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文艺生活_校对版by:薪越》-第9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但就是这样的片子让这些人看的很激动,这和他们以前看的那些正儿八经的片子不同,和华国以前的纪录片不同。

        他们激动的是原来片子还能这么拍,这才是真实的纪录片。

        不需要大投资,不需要一个几十人的剧组,只要两三个人,一台摄影机,满大街的跑,就能拍出这么真实,这么令人深思的片子。

        他们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拍摄方式。

        这些人不知道林晓玲的名字,只能叫她红围脖女孩,在他们的心目中,红围脖女孩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种新的拍摄理念,一种反传统的电影形式。

      第一百七十七章 谈谈人生和理想

        林子轩带着妹妹去感谢郑洞添,两人聊了十几分钟,说了点影视圈的事儿。

        这就是攀关系,京城演艺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旦聊开了,总有大家都熟悉的人或者事,有了这些话题,至少不会有陌生的感觉。

        郑洞添这才知道林子轩还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一个小领导,制作过多部热播的电视剧。

        像《渴望》和《京城人在纽约》这种剧集他自然熟悉,只是没想到和林子轩有关,从这点就能看得出华国的电影圈和电视圈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隔膜。

        拍电影的人都有一种优越感,觉得他们弄的是艺术,电视剧不够档次。

        别看姜文拍了《京城人在纽约》,可他对电视剧的看法并没变,以后要是没有特别好的本子,他基本上不会演电视剧了。

        巩俐就不会演电视剧,葛优出名后也把工作重心移到了电影上,这不光是演电影的片酬高,在演艺圈的地位也高。

        由此可见,艺术也是分档次的,那些能进入电影圈的演员很少会回头演电视剧。

        林子轩和郑洞添不熟悉,聊一会就行了,别占用人家太多的时间。

        这次来主要是把旁听的事情定下来,领取一份申请表格,等到高考之后,带着高考成绩一起到电影学院递交申请。

        旁听生的名额需要系主任和电影学院的教务主任批准才行。

        有了郑洞添的推荐,这是十拿九稳的事儿,只要林晓玲的表现良好,第二年转正没有问题,如果没办法转正,那就拿不到毕业证书。

        离开导演系,林子轩让妹妹到电影学院门口等着,他去开车。

        这时候京城电影学院规划的很乱,没有正经的停车位,车棚里都是学生的自行车,汽车只能停到教职工行政楼前面,距离不近。

        等林子轩开车回来的时候,就看到林晓玲正在和一个推着自行车的男青年说话。

        远远看去,这人个子不高,略显黑瘦,精神状态不太好,很消沉的样子。

        这名叫做贾章柯的青年同样是这一届的考生,他考的不是导演系,而是文学系,因为他听说电影学院的文学系更好考。

        这已经是他第三年报考电影学院了,前两年专业课成绩不错,可就是文化课成绩不行。

        贾章柯上学那会不好好学习,数学成绩很差,那时候他就是个当地的小混混,整天在街头晃荡,靠看录像、打台球消磨时光。

        不过他喜欢看电影和跳舞,算的上是个文艺青年,跟着县文工团到处走穴,跳霹雳舞。

        1991年,还在混日子的贾章柯被父亲送去学画画,因为艺术院校高考录取的分数低,学画画更容易考上大学。

        但他不喜欢画画,反而喜欢上了电影,决定报考京城电影学院。

        只是糟糕的高考成绩让他前两年都落榜了,这是第三年,他在电影学院文学系的专业课成绩是第一名,可他并不觉得高兴,他没信心能通过高考。

        他已经考了三年,再考不上的话就要回老家挖煤去了。

        那样的话华国可能会少一名电影工作者,而多一位晋省的煤老板。

        贾章柯在京城演艺圈里没有人脉,也找不到门路,更没有信息来源,拿到专业课成绩后他就要回晋省准备高考了。

        虽然知道希望渺茫,却也只能做最后的尝试。

        就在他骑车子经过电影学院大门口的时候,他看到了林晓玲。

        确切的说他看到了林晓玲手中的那张申请表,也亏得他眼神不错,看到了“电影学院旁听生”几个字样,这是个什么东西?

