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文豪》-第10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还没等林朝阳说话,杜峰便带着几分炫耀说道:“我姐夫的你肯定看过。”

      听他这么一说,林福贵顿时来了兴趣,听杜峰的语气,他姐夫的名气肯定不小。

      “《牧马人》看过没有?”杜峰问道。

      林福贵摇了摇头,“没看过。”

      杜峰挠了挠头,“《小鞋子》呢?”

      林福贵又摇了摇头,杜峰纳闷道:“你不说你看了不少吗?”

      林朝阳觉得再这么下去尴尬的只会是自己,说道:“好了,我才写了几部作品,连正经的书都没出过呢,你就别替我吹捧了。”

      “《高山下的花环》呢?”杜峰不顾林朝阳的阻拦,不死心的又问了一句。

      这回林福贵有了反应,他有些激动的说道:“这个我知道,我看过,讲对越战争的。”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杜峰纠正他道:“我们叫自卫反击战。”

      林福贵不在乎称呼的问题,他现在知道,林朝阳确实是有名气的作家。

      几个月之前《高山下的花环》火爆全国,连林福贵这个华侨都被同学们推荐看过。

      在全世界的华侨当中,马来西亚华侨无疑是与祖国羁绊最深的一群人,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也是最强烈的。

      林福贵当时看完《高山下的花环》只感觉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他怎么也没想到今天卖房子竟然能认识这部的作者。

      他突然又问道:“《天下第一楼》也是姐夫你写的,对吧?”

      林朝阳点了点头,“是,你也看过?”

      提起《天下第一楼》,林福贵的表情更加兴奋。

      “当然。上个月《天下第一楼》在我们学校演出,全校的学生为之疯狂,写的太好了!”林福贵惊叹着说道。

      “我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回国探亲,我爸爸就带我来了一趟燕京,我们还在全聚德吃过一顿烤鸭,那个味道我到现在还记得。”

      《天下第一楼》中的福聚德就是现实中的全聚德,林福贵提到年幼时的回忆满脸缅怀之色。

      杜峰见他对林朝阳的作品如此喜爱,觉得这是个砍价的好机会。

      “哈哈!这可真是缘分不浅,我看这房子真就是为姐夫你们俩准备的。”

      “福贵,你看价格上是不是还能再让让?”

      林福贵脸上挂着笑容,头却摇的无比坚定,“不能再降了,我的价格已经很公道了。”

      杜峰吃了个憋,心里暗骂这小子可真是个难缠角色。

      林福贵又说道:“价钱肯定是不能再让了。不过相识一场确实是缘分,付款时间我可以给你们再延长半年。一年半时间,每次四千块钱,怎么样?”

      他的话说完,林朝阳不置可否的说道:“我们再回去商量商量吧。”

      “好。”林福贵眼中闪过一抹失望之色。

      等离开华侨公寓之后,杜峰问道:“姐、姐夫,你们怎么想的?”

      林朝阳看了看陶玉书,刚才她在房子里表现出的那种幸福感,让林朝阳心知道他无论如何都应该把这套房子买下来。

      “房子是好房子,主要还是钱的问题,我和你姐的积蓄离着房款还有很大的差距。”

      杜峰有些遗憾的说道:“这房子确实不错,我看比我爸那房子还好。”

      杜峰家住的是军区大院的二层小楼,如果单从面积上来说,是完胜华侨公寓的。

      但如果是从户型布局和设计理念上来说,华侨公寓无疑要吊打他们家的二层小楼,既显得洋气,舒适性又很强。

      “钱的事,我来想办法吧。”陶玉书说道。

      林朝阳看向妻子,心中有了猜测,他等杜峰走后才问道:“你不会是想跟爸妈借钱吧?”

      妻子现在还在读书,身边的社会关系也简单,她说她来想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父母身上打主意。

      “嗯。”陶玉书应了一声。

      林朝阳却摇了摇头,“不行。”

      “爸妈手里有不少存款,我们可以借来应应急。”

      丈夫现在写,收入确实不菲,但现在他们夫妻俩手里的钱距离房款还差七千块钱,要在一年半之内赚到这么多钱,压力还是有些大的。

      陶玉书的打算是先跟父母借点,把还款的时间拖长一点,这样一来他们夫妻的压力就小多了。

      “没必要。我们现在能凑出五千块钱来,一年半时间,再赚七千块钱也不算难事。”

      陶玉书说道:“不能这么想。你是写,又不是抄书。写出多少来也不一定,发不发表也不一定,稿费多少更不一定。”

      林朝阳心道,其实比抄书的难度也没大多少。

      为了摸鱼,他这一年没少在陶玉书面前磨洋工,以至于让陶玉书产生了他每一部作品都是殚精竭虑、千锤百炼出来的错觉。

      他搂住陶玉书的肩膀,“钱的事交给我了,只要房子你喜欢就行。”

      陶玉书紧锁眉头,表情严肃,“你可不能为了赚钱,就糟蹋自己的创作天分,创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放心吧,我知道。”

      两人回了家,林朝阳吃完饭就进了屋闷头写起了。

      自从写完《天下第一楼》剧本后,林朝阳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怎么动笔了。

      之前他从来没想过会在七十年代末花一万多块钱买房子,可今天看着陶玉书在华侨公寓看房子时候的表现,让他心中生出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现在买房子还差七千块钱,虽然在陶玉书看来这笔钱数目巨大,一时半会是赚不到的,可林朝阳却很有信心。

      以前他是磨洋工,现在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一晚上手不停毫、飞文染翰,几乎不需要思考的时间,洋洋洒洒数千字跃然纸上。

      临时前林朝阳回看了一遍这一晚上的成果,满意的点了点头,效率还是可以的。

      看来不管是现在还是后世,买房子果然还是打工人最大的动力啊!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

      第122章 给《当代》怎么样?

