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在中低级军官任命上,张威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案,那就是队伍中的哨长是各自的营官自行提拔,只有队长跟伍长,因为人数太多,彼此又不熟悉,所以实行的是文比跟武比的策略。
对于队长来说,就是来文考,这个十人小队中谁文考成绩最好,谁就当队长,文考的内容跟当初选拔兵勇的内容相似,只不过是换了不同的试卷而已,当初李永吉为了选拔兵勇的知识水平,可是让张信达制作了五套试卷的,他们招兵的时候实际上只用了一套,现在还有不少备用。
至于伍长的选拔,就不来文比了,而是直接进行比武,也就是谁的拳头硬,谁最能打,谁就是伍长。
别说,这么一来,很快就把原本陌生的三千多人拧成一股绳,大家再也不是先前那样一窝蜂的乱哄哄,而是有了上下分明的阶层,已经形成了组织化,这样张威再发布命令的时候,就可以层层下达,很快就达成目的。
再然后,张威跟周达等人就让这些人在建设营垒跟搭建彩钢房之余,也进行了一些基本的会操列队训练,而在军营初步建设完毕后,张威等人就更是把列阵会操当作第一要务来办。
在建好军营的那些日子里,张威等人每天别的不干,就是可劲儿的操练这些人,稍有怨言,立刻就皮鞭招呼,如有进一步的反抗,那就是当众拔了裤子上军棍打【创建和谐家园】,完后还不给吃饭,只给水喝,就让你在营门前跪三天,让你又疼又饿又伤自尊,这么最多三天下来,就保证让你一点脾气都没有。
要是碰上那些脾气又臭又硬,这些手段用上了也不听话的的超级刺头,按照张威的话说,那是不能用,可以真正当众打死的,好在到现在为止,也没出现这种超级刺头,因此在一手萝卜一手大棒之下,所有人都很听话,一切也都进行的井井有条。
并不是只有西方列强的军队,才进行会操列队训练的,其实此时的中国,也就是清朝的军队,从八旗到绿营,从正规军到团练,都很注重列队会操,更准确的说,是很注重军阵的演练。
不过,跟西方特别强调服从性跟统一性不同,清国此时的操练,更多的是讲究成阵,也就是只要按照身高的高低排列成行,再以行成阵就可以了,什么同时向右看齐,同时向左看齐之类的并不强制要求。
说白了,中国军队此时的列阵,特别对非正规军而言,是只要你人能在规定时间内站好自己的位,以最快速度站位列阵成功,并且保证在过程中不大声喧哗,就算合格了,十分的松散,并不强调整齐划一,要做个比照的话,类似后世中学生在非检查期间的课间操【创建和谐家园】。
当然,正规军肯定是要讲求个整齐划一,但那也就是能更快更好的站位列阵,大家在不断的演练中自发的形成配合罢了,并不会强制要求每一个士兵在一个口号下就做出同样规范的动作这样机械刻板。
不管怎么样,这说明中国的军队并不是没有列队会操的训练,相反,自古以来中国军队就很重视列队会操的训练,古代一些强军的纪律跟列队素质不必近代士兵差,只是由于晚清时代的军队整体腐化严重,士兵的待遇差,素质低,训练【创建和谐家园】少,加上长官管的松,不敢强制要求,所以才造成晚清军队列阵松松垮垮的样子,最后上行下效的形成风气,就造成中国军队整体不会列队的观念。
张威的这些手段之所以能成,不是他自己多特殊,有什么王霸之气,而是因为李永吉给了高待遇,毕竟这里可是月给二两银子还包吃住,且吃饭还是顿顿米饭管饱,每七天还能喝次肉汤!
