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新宋-十字》-第1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待队伍走到白水潭山门的时候,有感情脆弱一点的学生忍不住痛声大哭,本来就挺悲愤伤感的情绪突然爆发,引得许多人纵声大哭,有些人更是指着邓绾破口大骂。

        程颐听得这些哭声,心里很不耐烦,忍不住厉声喝道:“哭什么哭,七尺男儿,像个女人似的。”

        桑充国强忍住心里的悲愤,也停下来朝学生们高声喝道:“男儿可流血,不可流泪。有什么好哭的?当年东汉太学生为奸人所害,或杀或逐,你们听说谁哭过吗?给我振作一点,别丢我们白水潭学院的脸。”

        有几个学生听到程颐和桑充国的训斥,便止住了泪,高声说道:“诸位,桑教授说得对,大家都不要哭。难道大宋会没有王法吗?有什么好哭的?”

        桑充国见众人渐渐止住哭声,便对程颢说道:“程先生,子明和沈大人都不在,白水潭就交给先生主持。今日凡我白水潭学生敢踏出这山门一步,你就把他给开除了,以后永远也不要进这白水潭学院之门。”

        程颢挤出一丝笑答说道:“长卿放心,天子圣明,又有石公子在朝,你们定不会有事。长卿此去,比得上东汉范滂,从今日起长卿名动天下,可惜我没有这个资格去坐开封府的大牢。”

        邓绾等人押着桑充国等人回到开封府之时,石越早就骑马在开封府衙门之前等着了。他听到消息便知道来不及赶回白水潭,干脆直接来开封府听消息。远远看着邓绾等人押着一行人过来,竟然发现桑充国和段子介也在其中,当时就怔住了。程颐和孙觉惹上关系,这是早在意料之中的,以二人的名头,王安石也不能把他们如何,但是桑充国和段子介就不同了,桑充国不过一个布衣,段子介也不过是一个举子,他们扯进来,麻烦就大了。

        眼见着邓绾等人走了近来,石越沉着脸把手一举,厉声说道:“韩大人、曾大人、邓大人,久违了。”

        几个人早就看见石越了,韩维和曾布满脸尴尬,邓绾却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笑嘻嘻的说道:“石大人,久违了。”

        石越阴沉着脸狠毒的盯了邓绾一眼,狞笑道:“邓大人,不知道我兄弟桑充国犯了什么罪?我这个学生段子介又犯了哪一条,你把他们抓到开封府来?”

        邓绾满不在乎的笑道:“石大人,我们也是奉旨办事。白水潭学院跑了十三名要犯,下官怀疑桑充国便是主谋。这个段子介,持兵器拒捕,辱骂朝廷命官,罪名也是不轻。怎么,石大人有什么指教吗?”

        石越阴着脸看了邓绾半晌,忽然哈哈大笑道:“邓大人,我看你搞错了,这白水潭的山长是我石某人,不是他桑充国。要抓主谋,我石某人便在此处,怎么不来抓我?”

        邓绾笑嘻嘻的回道:“石大人说笑了,皇上亲口说此事不关石大人的事,下官有一千个胆子,也不敢抓你。这桑充国却是《白水潭学刊》的主编,平日也是桑充国替石大人主持校务,他是逃不了主谋之罪的。”

        石越一时辞拙,他知道再纠缠下去难免自取其辱,便冷冷的对邓绾笑道:“邓大人,看来下官和你平日是少了亲近。下官祝你官运亨通,早至公侯。你我同殿为臣,定有再会之日。告辞了!”也不和韩维、曾布打招呼,拍马便走。

      ¡¡¡¡º«Î¬ºÍÔø²¼¶¼ÖªµÀµËçºÕâ´ÎÊǰÑʯԽÍùËÀÀï¸øµÃ×ïÁË£¬ËûÈÕµËçºÓÐʲô°Ñ±úÂ䵽ʯԽÊÖÀϳ¡±Ø¶¨ºÃ²»µ½ÄÄÈ¥¡£Á½È˲»ÖªÎªºÎ£¬Í»È»ÓеãÁ¯ÃõÆðµËçºÆðÀ´¡£

        当石越回到白水潭之时,几个白水潭的乡民一看到他,便围了上来,跪倒一大片:“石大人,桑公子可是个好人,你一定要救他呀。”

        好不容易安抚住这些人,进了白水潭,却吃惊的发现学院里的道路草坪上静悄悄的,一个人都没有。“不是树倒猢狲散了吧?”

