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近代的东西就不要读了,白话小说的创作模式引自西洋,你读他们那些舶来的二等品能读出什么东西来?
中国的读唐传奇和明清小说,外国的读法国、俄国,英国的……勉强可以读一读,美国的就不要碰了,你这个外语……外语还是要学一学,读东西还是尽可能要读原著。”
谢道源说完这些,又想了想,说道:“中文系的课有空可以听一听,吴祖缃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论要》、屈育德的《民间文学》……这些都可以听一听。把这些都吸收扎实了,再去看旁的。”
来到燕京这么长时间,林朝阳第一次得到前辈在学养积累方面的指点,心中感动。
“谢谢馆长,您说的我都记下了,我一定好好钻研。”
“嗯。我刚才跟你说的这些,要看、要听、要学,但也要有分辨能力,学会取其菁华。”
从始至终,林朝阳没问谢道源他白天得上班,哪来的空去中文系听课。
这就跟在公司领导吩咐你去处理某项工作,也不会给你把所有涉及到的部门都打个招呼一样。
尚方宝剑都给你了,你还要领导出面,领导要你干嘛?
一想到今后他不仅可以在馆里摸鱼,还可以跑到中文系去蹭课,林朝阳就高兴。
考大学?考什么大学?当个旁听生不香吗?他又不要毕业证。
想上课,就去听听名士夙儒的教诲。不想上课了,就安心工作,顺便摸摸鱼,写点小说。
这日子,神仙也不过如此了。
同时,林朝阳心里也明白,谢道源对他如此看重,必然是因为陶父的原因。
前几个月他还没有具体的感受,现在才发现。
有个教授岳父罩着,真爽啊!
------------
第52章 自产自销一条龙
这天下班,林朝阳没有回家,而是去了中文系学生们的宿舍32号楼,找到了334。
“朝阳,你怎么来了?”
一个暑假没见,陈健功见到林朝阳一脸惊喜。
“过来找你有点事。”林朝阳见里面几个中文系的学生在忙着忙碌,笑着跟大家打招呼,“人够齐的。”
“《未名湖》快创刊了。对了,正好你来了,你这个顾问用个化名还是……”
“就用许灵均吧。”
他都跟陶玉书坦白了,现在可以大大方方的使用这个马甲了。
“不保密了?”陈健功问。
林朝阳眯着眼睛看他,我为啥不保密你心里没数吗?
陈健功心有所感,“那什么……你找我什么事?”
“把你们系里课表给我一份。”
“干啥?你要去旁听?不上班了?”
“上班就不能旁听了?”
陈健功指着他,“你要旷工!”
“呸呸呸!懂不懂什么叫勤奋好学?我这是利用业余时间。”
“开个玩笑嘛,你等着。”
陈健功转头撕下一张纸,抄了一份课表递给林朝阳,“这是这个学期的课表。”
林朝阳收好课表打算离开,陈健功拉住他,“别走别走,来都来了,给我们审审稿。”
“说好顾问,你拿我当编辑使唤?”
“顾问得终审啊!”林朝阳被陈健功拉着打了两个小时的白工才离开。
到了家,陶玉书问:“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林朝阳便将白天与谢道源的谈话复述给她,说明了是去中文系找人要课表。
陶玉书听说林朝阳有时间去中文系旁听,高兴不已,但又有些遗憾,“你真不想进自动化研究组?”
“我这个学历,又是刚进图书馆,进去不是让馆长为难吗?就算他不在乎这个,可我心里过意不去啊!”
“你啊,总是替别人着想。”
她说着便起身,林朝阳问:“干嘛去?”
“找我爸给你表表功,谢伯伯这个人情本来是要记在他身上的,这回你给他省了个人情。”
林朝阳没拉住陶玉书,看着她兴冲冲去找陶父的背影,他无奈苦笑。
等陶玉书再回屋,她又问道:“你要去听课,时间上怎么安排?”
“馆长那边不用说了,回头我跟大家商量商量,以后节假日我多帮他们顶点班,平时给他们带点东西。”
林朝阳以前也不是没有去燕大教室里蹭课的想法,他并不在乎什么学历,主要是现如今燕大讲课的这帮教授几乎是中国硕果仅存的最后一波【创建和谐家园】了,再过几年这些人逐渐退出教学舞台,可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之前他白天上班正好是学生们上课的时间,根本没机会,这回好了,可以光明正大去蹭课了。
到时候少不了麻烦同事们,好在他以前给大家留的印象都不错,没少帮大家顶班,到时候弄点小东小西的做点人情,应该没什么问题。
陶玉书点点头,“嗯,那我给你拿五块钱。”
“不用了,我这钱还够。”
又过了一日,中文系上大课,是吴祖缃的中国文学史论要。
林朝阳一早跟胡文琼打了个招呼便来到化学北楼的大教室,此时教室里早已人满为患,这堂课是中文系三个专业一起上,而且不仅有77级的,还有78级的,这两届学生同一年入学,课程也都是在一起上的,一进教室闹哄哄的。
林朝阳进了教室就看见陈健功在向他招手,“你还真来了!”
