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些钱将会交由李永吉的父亲李正祥跟外公王天重共同负责,目的就是把这笔钱当本钱,借给他们认为可靠的人去做买卖。这笔借款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收利息,也就是无息贷款,而且还款日期也可以商量。
实际上,这笔基金干的是一种银行的职能,只不过暂时是当作李王两家的福利形式发放而已。李永吉这样做既是要给自家人一个好处,也是一个试水,毕竟今后必然要发展银行业的,有了这个开头,今后再扩大业务,进而组建银行,也就顺理成章。
虽然是无息贷款,但在还款方面却不是搞有限责任,而是无限责任,也不是人死债清,而是你一旦亏了,自己这辈子还不了钱的话,还得让你的子子孙孙继续还!
实话说李永吉觉得这个还款政策有点狠,不过这是王天重跟李正祥共同要求必须要加的一条,李永吉也就不说什么了。
虽说还款条件有些苛刻,但就冲着无息贷款这一条,李家王家以及跟这两家沾亲带故的人就能赚到大便宜。再者说,这些人做的买卖一般就是他们熟悉的老本行,比如像船行、车马行、客栈、镖行之类的,而这些生意又大多跟李永吉的生意沾边,再加上有李正祥跟王天重的把关,所以只要不是借钱的人自己以后乱作,轻易是不会吃亏的。
顺便说一句,李永吉的父亲李正祥,在知道“真相”后已经搬到了青浦县居住,住的地方就是李永吉在青浦县城里买的宅子,而他现在主要的业务就是管理那笔永吉基金的发放,外加监督沈世明。至于朱家角那边的生意,则全交给了李永昌,算是让他提前练手,顺便也当做跟李永吉就近联系的一个纽带。
总之,李王两家都因为李永吉这个意外而骚动起来,而这种骚动随着钱庄跟珠宝行生意的越来越红火,随着李永吉手中的银钱越来越多,随着永吉基金发放的陆续到位,也变的越来越快,越来越热。
就这样,仅仅过了一个来月的时间,到了农历十月中旬的时候,一个以亲属关系跟物质利益为纽带的家族化集团就初步统和完毕。
在这个家族化集团中,实际的首脑是李永吉,名义跟表面上的首脑是李正祥跟王天重,旗下除了中信钱庄跟戴梦得珠宝行外,还包括借由永吉基金控制下的船行、车马行、客栈、粮行等行业,触角开始向青浦县的各个角落延伸。
而在配合父亲跟外公初步整合完这些家族资源之后,李永吉才总算是长出一口气,终于可以放心放下生意上的事情,一门心思去练兵了。
————————
ps:这一章略显粗糙,不过如果继续细写,就太拖篇幅了,现在好歹是有个交代。接下来,马上就进入练兵、出兵以及官场环节,冲突会更多,情节更精彩,相信大家会喜欢的。
同时,新的一周,新的冲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投点推荐票,成绩越好,才能越有动力,越有动力,更新才能越多。
第三十七章 二次招兵(二更)
就在李永吉整合家族资源的同时,招兵的事情也没拉下,不过具体的招兵过程就交给了王三武跟张威他们负责。同时,由于这是精武军的第二次正式招兵,所以又被称为二次招兵计划。
这个二次招兵计划中,不但招兵的数目更多,规模更大,而且以后不跟之前的那些护院家丁混编,不是在原有基础上扩编,而是单独成军,以后要当做团练武装的主力军,所以这次的准备更加的充分,要求也严格了不少,具体而言就是五点硬性要求。
第一是年龄。来当兵的的人必须是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男丁。
第二是身高。所有人身高必须过一米六五!
