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林朝阳在回来的路上随便翻了翻,看到了刘振云的《瓜地一夜》,就是他改的那篇小说,还有石铁生的《没有太阳的角落》,还有陈健功、黄贝佳等如今已经在文学界小有名气的作者的作品。
听说这是五四文学社的学生们搞的,几个收到杂志的同事都表现的十分感兴趣,仔细读一读,发现这份学生刊物刊载作品的水平还真不低。
“这帮学生,还真是有些水平啊!”胡文琼感叹道。
杜蓉说道:“我听学校的几个老师说,77、78这两届学生不好管,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都已经工作多年,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可能比当老师的都丰富。”
胡文琼点点头,“这个我倒是听说了。前段时间西语系那个邱老师不是因为来听她课的学生太少被气哭了吗?听说是因为嫌她讲的没水平。”
“没水平倒不至于,邱老师才刚三十,这帮学生啊,就是被学校里那帮教授的课把胃口给养叼了。”
林朝阳对胡文琼和杜蓉的对话深以为然,这几年的燕大学子是无比幸福的,授课老师几乎有大半都是教授,其中更不乏国内各个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如朱光遣、吴祖缃这样的人物几乎每个系都有。
再过几年的学生,可没这个好运气喽!
中文系今天的课只有半天,系里的同学们下课之后都在议论一件事,据说学校正准备给留学生们安排“陪住”学生。
所谓“陪住”,顾名思义,自然是和留学生住在一起。当然了,这是指同性之间。
一方面是为了让留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锻炼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有监督留学生的意思。
这年头除了燕京本地人,没几个学生的普通话是标准的,因此燕京本地的学生自然就成了陪住的最佳人选。
77级中文系燕京土著不少,查剑英、王晓平、宫玉、李淳……
大家对这件事并不积极,这年头沾上外国人那都是大事。虽然跟留学生住在一起可以享受到双人间的宿舍,可大家都不想惹麻烦,聊起这件事时,更多的想法是别抽到自己。
聊着聊着,女生宿舍里的话题提到了今天到教室里出现的陌生面孔。
“诶,晓平,今天坐陈健功旁边的那个小同学是谁啊?怎么没见过?”
宫玉是77级中文系文学专业女生里年龄最大的,她是走读生,较少参与五四文学社的活动,并不认识林朝阳,她带着几分好奇问王晓平。
没等王晓平回答,一旁的查剑英问道:“他你不认识?”
宫玉被查剑英问的一脸懵,“我应该认识吗?”
“之前去小西天儿看电影你没见过他?”
“哪次啊?有两次我都没去!”
“他啊,《牧马人》的作者。”
“牧马人?”宫玉初听没意识到,过了好几秒问道,“你说小说那个《牧马人》?”
“对啊!”
王晓平这时对查剑英说道:“建英,林朝阳不是不让大家往外传吗?”
“有什么关系,《未名湖》上都登了他的笔名了,你没看健功都大大方方的吗?”
宫玉问道:“他是《牧马人》作者这事,还得保密?”
“没什么,都是之前的事了。”查剑英回了一句。
“哎呦!”宫玉这会儿终于反应了过来,“你们倒是早告诉我啊,整天就搞小团体。”
“什么叫小团体?是你走读脱离群众好不好?”查剑英叫嚷道。
“诶诶,先不说这事了。你们给我讲讲许灵,不对,是林朝阳,给我讲讲他。”
著名诗人西川曾说过,八十年代的燕大校园里,十个学生里九个是诗人,剩下那个是写小说的,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文学青年。
《牧马人》在《燕京文艺》发表近四个月时间,乘着“伤痕文学”流行的东风,在读者群体当中造成了很大的反响,身为读者,谁不好奇“许灵均”这个作者?
宫玉怎么也没想到,《牧马人》的作者竟然就是燕大的人。
“你要说他这个人可有点意思,从哪说起呢?”查剑英两眼放着亮光,八卦之魂熊熊燃烧,“他是历史系陶教授的女婿你知道不?”
宫玉摇了摇头,竟然还是教授家的乘龙快婿?
“教授的女婿不新鲜,这事的新鲜在于他原来是农村的。陶教授的女儿下乡插队认识的他,两人谈上了恋爱。
教授女儿考上了大学之后,两人不仅没分手,反而结婚了,林朝阳还被他媳妇带进了城。”
查剑英说起林朝阳的经历满面红光,显得十分亢奋,不知道的以为她才是那个当事人呢。
宫玉的表情越听越惊讶,但她心里是很理解查剑英的。
无怪乎她小查大惊小怪,这个林朝阳和教授女儿的爱情故事从头到尾透着一股中古古典爱情小说的味道,而且还是大团圆结局的那种。
说到最后,查剑英脸庞泛起几分亢奋的嫣红,“宫大姐,你能懂吗?七仙女嫁给了董永,结果董永不是放牛郎,而是文曲星下凡!啊?”
查剑英说到激动处,拉着宫玉的手,颇有种后世追星少女沉迷偶像剧的疯狂。
宫玉点头如捣蒜,她怎么不懂?
她太懂了!
这简直比《简·爱》的情节还让人上头!
------------
第54章 《收获》来信
在学校宿舍跟同学们厮混了一个下午,将林朝阳和陶玉书两人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听了个够,宫玉到快吃完晚饭才想起回家,明天就是周末,临走时她还不忘将宿舍里的几本杂志借走。
回家的路上,宫玉脑海里时不时的闪过查剑英兴高采烈的滔滔不绝的画面,偶尔又会闪过林朝阳那张脸。
真是让人意想不到,他竟然就是许灵均!许灵均竟然就是燕大的人!
