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文豪》-第1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所谓钟亭,是未名湖西岸的小山坡上的一座亭子。

      此时正有一波校园诗人正在进行诗朗诵,声音乘着傍晚的凉风飘来,饱满有力,充满了热情。

      林朝阳一耳朵便听出了那是郭陆生所写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燕京》,作为朦胧诗早期的代表性诗人,郭陆生虽没有赵振凯、顾成等人那般在八十年代成为大学校园里呼风唤雨的偶像,但其影响力却丝毫不弱。

      后世歌手汪峰曾出过一首叫做《光明》的歌曲,歌词便是出自郭陆生的代表作之一《相信未来》。

      在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他的诗歌激励了一代人,也成为了那个年代特殊的文化符号,在知青群体当中做到了口耳相传,脍炙人口。

      诗很熟悉,更让林朝阳熟悉的是声音的主人。

      “郭陆生的诗都听腻歪了,你换一首诗行不行?”

      章耀中被女同学奚落,有些下不来台,“那你来一首新鲜的!”

      他的话有几分赌气,可对方却当真了。

      当林朝阳走到钟亭台阶下时,只见一个扎着两支羊角辫,高挑身材,眉清目秀的女生站在亭中石凳上,昂首挺胸。

      “乌云是起飞又落下的时辰

      鸟儿四散

      蓝色的斜线

      抽打着幽暗的树林,

      仿佛在抽打一千支手杖,

      抽打一千颗老人的心。

      ---心呵,何处是家

      何处是你的屋顶

      ……”

      女生朗诵的声音比章耀中还要饱满热忱,眼中流露着虔诚的光芒,直到朗诵结束,钟亭内的七八个同学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剑英,这是谁的诗?写的可真好。”众人开口询问。

      女生脸上带着几分得意,“赵振凯的《我走向雨雾中》。”

      众人惊讶出声,郭陆生是朦胧诗早期的代表人物,赵振凯则是这两年声名鹊起的后起之秀。

      不过在《今天》创刊之前、在《回答》79年发表在《诗刊》上之前,赵振凯的大名只是在一小部分诗歌爱好者中传播而已。

      毕竟这两年,朦胧诗还没像几年之后那样席卷中国校园。

      查剑英所朗诵的这首诗,大家也没有听过,想来是刚写出不久,不知道查剑英是通过什么渠道得知的。

      “林大哥?”

      章耀中注意到了亭外的林朝阳,众人的聊天被打断,齐齐望了过去。

      “真巧啊,耀中。”

      打了个招呼,章耀中将林朝阳介绍给几位同学。

      77级中文专业的查剑英、王晓平、陈健功、葛兆广,78级的刘振云,新闻专业的杨英明、孙兵川。

      陈健功在进入燕大之前便是小有名气的业余作者,燕大毕业后笔耕不辍,是【创建和谐家园】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代表性作家之一。林朝阳对他的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涮庐闲话》的散文,讲的老燕京涮羊肉,令人阅之垂涎欲滴。

      他从七十年代初便开始文学创作,如今已经是燕京文坛小有名气的业余作者。

      王晓平在编剧领域名声很大,代表作《刮痧》《甄嬛传》《芈月传》,另外她后来还成了导演郑小龙的妻子。

      查剑英后世以写杂文、评论、访谈出名,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应该是《八十年代访谈录》。

      刘振云就不用说了,小说、编剧两开花,冯晓刚的电影让他的名气比以上几个人加起来都要大,他是中文系78级,刚开学就积极靠拢师哥师姐。

      中文系五个人,除了章耀中,其他四个人林朝阳穿越前都听过他们的名字。

      至于新闻专业的两个人,他倒是没听说过,想来也是跟专业有关系。

      听说林朝阳是燕大图书馆的管理员,查剑英、陈健功等人对他颇为客气,王晓平问他:“林大哥,你也喜欢诗歌吗?”

      “我对诗歌了解的比较少,倒是挺喜欢听你们诗朗诵,朝气蓬勃、充满热情。”

      林朝阳没说喜不喜欢,这帮年轻人很明显都是朦胧诗的狂热粉丝,他说喜欢,万一被拉进诗社怎么办?说不喜欢,那是找不自在。

      实际上朦胧诗他上学的时候倒是读过不少,对很多作品也很喜欢。

      听他这么一说,陈健功、查剑英等人还挺高兴,起劲的又朗诵了两首诗。

      年轻人的精力似乎都是无限的,林朝阳长了一张年轻人的脸,却感觉与这群满腔热忱的年轻人格格不入。

      也许二十年之后,他们也会变的市侩、利己、满身俗不可耐的铜臭味,但至少在现在,他们还是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的。

      年轻的感觉可真好!