旁边人给林朝阳腾了个座位,他坐到陈健功的身边。
中文系有不少人都认识林朝阳,其中很多参与五四文学社的人甚至知道林朝阳就是小说《牧马人》的作者。
当时林朝阳叮嘱陈健功为他保密,也不能说这帮人不帮他保密,他的身份在五四文学社里传的很广,但大家确实没怎么往外传。
这些人见到他都有些惊奇,议论纷纷。
“你们大学生热爱学习,我们图书管理员也不差。”林朝阳玩笑着跟陈健功说道。
两人随口说笑着,快到上课的时候便见一位老者走进教室,站上讲台。
吴祖缃如今已年过古稀,身材瘦削,朗目疏眉,着一身浅灰色的中山装,风骨岸然。
当他走进教室,原本喧闹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一片肃然。
吴祖缃上课很潇洒,不带课纲,更不会照本宣科,话题连类古今,各种古今文坛的轶事典故信手拈来。
关键是讲着讲着还跑题,总会讲到《红楼梦》上,今天这堂课上他又开始大谈曹雪芹对宝黛爱情描写之精妙。
据陈健功耳语交代,跑题这个习惯这算是老同志讲课最大的陋习了,可这丝毫不妨碍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
吴祖缃对《红楼梦》的研究可谓高深,能有机会听到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
一堂大课一上午的时间,教室里时不时便会响起会心的笑声。
到下课的时候,学生们往外走,吴祖缃则坐在椅子上喝水。
七十多岁的人上了一上午的大课,把老同志累的够呛,得缓缓。
林朝阳随着大流出门的时候跟吴祖缃打了个招呼,“吴教授!”
吴祖缃点了点头,笑问道:“你也跑来听课?”
“大家都说您讲课讲的好,我们馆长特地叮嘱让我来听您的课。”
吴祖缃跟陶家一样住在朗润湖东岸的公寓楼里,两家算是邻居。
林朝阳与他说笑了两句便随着大家离开,等出了教室,陈健功带着艳羡的表情问道:“你跟教授很熟?”
“不熟,就是住一栋楼。”
“还是当教授的女婿好啊!”陈健功突然感叹了一句。
林朝阳调侃道:“要不要给你介绍个邻居?”
“你连人家都没去过,还给我介绍邻居。”
玩笑了两句,林朝阳就要回图书馆,溜出来一上午了,他得赶紧回去。
陈健功却一把拉住他,“别走啊!”
“干嘛?”
陈健功拉着他来到32号楼334,只见这间充作《未名湖》编辑部的宿舍里满地都是打包好的刊物。
“帮帮忙!”
“啥意思?”
“买几份刊物。”
“我买?”
“对啊!”
林朝阳盯着陈健功的眼睛,“我给你们当免费的顾问,我还得包销售,我自产自销一条龙啊?你看我像冤大头不?”
“这怎么能叫冤大头呢?你这是支持我们的学生工作,你是学校教职工,这不是你应尽的义务吗?”
陈健功死乞白赖的拉着林朝阳不让他走,看在陈健功之前帮过他不少忙的份上,林朝阳还是买了五本刚出炉的《未名湖》。
------------
第53章 比《简·爱》还上头
当初文学社恢复成立时闹出了好大的阵仗,不仅在燕大校园内掀起了波澜,消息更是登上了《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这样的顶尖媒体。
《未名湖》是五四文学社的社刊,五四文学社早在恢复成立之初就在筹划,还专门找茅盾先生给题了创刊词。以学生刊物的标准来看,牌面已经拉满了。
但说到底也只是个学生刊物,陈健功他们一下子印了2000份,16开的油印本,因为不是公开刊物,所以只能在校园内流通。而且受限于规模效应,刊物的印刷成本并不低,定价两毛钱也只是保个本而已,五本《未名湖》就是一块钱,陈健功的人情在林朝阳这肯定不止一块钱。
正好以后要麻烦借书处的几个同事,带回去大家一人分一本,笼络一下人心。
后世要是说谁给同事帮个忙,同事回他个学生刊物,估计这人就得罪死了,还不如不回,现在可不一样。
绝大多数具备一定文化的市民都对读书、看报这件事趋之若鹜,而且别小瞧《未名湖》,它虽然只是一份学生刊物,但能在上面发表作品的却都不是一般人。
林朝阳在回来的路上随便翻了翻,看到了刘振云的《瓜地一夜》,就是他改的那篇小说,还有石铁生的《没有太阳的角落》,还有陈健功、黄贝佳等如今已经在文学界小有名气的作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