可惜就是脸长的普通了一点,要是真长“许灵均”那样就好了,宫玉私心想着。
宫玉到家的时候,饭已经做好了,她迅速的扒了几口饭,便钻进了屋子,她没有去翻从女生宿舍里搜刮来的那几份杂志,而是从书桌上拿起早前自己买的一份杂志。
那正是刊载小说《牧马人》的78年第十一期《燕京文艺》,她今天要好好把这部小说再看一遍。
得知了作者就是生活在身边的人,再看这篇小说,不知道为什么,宫玉总有种把林朝阳那张脸往小说中高大英俊的主人公许灵均身上靠的冲动。
“姐!你看什么呢?”
今年正在燕大附中读高三的妹妹宫云从进屋就发现姐姐在全神贯注的看书。
“你看什么呢,给我看看!”
没等宫云走过来,宫玉一把将手中的杂志扣在桌上,“没看什么。”
“瞧你这个心虚的样子,还没看什么!”
宫云把脸凑过来,讨好道:“给我看看呗!”
刚才宫玉心里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莫名的心虚,这会儿她终于反应过来,大大方方的将杂志展示出来,“看杂志呢。”
宫云瞥了一眼杂志封面,“这期你不是看过吗?《牧马人》那期。”
“看过,再看一遍。”
宫玉眼睛落在质感粗粝的纸张上,满篇的文字只有“许灵均”三个字深深的扎进了她的视野,她心里涌出一股与人分享的冲动,“宫云,我给你说件事……”
周三这天,林朝阳没去蹭课,正在六层书库值班,杜蓉捎信儿说楼下有他的信。
取了信,林朝阳看着上面的寄信人和寄信地址愣住了。
寄信人:《收获》文学杂志社编辑部,地址:沪上市巨鹿路675号。
竟然是《收获》寄来的信?
他拆开信封,给他写信的是《收获》现今的编辑李小琳,巴金先生的女儿。
李小琳早先在《浙江文艺》编辑部当编辑,嗡嗡嗡结束后调回沪上,在《沪上文艺》编辑部任编辑,那个时候巴金先生是《沪上文艺》的主编。
去年年末,巴金先生筹备《收获》杂志的复刊,李小琳便调到了《收获》编辑部帮忙。
李小琳离开《沪上文艺》、调任《收获》之前,林朝阳的《秋菊打官司》刚刚寄到编辑部。
当时李小琳负责稿件的二审,对这部小说印象非常深刻。
这两年国内文坛“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刊物将组稿目标放到了含有这类元素的稿件上来。
有些刊物甚至会为了迎合读者,忽略稿件本身的质量,就为了沾上“伤痕”“反思”这些热门题材。
《秋菊打官司》的风格与时下流行并广受追捧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完全不同,现实主义是它的基调,小说中秋菊到各处单位提告的情节更是充满了清末官场讽刺小说的味道。
在审稿的当时,李小琳就有一种预感。
这样的作品也许火不了,但它一定是构成中国文学殿堂最坚实的基石之一。
《秋菊打官司》发表在《沪上文艺》79年第一期上,发表之后并没有如《班主任》《伤痕》《牧马人》那般迅速在读者群体当中引发巨大的反响。
小说发表近一个月的时间,《沪上文艺》编辑部才陆续在读者来信当中收到关于这篇小说的反馈。
尽管没有引起巨大的反响,但在这些读者的来信当中,对于《秋菊打官司》的评价却非常高。
《秋菊打官司》的风格是质朴的,同时也是犀利的。
它以一起故意伤人案为开端,以农妇告官为故事主线,故事虽简单,但矛盾冲突塑造的却很自然,民与官的天然对立在一场纠缠不清的官司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故事中秋菊数次与政府工作人员的交锋也没有落入俗套,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结构方式,从而达到了激荡波澜的效果,展示如今这个时代中国乡土社会真正的社会风貌。
随着时间的流逝,《秋菊打官司》已经发表了一个半月有余,若论引起的社会影响力,它远不如最近时兴的伤痕文学。
但在不知不觉之间,这篇小说已经收获了《沪上文艺》数以十万计读者的认可,并且这种认可还在不断的扩大。
而且,李小琳在与《沪上文艺》的前同事们交流时注意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根据《秋菊打官司》的读者来信显示,小说里面秋菊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讨个说法”竟几乎在读者群体当中深入人心,每个读者来信时都会提上那么一嘴。
假以时日,如果“讨个说法”这四个字能够继续流传下去,那么《秋菊打官司》这篇小说的生命力恐怕要碾压与他同时代这些现在看起来异常火热的伤痕文学。
李小琳在约稿信里盛赞了一番林朝阳和《秋菊打官司》,然后才说明了她写信的目的。
《收获》在79年1月份复刊,它是文学双月刊,眼下刚刚出了第二期刊物,正是缺稿的时候,李小琳给林朝阳写信的目的正是为了约稿。
被人家在信里好一顿夸,李小琳又代表《收获》向他约稿,林朝阳的心情不错,这毕竟是中国最顶级的文学期刊。
不过情绪价值归情绪价值,约稿这事还得从长计议,李小琳可没在信里说稿酬标准。
做事先小人,后君子,丑话还是要说在前面。
林朝阳正打算提笔给李小琳回封信聊聊这件事,这时升降机到达楼层的声音响起,楼下传来了一张纸条。
------------
第55章 你们愿意给个高价吗?
下了楼,杜蓉问林朝阳:“刘昕武找你干嘛?”
燕大五四文学社恢复成立大会那天,刘昕武也是出席的嘉宾之一,杜蓉他们这些图书馆的人是见过他的,知道这是最近这一年多国内最火的中青年作家之一。
刚才刘昕武到闭架借书处前台说找林朝阳,杜蓉才给楼上的他写了个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