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文豪》-第10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文人也得吃饭,文人也得睡觉。我平时要上班,写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为了补充文化知识,时不时的还得去学校蹭几堂课。

      身边的同事们没少替我顶班,我现在再因为座谈会请个假,人家得怎么看我?

      再说这一年我写了两部中篇,一部话剧,你是不知道我一天有多忙。

      特别是之前玉书搞话剧,我又是写剧本,又是跟排练,哎呦……”

      林朝阳厚着脸皮诉苦让章德宁无可奈何,不过她听着林朝阳提起了陶玉书,心思一动。

      “你们家玉书同志最近忙什么呢?”

      “忙期末考试呢。”林朝阳随口回了一句,然后立刻警觉起来,“你问这个干嘛?”

      “没事,我问问还不行嘛。”

      章德宁语气轻松,可林朝阳却越想越不对。

      “这都几点了,该回去上班了!”他催着章德宁离开。

      “没事,我跟老李打招呼了,今天出来组稿,不用回去。”

      林朝阳指着她,“还怪你们杂志影响力上不去,你们就这么消极怠工,影响力能上去才怪。”

      他话锋一转,又道:“没事就回家去休息。”

      “回家也没事,马上就下班了,我去你们家吃顿饭。”

      章德宁此话一出,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林朝阳怒视着她,章德宁却有恃无恐,就是不走。

      等到下班,林朝阳磨磨蹭蹭的不肯走,章德宁也不管他,一马当先的跑了出去。

      林朝阳赶紧撵上她,苦口婆心的劝说她。

      “这会儿天都黑了,你一个女同志太晚不回家,多危险啊!”

      “我住在岳父岳母家里,没事带一个女同志回去吃饭,你让人家怎么看我?”

      ……

      一路走,一路墨迹,快到朗润湖公寓的时候,林朝阳也死心了,挎着脸回了家。

      这会儿陶玉书刚回家,章德宁一见她便说起了编辑部要给《小鞋子》办座谈会的事,还特意添油加醋的提到了前两次被林朝阳拒绝的事。

      “这是好事啊!”陶玉书高兴的说道。

      闻得此言,林朝阳面如死灰。

      “是吧?我就说这是好事!可你们家这位同志真就是油盐不进,就差以死相拒了!”

      章德宁此时的表现活脱脱像跟老师打小报告的三好学生。

      陶玉书笑着说道:“他啊,就是个散漫性子。除了对上班、写作、读书上心,别的事根本不关心。”

      “这我倒理解。可这件事不管是对他,还是对作品来说都是好事。就一天的时间,怎么着也应该去一趟的。”

      听着章德宁的话,陶玉书点了点头,“是应该去,你们打算什么时候举办座谈会?”

      “下周吧,《牧马人》的时候老李就想张罗,可……”章德宁的眼神瞟向林朝阳,一副奸佞之相。

      陶玉书转头看向林朝阳,“朝阳,你有空还是去一趟吧,也算是好事。”

      “好。”林朝阳脸上挂着人畜无害的笑容,丝毫看不见在图书馆时的推诿不耐烦。

      章德宁审视着林朝阳的表情,满脸得意之色。

      小样儿,我还治不了你?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

      第118章 座谈会争锋

      寒冬腊月,燕京城内树木凋零,不见一丝绿色,赶上今天是个北风天,天色阴沉,万物萧瑟。

      陶玉书考完试放假了,不用去学校,林朝阳蹬着她的自行车往城里赶,北风一刮,透心凉,他心里不禁怨声载道。

      骑了快一个小时,鼻子都快冻掉了,林朝阳终于来到了今天座谈会举办的地点,燕京市文联大楼,这里也是《燕京文艺》编辑部的办公地。

      跟章德宁、周燕如、李轻泉等人打了个招呼,暖和了一会儿,他便被带到了三楼会议室。

      进门一瞧,人真不少,比林朝阳想象的还多。

      李轻泉领着林朝阳跟这帮人打招呼,基本涵盖了作家、评论家、编辑这些领域,其中有不少人还与林朝阳有直接、间接的关联。

      比如《文艺报》的阎刚,他不仅是编辑,同时也是知名的评论家。他曾为《牧马人》写过评论,《小鞋子》发表的第三個月,他也曾在《燕京青年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

      燕京京剧团的汪曾琪,两人之前在《人民文学》编辑部见过面。他的《骑兵列传》两三个月前刚刚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也算是正式回归了文坛,今天他是受李轻泉邀请来的;

      还有一个熟人是人文社的李曙光,《小鞋子》的单行本出版就是他负责的。

      今天的座谈会来了十多位嘉宾,都是在燕京文学界颇具影响力和地位的人物,由此可见,《燕京文艺》为了这次座谈会确实没少花心思。

      与众人打过了招呼后,趁着座谈会还没开始,大家互相闲聊着。

      等到快九点,大家见时间差不多了,声音自觉的低了下去。

      座谈会由李轻泉这个《燕京文艺》负责人主持,林朝阳坐在他的旁边。

      会议室北侧墙面的正上方挂着横幅:中篇《小鞋子》文学座谈会,会议室中间的长桌上摆着每个人的铭牌和茶杯,一圈文学界人士听着李轻泉致辞。

      李轻泉讲完话之后,便是在座人表现的时间。

      首先发言的是阎刚,他先客套了两句,然后才开始了跟大家的交流。

      “我记得《小鞋子》这部应该是我花了两个晚上读完的,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我觉得最打动的的是它的精神内核——独属于孩子的童真、善良和坚韧。

      以前我看朝阳同志的《牧马人》,许灵均这个人物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放在一般作品里,这种心理描写通常是比较枯燥的,但朝阳同志当时处理的很好。

