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不过,暗喜是暗喜,脸上却不能表现出来。而且,无论怎么说,允许si人经营盐铁都是大事,也不是他一个总管能决定的。因此,冯程说道:“王老板的意思某都明白,不过此事事关重大,非某一个总管可以决定。某还需返回留守府,向留守大人禀报此事,由留守大人定夺。”
王崤峻立即附和道:“这是自然。只是,希望冯总管能在留守大人面前为在下多美言。此事若成,在下绝不会忘了冯总管的恩情。”
·ë³ÌÎÅÑÔ×ÔÈ»ÊǼÙÒâ¿ÍÆøÁËÒ»·¬£¬²¢±íʾ£¬Ò»Óнá¹û£¬±ã»á¹ýÀ´Í¨ÖªÍõážþ¡£È»ºó±ãÏòÍõážþ¸æ´Ç£¬·µ»ØÁËÁôÊØ¸®¡£
在巨大有利益面前,无论是冯程还是萧思温,办事的效率都很高。冯程与王崤峻谈过的第三天,便再次来到“晶宝轩”,让王崤峻准备厚礼,与他一起去拜访南京盐铁使王大人。盐铁使是主管本地盐铁业的行政长官,冯程要王崤峻和他去拜访此人,也就说明萧思温已经同意了王崤峻的要求,并已经知会了相关xìng的官员。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随着冯程带着王崤峻拜访了盐铁使王大人等几位官员,并将一对巨大的玻璃宫灯和一对稍小一些的吊灯送到留守府后,一纸经营盐铁业的官方许可便经由冯程交o到了王崤峻的手中。
对此,王崤峻自然是连连称谢,一方面又准备了一份礼物托冯程转交o留守大人,另一方面也没忘给冯程送上一份厚礼,感谢他为此事的多日奔波。冯程照例客套了一番后,满意的带着礼物走了。望着冯程远去的马车,王崤峻的脸上也lù出了笑容。
 
第十四章 忙碌的春天(上)
正文]第十四章忙碌的春天(上)
------------
从萧思温手中拿到盐铁经营许可后,穿越团队相关人员立即行动起来。科技部材料科的于文德带领一批本地的探矿、采矿匠人,在先锋营两个班兵士的护卫下,根据自己掌握的,前世北京周边各种矿藏的分布情况,前往幽州北边的檀州(前世的北京密云县),对那里的铁矿资源进行勘探。
化工科的主管刘文东,将玻璃制品的生产交o由新培养起来的几名可靠工匠负责,他自己则和谢天一起,带着护卫,前往谢天等人当初生活的那个小渔村,考察当地沿海的各种情况,准备在那里买下一块地,作为用来开办晒盐场。
在于、刘等人外出考察的同时,赵民安也开始在商贸部宋飞扬的帮助下,在良乡城南购买下了一块近五千亩的新田产。除圈出位于中心位置的一百亩地作为yù米育种试验田外,其他的土地大部分供给西山流民耕种,还有一部分则分给了当初被分配在“静园”附近田产中耕种的凉水泉村村民。这既是团队对这些村民配合搬迁工作的新奖励,也是想借此拉拢凉水泉村的村民,让其能为己所用。[]新宋英烈14
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凉水泉村的村民们对穿越团队是感恩戴德,并积极配合团队,认真执行让他们注意观察、监视新来佃户行为的工作,算是团队的义务监工。
阴历二月初,在钱远山带着选拔好的百余名流民青壮离开西山,前往飞龙寨后,梁子岳也带着近百名流民下了山,来到团队新购置的五千亩土地上,着手进行流民安置点的建设工作。
团队计划围绕着新田产建立四个安置点,其中的房子基本都是茅草屋,除非这些佃户今后自己有能力建新房子,不然的话,这将是流民佃户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住处。
在建茅草屋的同时,团队还从“凉园”建设工地那边调来了一队专业工匠,一方面在yù米育种试验田周围建起了一圈围墙,用来保护yù米的秘密。另一方面,则准备在新田产左近建造一座新的储粮仓库。
到了三月,流民安置点的茅草房基本都已经竣工,在西山的山沟里住了好几个月的流民终于有机会走出山外,重新回归普通百姓的生活。他们到了流民安置点后,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方案,被带到属于各自家庭的一座座茅草屋中,并且领到了相应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踏踏实实的为即将开始的耕做准备。当然,这些生活和生产资料是租借给他们的,以后等他们有了收成,是要分期还清的。