第三是视力。李永吉提供e字型视力表,视力低于1.0的不予考虑。
第四是健康。所有来应征的人必须经过郎中的仔细检查,必须保证身体没有恶疾,没有传染病,没有抽大烟等不良嗜好。
第五是学识,所有过了以上四点要求的人,还必须集中起来当众答卷考试。试卷都是选择题,内容则全部是《千字文》,《百家姓》以及《三字经》,也就是三百千里的内容。
三百千是清末以前中国人的基本启蒙读物,因此以这些内容当题目,对于大多数读过书的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一般只要上过三年蒙学的,都能轻松答出来。而只要能熟读三百千,应付一般生活中的文字需求是足够了,至少当一名士兵是足够了。
由此可见,与上一次招兵相比,二次招兵计划严格了许多,不但增加了视力跟健康等方面的要求,学识考察方面也更正规,是通过答卷考试,而不像前一次招兵那样,只要能读一下千字文,看差不多就算过关。
招兵的待遇也是提前写明了的,一经录取,全部包吃包住,衣服鞋袜也通通全包,在这个基础上,再月给二两银子,轻伤者有精武军负责治疗,治病期间饷银减半,一旦出现残疾或者阵亡,都给五十两银子安家费,其中残疾者除了给安家费,还包分配工作,让残疾者能有个营生过日子。
除了待遇外,也写明了惩罚,或者说义务。那就是任何人一旦签约加入精武军,除非被精武军允许或者开除,否则不能自行退出。而从军期间,所有不服从命令者,轻则可以杖责,重则可以执行【创建和谐家园】,至于逃兵,则除了本人要执行枪决外,还需要逃兵的家人交纳100两银子的惩罚金。
很明显,这是执行重酬重罚的双重策略,重酬方面是李永吉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来当兵,而重罚方面则是王三武自行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没有一开始就说明重罚,那就冲着那么高的待遇,肯定会有不少人去骗吃骗喝,然后一走了之,这样对军心士气的影响是巨大的。
之前李永吉招募的那些武装护院家丁为什么一开始总改不了偷鸡摸狗的习气?就是跟当初李永吉只说了待遇,没提重罚有关,后来还是王三武接手,增加了惩罚力度,才把那股歪风邪气杀下去,但也因此逼走了四十多人。
另外,考虑到目前的现状,特别是考虑到个人精力跟学习效率的问题,李永吉不再特别招募或者说收买未成年人去组成所谓的少年团,二次招兵只收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青年兵。
也就是说目前为止,李永吉的亲卫少年团,就只有之前购买的那80名身份为李永吉家奴的孩童,其中男童50人,女童30人。
这些孩子如今都还住在李永吉在青浦县新买的大宅子里,每天要做的就是读书写字,既没有参加军事训练,也没有做奴仆要干的活儿,表面看都是一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粹学生娃,且还得吃好的喝好的,可以说除了读书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让新来的奴仆羡慕不已。
不过这事儿羡慕归羡慕,却没有人敢有什么异议,毕竟这些人的身份都是李永吉的亲卫,除了李永吉以及那四个贴身女仆,谁也没权力管这些孩子,就连李正祥夫妇都不行。
再者说,就算后来的家仆对这些少年奴的生活羡慕嫉妒恨,也没有地方发作,因为这些孩子平时都是住在一个院子里,基本不出来,导致跟外人也没啥交往与接触的机会。
简单说,这些孩子目前都是被关在宅子里的一处有着高高院墙的院子里,实行全封闭化管理。除了李永吉的那四名贴身女仆偶尔能出现在院外,其他那些孩子没有李永吉的特许,谁也不准出院子,而外人在没有李永吉的特许下也不准进院子。这个外人不但包括府上新招募的下人,也包括新搬进来住的名义家主李正祥跟李王氏夫妇。
这种情况下,外人顶多送饭的时候能偶尔听到里面有整齐的读书声,其他什么也不知道。所以这群孩子在院子里究竟学了些什么,又干了些什么,外人谁也不知道,只能通过每次送饭时候听到的读书声,推断他们是在读书。
换言之,李永吉那八十名少年奴,是李家新宅中身份最特殊,行为最神秘的一个群体,除了李永吉,谁也没法去指挥这些人,甚至连身影都难得一见。
总之,商量好了二次招兵的标准后,除了王三武跟张威继续留在青浦县的李家新宅,带领早先招募的护院家丁去保护李永吉一干人之外,其他诸如周达、林春生、江云跟江海这些人则两人一组分头行动,去青浦县附近的各个乡村里公开的张榜招兵。
由于待遇太好,就算有那所谓一进兵营不得私自退出之类的约束,大家也是踊跃参军。这倒不是说这些人不知道军法约束的厉害,而是在这些人看来,这精武军毕竟是个本地团练武装,一般而言就是当当摇旗呐喊,运送下钱粮的活儿,危险性比官军要低不少,所以那约束看似严格,估计实际进去也就那么回事儿。