这么好的伙食,普通小地主也过不上,只是听话会操而已,比起那些待遇,这点小苦也没什么难的。
听到这里后,李永吉心里就更有谱,对未来的前景也更加乐观了。
第三十九章 建军的三点说明
在抵达军营并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演讲之后,李永吉并没有立刻进行大的变动,既没有改变张威之前定的军制,也没有让手下的人立刻投入新式训练。
李永吉做的,就只是每日让张威继续按照往常那样操练这些人,而他就在旁边默默观察。当然,考虑到马上到了立冬,加上气温骤降,所以这些人都换上了棉衣,同时伙食也有所加强。
这样观察了三天,直到把立冬也给过去了之后,李永吉总算是有了动作,具体而言,就是召集了王三武、张威等高级军官重新落座,召开了一个正式的座谈会,并在会上做了三点说明。
第一点,阐明军纪。
李永吉特别发了一本三十二开的牛皮纸小册子,上面详细记载了精武军的军事纪律。纪律并不复杂,主要就是用了后世【创建和谐家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清军也是有军纪的,而且军纪还很多,很繁琐,什么官方的,私下的,又是什么五十四斩,十三斩的,为数不少。但也正是因为军纪过多过于繁琐,导致大多数士兵根本记不住,再加上管理混乱,贪腐严重,这也就导致清军的军纪如同虚设,让一支军队的纪律好坏完全看带兵将领的人品。
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则不同,这些纪律都是用白话文写就,简单明确,琅琅上口,再加上还有配套的军歌,很容易就能让士兵记住,记住之后再严格执行,就能养成士兵遵守纪律的习惯,等大家都习惯了,这支部队的风气也就建立起来了。
李永吉手握金手指,后勤不缺,所以不需要一支土匪队伍,而是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威武仁义之师,积累自己的名气,这样的队伍最重要的就是纪律,所以他第一条就阐明军纪,就是说明他对纪律的看重。
第二点,步兵操典。
发了军纪小册子之后,李永吉再次给他们人手发了一本更厚的小册子,小册子同样是三十二开的牛皮纸,牛皮纸的封面名字就叫做《初级步兵操典》。
李永吉要他们拿回去仔细查看,细心揣摩,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来问他,同时互相之间也可以进行讨论。
等半个月之后,不管他们吃透没吃透这本步兵操典,都要完全按照步兵操典上的制度去执行,就目前来看,也就是让他们按照步兵操典上的规章步骤去练兵。
这款《初级步兵操典》,是张信达鼓捣出来的,内容借鉴了很多成熟的步兵操典。
比如在练兵布阵上,就借鉴了袁世凯的步兵操典中的精华,同时也加了一战期间日本鬼子的步兵操典。
这两者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士兵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士兵的体力个头也比较差,很讲究步炮骑的配合,且火力配置等方面也很适合现在的精武军,因此就拿来用了。
又比如在行军作战上面,则主要借鉴了后世【创建和谐家园】的一些规章制度,其中包括**的六条战术原则,包括三猛原则,四快一慢等方针。
不过,根据这时代的特色,六条战术原则中也进行了一些小修改,比如对四组一队变成了三组一队,简化成了突击组,掩护组,火力支援组这三组。另外三三制原则也变化了,不再是一个班三个组,而是一个班两个组,更能适应此时的火力特色,其行军作战的主导精神就是强调见敌即战的进攻性精神。
再比如,在军队组织上,为了更灵活的发挥自身的火力优势,更好的使用散兵战术,最重要的是让李永吉自己不至于被那些哨队伍之类的弄混头,干脆就照搬现代军事制度。
当然,考虑到这时期人的接收能力,加上张威之前已经进行了大体的编组,因此这次只是进行一些细微改变。
简单说,就是5人一伍,二伍10人一个班,三个队30人一个排,三个排90人外加一个10人的炊事班,组成100人的一个连。
由此可见,伍长没有变化,队长变成了班长,而连长就相当于原来的哨长,这等于加大了哨长手下的兵,中间增加一个排级,另外就是一个连增加了个炊事班。
受限于这个时代的通信与交通能力,连就是此时军队最基层的战斗单元,连以上的营一级,就是能单独拿出去战斗的混编战斗部队了。