不过,并非所有的流民都到了安置点,有一些人去了其他地方。其中,为收服流民立了大功的顾安家,被团队安排到了“静园”,担任“静园”管家邓和――邓安的弟弟――的一名助手。而为张维信看重的常生俊,为了妻儿能有个好生活,特别是在儿子常茂已经加入后备力量培养班学习之后,终于接受了张维信和钱远山等人的邀请,带着自己那些老兵、猎户出身的兄弟,跟着之前留守西山的王保山上了飞龙寨,并在钱远山、曾志林等人的授意下,从自己的兄弟和先锋营兵士中选拔了四十名精锐,组建了飞龙先锋营游骑兵小队。
按照钱、曾等人的意思,是要把这支新组建的小队训练成前世特种部队类型的特殊小队。军事部的人原打算把这支部队叫特战小队的,但怕本地人不明白这词的含意,就选取了前世比较有名的,美国的游骑兵特种部队的名字。这样,既能体现这支小部队的特s色,又与这个时代的称呼比较接近。而且,这支小分队的每个成员都会配备马匹,所以叫游骑兵也是很贴切的。
除了借用游骑兵的名字外,军事部的人还根据前世游骑兵部队成员都戴黑s色贝雷帽和飘带臂章的传统,为这支小分队设计了黑s色的包头巾、软帽、头盔等物,以及由带翅膀的骏马和利剑组成的胸标。
这支精锐小分队由穆特尔任小队长,其原来二中队中队长的职务则由原副中队长武平东担任,而常生俊和原一中队的一名小队长方振北为副小队长。虽然对于穆特尔来说,这次调动等于是降级使用,由原来的中队长变成了小队长,但他并没有任何不满。在他看来,能够成为这支特战小队的小队长,远比当那个中队长更有挑战xìng,也更容易建立功劳。更何况,这支小队是骑兵,这对穆特尔这位从小就喜欢骑马的méng古族青年来说,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此外,在对流民青壮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新兵培训和考核后,军事部从中选拔了一百三十余名合格青壮,为即将组建的飞龙先锋营三中队提供了人员基础。另外,还有十余名虽没达到战斗人员标准,但成绩相对较好的青壮被编入了后勤小队。
与前两个中队建立时不同,根据军事部的计划,三中队的组建采取了新老搭配的方式。即,将二中队拆分成两半,在加强一小部分一中队的骨干后,将新选拔的青壮分别组成新的二中队和三中队。
其中,武平东依然是二中队中队长。原一中队的中队副王保山,因为近一年来的表现相当不错,因此被任命为新组建的三中队的中队长。这样一来,除绝对主力一中队的中队长还是穿越者唐cháo外,其他两个中队的中队长都已经换成了本地人担任。这既是缘于对这些本地人的信任,同时也是为了应对今后军事力量不断发展的需要。
直到这个时候,飞龙先锋营才算真正达到当初设计的编制规模,拥有了三个作战中队,以及一个特战小队和一个后勤小队,总兵力超过了四百人。
在飞龙先锋营开始对流民青壮进行新兵训练时起,科技部武器科的成员就又开始忙碌起来。为了能让新兵士尽快得到燧发枪,武器科在李俊武的带领下,全力投入枪支的制造――燧发枪的库存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新部队的需求。不过,由于工作场所的限制,武器科的生产能力并不能完全发挥出来,要想完成新装备的生产,只怕要到六、七月份了。
工作场地和生产能力的矛盾令李俊武很着急,这时从“清园”传来的一个消息令他想到了办法。消息是张维信从“清园”发来的,大意就是在工匠联盟的努力下,“凉园”工程已经完成大半。除了北区――生活区――还有部分小院在建设中外,其他部分都已经完工。预计整个工程将提前近一个月,在五月中旬的时候就能结束。
这个消息令李俊武动了心思,因为这意味着为科技部准备的南区――工作区――已经建设完了,几处生产用房已经可以使用了,科技部各科不用再在“静园”挤着干活了。因此,在得到消息后,李俊武便马上拉着徐绍安一起,与在“清园”的王崤峻和张维信进行了联系,提出为了加快研发和生产的速度,同时也是为了保证生产安全,应该将科技部的研发和生产工作立即搬到“凉园”基地南区,以便更好的为团队服务。
