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文豪》-第1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第21章 我表现的还不够咸鱼吗?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玻璃照进屋里,洒在书桌前闷头吃肉的少女身上。

      “我们每个月都给家里交伙食费,这是你姐夫自己掏钱给我买的。”

      “我们俩人一天一块钱,在家里连几块肉都吃不上。”

      “你给我留点!”

      ……

      陶玉书在少女耳旁的喋喋不休对她没有任何影响,房间里只有牙齿咀嚼动物纤维和脂肪的声音。

      过了好一会儿,半个饭盒的红烧肉被陶玉墨一扫而光,她心满意足的打了个饱嗝,隔老远都能闻到肉香味儿。

      陶玉书连忙端来水:“漱漱口!”

      陶玉墨心安理得的接过水,喝了一口,又把手放在口鼻前,哈了一口气,确定闻不到口气,才说道:“好了好了。不就几块肉吗?瞧把你给吓的!”

      陶玉书一闻见肉味就开窗,陶玉墨吃完肉喝水漱口遮掩异味,说这姐妹俩不是一个妈生的都没人信。

      一看就是偷吃的惯犯了!

      陶玉书肉疼的看着被吃的一干二净的饭盒,心中后悔不迭,早知道刚才应该把饭盒收起来的,被这丫头敲了个竹杠。

      吃饱喝足,陶玉墨颇为豪气的抹了抹嘴,“还是大饭厅的肉香!”

      “我跟你说的话你都听见了没有?”

      “听见了,听见了。”陶玉墨有些不耐烦的摆了摆手,潇洒离去。

      等陶玉墨走后,陶玉书还有些气闷,平白被讹去半盒红烧肉,是应该生气。

      不过更让她生气的是陶玉墨那有恃无恐的态度,很明显是拿捏住她不敢声张。

      林朝阳在旁看的一清二楚,陶玉书平时在家怼天怼地,人设立的贼稳,偷吃这事如果张扬开,对她在家里的形象打击不可谓不沉重。

      别的不说,至少以后在与丈母娘的言语掰头中这就是个劣势,陶玉书肯定不会让丈母娘抓住这种话柄,故而便间接成全了有恃无恐的小姨子。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虽然大多数时候陶玉书表现的很有乃父之风,但偶尔还是会暴露出身上来自母亲的遗传。

      可这种小性儿不仅没有让人厌烦,反而更让她添了几分娇俏可人。

      “以后得防着点这丫头!”陶玉书吃一堑长一智的总结道。

      林朝阳很配合,“以后出去吃。”

      “嗯!”陶玉书认真的点头,深表赞同。

      红烧肉版“辛丑条约”的风波过去,陶玉书又恢复了惯常的落落大方,与林朝阳讨论了好一会儿她给《伤痕》写的那篇文学批评。

      聊了好一会儿,林朝阳看着写满文字的信纸晃了个神儿,突然说道:“对了,来了这么多天都忘了给家里报平安了。”

      陶玉书白了他一眼,“等你想起来,黄花菜都凉了。”

      林朝阳立刻意识到,以陶玉书的周到,必然已经善后。

      果然,陶玉书接着说道:“前几天我就写信给爸妈寄过去了,估摸着过几天应该就有回信了。”

      “好媳妇!”林朝阳揽过陶玉书的脸蛋亲了一口。

      “烦人!”

      临到晚饭的时候,因为下午吃了半份红烧肉,陶玉书根本不饿,所以只有林朝阳一个人出现在饭桌上。

      陶玉墨倒是坐在了饭桌上,可即便她竭力表现,还是能看出来对晚饭的恹恹。

      少了两个人分肉,大舅哥的筷子夹的飞起,几筷子之后便被陶母教训了。

      “都多大的人了,就不知道记挂着点老婆孩子!”

      “妈,我最近用脑过度,得好好补补。”

      大舅哥的发言永远是那么出人意料。

      “你那脑子补了有什么用?”

      林朝阳非常确定,陶玉书的毒舌就是继承了母亲。

      “你当写剧本是那么容易的事呢?”

      大舅哥嘴里嘟囔着,却不敢大声声张。

      在这个家里,谁惹到他,那算是踢到棉花上了。

      明年是建国三十周年,在中国人的传统里,老人家生辰逢十是大寿,对国家也是如此。

      每逢这个时候,如电影制片厂、话剧团等国内的各个文艺机构和单位总会鼓捣出一堆献礼作品,属于是老传统了。

      大舅哥工作的地方是中戏,在这种时候也会凑个热闹。

      不过中戏是个清水衙门,不像电影制片厂拍一部电影可以动用几十万资金,基本是学校动员,象征性的拨点款,更多的是依靠教职工和学生们出工出力。

      最近大舅哥就在撰写为建国三十年献礼的话剧,不仅没有稿费,而且还得往学校报,选上了才白给人家用的那种。

      要是放在林朝阳身上,他是打死都干不出这种自带干粮上战场的事来的。

      可自家大舅哥……

      林朝阳瞥了旁边一眼,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林朝阳非常清楚,而立之年过半的大舅哥不仅有一颗少年的心,更有一颗文青的心。