说白了,就是大多数人只看到好处,而对可能的惩罚忽略不见,只有以后切身体会到厉害之后,军法的权威才能建立起来,但是显然这严刑峻法不可能在招兵的时候执行,所以大家才这么踊跃。正是由于待遇太好,不但吸引了大批流民,连一些小有田产的良家子弟,也就是自耕农跟富裕的佃农,也争相报名参军。而实际招兵过程中,能达标的人主要都是那些良家子弟,真正的贫民流民反而很少。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青浦县是个繁华地区,也是个农业大县,这样的地方贫民之类的的确也有不少,但他们往往很难让自家人去安心读书,只有那些自耕农,或者富裕点的佃农,才能让子女读上书。
其实达到熟读三百千学识标准的年轻人,在青浦县周围有很多很多,所以年龄跟学识两点不成问题,视力也不是大问题,健康方面也能大体过得去,但那个一米六五的身高就是个不小的限制了。
虽说中国人自古到今,平均身高一直就不算太矮,至少比古代日本人要高的多,但由于食品单一跟普遍缺乏营养,一米六五的身高在清朝,特别是在江南地区,也算是比较高的了,所以这个限制才是最大的限制。
不过,就算身高的限制比较高,但架不住人多啊。一个青浦县此时就有近三十万人,其中年轻的男丁超过八万人,周围的县城也差不多有这些人数。而且青浦县身为上县,营养水平一直比较高,所以能达到一米六五身高的年轻人也有不少,多走走,就算不出青浦县,要招够合格的五百人也是不难的。
事实上,周达跟林春生等人的心很大,他们根本就不打算只招五百人算完,而是只要达标,就多多益善。就这样等过了半个多月,李永吉稍微抽出点空开始过问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招兵足迹已经遍布整个松江府,招募的达标人数则已经超过了三千二百人,而且这个数目还在不停的增长。
发现超额了这么多,李永吉连忙喊停,接着又派出李进宝跟孙旺,让他俩分别去那两个招兵小组,让这两个招兵小组带人分批进驻养心居。
之后,李永吉又让张威在青浦县招了一批泥水匠跟木匠,先跟着李永吉学习如何搭建彩钢房。
由于彩钢房的结构十分简单,图纸标注的也很简单明确,所以那批泥水匠跟木匠的学习能力比李永吉还强,只亲自操作一遍,也就是搭建了一个小型彩钢房,就触类旁通,再搭建类似的彩钢结构建筑的时候,比李永吉还顺手。
发现这些人已经会搭建彩钢建筑了,李永吉就让张威带着这些泥瓦匠、木匠以及他们自己的学徒,带着李永吉弄来的彩钢材料,装船分批运去养心居。
到了那里后,这些人会先在张威的监督下,用彩钢把军营宿舍给搭建起来,顺便挖壕沟,建营垒,平整大操场,人手不够的话就让那三千多人帮手,材料不够就去买。总之那些新招募的士兵一开始不用学如何列队训练,只需要学会如何建房子挖工事就行。
如此又过了半个多月,当李永吉在青浦县把李王两家跟生意上的事情都整合的差不多的时候,养心居那边也在三千多人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原有的建筑,借助从青浦县源源不断送过去的彩钢、木头等资源,初步改建出了一个兵营。按照张威的来信,那个兵营就算养上一万人都绰绰有余。
另外,养心居兵营那么多人的食物供应,目前一直都是李永昌在负责,虽然还做不到顿顿有肉,但一天三顿饭,顿顿大米饭管饱,一周喝一次肉汤还是做到了,只这一点,就深得所有人的好评,也让那三千多人死心塌地的安心当兵。
就这样,等到了农历的十月中旬,李永吉把青浦县的事情交代完毕,便带上自己的少年亲卫队,外加王三武跟他亲自挑选的三十名亲信武装家丁,一起乘船浩浩荡荡的开去养心居,去开启正式的练兵之旅。
第三十八章 新兵初印象
李永吉选择去养心居的日子定在了十月十二,实话说这个日子并不好,因为这一天不但是阴天,而且船行到一半的时候,还下起了小雪,温度骤降到了零度以下。
才十月中旬就下雪,对现代中国的青浦地区来说,似乎显得十分反常,但如果考虑到此时的历史状况,就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了。
由于此时的中国还没开启工业化,全球温室效应也没那么明显,好吧,总之各种原因,此时的中国大地要比现代中国更冷。
正是因为古代中国的气温更低,因此农历的十月,夏历上也叫孟冬,或者是初冬,意思是冬天里的第一个月。而李永吉出行去养心居的这一天是农历10月12日,按照惯例,再有两天就是立冬了,因此这个时间下小雪,对本地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稀奇。
虽然因为下雪而导致气温骤降,好在李永吉之前早有准备,所以随船而行的辎重里带了不少棉衣。这些棉衣都是张信达从后世订购的绿色军大衣,价格便宜分量十足,裹上这种棉大衣,严冬都不怕,更何况这点小寒冷。
李永吉就这样裹着棉大衣,揣着小暖炉,跟王三武在船头迎着飘摇的初雪指指点点,一路说说笑笑的来到了养心居的小码头。
行船即将靠岸的时候,李永吉就发现码头两边站了两排密密麻麻的人墙,原来是接到消息的张威一早就带人过来列队迎接。看他们身上湿漉漉白花花的样子,估计这些人在这等了自己不是一时半会儿了。
真到了李永吉的船靠上岸,特别是李永吉踏上码头的那一刹那,张威最先下跪打千,高喝一声:“恭迎总办大人驾临!”