对于李俊武的建议,王、张二人还是有些犹豫的。主要是因为“凉园”北区还没有完工,如果科技部的人现在搬过去,并不利于安全和保密。
王、张二人的顾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李俊武此时已打定主意,非搬家不可。因此,他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理由,他说道:“我之所以要现在就搬进‘凉园’,不单单是为了尽早完成燧发【创建和谐家园】造工作,而是为了团队大局着想。你们要知道,老二带着人去北边的檀州探矿已经有些天了,以他对北京周边矿产分布情况的了解,恐怕很快就会有好消息传来。到时候,有了檀州的铁矿,再加上西山里充足的煤炭资源,咱们势必要马上开始钢铁的冶炼。
而且,冶炼的规模绝非现在‘静园’里那种小作坊式场地能够实现的,必须要有大规模的炼铁、炼钢高炉才行。而这种高炉的建设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想在铁矿和煤矿开始产出矿石的时候开工,就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建设。[]新宋英烈14
如果现在不开始,那后面一系列的科研工作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现代火器的研发来说,其对优质钢材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而真正近现代意义上的火器对团队今后发展的价值有多高,你们也是相当清楚的。所以,科技部尽快搬进‘凉园’是非常必要的。”
听了李俊武的说辞,王、张二人也动了心思。毕竟现代火器,哪怕是前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火器,其对团队今后的发展、对这个时代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徐绍安对现代火器的渴望远比王、张二人强烈的多,他对李俊武的建议是举双手赞成。因此,他是极力鼓动王、张二人接受李俊武的建议,并表示如果二人不放心,完全可以从飞龙先锋营调一个中队的士兵下山进驻“凉园”,为科技部的成员提供全面保护。
在李、徐二人的说服下,王崤峻和张维信最终同意了李俊武的建议,决定科技部的所有成员――包括本地工匠――尽快搬进“凉园”南区。而且,在北区完工前,他们生活、工作都在南区。另外,飞龙先锋营二中队即刻下山,进驻“凉园”南区,在为科技部成员提供保护的同时,还要严格禁止北区施工人员接近南区,以防泄密。
 
第十五章 忙碌的春天(下)
正文]第十五章忙碌的春天(下)
------------
随着委员会提前进驻“凉园”基地决议的出台,科技部的所有成员立即行动起来,在先锋营二中队的协助下,开始又一次搬家工作。众人辛苦多日,总算是将各种用得着的设备、工具、物资等等,都运到了“凉园”。由于北区(生活区)还在施工,所以科技部的穿越者和工匠们只能暂时先住在南区(工作区)一时还用不上的生产用房里。虽说条件差了点,但大家都在努力克服。好在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北区(生活区)的工程再有两个多月就能竣工了。
科技部进驻“凉园”后没两天,李俊武就安排人手,开始为建造炼铁的高炉和炼钢的平炉准备各种物资,只等于文德回来后,就在他的指挥下开建。尽管此时于文德的探矿队还没有发回任何勘探结果,但李俊武却坚持要把前期准备做好。一来,无论是建高炉还是平炉,都要花不少时间。二来,他对于文德的能力还是有信心的,相信这位二弟一定能找到铁矿。
事实证明,于文德确实是有两下子,对得起大哥的信任。他带领探矿队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找到了两处有开发价值的铁矿脉。在把相关消息传回“清园”的同时,于文德也提出了“尽快组织人手,准备进行开采”的要求。而且,他的开采要求不仅仅针对铁矿,同样也包括冶金的另一个必要原料――煤矿。[]新宋英烈15
