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正因为如此,他们都在努力的学习新的官僚体系以及晋升制度,希望能够抓住新朝初建,政体还不够完善,官员还很少的这个特殊时期,一举进入新的官僚体系,从此翻身做主把歌唱。
很显然,这个机会其实很多,因为根据新下发的官职对照表以及官员晋升体系,新生的【创建和谐家园】看来也有不少官员实缺,只不过是秉承一种宁缺毋滥的姿态而已。
换言之,【创建和谐家园】的官员坑位其实很多,只不过以前知识分子大都不乐意加入这个体系,再加上这些坑位的要求比较高,除了少数的幸运儿是直接推荐当官,其他全部都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这个体系,而要是通不过考试呢,【创建和谐家园】宁可让这个官位空着,也坚决不随便找人填补空缺。
最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决定重新学习。然后成功考试,毕竟就像他们很多人说的那样,一朝天子一朝臣,时代变了,朝代鼎革了,他们也要跟着变,如果不变,就只能成为历史尘埃。
对于知识分子的适应能力,那是一点也不可忽视的。想当年满清灭亡明朝,知识分子都能立马留辫子拍马屁。现在好歹也是【创建和谐家园】当权,心理抵触更低,所以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决定跟随新朝的旨意办事。
毕竟相比其他考评来说,通过考试当官,还算公平,再说也没有脱离科举,身份也依旧很高,比如高中生就可以被称之为大人,所以他们多少还算能接受的了。
比起知识分子的矫情。国债的推行就有些出乎意料的顺利。
第一期的国债,是五年期的国债,推广的形势则是直接四处发布告,布告的形势也都是统一的。
在布告中。不但说明了国债是什么东西,意义在哪里,到底有什么好处,同时也特别点名了一件事。那就是皇帝陛下已经带头认购了一千五百万国债。
按照布告中的说法,国债就是把百姓暂时不用的钱借过来,集中力量办国家大事。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另外呢,过了五年之后,国家经济更好了,有钱了,就可以把这些借来的国债再连本带利还给老百姓,这叫与民同利!
所以说,认购国债,就是支援国家建设,就是忠君爱国,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就是跟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国强则民富,民富则国强,这就是国债的意义!
本身国债的利息其实不低,加上宣传鼓动的文字又都是深入浅出的白话文,大多数老百姓一看就懂,就算第一次不明白,多寻思一次也就明白了。
大家一想也是,国强才能民富,而且国家借钱是以税收当抵押的,连皇帝陛下都认购了那么多,没理由自己也不买吧。
这还是后来的百姓,至于精武军早期起家的既得利益者,像那些大商人,精武军军属,还有早期的工人家属,他们大都因为精武军的崛起而获利不少,而这个时代的中国又很少有什么消费或者投资的地方,所以很多人都有一笔积蓄,但也就是一笔积蓄而已。
现在看到国家发行国债,不但能赚钱,还能支援国家建设,跟皇帝陛下做一样的事情,那自然都是踊跃购买。
实际上,国债是有额度的,一千五百万两而已,如果真的放开了卖,那早就被那些大商号给吞掉了,这还给其他人混什么?
因此,真正的国债,是给各个阶层都留了一部分,争取让各个阶层的人都能买一点,这也让国债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这跟另一个时空红色中国刚开始发行国债的情况完全不同。那时候的红色中国是真正的一穷二白,而在这个时空,虽然普通老百姓依旧穷困潦倒,但一些大商家却是不缺钱的,至少不缺那么几千两银子。
就这样,你认购一百,我认购一千,一千五百万的国债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其中超过七成都是被精武军早期的既得利益者抢去,只有剩下的三成才是给了普通民众。
当然,这不是故意给自己人特权,实际上是普通民众购买力太低,看看实在不行,才重新卖给自己人的。
随着国债的顺利发行,再加上早就储备好的纸钞与银元全部以帝国华元的形式成批量的面世,并通过军队、军属、工人、工人家属还有官员跟官员家属之手,直接进入到流通领域之后,立刻跟李永吉控制下的诸如粮食、食盐、茶叶、布匹、绸缎等大宗商品挂钩,并得到了积极相应。
这样一来,帝国的新货币就跟市面上的商品顺利交接,再加上【创建和谐家园】很多部门只认华元,所以金融市场上开始慢慢驱逐其他货币,并让老百姓逐渐习惯使用这种货币。
毫无疑问,只要能继续这样稳定运行,把通货膨胀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假以时日,不但帝国的经济增长可以高速运转,新华元在中国也必然可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地位,顺利的完成金融改革!
