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文艺生活_校对版by:薪越》-第9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不过今天来了这么多领导,每个人都有采访,估计在播放新闻的时候他这段会被剪掉。

        典礼结束,领导们陆续离开,林子轩和李虹坐车返回京城,杨宋镇在京郊,离京城有上百里路,开车都要两个多钟头。

        “小轩,你觉得宝钢怎么样?他有没有要出去的心思?”在车上,李虹询问道。

        李虹说的是赵宝刚,艺术中心的老人了,当初拍摄《渴望》的时候就在李虹手底下,艺术中心刚成立就跟了过来。

        赵宝刚为人低调,心思沉稳,擅长拍摄都市题材的情感剧,一直很认真的做着自个的事,不像冯小刚那么的活泛,总想着搞个大新闻。

        在艺术中心,或许因为林子轩太过抢眼,赵宝刚有点被人忽视。

        其实,光是《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这两部热播电视剧的导演,在京城电视圈就没有人能忽视他,在拍摄《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冯小刚只能给他打下手。

        冯小刚从赵宝刚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为他成为导演铺平了道路。

        “赵导?没听他说啊,赵导的性子稳着呢,估计不会出去。”林子轩猜测道。

        “你离开后,我打算让宝钢来主管制作部门,我先和他谈谈,下半年你把手里的事儿移交给他,空出时间去忙你自个的事吧。”李虹安排道。

        林子轩离开艺术中心,李虹就要考虑接替人选了。

        如今艺术中心早已经步入正规,要人才有人才,要电视剧有电视剧,其中多部电视剧都可以拍摄续集,这时候不需要冒险,只要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就行了。

        所以,选择一个性格稳重的人最为合适。

        下半年林子轩要忙电影,还要筹建自己的公司,弄项目拉投资,时间很紧。

        “那行吧,赵导人缘好,能力强,肯定没问题。”林子轩认可道。

        “我就说是你推荐他的,这个人情你来领吧。”李虹交待道。

        以李虹的位置,已经不需要用这段手段来笼络人心了,让林子轩来领这个人情,是为了林子轩好,人情这个东西摸不着看不见,却真实存在。

        华国就是个人情社会,你今天帮了别人一把,别人记在心里,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会有人来帮你,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赵宝刚正在制作《过把瘾》,这部剧的女主角是江姗,男主角是王志文。

        王志文是沪城人,京城电影学院毕业,毕业后在京城戏剧学院工作,他在戏剧学院就认识江姗,和赵宝刚是朋友,都是一个圈子里的熟人。

        《过把瘾》属于言情剧,说白了就是讲男女之间谈恋爱的事,篇幅很短,只有八集。

        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在这个时代,提到言情剧,观众就会想到台湾的那些电视剧,内地的电视剧一般都会有一个宏大的主题,传递一种思想。

        比如,《渴望》就赞扬了生活中的【创建和谐家园】,《编辑部的故事》则讽刺了生活中的假恶丑,《京城人在纽约》表现的是出国潮的问题。

        就没有一部专门讲男女恋爱的电视剧,没有大主题,也不讽刺什么,就是纯粹的谈恋爱。

        《过把瘾》就是这样的剧集,算是华国电视行业言情剧的开山之作。

        当然,不是台湾那种男女主角爱的哭天抢地,死去活来,腻腻歪歪,而是展现内地男女青年那种平实的爱情,有磕磕绊绊,有吵吵闹闹,有浪漫却不煽情。

        这部剧已经进入了后期制作,六月份就能完成。

        华国电视台并不看好这部剧,倒不是因为题材通不过审查,谈恋爱又不犯法,主要还是以前没有人这么拍过,他们拿不准观众爱不爱看。

        好在只有八集,以李虹的关系还是能在华国电视台播出,不过并不是在黄金档,而是放到了晚上十点的《晚间新闻》之后播出。

        这个时段是林子轩争取的结果,他觉得不错。

        像《过把瘾》这部剧四十岁以上的人应该不会喜欢,这些人一般在十点之前就会睡觉,能够坚持到十点以后的大部分是年轻人。

        这部剧刚好对年轻人的胃口,放到这个时段播出正合适。

        这其实就是市场调查,在国外的影视行业很常见,哪种类型的剧集放在哪个时段播出,受众是哪些人群,他们会有调查公司进行专门的调查。

        在华国国内,这些还都是一片空白,看似市场繁荣了起来,其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林子轩在艺术中心进行了电视行业的收视率调查和市场调查,这是走向专业化的第一步。

        几天后,赵宝刚请林子轩吃了顿饭,两人谈了不少,主要是艺术中心以后的规划,林子轩会把手头的事情逐步和赵宝刚进行交接。

        “赵哥,面对外边的大好山河,你就没想法?”林子轩说笑道。

        “我不急,等你们把市场弄清楚了,我再下场还来得及,现在乱糟糟的,什么都没准。”赵宝刚摇头道。

        在这个大时代,有人拼命朝前跑,怕跟不上潮流,有人则笑看风云,等待着时机。

      第一百七十四章 考试

        进入五月份,林子轩还有一件事需要关心,那就是妹妹的专业课考试。

        去年他远在美国,没有办法,林晓玲自己懵懵懂懂的跑去考试,勉强通过了笔试,在面试的环节被刷了下来。

        这一次不能再那么毫无准备了,要搜集情报,积极备考。

        林子轩打听了一下,情况不容乐观。

        京城电影学院这一届导演系只招收十二名学生,为了给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除了京城考区外,还会在桂省和滇省分别录取两名学生。

        也就是说,在京城考区只录取八名学生。

        林子轩虽然不知道今年有多少人报考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可只录取八个人,这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他甚至想劝说妹妹报考广播学院算了。