        贾章柯握住自行车的手闸,紧急刹车,一个转弯来到林晓玲的面前。

        “同学,额打听一下,这个旁听生是啥意思?”贾章柯用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问道。

        这时候林晓玲正喜滋滋的看着申请表,就像是看着她美好的未来,她看贾章柯是从电影学院出来的,倒是没怀疑这是坏人。

        不过旁听生毕竟不怎么好听,不值得夸耀,晓玲同学要面子,对着一个陌生人就不怎么想说,只是眨眨眼睛,装作没听懂。

      ¡¡¡¡¡°¶îÊÇÕâÒ»½ìµÄ¿¼Éú£¬¶¼¿¼ÁËÈýÄêÁË£¬»¹ÊÇûÓÐÏ£Íû£¬¾ÍÎÊÎÊÕâ¸öÅÔÌýÉúÄܽøÈ¥Ìý¿Îô£¿¡±¼ÖÕ¿ÂÒ»Á³ëïÌóµÄÎʵÀ¡£

        林晓玲一听,不由得有点同病相怜的感觉,她也考了两年,要不是今年电影学院的改革,她连旁听生都没有机会。

        “这是今年电影学院的新政策,每个班都额外有一个旁听生的名额,你要找系主任申请,他同意才行。”林晓玲悄悄地说道。

        晓玲同学觉得这人考了三年,挺不容易,就把其中的注意事项一五一十的交待清楚。

        贾章柯认真的听着,不想错过任何的细节,这可是关系到他能不能进入电影学院的关键。

        两人在电影学院门口像是地下工作者接头一样的聊着。

        旁听生的名额在电影学院内部不是什么秘密,但一般的考生不会知道,这是给主考官的一种弹性名额,如果主考官确实爱惜人才,看中了某个考生,就可以让这人申请来旁听。

        贾章柯听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如果他就这么回到老家参加高考,等待他的恐怕是再一次的落榜,无论怎么说,旁听生都是一条路子,我先进来学习,学到的东西是我自个的。

        此时林子轩开车过来,林晓玲和贾章柯挥挥手,跑过去坐到车上。

        “你朋友啊?”林子轩奇怪道。

        “不认识,也是个考生,不过比我惨多了,他考了三年,向我打听旁听生的事儿,我看他挺不容易就告诉他了。”林晓玲解释道。

        林子轩听了没有在意,他透过车窗看了一眼,不像是个坏人。

        贾章柯目送车子离开,这女孩看起来家庭条件不错,否则也不会开车来电影学院,这说明她说的话都是真的,没必要骗他一个外地人。

        他决心一定要拿到旁听生的名额。

        贾章柯在文学系的专业课是第一名,主考官也挺看好他,这是他的优势,他推着自行车又返回了电影学院,准备找电影学院文学系的系主任谈谈人生和理想。

      µÚÒ»°ÙÆßÊ®°ËÕ Ñýæ¬

        林子轩一家人到饭店吃了顿饭,庆祝林晓玲进入电影学院学习。

        虽说只是旁听生,不过能上大学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林伯清和郑秀莲总算是放下了一桩心事,不用那么操心了。

        林晓玲苦尽甘来,这一年的罪没白受,这顿饭吃的尤为高兴。

        看着一家人快活的样子,林子轩觉得心里安稳。

        吃完饭,把家人送回去,林子轩和慕姗姗开车回家。

        “咱们这算不算是演艺世家了?”慕姗姗玩笑道。

        一般来说,家里从事某个行业的人多了就被称为某某世家,比如教师世家。

        在京城演艺圈有不少这样的例子,葛优家的老爷子就是电影演员,由于家里有人从事这个职业,其他人难免经常接触,会受到影响。

        “你想让咱们的孩子也做这一行啊,那才算得上是演艺世家。”林子轩回应道。

        “没什么不好的,有咱们照看着,孩子不至于会吃亏。”慕姗姗认同道。

        “你这是护短,等孩子长大了这社会还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呢,那时候会有各种新兴的行业,还是要看孩子的兴趣爱好。”林子轩反对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诱惑越来越多,演艺圈会越来越乱。