一个基础步兵营,将会有三个普通步兵连(300人左右),一个警卫通信排(30人),一个辎重后勤连(100人左右),一个独立炮兵连(6门拿破仑炮,共180人左右),共600到650人之间,一般不超过650人。
一般三到五个营组成一个团,一个团2000人到3500人之间,有需要的话,人数还可以增加,组成加强团。
一个团通常会带一个独立炮兵营以及一个骑兵营,就目前来看,整个精武军最高的建制就是团一级了。
之所以这样搞,除了李永吉自己理解起来更方便外,也是为了加强基层组织的军官建设,便于基层部队的指挥;营级建制留出一定的余量则是方便各部队主官更灵活的调动人手;另外就是加强了后勤建设,在连一级就搞了炊事班,可说走在了时代的前头,毕竟李永吉这支部队将来对后勤的依赖很大。
总之,这套操典是个大杂烩,其中包括了如何练兵,如何行军,如何布阵,如何作战等一系列的军事指挥方法,内容包罗万象,描述的也都十分详尽,可以说如果完全按照这套规矩去照做,一个从来没带过兵打过仗的人,也能照猫画虎的带起一支近代军队。
当然,完全按照步兵操典带兵打仗,必然会有些刻板与教条,但好处却是能提前预习过各种情况,轻易不会出大错,对从没上过战场打过仗的人来说,等于先给指挥官灌输了足够的理论基础。而一支严格按照步兵操典训练出来的刻板型近代军队,如果再配上李永吉即将发放的新武器,那么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只要不是运气特别倒霉,一般是不会败北的。
第三点,确立军旗,塑造军魂!
发了两本小册子后,李永吉当众展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没错,就是现代中国的五星红旗。或许是因为看顺眼的缘故,不管是李永吉还是张信达,对于精武军的军旗方面,异口同声的选择了五星红旗,所以李永吉这次直接拿来当精武军的军旗了。
当然,五星红旗的代表意义就发生了变化,比如红底代表了血性,黄色代表希望,五个红色五角星的意义就成了智、信、仁、勇、严这为将为人的五德。其中最大的那颗五角星就代表智,说明精武军首重智慧与文化,换言之,就是当了精武军的兵,就要好学上进求发展,不能浑浑噩噩混日子。
展示了红旗之后,李永吉要求张威在按照步兵操典的制度训练结束之后,给所有考核合格的官兵做一个统计,也就是把包括李永吉在内所有人的名字都用蚊蝇小楷记录在一个特质卷轴上,然后这个带有人名的卷轴就会藏在特质的不锈钢旗杆中。
今后,这面带有全军官兵姓名的军旗就是精武军之魂魄所在,会组建特别的护旗队,全军上下务必要看好军旗。
旗在,军在!
旗灭,军消!
军旗是全军的军心士气凝结之物,哪怕在最坏的情况下,宁可自己提前毁掉军旗,也不能让敌人夺走!
军旗旗杆中的官兵名录,会根据情况进行定期更改,毕竟士兵是需要不断更新换代的,但不管更换多少名录,之前的名录都会被仔细保存下来,等以后建了忠烈祠之后,会把这些名录存放到忠烈祠中,去享受世人的膜拜与供奉。
这样一来,可以说是让官兵们在活着的时候就能有一份被人铭记的荣耀,能有个地方去参观膜拜,就算死后,也能享受死后的哀荣,并让自己的后人凭吊,这对敬畏祖宗的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
官兵名录中阵亡的官兵,会特别用红笔画杠披红,正常退伍的则不会批红;另外在战场上当逃兵,或者有重大原则性错误的士兵,名字就会从军旗名录中删去,表示不能跟同僚一起进忠烈祠享受供奉与膜拜。
很明显,李永吉这是打算套用后世日本鬼子的军旗制度,再加一点改变,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凝聚军心士气。
在没有什么特别伟大理想的时代,要想让士兵有高昂的士气,除了要有高强度的训练以及高额的饷银外,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有最挂念的东西,也就是戳到他们的痒痒处。很显然,好面子敬祖宗的中国人最喜欢众人瞻仰,也最信死后的哀荣,因此这军旗魂的策略,应该能够凝聚起军心士气。
说完这三点之后,李永吉就不再说什么了,之后就是让大家自己讨论,然后照章执行。
由此可见,李永吉是一早就有所准备,他压根就没想过找外国人来训练,而是要让这些人自己学习自己训练,用个俗话说,叫在摸索中前进。