到了那时,就是经济真正可以实现高速腾飞的时代了!而一旦经济稳定了,经济好转并腾飞了,政体也就自然会跟着适应过去,这就叫经济决定政治!
李永吉相信,有自己强力把关,再加上金手指的加速跟调节,【创建和谐家园】的高速腾飞,不过是时间问题。(未完待续。。)u
第一八八章 公车上书
当时间进入公元1860年12月,就在【创建和谐家园】实施所谓中华新政半个月的时候,第一波北方的冷空气过早的降临,让整个江南早早的就下了一场稀稀拉拉的初雪,而与这场初雪一起来临的,则是民间士子的一股反对新政的风潮。{}
这股风潮的源头,就是高中考试跟公【创建和谐家园】的内容跟传统考试内容格格不入,里面加了很多数学题、常识题以及历史题,真正的四书五经反而很少很少,这让大多数老一辈的士子完全不能适应。
不能适应的意思,就是考不了高分,考不了高分,就当不了官,当不了官就没有特权,没有特权,就没有好工作,好收入,好生活,所以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天气变冷之后,这些不得志士子积压的不满也终于到了一个临界点,开始私下聚集,公然批评新政起来。
在这些私下聚集的所谓睿智大儒看来,【创建和谐家园】新政府搞的这些新官制不伦不类,不中不洋,完全是乱政。
当然,他们不敢把评论的矛头指向皇帝,也不敢说首相的坏话,所以就把矛头指向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尤其是李永昌的幕僚班子,也就是所谓的首相幕府成员。
在这其中,伍廷芳因为年轻,出身洋派,加上又是重要的首相幕府行走,被攻击的就尤其厉害。
这些人也很聪明,攻击的主要方向从来不说内务府的事儿,但对其他体制都是贬斥的一塌糊涂,而且他们还拉帮结派,到处在公众场合批评政府,一副敢为天下先的态势,结果还真的遭到了很多人的颂扬。
其实这些人之所以胆子这么大,也跟当前的舆论大环境空前宽松有关。相比清廷,【创建和谐家园】对舆论方面。特别是知识分子的舆论方面从来都是管制很松,基本上是一种言论无罪的态度,这才让那些知识分子能够畅所欲言。
这些反对新政的知识分子大多是不适应新政的老派儒生,之所以攻击这么猛烈,其实也有反戈一击的意图,本质上是希望引起皇帝的注意,说不定就死中求活,总比在新政体下的没希望要好的多。
这种事情当然会引起政府的注意,本来首相府的幕僚们都主张强制抓捕的,但李永昌却一力反对。反对用粗暴的方法对待知识分子。
简单说,正是因为李永昌对知识分子的过于放纵,加上李永吉又不注意这块儿,才造成了知识分子的大反弹,要不然,如果一早就实行清朝初期的那些政策,甚至玩一把文字狱的话,就根本没有这些反对声音了。
原本这些事情,李永吉是没空操心的。他现在正一门心思忙军队整编的事情,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英法俄三国干涉。
因为就在苏州下第一场初雪的五天前,漫长的中英法俄四国谈判终于以全面破裂告终,俄国使者也正式的对中国递交了宣战书。从此【创建和谐家园】跟俄国就算是进入战争状态了。
所以说,在这个紧要关口,李永吉才没空理会国内的这些破事儿呢,反正经济改革并没有什么问题。不但国债全部发行一空,新钞票的发行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在不过分影响物价的前提下。让帝国政府财政完全呈现一种过分盈余的情况。