      有了赚钱的动力,林朝阳一改往日的摸鱼习性,不仅是在家里写稿写的飞快,连在图书馆也不浪费半点时间,赶上最近寒假,图书馆业务轻松,他更是如鱼得水。

      没用几天功夫,他光是稿纸就用了一本。

      这天晚上,陶玉书发现了这个惊人的情况,满脸惊诧的问道:“你这是写了多少字?”

      “没数过。”林朝阳换了一本新稿纸,低着头继续埋头写。

      陶玉书手上的是五百格大稿纸,一本130页,即便是去了标点符号,也应该有五六万字了。

      她算了一下感到不可思议,丈夫才写了几天的功夫,平均起来,一天几乎一万字?

      陶玉书生怕林朝阳是因为太急着赚钱而急功近利,放下了手里要洗的衣服,仔细的看起了这部还未完成的。

      过了快一个小时,陶玉书抬起头,目光望向还在奋笔疾书的林朝阳。

      她的眼神中闪动着盈盈波光,那其中除了有陶醉于内容的余韵,更多的是好奇和不解。

      陶玉书怎么也想不明白,丈夫以前一写就眉头紧皱、一脸的苦心竭思,就差没“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了,怎么最近写作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这么多?

      难道就因为要买房子?

      可她又觉得这种想法很不切合实际,写这种事要是光靠压力就能写出来的话,作家也太不值钱了。

      所以她想来想去,只能把这归结到丈夫本来就是天赋异禀,只不过之前一直没有发掘出潜力,这回被买房子这件事一逼,把潜力给逼出来了。

      想到这里,陶玉书开始反思自己。

      看来以前对于丈夫的督促还是做的不够,这是她当妻子的失职,以后要尽好当妻子的本分,让林朝阳把精力都用在创作上。

      人生短短几十年,对于作家来说,才思泉涌的创作阶段就更短了,必须要珍视起来。

      埋头疾书的林朝阳并不知道,自己为了买房子而付出的努力让妻子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陶玉书给他倒了一杯茶,又给他揉了揉肩,劳累之余享受着红袖添香的快乐,他表示:今晚还能写一万字!

      这天晚上上床之后,陶玉书问林朝阳:“诶,你说我们要不要去跟那个林福贵谈谈?”

      “你怕他房子卖给别人?”

      被林朝阳点破了心思,陶玉书面露羞涩,“华侨公寓的房子确实很好。”

      林朝阳笑道:“房子当然是好房子。不过你放心吧,他要是能那么顺利的卖出去,就不会亏本降价,又搞分期付款了。”

      林福贵是华侨,搞分期付款不需要担心有人会赖他的账,真有人敢赖账,国家就帮他出手了。

      杜峰帮他们夫妻俩几個月的房子,虽然筛选出去了很多不符合条件的房子,但不得不承认的现状就是,现阶段虽然私房交易对比以前有了明显改善,可卖方完全处于被动局面。

      几十年来福利房政策养成的巨大惯性,让国人已经习惯了“等”“靠”“要”,在这个大家都没有多余积蓄,没有市场调节的环境里,99%的国人心里都不会动买房子的心思,更何况华侨公寓的房子在售价上已经筛选掉了绝大多数客户。

      这样的房子,想要卖出去,百分百要靠人脉。

      这年头什么人最有钱?

      华侨是一个群体,但既然林福贵能跟杜峰搭上线,就说明他在华侨群体没什么人脉,又或者华侨里没人想买房子。

      而在国人当中,最有钱的不是那些投机倒把的小商贩,而是文化人。

      举个例子,位于校南门老虎洞的邮政储蓄所,里面绝大多数的储蓄额都是由燕大教授贡献的。

      许多教授不仅拿着一个月两三百块钱的工资,出版著作还有稿费,外出讲课有课时费……一年轻轻松松就是几千块钱的收入。

      再比如,杜峰之前提到过的吴作人。

      1972年是什么时候?人家不仅敢拿钱买华侨公寓,而且是轻轻松松。

      林福贵一个华侨留学生,上哪认识有能力买房子的文化人呢?

      况且以这个年代的沟通和办事效率,私房交易的过程往往是几番拉扯,耗时颇长,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林朝阳并不着急联系林福贵。

      果然不出他所料,又过了不到一个星期,杜峰来找他,说林福贵联系他了。

      “他应该不缺钱吧?”林朝阳问道。

      那天在华侨公寓时,林福贵的表现很沉稳,而且以他的精明程度,应该知道主动联系林朝阳他们,肯定会被砍价。

      “我估计他也有相中的房子了。”

      杜峰的话赢得了林朝阳的认可,华侨公寓的地理位置在西三环,林福贵要买房子必然是奔着东城、西城的四合院去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6 05: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