        到了主楼,才发现李丁文在等他,石越疑惑的问道:“潜光兄,这是怎么一回事?”

        “学生们都聚集在讲演堂……”李丁文一边苦笑着向石越说明事情经过,一边陪着他走向讲演堂。

        此时的讲演堂,聚集了白水潭的全部学生。二年级的学生自动按系一堆一堆的聚集在一起,一年级的学生则按班级聚集着,沈括也已经赶来,和程颢、邵康节等人一起维持秩序,控制学生的情绪。

        显然这个时候学生们已经大概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有一个青衫青年站在台上,挥着拳头高声说道:“诸位,诸位,桑教授何罪?程教授何罪?孙教授何罪?段子介何罪?十三同学何罪?我们不过是探讨经义,讲了一些真话,奸党小人就要从中构陷!这还有没有天理王法?秦政无道,偶语诗书者弃市,东汉昏暗,太学生议政有罪!这种事情竟然复见于今日!东汉之时党锢之祸,太学生以赴死为荣,皇甫嵩身为将军,因为没有逮捕入狱,引以为耻,上书自请下狱。我辈不才,也不愿意落古人之后。若是议政有罪,我张淳愿效古人之风,与诸师长同窗同罪。哪位愿与我同往,叩阙上书?”

        “张淳兄,我当与你同往。”

        “张淳,我也与你一起去!”

        ……

        响应者一大片。

        又有人跳到台上,厉声说道:“张淳之说,虽然重义轻生,但今世不比东汉,皇上圣明,非昏庸之君可比。我袁景文,愿去登闻鼓院击鼓上书,为桑教授击鼓鸣冤!哪位同学愿与我联署同往?”

        “袁景文说得有理,我等愿往。”

        “不错,我便不信这世界上有人能一手遮天。”

        ……

        这又是另一种想法的人。

        还有一些学生则暗暗聚集在一起,彼此说道:“师有事,【创建和谐家园】服其劳。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现在师长有难,我们应当上书阙下,请把师长的罪过让我们来替代,请皇上成全我们的孝心。这才是正理。至于是非黑白,上有圣明天子,下有石山长,我们不可以冒然行事,陷桑教授诸师长于不忠不义之中。”

        “不错,这才是正理。”

        “我们一起去起草吧。”

        ……

        除此之外,尚有一部分人静悄悄的不作声,这些人有些是生性懦弱,有些则是纯粹的好学生,对沈括、程颢等人十分信赖,有些则是盼望石越回来主持大局……

        当石越走到讲演堂的时候,那些准备去登闻鼓院击鼓上书的人正开始往外走,看到石越回来,立时高声喊道:“石山长回来了,石山长回来了。”沈括和程颢听到这个消息,算是偷偷抹了一把汗。

        石越沉着脸问袁景文等人:“你们准备去哪里?”

        袁景文是格物院的学生,平时对石越的学说最为敬服,见石越问他,便满含期待的说道:“学生准备去登闻鼓院上书,为桑教授鸣冤。”

        “桑教授不过是被开封府抓去,尚未审判定案,有何冤可诉?”石越冷冷的问道。

        这一盆凉水浇下来,袁景文等人讷讷不言。好一会才有人说道:“以邓绾那种小人,定会构谄成罪。我们去登闻鼓院,也好让天下人知道清议如何?”

        “是清议还是朋党?”石越厉声喝道,“你们还要授人以口实吗?我们白水潭的学生去上书,正好给奸人机会污陷。”

        “石山长,君子无朋,小人才有朋!”有人不服气的顶撞。

        石越冷笑道:“小人若要构陷你,要的只是一个口实,他管你君子有没有朋?”他自觉自己语气有点过重,又放缓语气说道:“还有谁想上书的?”