在李永吉看来,国家只要财政没问题,军队没问题,其他一切都是小问题。
但是,当知识分子发展到聚集了上万读书人,集体在永华宫前跪地【创建和谐家园】,搞了一出公车上书的时候,就由不得李永吉不重视了。
因为事情的严重性,李永吉只能暂时离开虎丘大本营,重新回到了永华宫,去处理这个所谓公车上书事件。
说实话,对这个上万人集体跪地【创建和谐家园】的所谓公车上书,李永吉是有些头疼,也接受了他们的代表递交的提议,但这些提议在李永吉看来,完全是毫无用处。
因为这些人的提议看起来头头是道,但其实都是泛泛而言,都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很少有真正抓住要点的,也没什么建设性意见,对政策的改进毫无用处不说,甚至很多内容都是在开历史倒车。
比如第一条,是下诏鼓天下之气,不拘一格降人才。
说的挺好,但鼓什么气呢?通篇都是一些之乎者也,什么浩然正气的,但说白了就是要回复士子以前的地位跟特权,要把给工人跟士兵家属的特权,还给士子。
那个不拘一格降人才,听起来也很带感,但本质是想恢复举荐制度,也就是说不经过考试,直接通过民间士子之间的推举,来推举有名望有才华的“大才”,进入政府当官,把持地方甚至中央的大权。
在这里面,他们尤其诟病新的公【创建和谐家园】跟内【创建和谐家园】,因为这里面很多题目都不是四书五经,而是常识考试啊,逻辑题考试啊,数学考试之类的东西,这些玩意儿他们很多人都不适应,至少比很多年轻人差远了,所以觉得荒谬绝伦。
所以说,这第一条是最重要的,这一条的矛头直指新的科举制度以及新的官员考试制度,是要从根本颠覆中华新政中的官员选拔与升级制度。
又比如第二条,是迁都定天下之本。
在他们看来,苏州龙气不足,南京更是诅咒之地,都不足以当首都,应该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开什么玩笑,北京那边如今还是前沿阵地,而且李永吉的基础大都在上海苏州这边,南京又正在大兴土木,而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李永吉的金手指。放下这边的大好局面去北京?李永吉脑袋得抽成什么样才能答应啊,更不用说是俄国人马上就要过来的此时此刻。
还有第三条,复汉家体制,行祖宗成法。
这也是扯淡,因为他们的意见,是恢复明朝的制度,让【创建和谐家园】啊议院之类的都并入国务院之下,说什么责权一统。不能让审案子的**出来制约官府。同时呢,也改掉市长县长之类的称呼,重新变成知府知县之类的称谓。
要真这样,李永吉干嘛搞三权分立?他之所以让**院跟议院分出来跟国务院平级,就是为了更好的监督政府。
因为相对而言,三权分立的监督体系,能更好的监督政府,而有了更好的监督体系,政府才能更廉洁更高效,单纯靠内务府玩特务制度。是行不通的。
李永吉搞内务府,不过是加一个保险,同时也为了在未来行事更方便,主要是要对外,并非是对内。
至于行祖宗成法,这里面的意思其实主要反对的新税法,尤其是对奢侈税的不满。在他们看来,除了抽大烟交高额税收没问题外,其他的奢侈税都有问题。
像小妾税吧。他们觉得一夫多妻天经地义,就因为纳妾就要多交税,而且纳妾越多缴税越多,这完全是恶法!