紧接着,两排标杆般站立的人墙也同时下跪,并同时高呼:“供应总办大人驾临!”
不得不说,三千多人同时对你一个人高呼下跪,那种感觉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是无法感受确切的,而李永吉哪怕之前再心理准备,被这一下子也震的晕晕乎乎,瞬间就醉了。
好在,此时的李永吉已经不是当初刚来那会儿了,再加上毕竟是一个成年人的心智,所以只是稍微一恍惚就恢复了理智,淡淡的点点头,然后当头向前迈步走去,至于王三武则自动落后半步跟上。
等走到了张威跟前的时候,李永吉轻轻把他扶起来,然后对着故意弯腰跟自己平行的张威笑着点点头:“不错不错,张帮办倒是带的好兵。”
“都是大人指导有方,筹谋有力。”张威抱拳行礼,面色坚毅的道,“没有大人的鼎力支持,震霆空有一身抱负,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震霆是张威的字,而早先派遣张威过来的时候,为了让他方便带人,就给了他一个帮办的头衔,帮办其实就是副统领的意思,目前为止,就只有王三武也同样有个帮办的头衔,至于周达等人,则只有一个会办的头衔。
这也是因为李永吉自己的身份不高,导致这支团练武装还上不得台面的因素,所以军中之人无法挂上官府的职衔,只能统称总办帮办会办这样子,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这也给了这样的部队很大的自【创建和谐家园】,比如编制什么的都是可以自己乱编,不用严格遵照清军编制。
“哪里哪里。”李永吉继续笑道,“就算我提供了各种支持,如果你自己没本事,也没法把这些人在短短的时日内训成这样。不管怎么样,你的才能我是见到了,今后还有的是你施展才华的地方。”
听到李永吉不停夸赞,绕是一向沉稳**的张威,此时也咧嘴笑了笑:“不敢当大人夸赞,其实我只是尽了分内之事,换了别人,比如荣威来做,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荣威就是王三武的字了,说起来刚开始听到他的这个字的时候,李永吉总有想撇嘴的冲动,不过好在听啊听的听多了,也就撇啊撇的撇习惯了,所以现在再听到张威说荣威,他已经没什么特别的表情了。
“又不是外人。”王三武此时在一边开口了,“再加上天又这么冷,你们还要在这里装腔作势絮絮叨叨到什么时候?震霆,都是自家兄弟,你以前可不这样啊,酸的我鸡皮疙瘩都起一身了。”
“呵呵,起鸡皮疙瘩,那可能是因为天冷吧。”张威笑了笑,不再说话,心中却想,你跟总办大人是亲戚,我可不是,说话不小心点能行么。
至于为什么他要这么小心翼翼,这当然是心有所求。
要知道,以前张威只是个不得志的衙役捕快,手底下从来没管过三十人以上,现在一下子让他带领三千多人,那情形能一样么?