        张淳站出来说道:“回山长,学生也是想上书的。”

        “哦,你想做什么?不会也是想去登闻鼓院吧?”

        “学生是想叩阙,请与诸师长同学同罪。”张淳昂然说道。

        “同罪,诸师长和同学有何罪可言?”

        “正因为他们无罪,无罪而受罪责,特别是因为议论时政与经义而受罪责,是读书人最大的荣耀,所以我们愿意与诸师长同学同罪。我当上书朝廷,若认为我师长同学无罪,便请放他们回来;若认为他们有罪,那么我们愿意与之同罪。”

        石越一时感觉到他的主张不太好驳斥,便问道:“你这是学东【创建和谐家园】之风骨了?”

        “正是。”

        “那么东汉党锢之祸,如你这样做之后,被关押的人有没有放出来呢?”

        “……”

        “因为党锢之祸,东汉终于元气大伤,终至于亡国。这种逞一时之意气的作法,为什么还要学?你们这样做,只能给小人以借口,在皇上面前构陷我们是朋党,最终损害的,是大宋的元气。”

        “……”

        “桑教授说过,今天敢踏出白水潭山门一步的学生,以后就永远也不是白水潭学院的学生了。你们若真的桑教授的好学生好【创建和谐家园】,就正常上课。这件事情,我自然会有应对之策的。”

        虽然石越暂时压制住了白水潭学院学生们的情绪,但是他所说的“应对之策”,却是连自己心里也没有谱。

        开封府上,邓绾用尽心机,要桑充国招出那十三个学生的下落,并且想要他承认那些文章是有意攻击王安石的。他从文章中寻找蛛丝马迹,断章取义,横加指责。而桑充国和程颐、孙觉又岂是吃素的?特别是程颐和孙觉,学问尚在邓绾之上,几次把邓绾驳得哑口无言。偏偏韩维和曾布审问的时候什么事也不管,对孙觉和程颐更是礼数周详,公堂上给他们按排了座位,倒把开封府变成了辩论堂。邓绾若想对桑充国用刑,韩维和曾布未免就要皱起眉毛反对,把邓绾气得几次按捺不住。

        在公堂之外,则是雪片般的本章递进了中书省。冯京和王安石各执一辞,赵顼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处置是好,干脆把所有关于此事的本章全部搁置起来,不置可否。石越三天之内,已经是写了十二封奏折递进大内了,“桑充国与臣,盖兄弟之情,今无罪入狱,臣实惶惧。臣乞陛下念惜君臣之情,释桑充国之狱,臣当奉还所有封赐,从此不敢再言时政,退归田里,老此一生。若必要加罪,白水潭之事,皆由臣起,臣当一身当之,亦与桑充国无干……”石越仔细的再读了一遍刚写的奏折,招呼道:“侍剑,备马。”

        侍剑牵了马过来,有点担心的问道:“公子,你还是坐车吧?这几天都没有睡好。”

        “不必了。”石越淡淡的说道。这几天他根本没有办法睡着,他根本没有料得邓绾竟然是存心要把这件事办成大狱,结果把桑充国也牵连入狱了。当时自己若在白水潭就好了,自己在场,邓绾断不敢抓桑充国。

        他想起自己去桑府时,桑夫人当场晕倒,桑梓儿含着泪水求自己救桑充国的情景,就更加难受了。来到这个世界,桑家老老小小把自己当成亲人看待的,此时却是自己间接害得桑充国入狱。他记得自己亲口答应桑俞楚:“伯父你尽管放心,我不会让长卿有事的。”

        自己的承诺,究竟能不能兑现呢?石越现在最怕的,是每天去桑家面对桑氏夫妇和桑梓儿那充满期盼的眼神,看到那眼神黯淡下去,他心里就会有一种犯罪感。

        这两天连皇帝也躲着自己,李向安悄悄托人传话给自己,说皇帝这几天心神不宁,连王安石都不愿意见,一般都退了朝就走,根本比不得以前,会把王安石留下来说一会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事情应当还是有可为吧?

