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文豪》-第2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刘振云却不想放弃,“我再试试。”

      老六见劝不动他,便将手上的杂志甩给他。

      “你也别光闷头写,多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你瞧瞧《燕京文艺》这期的小说,写的相当好,跟卢欣华的《伤痕》有一比。”

      刘振云听老六这么说,心中颇感不屑。《伤痕》发表好几个月了,在国内很火,并且引起了巨大的舆论浪潮,甚至还有人喊出了“伤痕文学”的口号。

      在他看来,《伤痕》的水平充其量也就比他好一点,完全配不上如今在国内偌大的名声。

      心中这么想着,可老六一番好意,也不能生硬的拒绝,他翻看着老六递过来的那篇文章。

      《牧马人》,许灵均。

      “他是一个被富人遗弃的儿子。”

      开篇第一句话,刘振云的眼球便被小说吸引了进去。

      与此同时,燕大图书馆已经下班了,往日历来提前几分钟就会收拾好东西的胡文琼今天却一反常态稳稳的坐着,心神完全被眼前的杂志所吸引,忽略了外界的动静。

      “胡姐,胡姐,下班了。”

      林朝阳叫了两声才让胡文琼回过神来,可她嘴上“哎”着,眼睛却不肯离开杂志。

      瞥见大家都下班了,她这才想起还得回家做饭,只能将正看的杂志抄进包里,等回家晚上有时间了再看。

      ------------

      第31章 成了

      燕京师大的校园里,上午的课刚刚结束,陶玉书和同学们一起从教室里出来,向着食堂走去。

      “上课的时候你看什么呢?还跑到韩老师的课上看来了?”陶玉书问身边的女同学吴颖芳。

      上午的课是韩兆琦老师讲《史记》,广受燕师大中文系学生欢迎。

      吴颖芳将夹在课本里的杂志露出来,语气带着几分神秘,“刚发表的小说,《牧马人》,又一个《伤痕》!”

      杂志封面上的“燕京文艺”四个字清清楚楚,陶玉书问:“《牧马人》?”

      “嗯,我觉得比《伤痕》还要好。”吴颖芳说着眼神不由得露出几分憧憬,“我要是能认识小说里的许灵均就好了,高大帅气、温文尔雅。这个作者笔名就叫许灵均,你说他会不会就是照着自己的样子写的许灵均?”

      陶玉书没看过小说,她调侃道:“又在犯花痴了!”

      “什么花痴!等你看过就知道了。”

      “好了,赶紧去吃饭吧。”

      《燕京文艺》在国内是比较老牌的文学刊物,又因为当年的主编是老舍、赵树理这样的大家,在全国范围内很有些名气。

      这两年国内的文学重新起步,因为面对长期形成的思想戒律与艺术戒律,需要跨越冰冷的教条所设置的重重障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又因着这两年接连两任负责人的风格都比较保守,所以《燕京文艺》复刊之后并没有发出多少造成影响力的作品。

      在周燕如这个资深编辑看来,林朝阳所写的《牧马人》与年初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班主任》和年中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伤痕》如出一辙。

      都带有对过去年代的强烈控诉,揭开了那个年代给人们造成的伤疤,将时代的悲剧用文字精准的呈现了出来。

      但《牧马人》比这二者更优秀的地方是在于,它并不只是一味的控诉,其中的反思和温度更让人动容,从立意上来说要比二者高出一个层次。

      尤其是在父亲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十分具有象征性,对父子二人关系的处理也非常有智慧,在呼应读者内心感受的同时,又做到了理性、克制,成功的塑造出了许灵均这样一个历尽苦难、却初心不改的知识分子形象。

      种种要素汇聚在一起,周燕如朴素的认为《牧马人》即便无法形成《伤痕》那般强大的影响力,也应该是一时之选,足以让林朝阳在文坛一举成名。

      显然,她的想法是颇有道理的。

      第十一期《燕京文艺》出刊当天,她走在燕京市文联大楼里已经开始听到关于《牧马人》的讨论。又过了一日,已经有人到编辑部来串门向编辑们打听《牧马人》的作者和创作内幕。

      尽管读者反馈还没有到来,但周燕如以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可以轻松的判断出——

      《牧马人》要火了!

      一周后,周燕如刚上班,便从李轻泉这个新上任的刊物负责人那里得到了一个消息。

      发行所那边打来电话,第十一期《燕京文艺》卖的太快,库存不多了,要加印。

      “加印?这才一个星期!”

      周燕如的语气带着几分讶异,《燕京文艺》这两年的销量一直非常稳定,少有加印的时候。

      “是《牧马人》?”

      李轻泉面露喜色,点了点头,《牧马人》是他和周燕如一致看好的作品,为此两人不惜在他还未赴任的时候便私下串通。

      现在看来,这部作品果然没有辜负两人的殷切期待。

      “先加印五万份吧。”

      李轻泉喜形于色,他上个月23日才到编辑部报到,业务还没理顺,就迎来了开门红。

      周燕如想说一句“保守了”,不用多,《牧马人》哪怕掀起《伤痕》十分之一的舆论浪潮来,《燕京文艺》这一期的销量都可能翻个番,之前《燕京文艺》的销量一直稳定在二三十万份之间。

      不过加印这种事又不是一锤子买卖,卖的好可以再继续加嘛,所以周燕如并没有说话。

      “老周!”