由于无论是开采铁矿还是煤矿,都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力,而刚刚收服的那近千北汉流民又基本上都已经被赵民【创建和谐家园】去种地了,所以为了给于二爷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委员会诸位委员着实是忙活了一阵子。考虑到招募本地人既费钱,又可能引起地方官员的反感――老百姓都跑去挖矿会影响本地农业。所以,委员会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依然滞留本地,还没有返回家乡的北汉流民。
当然,委员会所说的流民并不是前段时间被驱离的那部分,而是指与穿越团队没有任何干系的其他北汉流民,这样的流民在南京道尤其是幽州左近的几个州县境内还有不少。虽然在去年的时候,辽穆宗就曾经应汉国的请求,要求援汉的辽军将掳掠来的汉国百姓放回。但幽州的这些流民是自己逃难来的,所以只要不妨碍本地治安,各级官吏也懒得去管他们。如此一来,就给了穿越团队机会来为自己招揽劳力。
本着同乡好说话的原则,此次招揽流民的工作依然交o由顾安家来具体执行。同时,委员会还从已经收服的那些流民中,选出了几个能说会道,又与顾安家关系不是非常密切的来给顾安家当助手。一来,几个人一起干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二来,也是防止顾安家在流民中一手遮天。除了助手外,飞龙先锋营还从三中队里chou调了一个班下山,给顾安家等人做护卫。毕竟这些流民中不乏天不怕、地不怕的横人,万一他们要是像当初西山流民一样,铤而走险想打顾安家等人的主意可就不好玩儿了。
顾安家得了指派,自然是欣喜不已。在他看来,这是众位爷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让众位爷知道他们没看错人。于是,从三月初开始,他就带着助手和护卫们四处探访,几乎走遍了幽州左近的所有州县。凭着自己和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那些北汉流民投靠团队,为团队源源不断的送来了廉价劳动力。到三月底的时候,穿越团队的一处铁矿和两处煤矿就已经有足够的人手开工了――另一处铁矿则暂时不动,留待日后有需要时再说。如果不是考虑到扩张的太快会影响质量,还可能会引起官府的注意,钱远山和曾志林甚至有心借这次招揽流民的机会,开始筹建飞龙先锋营第二营了。
科技部搬进“凉园”后没多久,刘文东就从海边回来了。他和谢天二人经过多方考察,选中了离谢天他们曾经住过的小渔村不远的一处海滩,打算将其买下来,开发成晒盐场。谢天已经和那块地的主人进行过接触,双方商谈的效果不错。
由于只是一块滩涂地,所以对方的要价也不高,千余亩面积,花费与当初买“静园”边上那块三百亩的次等田产差不多。与之相比,良乡城南那块五千亩的田产,可是花了团队足足一万二千贯,这还是有钟员外帮忙的结果。而就其今后可能给团队带来的经济利益来说,只怕这两块地就要调过个儿来了。
有了初步的进展,刘文东这个技术人员就先行返回良乡城,将二人此次海边之行的经过向委员会做了汇报,而谢天则继续留在当地,待与地主完成转让谈判,并办好了转让手续后,再行返回良乡。不过,谢天人虽然没回来,但却让刘文东带回来一句话――迅速组织足够的人手,以便买下土地后,尽快开始建盐场的工作。
谢天的要求与科技部的要求如出一辙,委员会自然不会厚此薄彼。顾安家招揽来的流民,根据几方面的需要,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没有因为人力资源问题耽误任何一个部mén的工作。
刘文东在向委员会做完汇报,与爱妻短暂相会后,便离开了“清园”,直接前往“凉园”继续自己的本职工作。只不过,随着科技部搬进“凉园”基地,有了足够的空间后,他现在的工作重点已经开始从玻璃转向了火yào。或者说得更准确点是转向了炸yào、引爆yào、发sh色yào等等,制造现代火器所需的各种化学品的研发工作。