        京城广播学院也有戏剧影视专业,只是没有电影学院出名罢了。

        林晓玲倒是没有退缩,她准备了一年,就是想证明自己的选择,她不是瞎胡闹,而是真的想从事这个行业。

        或许刚开始有点赌气的成分,现在则是意志坚定。

        这一年,晓玲同学的压力很大,父母不支持,亲戚朋友不理解,街坊邻居议论,觉得她太任性,不懂事,女孩子能上大学就不错了,还要挑三拣四。

        她知道就算有老哥撑腰,家里父母也不会给她下一次机会了,所以这次一定要考上。

        带着这种悲壮的心情,林晓玲走进了京城电影学院。

        其实,她就算考不上也没关系,想成为导演不是只有一条路,还可以报名进修班,这是京城电影学院设立的短期培训班,学期是一年。

        主要针对那些有一定影视行业经验,却没有系统学习过专业知识的人。

        这种进修班招收人数多,管理宽松,找找关系就能进去学习,当然没有本科专业学的系统,说出去也不好听。

        她还可以像冯小刚一样从剧组的底层做起,通过实践逐步成为导演。

        这个世上有不少大导演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凭着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成为导演,否则第一个拍片子的导演从哪里来的,还不是自个摸索出来的。

        不过对于晓玲同学而言,眼下通过考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导演系的笔试题目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就是电影和社会常识,主要用来刷掉那些门外汉,只要认真准备了,熟悉欧洲电影史和华国电影史,基本上问题不大。

        在华国,电影学院偏重于艺术电影的教学,认为艺术电影才是真正的电影。

        所以在影片分析方面,多看国外和国内的艺术电影才能获得高分。

        笔试结束,林晓玲颇为自信,这次比上次考的好,果不其然,她接到了面试通知。

        电影学院的考试要持续一周左右,笔试后三天是面试,也叫做复试,有时候还会有第三轮考试,非常的严格。

        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主考官有三位,分别是郑洞添、江士雄和杨霖。

        这三位也是导演系的教授,江士雄负责一二年级的教学,郑洞添和杨霖负责三四年纪的教学,他们三位教学经验丰富,培养了不少华国的著名导演。

        他们在普通观众中名声不显,但在电影圈备受尊重。

        面试主要是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对电影的认识,对国产电影的看法,或者拿出自己拍摄过的作品,总之,你要让主考官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认为你值得培养。

        当初张艺谋正是凭着自己拍摄的照片被电影学院摄影系录取,这才成为如今的大导演。

        去年林晓玲什么都不懂,讲不出新意来,只能照本宣科的把书上的论点复述一遍,自然没办法让主考官满意。

        这一次,她再次站到这里,虽然还是没有太过高明的见解,但总算不是人云亦云了,而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尤其是在剧组实习和拍摄了《京城的风很大》之后,她想要透过镜头拍摄生活中的真实。

      ¡¡¡¡ÁÖÏþÁáûÓÐÍüµôÄܸø×Ô¼º¼Ó·ÖµÄɱÊÖﵡ£

        “三位考官,你们好,这是我自己拍摄的一部短片,请你们指教。”林晓玲礼貌地说道。

        她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圆形的盒子,里面放着拍摄完成的片子,她把盒子送了过去。

        三个人点点头,这种事很常见,他们也想从片子里看出考生的拍摄手法。

        “是用胶片拍的?”郑洞添看了看,询问道。

        这种盒子就是存放胶片用的,很普通,不过上面有京城电影制片厂的标记,作为一名导演,他很熟悉这个标记。

        能用京城电影制片厂的胶片拍一部短片,应该不是一般人,家里或者朋友肯定有圈内人。

        “是过期的胶片,拍的是纪录片。”林晓玲回答道。

        和去年的诚惶诚恐不同,经过社会的历练,现在的晓玲同学镇定了许多。

        用过期的胶片拍摄纪录片?

        三人长期从事电影工作,一想就明白了,这是为了增强片子的质感,看起来更有年代感和历史感,这种方法不常用,却很有效果。

        虽说是个简单的小窍门,可如果不是在这一行做的久了,还真不容易想到。

        他们看了看面前这个十八岁的女孩,脸庞还有些稚嫩,想来不是她能想到的,从这点可以判断,这女孩背后肯定有圈内人帮衬。

        这个可以理解,有资源就要利用起来。

        三位主考官问了林晓玲几个问题,像是怎么看待欧洲的新浪潮电影啊,你想拍摄什么样的电影,用一句话来构思一个故事等等。

        林晓玲回答的中规中矩,不够出彩,她毕竟才十八岁,无论是见识还是生活阅历都不足。

        主考官明白这不是那种拥有【创建和谐家园】,天才式的学生,只能说是合格,不过今年招生的名额有限,光是合格还不够,要达到优秀才行。

        他们还要面试其他考生,就让林晓玲回家等消息,能不能通过几天后就会有通知。

        一天的面试结束,主考官还要看一看考生拍摄的作品,从中选出更为优秀的学生,有些考生可能不善于言辞,却能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名导演最终还是要依靠电影作品说话,而不是靠嘴忽悠。

        京城电影学院有小型的放映室,三人在里面一个个的看片子。

        考生们提供的大多是三十分钟左右的短片,看起来很快,然后他们看到了林晓玲的片子。

        片子的开头就是晃动的镜头,一个围着红围脖的女孩在京城的街道上奔跑,摄像机在后面紧跟着,红色的围脖和周围灰色的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样跑动的开场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第一百七十五章 粗暴下的真实

        这种晃动的镜头会让电影院的观众感到不适应,不过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会觉得新奇。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观众看电影看的是故事,顶多思考一下这个故事有什么内涵,圈内人看的是这部片子的导演手法、摄影构图、道具布景、以及演员的表演。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30 21: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