        在他的印象中,演艺圈的星二代都不怎么成气候,惹是生非的例子倒是不少,教育不好会是个【创建和谐家园】烦,尤其是他们正住在京城的朝阳区。

        他们聊到孩子是因为俩人结婚快两年了,也该要个孩子了,这是两家人的期盼。

        现在慕姗姗不用出外景,在电视台只有半个月一期的访谈节目,时间上很宽松,俩人决定要个孩子,生儿育女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这时候国家提倡只生一个孩子,城市里管的很严,因为你生孩子总要去医院,一查一个准,还牵涉到工作的问题。

        在农村超生的现象非常普遍,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为了生个男孩费尽心思。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个小品叫做《超生游击队》,讲的就是这种现象。

        林子轩倒是无所谓,觉得男孩女孩都一样,林伯清和郑秀莲则想要个男孩。

        别看慕致远是国家干部,知识分子,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只是平常不表现出来,但通过一些细节还是能看得出来。

        比如聊起小孩的名字,他总是说男孩的名字,很少提起女孩的名字。

        这是华国的传统观念,想要改变并不容易。

        到了六月份,从香港来的文隽有些急了,当初说好的夏天开机,可两个月过去了,连演员人选都还没有定下来。

        他总算见识到了内地拍摄电影的效率。

        在香港,拍摄一部标准的商业片,资金到位后,半个月筹备,三个月拍摄完成,半个月后期制作,然后就到影院放映,半年之内收回成本。

        就算是大制作也不会超过一年,否则投资商肯定会闹意见。

        那些搞笑片更简单,一两个月就能上映,质量无所谓,只要能快速的回本就行。

        这就是香港每年制作300部电影的原因,质量良莠不齐,其中能有50部制作精良的片子就不错了,大家都想着赚快钱,没人会在乎整个电影产业的良性循环。

        文隽明白《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文艺片,需要精雕细琢,不能操之过急。

        可眼看着钱花出去了,事儿一直没办成,他心里怎么能不急,没办法向投资商交待啊,不能说来内地两个月,都浪费在找孩子上了。

        这些日子,整个剧组还是在找孩子,从各个中学和部队大院前前后后找了能有七八百个孩子,还是没找到姜文觉得合适的。

        剧组只能先把看起来还不错的孩子集中起来,毕竟这部戏还需要几名配角。

        这还是男孩子,女主角那就更难找了,姜文觉得这个女主角一定是那种让男孩子一看到就心猿意马,想入非非,特别能撩人的那种类型。

        或者说是每个少年做春梦的时候会出现的女性形象。

        这个女孩身材一定要丰满,胸脯一定要大,看起来很性感,浑身透着一股子野性,走起路来身体的扭动都能让人觉得兴奋,真要形容的话那就是要有种妖娆的气质。

        后来有人建议,你们想找这种女孩子不能去中学,要到体校或者艺术院校。

        体校和艺术院校的女孩子经常锻炼,身材没得说,尤其是体校,都是身材丰满的女孩子。

        就这样,剧组在花样游泳队找到了陶泓,还有一个是刚从国家体操队退役的左晓青,不过还是没有找到让姜文一眼看上去就是女主角的女孩。

        “你们这样不行,不要搞我啊。”文隽向林子轩抱怨道,“要是都像王家味一样,我会被那些投资的老板骂死的。”

        前些年,香港导演王家味用两年时间花了四千万港币拍了一部文艺片,结果票房惨败,让投资方血本无归,这在以商业化著称的香港极为少见。

        文隽说出这话就是预感到这部电影有点不妙了,按照这种节奏,资金肯定不够用。

        “放心吧,等演员找齐就好办了,姜文还是很靠谱的。”林子轩安抚道。

        他其实想在心里说,就没有比姜文更不靠谱的人了,不过不能让香港的同胞生疑,毕竟还有七十万美金没到账呢,万一文隽跑回香港怎么办。

        另一方面,林子轩还要劝说姜文。

        “姜哥,别拖了,赶紧开机,做做样子,不然投资就跑了。”林子轩催促道。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31 0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