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文豪》-第6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自78年9月草创,《十月》没有设立专门的编辑部,也没有主编,他们甚至没有杂志刊号,而是以书代刊。

      来到《十月》的办公地,刘昕武拉着林朝阳热情的将他介绍给同事们。

      《十月》没有主编,负责刊物的是燕京出版社文艺室主任王世敏,另有张守仁、章仲锷等知名编辑,林朝阳一一与几人打招呼,几人均是一脸笑眯眯的看着林朝阳,让他有种深入狼窝的错觉。

      “速度挺快嘛,这么两天就整理完了?”刘昕武问道。

      “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内容,无非是将脑子里的想法誊写一遍而已。”

      刘昕武点点头,给他泡了杯茶,说道:“那我先看看,你等我一会儿。”

      因为之前已经听过了演讲,对于内容大致有所了解,所以刘昕武看的很快,一目十行。

      只有在发现一些林朝阳新添加的内容眼神才会才会停留一会儿,约莫过了二十分钟,他放下了稿子。

      “很好,内容比我那天听到的更加详实、清晰、有条理,看来你对伤痕文学的研究很深啊!”

      林朝阳笑着解释道:“不是我,而是我媳妇。她是燕师大的学生,这一年搜集了很多伤痕文学的资料,这份稿子里她的贡献更大一点。”

      刘昕武哈哈笑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你们夫妻合著,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

      他说到这里灵机一动,“莫不如,署名把你们两口子都加上吧。”

      林朝阳点点头,“我也是这个想法。”

      因为眼下仍然是以书代刊的模式,所以《十月》今年的出版日期并不固定,暂定的是一年出四期,可以归类为季刊。

      四月份的第一期才出完,按照计划,林朝阳的这份稿子应该会在七月份的第二期上刊出,发表在“学习与借鉴”栏目上。

      《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全文六千四百余字,林朝阳因此收获了四十五块钱稿费,接近他一个月的工资。

      他正跟刘昕武聊天的时候,一旁的章仲锷看完了稿子,脸色怪异。

      犹豫过后才说道:“朝阳,你这篇文章条理清晰,论证充足,水平颇高。不过你以伤痕文学成名,现在写这样一篇文章唱衰伤痕文学,不怕被人骂?”

      “谢谢您的提醒。不过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做事哪有怕挨骂的?”林朝阳脸色淡然,挂着轻松的笑容。

      “有人听不得真话,你哪怕是看一眼他,他也能找出理由治你的罪。我的文章就事论事,有人有不同意见,有争论是正常现象,至于那些奔着骂街来的……理他作什么?”

      听着林朝阳的话,章仲锷眼中流露出欣赏之色,以林朝阳的年纪,能有这份豁达的思想当真是难得,也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

      “你那部《小鞋子》前些天我还看了,内容不落俗套,在现今这个时候可不多见。”章仲锷夸奖道。

      “您过奖了。”

      “怎么会想到这么个故事呢?”

      章仲锷提到了《小鞋子》,办公室里的其他几个人也都参与进了话题。

      《小鞋子》自五月发表,在读者群体当中引发的反响强烈,据说这一期《燕京文艺》的销量创造了历史记录,突破了90万份,距离百万份大关指日可待。

      不仅是读者反响强烈,最近文学界的各种评论也开始见诸报端,评论几乎一边倒的好评。

      许多文学界的评论家都普遍认为,在这个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小鞋子》的流行如同一股春风拂过满目疮痍的中国文坛。

      不仅是扫去了文坛过去多年来的污秽,也给文学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

      可以称得上是1979年文坛扛鼎之作!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

      第81章 老师们的阅读理解

      搞艺术的,有生不逢时一说,比如梵·高,比如卡夫卡。

      放在六七十年前,林朝阳写《小鞋子》,在文学界和评论家的嘴里不会比冰心先生好到哪里去。

      但现在是十年压抑和破坏之后生机勃发的年代,长久以来被压抑的人们疯狂的吸纳着一切外来的资讯和知识,哪怕是再生涩的东西也有人欣赏。

      《小鞋子》的内容并不深奥、生涩,相反,它比现今文坛流行的大多数作品都要更加亲近读者。

      也正是因为这样亲民的风格和内容,让它在发表一个多月之后迅速赢得了读者群体的喜爱,《燕京文艺》的销量因此大涨,同时这部在文学界也饱受好评,最近这些天不少报纸上都出现了关于这部的书评。

      “这里面有篇文章你看看,作者对你这部《小鞋子》是吃透了的。”

      章仲锷在跟林朝阳交流的时候递给了他一份刊物,正是这个月出刊的《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创办于1956年,原名《文学研究》,1959年改名《文学评论》。

      六十年代停刊后,于78年1月复刊,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文学界比较重量级的文学评论刊物。

      《文学评论》是双月刊,在前几天出刊的今年第三期上的“新作批评”上刊发了一篇名为《:朴素背后的深远人文力量》的评论文章,引起了文学界不少人的注意。

      “……许多人会因为《小鞋子》积极阳光的一面而忽略其创作的艺术性和叙事深度,笔者认为这部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上都值得深入剖析。

      力求以轻松、明快的叙事节奏,成功地编织了一个贴近生活、充满温情而又略带苦涩的童年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处理情节。

      那双丢失的小鞋子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百态和人性中的光辉。

      从文本层面来看,《小鞋子》的结构严谨而富有层次感。开篇即以一個小事件——小狗子弄丢妹妹鞋子作为故事的驱动力,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了一种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叙事动力。