而且他眼光很毒,知道这些人水平都很高,只要饷械充足,再稍微一训练,立刻就能成为一支强军,今后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说不得就得靠这支兵了。
正所谓权力让人沉醉,看到发达的希望,张威的骨头也就自然而然的软了起来,至少面对李永吉的时候是如此。
“好了,王帮办也是好意,如今我刚到,天气又冷,我看大家还是穿着单衣,这样下去可不行,感冒伤寒可就不好了,还是尽早让大家散了吧。”有外人在场,李永吉也就公事公办的道,“正好,我船上还有新的棉衣棉被,张帮办,你等下就找人按人头发下去,务必要让大家都有御寒之物。”
“谢大人体恤。”张威再次一抱拳,“不过,大人初来乍到,总要对大家伙说点什么,鼓舞一下士气才是,这样才不枉大家等了这么久。”
“也对。”李永吉点点头,然后就在张威的引领下,来到了早就搭建好的一处检阅用的木台上。
到了木台上后,发现原先的两排人已经按顺序重新整好队,黑压压的组成了一个大方块阵,且基本做到没有大的杂音。以集结的速度跟过程来看,这些人的水平已经超出了李永吉的预期,换言之,是这批新兵给李永吉的初次印象十分良好。
不过此时不是考虑原因的时候,所以李永吉很快就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演讲。
实话说李永吉不擅长演讲,煽动能力并不强,他能在这么多人的注目下不在台上哆嗦发抖,说话也不跑调,已经是经常训练的缘故了,因此指望他一上来就说出什么惊世的豪言壮语,根本不现实。
好在李永吉也没打算说什么豪言壮语,所以他只是拿出一款后世带来的电子扩音喇叭,对下面进行了一番简单的陈述:
“兄弟们,天气冷,你们又等了我这么长时间,想必都冻透了,所以咱在这里就长话短说。
从你们签了约按了手印的那一天起,就是我精武军的人了,进了我精武军,首先一条,就得无条件的服从上级长官的命令!
听话的,不但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还能有足够的功勋荣誉等着你去拿,让你以后能风风光光的做人,让谁也不能随便欺负你;要是不听话的,军法无情,不管你之前立了多少功,枪毙杀头也在所不惜!
总之,在精武军你只需要明白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样就没错,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下面稀稀拉拉的应和道。
“我听不清!”李永吉再次加大了扩音喇叭的音量,“再说一遍,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这次下面要整齐了许多。
“我还是听不清!”李永吉再次怒吼,“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这一次虽然还是不够整齐,但整体的声音却十分浩大洪亮,有那么点山呼海啸的意思,应该是大多数人都在齐声嘶吼的缘故。
“很好,这样我就放心了。”李永吉满意的点点头,“我的话完了,等下我说解散后,你们就按照以前的章程,在各自长官的带领下,依次排队过来领取冬衣,好了,全体都有——解散!”
似乎是因为之前的铺垫与怒吼,导致李永吉说出解散的命令后,这些人果然按照原先的队列安排,列队开始解散,虽然期间不免有些混乱,但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至少比中学生课间操解散的样子好多了。
再之后,李永吉去了养心居那处早就打扫一新过的主宅,召集了王三武、张威、周达、林春生、江云跟江海这一干人,开始围了一个铜炉,一边吃火锅,一边开起了小圈子的高级军官碰面会。
也就是在这次吃火锅的碰面会上,李永吉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听话,或者说这些人为什么能这么有组织。
这其实都多亏了张威。
原来,张威在来这里建设兵营的时候,看到有这么多人之后,就想着大干一场了,所以他跟周达等人一起合计了一番,然后就照着过去训练衙役新人的经验,外加道听途说的一些绿营跟太平军的军制套路,自行弄了一套编制,把大家都组织起来。
张威的的编制也不复杂,也就是以5人为1伍,设伍长;2伍10人为1队,设队长;5队50人为1哨,设哨长,10哨500人为一营,设营长。
目前整个精武军杂七杂八加起来,不算李永吉这次带来的人,共有3485人,除去伙夫杂役木匠泥瓦匠等人,真正的兵勇有3250人。张威把这些人分成六营,除了自己亲自统领两营外,剩下的四营分别由周达、江云、江海、林春生这四个人管理,至于那些编制剩余的二百五十人,则被分散开来,充当了张威等人的亲兵。
在中低级军官任命上,张威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案,那就是队伍中的哨长是各自的营官自行提拔,只有队长跟伍长,因为人数太多,彼此又不熟悉,所以实行的是文比跟武比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