      到了《小鞋子》这里,他发挥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强项,巧妙的运用了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感,也感受到小狗子和妹妹在逆境中的互助与成长。

      让他们兄妹面对贫困生活的纯真笑容与坚毅眼神一下子跃然纸上,这无疑增强了故事的情感共鸣,也让小狗子与妹妹的形象更加鲜活。

      其次是当中对社会环境与人物关系的刻画,故事当中山村的贫穷、拥挤、邻里间的互助与竞争,构建出一个立体的社会生态。

      同时,父母、老师、邻居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与主角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使得故事的社会背景更为饱满……”

      因为流程的原因,所以座谈会的交流多少显得刻板。

      不过现在这个时候的座谈会跟后世比已经好很多了,至少大家不是聚在一起嘻嘻哈哈,花花轿子众人抬的吹捧一番就结束。

      阎刚前面夸了《小鞋子》好长一段,然后话锋转过来,便提到了他觉得当中一些欠缺的地方。

      “不过我认为在结构布局上还是有些松散,可能是整体基调的原因,矛盾冲突的设置不够激烈。

      以至于在处理人物支线上略显仓促和生硬,与主线剧情的逻辑联系没有做到丝丝入扣,这种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故事的紧凑感,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就是少了些吸引力。”

      阎刚的评价有褒有贬,态度客观,让在场众人不自觉的点头认同。

      林朝阳听完他的发言,内心也有些触动,《小鞋子》是根据后世伊朗同名电影改编而来的,原著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温情的故事,所以在剧情的紧凑度和调动读者情绪这方面确实没有那么好。

      这也是这一类故事通常都会有的短板,尤其是相较于近两年那种肆意宣泄的伤痕文学来说,《小鞋子》这个短板就更明显了。

      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小鞋子》的清新隽永和温暖治愈虽然没有办法调动读者那种歇斯底里的强烈情绪,但却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打动人心,而这种触动往往要更加持久和令人难忘。

      轮到汪曾琪发言的时候,他也说到了这一点。

      “这两年,文学界多了描写反y的,其中很多作品影响都很大,比如《伤痕》《班主任》《牧马人》。

      我也偶尔尝试写写这方面的事,可写完之后却发现,里既没有大苦,也没有大悲,没有死去活来、撕心裂肺的情节,让人一点也不感动。

      有时候我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嗡嗡嗡的时候受的迫害、吃的苦太少了,怎么别人一写起来都是苦水里跑出来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到我这里就不行了呢?

      后来我觉得,这可能还是跟个人观念有关系。

      我是觉得那么多年了,大家吃的苦、受的罪已经不少了,现在好不容易过得自在一点,实在是没有必要再把那些陈年老账翻腾出来,弄得大家心里憋屈难受。

      清泉同志邀请我来参加座谈会,那我就说几句真心话。

      《小鞋子》这部,好就好在它的真、善、美。

      在困境中坚守善良、积极向上,这对于培养青少年读者的同理心、责任感以及面对困难的坚韧精神具有深远影响。

      中所描绘的兄妹情深、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这些都是美德,是我们应该珍视和发扬的价值观。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我很认可朝阳同志的这种创作观念和创作主旨,《小鞋子》这种类型的作品恰好是现阶段我们中国文坛最欠缺的文学作品。”

      汪曾琪在中国文坛是个很独特的存在,他早早活跃于文坛,但真正蜚声文坛、名声大振却是在八十年代之后的花甲之年。

      他以和散文见长,《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诸多作品一经发表便广受读者欢迎。

      他的作品不追求苦心经营,也不追求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总是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把日常生活审美化,充满了率真、美好、乐观、不为外物所累的洒脱和通达。

      但与此同时,他的创作风格也饱受当代文坛诟病。

      “美化生活”“虚化苦楚”“渲染真情”“避实就虚”一个个标签被文学界和批评界那些自诩深刻的人物贴到汪曾琪的身上。

      在这些人看来,汪曾琪的思想和他的审美观念既庸俗又媚俗,毫无文学创作者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所以《小鞋子》这种以朴素、美好为根基的作品深得他的喜爱也不奇怪,这也是他答应李轻泉来参加座谈会的原因。

      汪曾琪夸赞《小鞋子》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他的话却有意无意之间让在场的一些人感到了不快。

      这两年伤痕文学的流行是文坛大势,代表的不仅是文学界,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呼声。

      汪曾琪的发言刚结束,立刻就有人针对他的话提出了不同意见。

      “《小鞋子》这部固然好,但我们不能把它的受欢迎简单的归列到对真、善、美的歌颂。

      我认为当中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对于社会整体环境和风貌的刻画细致入微。在其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创建和谐家园】,更能看到人性当中的复杂和人际关系的微妙。

      故事背后所影射的城乡差距和教育不公等问题,也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

      如果单纯以歌颂【创建和谐家园】为导向,那么它是无法承载文学本身赋予它的力量和厚度的。”

      发言的这位是燕京文协的中年作家郑志远,他的语气铿锵有力,发言内容也称得上是有见解,但显然针对性太强了。

      因着两人前后观点截然相反的发言,座谈会现场的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凭心而论,林朝阳其实很欣赏汪曾琪的观点。

      文学的源头是文字,是记录,从来也没有人赋予它什么高大上的含义和历史使命。

      汪曾琪和郑志远的观点一反一正,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林朝阳有着后世人的视角,总觉得文学如果过于强调深刻、批判,强调文学性、思想性,那无异于是将自己推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因为你不得不承认,文学一旦走上追求深刻和批判的道路,很容易就会与下里巴人产生距离,从而缺少环境和土壤,到最后只能是曲高和寡,甚至是自取灭亡。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5 22: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