      这种创作策略有效增强了的悬念和观赏性,同时也凸显了主角在逆境中积极应对、努力求生的坚韧精神。

      在人物塑造上,充分展现了孩童特有的纯真与善良,以及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小狗子和妹妹的形象生动饱满,他们的每一次对话都充满了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深触及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期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中并没有陷入许多人固有的思维模式,过分渲染生活的苦难和煽情。

      反而通过孩子们对鞋子的渴望,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寓意……”

      章仲锷等人在旁边,林朝阳没有细看文章,粗略的浏览了一遍,通篇基本都是对和他这个作者的溢美之词。

      “这位……”林朝阳扫了一眼文章的署名,“侯同志看起来很喜欢《小鞋子》,不过还是有不少缺点的,当不起他这么高的评价。”

      刘昕武笑着说道:“哪有完美无缺的作品?《小鞋子》已经足够优秀了,你这可是吹毛求疵了。”

      聊完了《小鞋子》发表后外界的反响,刘昕武又问起林朝阳正在写的。

      听说快写完了,刘昕武兴奋不已,“真盼着早点看到你这份稿子。”

      “快了。”林朝阳说。

      燕师大,教二楼。

      今天上午中文系上的是写作课,给学生们授课的是刚近四十岁的侯玉芬老师。

      相比耆老宿儒众多的燕大,燕师大的名家、【创建和谐家园】没那么多,中文系授课的中坚力量还是以中青年讲师和副教授为主。

      跟后世那个学历膨胀的不像话的时代不同,现如今系里授课的讲师博士学历屈指可数,大部分老师都是硕士学历。

      侯玉芬人到中年,教的又是最接近语文教学的写作课,平日里与学生们的感情很好。

      刺耳的【创建和谐家园】传来,课上完了,学生们乌泱泱的涌出教室。

      陶玉书落在了最后,也没有着急出教室,而是来到讲台旁。

      “侯老师!”

      “玉书!”

      侯玉芬看到陶玉书便忍不住露出笑容,没有哪个老师不喜欢勤奋好学、成绩出色的好学生,陶玉书在中文系是老师们的心头宝。

      “我看到了您在《文学评论》上写的那篇评论。”陶玉书说。

      侯玉芬闻言笑了出来,“夸的还算得体吧?”

      前几天吴颖芳去燕大听林朝阳的演讲,见证了林朝阳和陶玉书传奇般的爱情故事,回到学校之后大肆宣扬,没用几天便传遍了燕师大。

      去年开学时,系里的老师和学生们只知道陶玉书的婚姻状态是已婚,可谁也没想到陶玉书的另一半竟然是个当红的作家。

      尤其是当大家听说陶玉书和林朝阳还是相识于微末,独具慧眼的看中了之前还只是个农村队小老师的林朝阳,无不被两人这段爱情故事震撼,心中也对夫妻二人的执着和坚守充满了敬佩。

      《:朴素背后的深远人文力量》这篇评论文章正是出自于侯玉芬的手笔,她在写这篇文章时并不知道陶玉书和林朝阳的关系,完全是因为当时看了《小鞋子》深受感动,没想到误打误撞评价的竟然是自己学生丈夫的作品。

      “您文章写的好,他可没有那么好。”陶玉书谦虚了一句,又说道:“侯老师,明天我和朝阳想请您一家人吃顿饭。”

      老师写了篇文章评论丈夫的文章,还全都是褒奖之词,就算事先并不知道,陶玉书也得讲点礼数。

      侯玉芬笑道:“写评论我拿了稿费,还要让你们小两口请我吃饭,那怎么好意思?还是我请吧,也不要去外面了,明天小两口到我家来,我做饭给你们吃。”

      侯玉芬的语气坚决,陶玉书客套两句推辞不过,只好答应了下来。

      傍晚回到家中,陶玉书和林朝阳说起明天要去学校老师家吃饭的事。

      林朝阳惊讶道:“今天我去《十月》,他们还给我看了那篇评论,竟然是伱们老师写的?”

      碰上这样的巧合,陶玉书也笑了出来,“要不说文学是个圈呢!”

      翌日下午,夫妻俩提着礼物来到燕师大院里。

      这个时候各个单位的住房条件都比较紧张,师大也不例外。像侯玉芬她们这样的中青年教师只能一家人挤在狭小、简陋的筒子楼内。

      进了楼道,里面拥挤不堪,塞满了炉具、灶具和锅碗瓢盆,筒子楼的厨房都在楼道里,楼道两头是公厕。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夏天里气味混杂,让人很不舒服。

      不过这个时候大家的条件都这样,谁也不觉得过的有多难。

      两人来到侯玉芬家,她家是个单间,一丈见方的空间里塞进了一张双人床、一张上下铺和一张书桌,逼仄的空间又被一道帘子从中间分开。

      看起来双人床应该是侯老师夫妻俩住的,上下铺应该是孩子住的。

      剩下不多的空间除了生活用品,最多的就是书,随处可见。

      这是林朝阳第一次来到八十年代的筒子楼,也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如今职工住房条件的艰难。

      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单位的筒子楼能不申请还是不申请了。

      陶玉书和林朝阳拎着东西上门,被侯玉芬埋怨了几句。

      因为今天要请客吃饭,侯玉芬正在楼道里忙碌着做饭,陶玉书主动去帮忙。

      站在楼道里忙没帮上多少,光忙着打招呼了。

      这栋楼里住了好些中文系的中青年老师,大家听说陶玉书带着丈夫来侯玉芬家吃饭,都好奇跑了过来。

      “蓝老师好!”

      “王老师好!”

      “郭老师好!”

      “尚老师好!”

      林朝阳在陶玉书的指挥下挨个打招呼,蒙头转向。

      众人来侯玉芬家看热闹不走,拉着林朝阳聊天,似乎有蹭饭的嫌疑。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9 04: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