还有裹脚税。大户税收,也是一样让人诟病。他们觉得让自家女人裹脚是自己家的事情,朝廷为了这个就多收税,也是恶政;还有大户税。这是迫使亲人分离,大户变小户,也是一种恶政。
简而言之。这第三条意见,就是全面复辟旧朝制度,不要搞那些新花样了,尤其是税收方面,更加不能玩那些花活。
第四条,驱逐洋人,闭关锁国!
没错,正如字面上的意思,他们觉得【创建和谐家园】现在跟洋人走的太近,这是在搅乱华夏体统,而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洋人来中国就是不安好心,所以应该把洋人都驱逐出【创建和谐家园】,然后关闭海关,不准让洋人进入【创建和谐家园】的地面。
对这一条而言,李永吉都懒得吐槽了,完全是愚昧守旧的代名词!
只有第五条稍微有点意思,是大赦天下,广开言路。
这一条的表面意思,是赦免那些之前被抓的所谓反动派,同时放开士子论政的通道,让士大夫跟天子共同治理天下。毫无疑问,这里面的意思也是在为旧派的知识分子铺路。
最后,这些人还说一旦国家这样做,那么内圣外王,其他还没有在【创建和谐家园】统治下的省份,也一定会被感召,如瓜熟蒂落一般落入【创建和谐家园】的掌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犹犹豫豫,四分五裂了。
这倒是有点道理,因为像福建啊河南啊等省份,现在之所以还羞羞答答的不肯投降【创建和谐家园】,除了还没反应过来之外,也有顾忌【创建和谐家园】新政的原因,怕投降过来后适应不了,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但这些人却不知道,这些地方之所以还能**在外,那不是【创建和谐家园】没能力拿下,而是暂时不想去拿过来,原因么,是暂时不想增加负担。
因为李永吉以后必然要走工商富国之路,这就需要有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充沛的资金以及广大的市场,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算一下,李永吉现在掌握的地盘,是中国人口最多,也最富裕的地方,所以在【创建和谐家园】的掌控范围内,是要人有人,要地有地,要资源有资源,有资金有资金,什么都全了。
所谓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影响经济,政治体制的不同,也会影响工商富国的推进速度,至少清朝老一套的那些东西,是无法使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因此改革是势在必行,而最好的改革时机,又有什么能比得过国朝新立这个时间点呢?
然而,所谓贪多嚼不烂,如果这时候【创建和谐家园】继续拿下更多地方,特别是那些穷困的地方,像河南陕西福建之类的,那么那行政成本会大幅度上升,同时改革的阻力也会加大,增加改革的成本。
比如河南陕西等地,黄河泛滥,灾民成群,这些人你得管吧?什么?继续以工代赈?是不错,不过那会占用更多资金,而李永吉暂时来说虽然有钱,但用钱的地方也多,所以他打算先让自己统治的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然后再去拿下那些穷困的地方。
实际上,现在的山东也不富裕,特别当初黄河改道,弄了大量灾民,到现在还四处是匪患。光一个山东就让李永吉很头疼,王三武现在不干别的,就是到处剿匪。
山东都这样,河南陕西甘肃那边只会更严重,不会更好,不说别的,甘肃的【创建和谐家园】大起义已经初现端倪,此时插手,纯粹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在李永吉的计划中,现在应该是全力以赴发展经济的时候。到了明年,经济情况好转之后,还要优先干涉美国,中国这里依旧要保持一种有限分裂局面,等美国事儿了,再回过头统一中国,稍微一发展,再向周围扩张。
当然了,也不是一点不扩张。比如太平军控制的安徽江西,就是李永吉眼馋的地方,等他缓过劲来,新部队建成之后。这些地方都要拿下来,顺便让新兵练手的。