      林朝阳有时候也会好奇嗡嗡嗡那十年大舅哥到底经历了什么,感觉跟其他人的苦大仇深完全不是一个画风,有机会一定要好好聊聊。

      晚饭过后,林朝阳拉着陶玉书出门遛弯儿,她却不想动弹。

      “你都在家憋一天了。学习归学习,也不能耽误了锻炼。”

      朗润园是前清旧园,西山那边的水流经挂甲屯,注入朗润湖,湖中有岛,岛上亭台楼阁,在晚夏之际颇有些湖光山色的美景。

      夫妻两人在朗润湖周边散步,碰见一位老者。陶玉书同老者打了个招呼,又把他身旁的老人介绍给林朝阳。

      “这是东语系的金克莯教授。”

      “金伯伯,这是我丈夫林朝阳。”

      金克莯微微颔首,面带微笑,“听说了。”

      双方寒暄两句后告别,陶玉书对林朝阳说道:“金克莯教授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他当年家境贫寒,小学毕业无书可读,后来硬是靠着在我们燕大图书馆‘偷学问’,认真钻研才学有所成,学贯中西。”

      一开始,林朝阳还没在意,听着听着就觉得不对劲了。

      金克莯是小学文凭,他是初中文凭,大家同在燕大图书馆工作,林朝阳的起点比他还高呢,媳妇这是望夫成龙啊!

      林朝阳心中不解,来燕京也好些天了,我表现的还不够咸鱼吗?

      到底是什么误会,才会让你对我产生了如此不切实际的期待呢?

      ------------

      第22章 短、平、快的项目

      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林朝阳也在反思,到底是他的什么举动造成了媳妇如此大的误会呢?

      他想来想去,只能把原因归结到工作太认真敬业,动不动就给同事顶班,媳妇肯定是以为他这是追求上进。

      天可怜的,他只是想混熟了人头好摸鱼啊!

      再说了,他没事就往图书馆跑,不都是为了建设小金库嘛。

      男人难,没小金库的男人更难,没小金库还寄居在老丈人家的男人难上加难。

      唉!

      摆又摆不烂,躺又躺不平,咸鱼不好当啊!

      稿子送出去之后的几天里,没有了创作的束缚,林朝阳快乐的摸起了鱼。

      到燕大图书馆工作第三周,他的阵地终于从闭架借书处的前台转移到了六楼的书库。

      早上上楼的时候,杜蓉好心递给了他一个纱布口罩。

      “带着吧,用得上。”

      这两天天气有点转凉,借书处的郑同江、涂满生开始鼻子发红,喷嚏打个不停。

      图书馆的通风条件很一般,六层因为藏书过多,书库里常年有一股浓浓的尘土气味。再加上少见阳光,很容易染上过敏性鼻炎这个职业病。

      俩人最早都没在意,等觉得鼻子不舒服之后已然中招。现在已经破罐子破摔,哪怕书库味道再不好也懒得戴口罩。

      用涂满生的话说:反正鼻炎都得了,再戴还有什么意义?

      这话说的很有道理,但仅限于人生一片灰暗的中年人,林朝阳正值青春年少,可不能学他们自甘堕落,他戴好口罩上了楼。

      驻守六层书库除了取书、上书和做好借阅登记之外,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动不动就【创建和谐家园】的升降机。

      借书处不管是借书、还书都得用升降机,这玩意儿要是坏了,你就爬楼梯吧,一爬一个不吱声。

      有个好消息,今天的升降机一切正常。

      是以林朝阳的工作很轻松,坐在工位上,偶尔电梯响了,拿出里面的索书单取书或者上书,然后在升降机旁挂着的本子上画上一笔。

      上面密密麻麻的画满了“正”字,是六层书库每天向外借出的图书。

      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林朝阳数了一下,今天已经借出去了三十二本书。

      以每次取书五到六本为例,他大概取书六次,每次找书大概要花费六七分钟,也就是半个小时多点,剩下的时间全在摸鱼。

      无人打扰的时候,他就随便在书架上找一本书来看,打发时间。

      中午打菜时,林朝阳摸着兜里的毛票犹豫了一下,没有选择两毛钱一份的溜肉段,转而选择了一毛五的宫保鸡丁。

      他嘴里嚼着鸡肉,心中有些焦虑。

      这都几天了,《燕京文艺》编辑部一点动静都没有,他兜里的毛票可越来越不禁花了!

      这效率也太低了!

      林朝阳对《牧马人》的质量还算是有信心,大家看了都说好,没理由发不了,肯定是编辑部效率太低。

      不过抱怨归抱怨,林朝阳也了解,这年头作者要在刊物上发表一篇作品,三个月不算短,半年不算长。

      他本以为找个熟人能提高点效率,看来自己还是高估了七十年代人的工作效率。

      小金库资金告急,他觉得自己必须开辟第二战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而且这回他换了个思路,换个远点的杂志投稿试试。

      因为嗡嗡嗡的缘故,国内文学期刊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陷入了停滞状态,很多知名刊物自六十年代停刊,至今都没有复刊。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