在这些化学品当中,最基础的原料就是硫酸和硝酸,刘文东的相关研发工作也是从这两种酸入手的。根据这个时代所能找到的原料和生产设备,刘文东决定先利用铅室法制造硫酸,然后再通过硫酸来制造硝酸。待有了成熟的硝酸制造技术后,再开始制造现代炸yào、引爆yào和发sh色yào。
作为制造硫酸的基础,黄铁矿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但于文德在檀州找到的铁矿并非黄铁矿,而且据他讲,在北京地区是没有能满足需求量的黄铁矿存在的。按照他的记忆,中国产黄铁矿比较多的地方是广东英德、安徽马鞍山和甘肃白银厂等地。
其中广东距离实在太远,根本不可能去那里采购。安徽马鞍山现在虽然属于南唐管辖,而南唐与辽国的关系还算不错,但对于穿越团队来说,以前从没有跟南唐的商贾打过交o道,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只有甘肃那边还好些,此前为了采购硝石,一直和那边来的商人保持着贸易往来,倒是可以通过商贸部的人与他们进行接洽,看看是否有人愿意干这笔买卖。问题是,从北京到甘肃路途也相当遥远,这黄铁矿即便能运过来,恐怕价钱也不会便宜。
幸好中国产黄铁矿的地方不只这几处,除了这几处储藏量最丰富的地方之外,距离北京比较近的山西境内也有。虽然储量比不上那几处,但在短期内还是完全可以满足团队需要的。而且,山西现在有一多半是属于北汉的,从那里往幽州运货要方便许多。
鉴于北汉刚刚结束和后周的作战,黄铁矿又不是这个时代矿产的主流产品,可能很难从其他商贾那里买到价钱合适而数量又充足的矿石。所以,经过委员会和科技、商贸、保卫等部mén的反复讨论、研究后,决定派自家兄弟亲自前往北汉,到可能出产黄铁矿的地区去实地考察。一旦考察有了结果,就设法通过当地的商贾或者干脆自己雇用人手,进行开采。
至于此次去北汉的人选,则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于文德和他手下的本地工匠,他们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宋飞扬和他手下的几名掌柜和伙计,他们属于商务谈判人员。三是杨新和几名保卫部的亲卫,他们属于内圈安全保障人员。另外,考虑到路途遥远,北汉现在的形势又不太稳定,所以曾志林以及常生俊也将率领飞龙先锋营一中队的两个班和游骑兵小队的一个班随行,担当外围的安保工作。
由于于文德等人只能趁着炼铁炉、炼钢炉还没有完成建设,铁矿和煤矿刚刚开始采掘,还没到稳定开采期的空档,来完成这项颇不容易的任务。所以去北汉的事情必须抓紧执行,以免影响材料科后面的工作。因此,阴历在三月初六这天,这支足足超过五十人的找矿队伍化妆成大商队的模样,在其他兄弟“一路小心”、“一路保重”的送别声中,离开了“清园”,沿着官道,踏上了前往北汉的旅程。
与找矿队一同出发的还有年龄最小的两个穿越者――高军和赵云霞,以及杨筱筠的妹妹杨筱莲。只不过,他们三人的目的地不是北汉,而是良乡城外的“静园”。他们与找矿队同行只是为了做个伴,这样就不必再为他们三人单派护卫了。
这三个小家伙去“静园”是前两日张维信提出来的,他之所以提这个建议,主要还是想让一直无事可做的高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免待得时间太长产生惰xìng。在张维信看来,高军作为一个高中生,虽然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无法像其他穿越者那样在外面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现阶段就不能为团队做贡献。恰恰相反,高军的优势就在他还是个学生上。