        坐在马上胡思乱想,到了东华门,递了牌子请见。便走到一棵槐树下等候。过一会,见有一个年轻人穿着常服下了马往里面走去,石越看此人气度不凡,心里有几分奇怪,大宋的年轻官吏中,除了自己和王雱之外,应当没有别人可以这么随便出入禁中,此人身材不似王雱,看他的身份,竟是比自己还要高一些。不过此时也没有太多的心思去猜测此人的身份了。

        又过了好一会,石越渐渐失望,以为赵顼又是不会见自己了,正心烦意乱之间,却见李向安屁颠屁颠跑了过来,笑道:“石大人,皇上召见。”

        石越当真是喜出望外,连忙对李向安笑道:“老李,这次多亏你了。”

        李向安连连挥手,笑道:“小的可不敢居功。实话说,这次多亏了昌王千岁。”

        “昌王?”石越奇道,昌王赵颢,是赵顼一母所生的亲弟弟,平日里最喜欢读书,赵顼只要看到有什么新奇的图书和物品,必定马上告诉赵颢。在诸王之中,是最得宠的一位,和赵顼关系非常好。但是赵颢平时绝不结交外官,做人相当的谨慎,自己这么红的一个人,竟然从来没有见过他,他怎么会在皇帝面前给自己讲好话呢?

        “是啊,就是昌王千岁他老人家。”李向安一边走一边白乎:“王安国从西京国子监回来,带了几本书献给皇上,皇上便召昌王千岁来看。昌王刚一进门,就对皇上说,刚才看到有个佩金鱼袋的年轻人在外面,想是闻名天下的石越,皇兄怎么把他晾在外面了?又在皇上面前说了不少好话,皇上终是个明君,自然醒悟过来了。”

        石越这才知道刚才进去的,原来是当今皇帝赵顼的亲弟弟昌王赵颢,想到二人素不相识,昌王居然帮自己说话,心里颇有点感动,一面笑道对李向安道:“老李,难为你告诉我这么多。”

        李向安笑道:“石大人哪里话,小人也是知道是非好歹的。”

        好不容易终于见了赵顼,石越扑通一声就跪下了,他带点硬咽的叩了个头,说道:“陛下……”

        赵顼见他这样子,自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他带着几分不忍的亲自把石越扶了起来,笑道:“石卿,先不要说他事,朕给你介绍,这位是御弟昌王,这是王丞相的弟弟王安国,和你一样,是赐进士及第的。”

        石越再大的委屈,也只能先忍了,向昌王赵颢和王安国一一见礼。赵颢笑道:“石九变之名,闻名久矣,大宋青年才俊,唯君而已。”

        赵顼笑道:“这个皇弟就有所不知了,王卿的侄子,王丞相之子王雱虽然较石卿尚有不如,但是也是难得的才俊之士。”

        赵颢笑笑,王雱之名,他自然是知道,但是他也不会和这个皇兄去争辩什么,“那就真要恭喜皇兄,这是我大宋之福呀。”

        王安国却正颜说道:“陛下,我那个侄儿,较之石大人,只怕不及万一。”

        “哦?”众人都吃了一惊,想不到王安国会帮外人说话,就算自谦,也不至于如此贬低自己的侄子。

        王安国又说道:“我那个侄子,人虽聪明,但眼高于顶,无容人之量,气度略嫌狭小,若是做个谏官御史,则是人尽其材。而石大人胸襟气度,学识才华,有宰相之度。二人实不可同日而语。”

        赵顼万不料不得他这么说,意味深长的看了王安国一眼,他也不想纠缠于这个话题,便笑道:“王卿此来,路上有何见闻?”

        王安国突然顿首说道:“臣此来,知大宋有亡国之危。”

        赵顼听他如此危言耸听,正容问道:“卿何出此言?”

        “以史知之。”

        “哦?”

        “东汉桓灵之事,党锢之祸,复见于今日,不是亡国之兆又是什么?”

        赵顼沉了脸问道:“何谓党锢之祸?朕岂东汉昏庸之主?”