换言之,李永吉的理想战略是,【创建和谐家园】暂时只统治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这些地方。其他地方么,暂时先让旧军阀管理好了,列强要是乐意支持。那就随便,反正支持来支持去的,最后只要打不过自己,就都是自己的。
至于现在么,在李永吉没有更多官僚之前,他不想继续进攻了,他走到已经够快的了,后劲有些不足,是时间停下来好好发展内政了。
对于新政问题,李永吉也知道,肯定会有问题,不过他觉得再有问题,也不会比清朝原来的制度更差。
反正出问题也不怕,因为军队是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又是游离在政府之外,然后地方政府的警察部队呢,各级的局长也都是出自老精武军的转业人员,都有专门的特殊电话,危急时刻会优先听从皇室的命令。
也就是说,所有的武装力量跟暴力机关都在李永吉手中,金融经济体系以及关系到民生的大宗物资贸易,像粮食、茶叶、食盐等,也都掌握在李永吉为主的大财阀手中,这样一来,他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不过李永吉这些想法肯定就不能对外公布了,也不能说出去,以那些腐儒的智商,估计一时半会儿也看不清,要不然也不会过来闹腾了。
虽然李永吉对这些腐儒不屑一顾,本来不想多管,要他们自生自灭,但现在这些人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很多政策的实施过程,减缓了政府的施政效率,甚至连很多行政命令都无法有效执行了。
比如就李永吉所知,这次公车上书的风潮是全面性的,苏州还好,但其他地方的读书人就没那么客气了。
像湖州市跟常州市,居然有很多读书人居然纠结了部分地痞无赖,开始占领当地的政府部门,阻挠政令的实行,简直就跟造*反**派*夺*权一样,这就是触及李永吉的底线了。
所以按照李永吉的本意,是想让警察动手抓一批人,震慑一下了事,先把新政府的权威建立起来,让政策能继续顺利推行下去,但在这个事情上,李永吉却遭到了李永昌、李正祥还有王天重等一干人等的集体反对,这也是这个内部家族性的权力小圈子,第一次集体反对李永吉的意见。
“士人乃天下的喉舌与脊梁,就因为人家说几句不好听的话,就把他们都抓起来,那这样跟满清还有什么区别?”李永昌红着脸大声争辩道,“真要是这么做了,那天下人还怎么看我们,到时候还有人敢说真话么?”
“什么脊梁啊喉舌啊,让我看就是一群不知所谓的腐儒!”李永吉指了指桌子上的“上书”,撇撇嘴道,“你看看,这上面写的都是什么鬼东西?又是恢复旧制,又是迁都北京,又是闭关锁国,哼哼,我要真按照他们说的做了,那才真正是万劫不复呢。你觉得,就他们的这点见识,能成为中华的脊梁?”
“他们不过是内心焦躁,有些矫枉过正,没明白陛下新政的真谛罢了。”李永昌道,“正因为他们写的东西荒谬不堪,毫无可取之处,才说明他们不是有意反对我们,不过是走投无路才这样。”
“哼,是么,怎么个走投无路了?”
“陛下。”李永昌叹了口气,“在您的治下,军人跟工人都能吃皇粮,吃喝不愁,他们的家属也能卖到【创建和谐家园】廉价粮。普通农户因为免去了农税,过的也还可以,反倒是这些城市里的读书人,只能去买市场价的高价粮,这让他们能心服么?
而且我们实行强制教育,各个学堂都是新教材,新老师,大多数士子失去了晋身之路。
如今新的公【创建和谐家园】都是新东西,他们也不能适应,这让他们以后怎么办呢?
更何况。现在严冬已经来临,他们很多人没有生计,日子越发艰难,心中有所怨愤,也是可以理解的。”
“理解个屁。”李永吉不耐烦的道,“生计困难?那就去当兵,那就去做工啊。不乐意,那就去竞聘当老师,要还是不行。那就是好逸恶劳的废物,养他们干吗?”
“陛下,事情不能这么说。”李永昌道,“这些读书人之所以还不开窍。还放不下身段,不过是传统惯性使然,也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疏漏,没做到家。没有及时把我们的真正意志传达明白,没有让他们明白,我们的新朝是一个按劳分配的国家。所以这是我们宣传工作没做好,不能全怪这些读书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