高军在穿越前是高二的学生,其初等数理化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比其他成年穿越者扎实得多,对各种公式、方程、定理的记忆也远比成年穿越者清晰得多,这就是他最大的优势。利用这个优势,他既可以为团队现代科技资料的记录提供很好的补充,也可以加入后备力量培养部,为那些小孩子们上课,将他所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特别是数学方面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新宋英烈15
因此,在征得高军本人同意后,委员会便将他派往了“静园”。一方面让他尽可能的记录、整理各种知识资料,另一方面则让他参与到后备力量培养工作中去。至于赵云霞,则是去给高军当学生的。而那个杨筱莲却是去凑热闹的,按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高、赵二人陪她玩,待在“清园”会闷出病来的。虽然杨筱筠对这个便宜妹妹的抱怨很不以为然,但为了自己的耳根清静,还是征得张维信的同意,让她跟着高、赵二人一起去了“静园”。
 
第十六章 山村偶遇(上)
正文]第十六章山村偶遇(上)
------------
于文德一行人离开“清园”后,中午前后赶到了“静园”。众人在那里吃过中饭,将高军等小家伙留下,于午后再次启程,南下前往范阳县。找矿队准备在那里过一夜,第二天再过易县,然后沿着金陂关、飞狐县、灵丘古道这条路,经由灵丘进入北汉的代州。因为途中到穿越太行山北麓,所以道路并不是很好走。按常生俊的说法,大家估计要花上十几二十天才能到代州的雁mén。再加上在当地找矿及返回的时间,这趟行程只怕要近两个月。
听说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往返,于文德不由得有些着急。如今材料科的高炉和平炉都已经开始按照他提供的图纸在施工,虽然炉子即便建好的,也肯定要等他回来后才能真正点火使用,但作为炉子的设计者,他自然不希望在这两座炉子建好的时候自己不能参加揭幕仪式。
因此,除了在范阳县休息的时候,不得不花少量时间去钟员外府上拜访了一次外,找矿队基本没在任何一处城镇停留超过一夜的时间。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他时间都在马不停蹄的赶路。他甚至打算要求找矿队每天的行进距离不能少于四十里,只要不够数,就是遇到镇店也不住下,直到完成当天的限额才能休息,那怕是要lù宿荒野也无所谓。[]新宋英烈16
只不过他的建议太过死板,完全不考虑沿途的情况以及lù宿荒野的危险,所以遭到了此次远行安保负责人曾志林和杨新的强烈反对。于文德虽然是三哥,但是由于这次外出的行程需要听从曾、杨二人的安排,所以于三哥的建议最终并没有被执行。
曾、杨二人根据常生俊的建议,宁可绕些远,也要沿着官道前进。而且只要在天黑前无法到达下一处镇店,那么无论天s色是否已晚,曾、杨二人都会让队伍停下住店休息,绝不会冒着lù宿野外的危险继续前进。除了不冒险赶路外,曾、杨二人还坚持执行出发前委员会定下的规矩,每天早、晚固定时间都通过电台与“清园”进行联系,报告当日的计划和实际行程,这既能让在家的兄弟们放心,又能借机检验一下手里的短波电台通讯距离到底能有多远。虽然按照鲁悦和钟涛的说法,短波无线电的传播距离相当远,团队的这种车载台配合上足够长的天线,传个千儿八百公里也是可能的。但这毕竟是理论值,实际使用的时候会受到许多外部环境的影响,这次出行虽没有上千公里,但二、三百公里还是有的,正好可以实验一下。除了曾、杨二人的谨慎外,作为副手的常生俊,凭借着社会阅历的丰富,对前进道路的熟悉,在此次出行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杨二人的小心谨慎,常生俊的仔细警惕,再加上由胡知县给开具的官凭路引,使得找矿队虽然走的不是很快,但在辽国境内却也是一路平安,没出什么差错。在离开“清园”十天后,众人到达了瓶形砦,也就是前世著名的平型关。此处已经是北汉境内,再向西南走一百多里,就能到繁峙县,由繁峙县往西数十里就是此行的目的地雁mén县(代州治所)。