其实西方的军事制度,也不是说他们的人就多厉害,主要也是他们的整体发展的不错,依托工业,有了一套自己的系统化的军事制度,这些军事制度说白了也是一些前人总结的文字经验罢了。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军事总结的经验,比如孙子兵法等,但一来这些兵法晦涩难懂,二来世易时移,古代兵法在练兵列阵方面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唯有行军作战还有借鉴可言,但在这时代的中国,最缺的不是行军作战的谋略,而是刻板实用的近代练兵法、先进的武器以及近代的军事激励制度。
说白了,那种很会随机应变的聪明将军是很少见的,也不容易学,而利用近现代军事制度去练兵操兵,却是大多数人能学会的。
只要自己功夫硬,也就是把兵练好,把武器准备好,来个一力降十会,那任凭你怎么随机应变,只要硬碰硬打不过我,早晚你还是个败。
很显然,李永吉的这三点说明,就等于是直接给了王三武等人一支近代化军队最需要的理论支持,是后世对这个时代军事制度跟理论的经验总结。不客气的说,李永吉拿出来的这三点说明,特别是那两本小册子,就算在英法列强那里,也是类似于神功秘籍一样的神器。
有了这些,再配合李永吉弄来的新武器,李永吉相信,至少在清国的地面上,同样人数的军队他可以稳吃,三倍的敌人可以稳赢,五倍的敌人能够不落下风,十倍的敌人能够从容退却。
总而言之,有了这么多周密的准备,李永吉相信只要这支军队一旦练成,就必然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十章 一个死忠团的诞生
跟王三武等人在座谈会上作了三点说明之后,李永吉就不再具体管下面的军事训练安排了,没有一点以身作则带头训练的觉悟。
李永吉不但不以身作则的参加军事训练,他还在第二天就划了一大片军事禁区,然后就带着自己的亲卫团躲进去宅了起来,平时除了王三武等高级军官请教问题的时候能去见到他,普通士兵这段时间一般轻易是见不到李永吉的。
这倒不是李永吉偷懒,实在是他本人的精力有限,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以他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在一群大人中间跑步会操,效果也不见得多么好。
再说小册子上的说明十分详细,只要张威这些人不是太蠢,哪怕能看懂个皮毛,至少也能把军事训练的事情抓起来,更何况新式训练是在半个月以后,现在一切都是照旧。
其实对于新兵的基础训练,主要就是要让他们会操列队,学会听命令,这些过去张威已经在做了,《初级步兵操典》里面的练兵法,不过是增加了一些统一而刻板的强制性命令,让他们在同一个口号下强制作同一个动作,以这种强制性的整齐划一,去增加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跟服从性。
至于这种口令下很多士兵可能分不清左右的问题,这个也有办法,那就是戴套袖,有红色套袖的是左胳膊,没有套袖的是右胳膊,这么多来几次,再加上皮鞭棍棒的督促,让清朝的这批年轻人分清左右想必也不是太难。
其实半个月的时间,是给张威等人的理解缓冲期,这个时间段中,新的编制暂不实行,一切都是老样子,所以他们可以自行对自己的手下进行摸索训练,比如先小范围的试验。
有了缓冲期,不但能让张威等人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小册子上的练兵知识,同时让他们知道部队以后的新编制情况,也能让他们心里有个准备,然后在这段缓冲期内有目的的提拔人才,或者说拉拢亲信,并最终依托这个关系建立起基层干部组织。
虽然这种任人唯亲的情况并不好,不过在没有系统的军官培训机制之前,这种类似北洋军阀那种靠人脉关系建立起来的基层军官制度,却是此时中国最先进的军事体系了,至少比未来的湘军淮军要强。
实际上,李永吉并不是躲去禁区里享受,他其实每天都忙的要命,时间安排的很紧。
李永吉除了每天照例要跟张信达交换物资跟情报,然后清点青浦县跟这里的物资往来外,还要抽时间给张威、周达等人上课开小灶,解答步兵操典里的一些疑难杂问,除此之外,他所有的时间几乎就都扑在教导少年亲卫团里的那批孩子身上。
这等于说他一整天除了早晨清点物资的那点空外,其他时间都在当老师。
当然,这一切都是他心甘情愿的,交易物资也罢,教导张威周达等人也好,甚至教导少年团,都是非他不可的事情,也是他心甘情愿去做的。
交易物资跟教导张威等人学步兵操典的事情就不提了,教导少年团的孩子们,其实才是他最近最看重的事情,以前总是被这个那个事儿耽误,现在有时间有地方,那还不好好的教育啊。
