来之后,士兵们继续以自己的连队为基础,开始利用空余时间布置大营,也就是在本来就很干净的营地继续来一遍大扫除,再到处张灯结彩剪纸画贴对联,同时还搭建戏台子,反正不用李永吉督促,他们自己就搞的有声有色。
就这样,等到离除夕还有三天的时候,全军开始集体放假,同时大营也陆续有军人家属赶过来,他们在享受到跟家人欢聚的快乐之后,很快就会被引导去客房安顿下来。
再之后,他们可以在家人陪同下,在大营指定的区域自由参观浏览,或者参加集体活动,通常都是一起去看戏嗑瓜子唠家常之类的。
这是因为李永吉一早就从各地请来了十八家戏班子,主要是远近闻名的徽班跟昆班,还有一些像表演吞火、爬杆、走绳索等项目的杂耍艺人。这些戏班子都在特别加盖的十二个大戏台上轮流表演,军营里的所有人都可以免费去看戏,而在戏台外面则布满了板凳桌椅,足够让士兵跟外来人过来听了。
此外,放假期间的军人家属,吃喝都在食堂,且全部都是免费,而且走的时候会按照人头跟年龄发年货,来的直系亲属越多,发的越多。
有吃有喝有的玩,人多热闹,走的时候还有东西拿,这让所有来的人都觉得不虚此行,特别是互相一交流后,大家就更加对让子女参加精武军感到庆幸。
看到军营这么热闹,大家这么开心,李永吉也受到感染,感到很欣慰,特别是在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父母、哥哥、姐姐、姐夫这些家人居然真的一起赶了过来,打算在这里跟自己一起过年后,就更加的开心。
然而,就在李永吉刚把父母家人迎进宅门,这茶还没喝上两口,话也没说上几句的时候,一件突发的事情就打断了李永吉这难得的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