      ------------

      第17章 站队要认清形势

      如果按照正常节奏,这个时候林朝阳应该来个人前显圣,随口念一两首后世流传的经典诗作震惊全场。

      可惜在场的年轻人们没给他这个机会,大家对林朝阳的到来并没有太过注意,与他闲谈了几句,便完全沉浸在对诗歌的狂热中。

      林朝阳倒不觉得是被冷落了,他能看得出来这帮人是真心热爱。

      不过他对这种事提不起什么劲头,反倒是查剑英继续朗诵诗歌时,陈健功和章耀中的对话引起了他的兴趣。

      “诶,邹仕方真给茅盾先生写信了?”章耀中问陈健功。

      “嗯,团委的人同意了,他执笔。茅盾先生是我们的老校友,肯定会给这个面子的。”

      林朝阳好奇的问了一嘴,章耀中跟个包打听一样,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全说了出来。

      五十年代,燕大曾经有一个享誉全国高校的诗社——五四文学社。

      早期的成员包括了吴祖缃、谢勉、冯智、钱礼群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燕大的教授,也是中国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因为嗡嗡嗡的缘故,五四文学社停办多年。

      去年国家恢复高考,77级的学生当中有几个能张罗事的,以哲学系的邹仕方和文学系的陈健功为首,向校团委文化部发出建言,希望可以恢复筹办五四文学社的提议,获得了团委的认可。

      与此同时,团委和燕大学生会也开始筹备五四文学社的社刊,并致信茅盾先生希望他老人家可以为这份新刊物撰写发刊词并题写刊名。

      林朝阳听完章耀中的话,心中是有些佩服的,一来是因为这帮学生们的组织能力,二来也是为燕大对这帮学生的宠爱。

      章耀中和陈健功对话的空隙,林朝阳想起自己正在写的小说。

      正所谓未雨绸缪,小说写完了肯定要发表的,章耀中之前在《燕京文艺》上发表过诗歌,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向他咨询一下。

      “耀中,《燕京文艺》的审稿标准高吗?你有没有相熟的编辑?”

      “林大哥,你是要投稿吗?”章耀中好奇的问道。

      林朝阳点了点头,“是有这个想法。”

      章耀中来了兴趣,问道:“写的什么题材?诗歌?小说?还是散文?”

      “小说。”

      “小说啊……”他语气沉吟,“我倒是见过诗歌组的编辑,可问题是不管你这一摊儿。”

      他说着,眼睛一转,把一旁的陈健功推了过来。

      “这事你得找健功,他可是《燕京文艺》的老作者了。”

      章耀中把林朝阳想投稿的想法告诉了陈健功,他爽朗的笑起来,“我算什么老作者,就是给刊物投了几次稿而已。不过朝阳你要是不介意的话,我倒是可以拜读一番大作,给你一些参考。”

      林朝阳笑道:“那就多谢健功了。不过小说还没有写完,我也是今天恰好见到你们。这样吧,等我写完了小说,再去叨扰你,如何?”

      “乐意之至!”

      投稿有了领路人,林朝阳再次朝陈健功道了声谢,又跟大家聊了几句之后,眼见时间有点晚了,便告辞离去。

      望着他的背影,查剑英问章耀中:“你跟那位同志很熟吗?”

      “火车上认识的,林大哥的岳父是历史系的陶教授。”

      刚才章耀中帮双方介绍时只通了姓名和身份,并没有介绍多余的信息。

      “陶教授啊!”

      陶敬法的名字大家都是听说过的,历史系的实力派教授之一,不过在外界名声不彰。

      陶教授的女婿,这是中文系众人见到林朝阳的第一印象。

      林朝阳回到家中时已经是晚上六点半了,陶母和赵丽正在往饭桌上端菜,见他回来,陶母脸色不虞。

      “周日休息就知道在外面玩,作业都做了吗?功课都复习了吗?”

      比林朝阳早回来了两分钟的陶玉墨挨了母亲两句骂,一脸茫然,要骂你早骂啊,我刚才进屋的时候不骂,这会儿要吃饭骂上了。

      她心里委屈,但善于察言观色,很快便反应过来,母亲骂的另有其人。

      莫名的给林朝阳背了个锅,陶玉墨把被母亲骂的怨气撒向了林朝阳,看向他的眼神又多了几分敌视。

      陶玉书心思玲珑,对母亲的指桑骂槐心里门儿清,可母亲这种狡猾的损人方式,她也没办法多说什么,只能给林朝阳一个爱莫能助的眼神。

      林朝阳很清楚丈母娘对他的意见,不过他觉得与其去讨好不待见他的丈母娘,不如将精力都花在对他青眼有加的老丈人身上。

      职场小技巧:单位一把手就一个,站队要认清形势。

      随口闲聊般的将自己今天的工作交代了一番,陶父认可的点了点头。

      “你刚到单位,多帮同事顶班有助于团结同志。”陶父端起了碗,拿起筷子正想夹菜,又补充道:“不过也要注意尺度,不要被人当成是理所应当的。”

      “您说的是。”

      “嗯,吃饭吧。”

      一家人吃饭,陶玉书给了林朝阳一个赞赏的眼神。

      连着五六天时间,林朝阳已经慢慢的适应了燕大图书馆的工作,跟同事们也逐渐熟悉,摸起鱼来轻车熟路,心安理得。

      图书馆的工作说忙很忙,说清闲也很清闲。一般早中晚最忙,因为这个时候学生不上课,乌泱乌泱的涌到图书馆来,借阅室和自习室里永远都充满了人。

      等到学生们上课的时候,工作就清闲多了,偷闲的时候也比较多。

      林朝阳便是利用这样的时间,完成了他第一篇短篇小说的创作。

      小说光写完没用,得发表才有钱拿。

      又赶上周日,林朝阳没跑去帮同事值班,而是拿着新鲜出炉的稿子往南走去。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06: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