众人过瓶形砦又走了一天多的时间,在三月十九中午进了瓶形砦与繁峙县之间的一处军事堡寨大堡戍。因为此处是军事要塞,找矿队不能在此地过夜。所以,大家在略做休息后,便按照寨子里兵士的指点,继续西行,去离寨子十多里远的一座较大的村庄投宿。这座村庄叫李家庄,村子里有近二百户人家,村民大多数都姓李。找矿队到达村子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因为怕赶不到下一处村庄,所以杨新决定在这里住上一晚,第二天再赶路。
第二天一早,杨新起chuáng之后,从借宿的老百姓家出来,发现天s色有些阴沉,似乎是有要下雨的迹象。于是,他将曾志林、于文德、宋飞扬以及常生俊找了来,打算和他们商量一下,是否看一看天气变化再走。
不多时,几个人就聚到了杨新借宿的这户百姓的家里。大家各自找地方坐下后,杨新把自己的担心说了一遍,然后就希望众兄弟发表意见。
头一个开口的是于文德,他说道:“我不同意老二十五的看法,这天虽然略有些阴,但怎么看也不像是马上要下雨的样子。咱们这一路上已经走了十多天了,照这个速度,只怕还得走上四、五天才能到雁mén。再加上找矿的时间、联系当地商贾的时间,甚至可能还要加上组织开采的时间,这样一算,只怕得花上个把月时间。咱们返程再走十几二十天,那回到良乡得到什么时候了?哥哥我在上个月找到铁矿之后,可是向大哥他们拍胸脯保证过,三个月内一定把钢给炼出来。可按咱们现在的进度,只怕到了我保证的期限,咱们都未必能回到良乡,更别提炼钢了。到时候,我说了半天大话,结果做不到,你叫哥哥我这脸往哪儿搁。”
见三哥有些着急,宋飞扬连忙劝道:“三哥您别着急,老二十五这不是在跟大家商量嘛,也没说就一定等天气变好再走。况且,您这次来北汉找矿,也是为了团队出力,也不是您成心耽误炼钢的时间。兄弟觉得,大哥他们也肯定能理解您,不会怪您说话不算数的。”
“就是,就是”曾志林也开解道,“二十二哥说的没错,都是自家兄弟,谁还能埋怨您不成。况且,二十五哥这也是为了保险起见。咱们毕竟是在别人的地盘上,多些小心也是应该的。”
于文德听了却一摆手,说道:“你们老是说小心、小心,可咱们这一路上走来,不要说什么山贼强盗了,就是那些官军对咱们都没有怎么刁难过,根本就是一帆风顺嘛。昨天我也听本地的村民说过,此处离下一个村庄不到二十里,离繁峙县城也不过六十多里。咱们走得快点,天黑之前就能到繁峙了。即便走得慢些,或者中途真下起雨来,咱们也完全可以在下一座村庄歇脚,完全没必要在这里傻等。”
看得出来,于文德这次是打定主意一定要继续前进了。这与他此前的表现完全不同,此前他对曾、杨二人的行程安排从没发表过什么意见,无论心里是否愿意,都能遵照执行,从来没有端过当哥哥的架子。今天之所以会一反常态,一来估计是压抑的太久,需要发泄一下。二来,杨新的提议确实是有些过于保守了,也难怪一向好脾气的于三哥会不满。
由于于文德这番说辞听着也有些道理,再加上他是三哥,有些事不能太过拂他的面子。但找矿队的安全又不能不考虑,所以杨新和曾志林此时都有些为难。因此,两个人都很想听听常生俊的意见,都希望他能凭借自己的经验,为二人提供可靠的建议。
于是,曾志林问道:“常队长,你在这方面比我等有经验,依你之见,咱们是走是留?”
见曾、杨二人一同看向自己,曾志林更是直接提问,常生俊知道他们是想征求自己的意见。从常生俊的本意来说,他是支持杨新的建议的。以他多年的经验,现在这种天s色,十有**都会下雨,而且雨还不会太小。
可是,他虽然被叫来开会,而且还是游骑兵小队的头儿,但他终究还是个下属。在他看来,几位爷之间无论怎么争论,那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争论完了,人家还是结义兄弟。可自己这个下属要是掺合到中间,可就要犯忌讳了。尽管这位于三爷在“清园”兄弟中不是什么领军人物,但毕竟在众兄弟中排行老三,除了李大爷外,其他几位主事的爷见了面都得恭敬的称他一声三哥。可既然其他两位爷要征求自己的意见,自己也不能不说话。更何况,这位曾爷是他的顶头上司,不回应对方的询问是不行的。