        “臣观邓绾治狱,故知有此。白水潭十三子议政,纵有不妥,亦非大罪,训诫足矣。现在邓绾竟然逮捕桑充国、程颐、孙觉及举人段子介入狱,臣不知道这四人有什么罪?程颐、孙觉门人学生数百,聚集在开封府之外,乞以身代。这不是东汉末年之事吗?臣听说白水潭学生本来也想叩阙,却受阻于石大人……”他说到这里,顿了一顿,若有所思的看了石越一眼,方继续说道:“本朝太祖太宗皇帝以来,从来没有因为议政而加罪于大臣,这学校的学生,实是未来之大臣,他们议论时政,可以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如今竟然横加罪责,想借此塞天下人之口,臣以为这种事情,正是东汉亡国的原因。”

        赵顼想了想,觉得王安国说得也有理,便说道:“你说得虽然不错,但是没有定案,现在下结论,似乎早了一点。”

        其实赵顼本人是无可无不可,只不过这件事不给王安石一个交待,王安石断不能答应。而邓绾这个家伙却一顿乱搞,让自己变得没有办法给石越一个交待,他也挺烦恼的。但是骑虎难下,如果没有定案就虎头蛇尾,不说王安石要和自己闹多少别扭,就是让天下人笑话,也太不成体统。他一心想要变法,而变法若要成功,朝廷的威信是最重要的。

        王安国听皇帝如此说,便说道:“既然陛下明白,就请先下旨放了孙觉吧。孙觉是朝廷大臣,无罪而被关在开封府,实在不成体统。另外,亦请皇上下命韩维限期定案,派人温言遣散聚集在开封府外的孙、程【创建和谐家园】。”

        石越见王安国如此仗义直言,当下也说道:“臣身处嫌疑,本不合多说什么,臣只求皇上许臣致仕。”

        赵颢是外藩,皇帝不问,对于朝政他就不会发表意见,此时听石越想“退休”,未免感到有点不伦不类,不禁望了皇帝一眼。

        赵顼摆摆手,说道:“王卿所说的,照准。石卿说什么致仕,自然不许。你能阻止白水潭学生叩阙,颇识大体,朕很欣赏。现在是大有为之时,朕还要你辅佐朕成为一代明君,你岂可因为一点小事就弃官而去?先办好你胄案虞部的差使。昌王一向很欣赏你的,有时间你们多亲近亲近。”

        石越硬咽道:“兄弟骨肉下狱,臣方寸已乱,如何能够视事?”

        王安国闻言,温声道:“石大人所言差矣,大丈夫处事,当公私分明。若以私心而坏国事,变非人臣之道。”他这话半为劝石越,半为向皇帝表明心迹。他和王安兄兄弟之情甚厚,王安石对他和王安礼,算是半父半兄,但是最后这两个弟弟都和王安石政见不合。王安礼还比较温和,而王安国却是敢直言无讳的。

        赵颢若有所思的看了石、王二人一眼,向赵顼长揖贺道:“皇兄得人若此,实大宋之福也。”

        终于看到了事情有向良性发展可能的石越,兴冲冲的连家也没有回,直接去了桑府报讯,他实在太想给桑夫人和桑梓儿一个好消息了。

        桑夫人听石越把事情说完,疑惑的问道:“限期定案是什么意思?如果长卿定了罪怎么办呀?”桑梓儿显然也不明白这之后的玄机,瞪大眼睛望着石越。

        石越微笑道:“皇上下令释放孙觉,连孙觉都已不问,长卿更加谈不上有什么罪责可言了。况且韩维是个好官,不会胡乱定案,既然时间不够,长卿多半是要以证据不足释放的。”

        桑夫人还是有点担心,叹道:“要是包大人还在开封府就好了,有包大人在,我们也不用担心长卿会被冤枉。”其时包拯死去不过十余年,百姓对包大人都非常的怀念。连夷人归附,皇帝赐姓,夷人都说听说包大人是个好官,希望皇帝能赐他们姓包。桑夫人对韩维不够信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桑俞楚严肃的刀削脸上难得露出一丝微笑,“夫人又瞎说什么,子明都说没事了,肯定就不用担心了,我们就等着长卿回来。”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00: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