少年团别看只有八十个孩子,但却是李永吉的心头肉,这除了相处久了有了一定感情之外,最重要的是李永吉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很大的期望。
为了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李永吉除了加强伙食外,还按时给他们吃后世的营养补充片,衣服鞋袜,洗漱用品也都是从现代弄来的。
在教育方面,李永吉下的心血更足,不但用上了现代社会的教科书跟学习用具,他自己还亲自研究现代社会的小学教育大纲,亲自做课前准备,亲自安排科目表,亲自当各科的老师去教这些孩子。
可以说从一开始,李永吉就按照小学教学大纲去做,无非是内容做了些修改,教学进度稍微快了点,时间安排紧了一点,让孩子们少了一些自由活动时间罢了。
没错,李永吉对这些孩子使用的教育方法,就是后世中国八十年代的教学理念,那就是从小学课程开始就进行填鸭教学法加题海战术,也就是这些孩子每天除了上课背课文,下课写作业外,就只剩下洗漱跟睡觉时间了,时间那叫一个紧张。
这样做,不求他们能理解深刻那些现代知识,只求他们能在最短时间有足够的知识量,至于什么人权不人权,是否摧残孩子的创造性之类的,就先算了,根本不合实际。
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些少年亲卫团的生活比外面正在军训的士兵还要刻板,每天生活的都跟机器一样,要是现代社会的孩子,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然而这是清朝,这些孩子不但身份是奴婢,而且他们还是很小就吃过大苦头,过早的接触过世间冷暖的的一批孩子。因此这些密集的学习课程虽然很苦,但伙食等其他方面也很不错,相比以前的日子,这里已经是天堂了。
再有就是,由于现在的养心居是自己的地盘,因此李永吉可以放心的在禁区内用现代社会的教学仪器去教导这些孩子。
比如投影仪,比如平板电脑,比如音响等等,给这些仪器供电的,就是蓄电池组以及柴油发电机。
21世纪的小学教育课程,本身就充满了很强的故事性跟趣味性,所以就算学习安排十分密集,只要深入其中也不觉得是枯燥乏味,相反还让很多同学把学习视为享受,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相比现代社会的孩子们,这些孩子虽然自我学习能力稍弱,发散性思维也比较差,但服从性、忍耐性以及专注性却是现代孩子没法比的。
所谓勤能补拙,这批孩子本身就处在智力黄金期,又及时用上了后世的营养补充剂,外加用上现代的教学工具,学习效率是与日俱增。
对此,李永吉很欣慰,他觉得以这批孩子的表现,只要假以时日,将来必然是足以改变世界的一支力量,因此由不得李永吉不重视。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孩子就是李永吉的真正羽翼,也是未来改变国家命运的希望所在。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这些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李永吉目前没能力改变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就只好先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先把自己能影响的孩子教出来,让他们变成希望的种子,去不断的扩散。
然而,当张信达告诉李永吉,他已经准备好了两百匹伊犁马,随时可以给李永吉提供马匹的时候,李永吉又有了新想法,那就是他决定给自己以及这些孩子们安排马术课。
以目前中国的道路环境以及世界整体的科技水平,搞汽车过来显然不切实际,要增加以动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骑马。
不过骑马不是个简单事儿,也得需要学习,否则很容易受伤,学骑马这不仅仅要有马,还得有好的马术老师。
目前李永吉能找到的骑术最好的人,恐怕就是王三武了,因此马术老师就选了他,而当跟王三武一提这个的时候,他也很感兴趣,但却要求必须有马,换言之就是让李永吉先去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