      两人正说话的时候,章德宁一脸喜色的喊住周燕如,手里扬着报纸,“你瞧这个!”

      “什么呀?”

      周燕如接过报纸,是今天的《燕京日报》,章德宁指着报纸的其中一个版块,“你看!”

      《:苦难是一面镜子》——胡德佩。

      “这么快就有评论文章了?还是胡德佩写的?”周燕如又惊又喜。

      胡德佩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现在还是《新文学史料》杂志的副主编,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文学批评家,他所著的《〈李自成〉艺术谈》在文学界研究《李自成》的资料当中颇有影响力。

      “看来《牧马人》确实要火了!”章德宁喜滋滋的说道。

      “现在说还太早了。”

      尽管周燕如心里也是这么觉得的,但她嘴上却说的很保守。

      “那加上这个呢?”章德宁又从桌上拿过来几封信。

      “这是……读者来信?”

      章德宁点了点头,“早上刚到的。”

      一个星期时间,刊物要加印了、评论文章发表了、读者反馈也开始陆续到来,一切的预兆都显示《牧马人》正在形成一股不小的影响力。

      周燕如随手拆开了一封信,这封信来自于燕京市二二零七工厂一位叫朱虹的工人同志,她也曾是一位知青,下乡7年后于76年返回燕京。

      “……许灵均所遭受的苦难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集中体现,下乡劳教、环境艰苦、政治动荡,主人公许灵均一一经受了这些苦难。

      但也恰恰是这些磨难,逐渐培养出了对于脚下这块土地的热爱,他仍旧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他的这种品德是值得我们推崇与赞扬的。

      读《伤痕》,我会泪流满面,因为那篇作品宣泄了我对过去岁月的不满和怨怼。

      但读《牧马人》,除了那种感同身受,更多的是让我感受到了人性在艰难困苦之中的玉汝于成。我不仅在里面看到了对过去的控诉,更看到了反思和温暖与美好。

      我想,《牧马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感受着写信人因为《牧马人》这篇小说所收获的精神力量,周燕如对章德宁说道:“《牧马人》,成了!”

      ------------

      第32章 阿祖想收手了

      《牧马人》在《燕京文艺》发表后的短时间内,便收获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与此同时,也引起了部分文学界人士的关注。

      年初《人民文学》登了《班主任》,年中的《文汇报》登了《伤痕》,好巧不巧,快到年末了,《燕京文学》又登了《牧马人》。

      很多文学界资深人士和文学爱好者都敏锐的察觉到,中国文坛似乎正在刮起一股旋风。

      自《伤痕》发表之后,“伤痕文学”的名字不胫而走,很好的诠释了这一文学类型的内核与主旨。

      《牧马人》的出现,与《班主任》《伤痕》在批判嗡嗡嗡上的精神上一致契合,但同时又将反思精神和人性的积极提炼出来加以升华,不仅呼应了社会大众对嗡嗡嗡的负面情绪,也在无形之中拔高了伤痕文学所探索的社会意义。

      伴随着1978年第十一期《燕京文艺》的加印热卖,越来越多的读者看到了《牧马人》这篇小说,小说的影响力也在进一步加大。

      《牧马人》发表第二周的一天晚上,吃完晚饭,林朝阳竟然发现陶玉书正在看这篇小说,心中不由得悚然一惊。

      “怎么了?”

      林朝阳不小心碰到了床脚,他抱着脚呲牙咧嘴,陶玉书关切的问道。

      “没事。”

      他揉了揉脚,凑到陶玉书身边,若无其事的问道:“这期《燕京文艺》有什么打油诗?”

      “打油诗都是老黄历了,这期《燕京文学》可放了个大卫星。”

      陶玉书看起来有些兴奋,将杂志展示给林朝阳,“你看这篇《牧马人》,完全继承了《伤痕》的风格,而且青出于蓝。”

      她兴致勃勃的说道:“我打算再写一篇评论,讲讲这篇小说。”

      “这回多写点,拿了稿费请我去老莫吃饭。”林朝阳强颜欢笑。

      “美死你得了!”陶玉书嗔道,“能不能发都不一定呢。”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陶玉书心里对自己还是有点信心的。

      又过了几日,章德宁找到了图书馆。

      “你怎么找过来了?”

      “编辑部想约你写篇创作谈,另外还想问问你最近有没有新稿子。”

      “工作太忙啊,没时间写。”

      这当然只是林朝阳的托词,前段时间《牧马人》的八十五块钱稿费到手,他暂时没有那么强的创作动力。

      而且他之前还给《沪上文艺》投了一篇稿子,只是暂时还没什么动静。

      眼下最关键的是《牧马人》火的让他猝不及防,每天在图书馆都能听见有学生在讨论这篇小说,报纸杂志上的评论文章也越来越多。

      再这么下去,他真怕自己暴露了。

      稿费好赚,也得有命花才行啊!

      阿祖想收手了!

      章德宁对他的表现感到不解,之前也没人逼着你写小说吧?以前小说没发表的时候一个劲儿的催,现在小说火了,反倒没时间写了?

      章德宁好歹当了几年编辑,知道作者推脱不想供稿,无非是那么几种原因,要么有牌子更大的杂志找来了,稿子有限优先供给人家,要么是嫌稿费低了。

      “哪家刊物找你了?”

      “没有啊!”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0 18: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