因此,他略一思忖,便打定主意把话说得圆滑一些,只讲路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不给出结论。他向曾、杨等人一抱拳,说道:“属下刚才也看过天s色,以属下的经验,恐怕今天还真有可能会下雨。当然,到底何时会下,会下多大,属下就说不准了。至于队伍是否现在就上路,属下一切都听各位爷的安排。”
常生俊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曾、杨二人明白他作为一个下属,不敢随便说话。因此,二人也不再难为他。曾志林想了想,说道:“我看,不如这样。反正离这里二十里还有一处村庄,就算半路下雨,咱们也应该来得及到村里避雨。所以,咱们一会儿还是继续赶路,只是出发之前,让大家都做好防雨的准备,以免被淋坏了。”
“好吧”杨新见事已至此,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得同意。
随后,找矿队的所有成员都行动起来。一面准备车马,一面准备防雨的各种用具。杨新还特别叮嘱宋飞扬,一定要注意放在他乘坐的马车上的电台,千万不要让雨给淋了。这东西可是宝贝,一旦坏了,那可就耽误事了。[]新宋英烈16
经过一番收拾,找矿队出了李家庄,向下一站进发。结果,走出来不过十来里地,天s色就变得越发的阴沉,不多时就下起雨来。开始的时候,还只是máomáo细雨,但很快就越下越大,最终变得了瓢泼大雨,并且还伴着阵阵冷风。
尽管众人都带着毡帽、披着蓑衣,曾、杨二人穿得还是现代的雨衣,但在如此大雨面前,除了坐在车里的少部分人外,其他人还是很快就浑身湿透。此时虽已经是阴历三月、阳历四月,但在这个没有温室效应的年代,天气还不暖和。再加上,冷风这么一吹,那滋味实在是让人够受的。就连坐在车里,裹着毡毯的于文德都有些受不了,更别说那些骑马的人了。
此时,于文德一边发着抖,一边不住的后悔,后悔自己早上怎么就那么固执,不肯听老二十五的意见,非要着急赶路。这下可好,才走出没多远,就碰上了这么大的雨。自己坐在车里还好些,外面骑马的兄弟和手下们可就遭罪了,他们在心里恐怕已经把自己骂了无数遍了。
于文德在车里不住的后悔,车外的曾志林和杨新却没工夫埋怨自己的三哥。这会儿,他们俩正和常生俊在商量,是就地找地方避雨,还是加快速度,赶到下一座村庄再说。
常生俊看了看周围的山岭,又看了看依然在冒雨赶路的兵士,对曾、杨二人说道:“二位爷,依属下看,咱们还是继续赶路的好。”说着,他指了指周围的山岭,解释道:“二位爷请看,这四周都是连绵不绝的山岭,这个季节山上的林木长得也不够茂盛,这么大的风雨,咱们就算躲到树木下,也起不了多少遮风挡雨的作用。这里离下一座村庄也就不到十里路了,属下觉得不如大家多坚持一阵,等到了村子里再歇息避雨。”
曾、杨二人觉得常生俊言之有理,便催促众人加快速度,赶到下一个村庄再找地方避雨。随着曾、杨二人的命令发出,队伍的行进速度明显加快,众人在滂沱大雨中奋力前进着,常生俊安排的哨探更是一马当先飞驰而去,巨大的马蹄踏在积水中,溅起一团团的水雾。
大约又走了一个时辰左右,那座众人期盼已久的小村庄终于在méngméng雨雾中显lù了出来。前出的哨探也已经回来报信,说是这座村庄比之前离开的那座小不少,也就五、六十户人家的样子,因为下着大雨,所以从村外也看不到村里有人活动的迹象,不好判断到底有多少村民,估计也就是三、四百人的样子。
听说村里只有五、六十户人家,曾、杨二人都有些失望。之前那座村子有近二百户人家,找矿队都不得不分散居住在老百姓家里,而眼前这座村子更小,只怕大家今晚要自己搭帐篷睡觉了。不过,无论村子有多小,也总比大家在雨里淋着强。于是,曾、杨二人赶紧招呼大家进村,先找地方避雨,睡觉的事到时候再说。
 
第十七章 山村偶遇(中)
正文]第十七章山村偶遇(中)
------------
找矿队浩浩dàngdàng进村的时候,可是着实把村里的村民给吓了一跳。有些胆小的村民还以为是强盗前来劫掠,吓得藏进了自家的地窖里。好在有常生俊这么个行家在,他一面让众人暂且原地休息,不要造次。一面来到这小村里唯一一家mén前挂着酒幌的房舍前,甩蹬离鞍下了马,带着两名游骑兵小队的兵士,推开小酒馆的mén走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