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文艺生活_校对版by:薪越》-第8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三月份,乍暖还寒的时节。

        林晓玲穿着件自家织的厚毛衣,带着红围巾,拿着一支话筒,走在京城的大街上。

        在她的身后是一个扛着摄影机的人,身形微胖,旁边还跟着一个略瘦的人,这是录音师。

        今天是礼拜天,京城的天气不太好,风有点大,把晓玲同学额头的刘海儿吹的有点乱。

        她看到有人过来,就跑过去,把话筒递了上去。

        “您觉得京城的风大么?”林晓玲直接问道。

        对方看到一个小姑娘,还有后面的摄影机,有点愣神,不知道这是干嘛的。

        “是挺大的,你们这干嘛呢?”被采访的男人好奇道。

        “没事,我们就是随便问问,你这是去哪啊?”林晓玲自如的应对道。

        像是类似的对话晓玲同学重复了很多次,一回生,二回熟,从刚开始的不好意思到现在的熟练应对,她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

        林晓玲上周就开始了这项拍摄工作,不过那时候用的是摄像机。

        林子轩看了拍摄下来的带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画面没有一点纪录片的感觉,更像是普通的街头采访,缺少一种时代感。

        他咨询了摄像师,摄像师建议使用胶片拍摄,而且最好是用过期的胶片。

        过期的胶片会偏光,漏光严重,不能用来拍摄正常的电影,不过拍摄出来的效果会有一种粗糙感,就像是在看老电影一样,一看就有时代的印记。

        这和古董界把假东西做旧是一个道理。

        林子轩觉得很有道理,就到京城电影制片厂找熟人弄了一批过期好几年的胶片,电影厂自己不用,放着也是浪费,被他用收废品的价格买了一些。

        他还找了一位录音师现场录音,这种突发性的采访讲究真实性,没办法后期配音。

        为了妹妹应付导演系的专业课考试,林子轩也是拼了。

        摄像师和录音师都是艺术中心的员工,林子轩请他们在礼拜天帮帮忙,大家都挺熟,也没谈报酬,就是到饭馆吃顿饭的事儿。

        如果是拍摄正常的影视剧,摄影机要放在三脚架上固定,这样拍出的画面才能平稳。

        不过这是街头采访,对画面没有那么多要求,抖动起来才能显得真实,由摄像师扛在肩膀上就行了,录音的要求也不高,就是把周围的噪音录下来也没关系。

        这部纪录片讲究的就是生活化和真实性。

        林晓玲事先做了不少功课,针对不同的人设计了不同的问题,林子轩觉得到时候随意发挥会更好些,生活往往能让人出其不意,而不是事先安排。

        三人拍摄小组在京城各处转悠,林子轩开车跟在一旁。

        他会开车送林晓玲三人去人多的地方。

        比如医院、学校、居民楼、天安门广场、公交车站、饭店等等,这些地方人多,而且杂,能够见到形形【创建和谐家园】的人。

        毕竟时间有限,这也不是正规的纪录片,不可能花费太长的时间,最好是一天拍完。

        林子轩有时候也跟在一边看着,觉得每个人的反应很有意思。

        比如碰到干部模样的人,他不会回答问题,而是略带警惕的反问“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在天安门广场,当被问起“站在这里你在想什么”的时候,回答往往是“我觉得很自豪”。

        在饭店里,当林晓玲问起“我能和你们一起吃饭么”这种问题的时候,面对着镜头,大多数人都会发出邀请,当然也有人强硬的拒绝。

        在公交车站,等车的人群大多很不耐烦,不愿意回答问题,还会骂骂咧咧。

        在医院,能看到很多哀愁的面孔,面对镜头,流露出太多的生死离别。

        镜头拍摄下来的不仅有各人的反应,也包括这个时代京城的面貌。

        林子轩不想去评价什么,只要记录下来这一天京城的状态,就足够了。

        一天下来,林晓玲觉得意犹未尽,面对这种突发的采访,透过镜头能更加真切的看到人们的反应,虚伪或者真诚,都在镜头里显露无遗。

        她觉得自己亲自实践要比看书收获更大,能想明白很多问题。

        镜头就是导演的眼睛,导演通过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她今天用镜头揭开人们脸上的面具,展现真实的一面,这种感觉很过瘾。

        “老哥,这拍的够么?”林晓玲担心道。

        “你拍了一天的时间,只要从里面剪出60分钟,就算是不剪辑,直接交上去也行,要真拍的太好了,主考官就该怀疑是不是你拍的了。”林子轩回答道。

        “还是剪一下吧,情节紧凑点,中间有好多四处乱跑的画面,还有被人骂的地方,我看起来好傻。”林晓玲不满道。

        “那你找冯哥吧,让他帮你剪一下。”林子轩安排道。

        在华国,艺考一般放在五月底,高考是在七月初,时间上完全来得及。

        拍完这部纪录片,林晓玲在剧组的实习生活就要结束了,接下来的四个月她要进入补习班,全力备战高考。

        不要专业课考试过了,高考成绩却没考过,那就郁闷了。

        冯小刚现在是林子轩的助手,或者说是中心的艺术总监,平时负责各个剧组的监管工作,下半年会拍摄一部戏,目前正在攒剧本。

        经过《京城人在纽约》的拍摄后,他对电视剧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觉得没挑战了。

        正如他当初在纽约说的那样,过了这道坎,他有信心多了。

        冯小刚帮林晓玲剪片子,这有点大材小用了。

        其实,随便找个剪辑师都行,不过林子轩信任冯小刚,他想看看冯氏风格的纪录片,同时也让林晓玲跟着学着点。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同样的拍摄素材,导演通过剪辑能表达出不同的意味来。

        冯小刚剪辑出来的这部《京城的风很大》讽刺意味很浓,他把镜头对准了人物,凸显了这些人回答问题一瞬间的表情,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感觉。

        如果是林子轩来剪辑的话,会更为看重人生百态和此时此刻京城的生活,更具有温情。

        林晓玲喜欢表现真实,追寻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这同样代表着他们各自的性格。

      第一百六十一章 出路在何方

        三月底,林子轩前往花城。

        他是和京城电影制片厂的人一起走,同行的还有葛优和徐帆,冯小刚没有去。

        自从知道张艺谋的电影会参加这一届的金牛奖,电影圈里不少人对获大奖都不抱什么希望了,这是明摆着的事儿,这一届张艺谋肯定是大赢家。

        否则金牛奖组委会把张艺谋的电影加进来,又不给人家奖项,那就太不地道了。

        既然想借助张艺谋的名气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就要给人家甜头。

        金牛奖是专业奖,不参考观众意见,是一帮电影专家评选出来的奖项。

        很难说公平不公平,事实上,任何电影奖项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能说是相对的公平。

        看过这一届金牛奖的提名名单,各种奖项的归属不用评委,圈内人基本上都能猜个【创建和谐家园】不离十,太阳底下就没有新鲜事。

        林子轩和冯小刚因为《大撒把》获得了最佳编剧的提名,然而同样获得最佳编剧提名的还有一部人物传记类电影,满满的主旋律。

        评委对人物传记类电影的偏爱众所周知,林子轩和冯小刚又是电影圈的新人,结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冯小刚不想去花城的原因。

        都想当主角,谁愿意陪跑啊!

        他们还好些,幕后人员得不得奖影响不大,又不靠这个吃饭。

        徐帆最郁闷,作为刚出道的新人演员,主演了第一部电影,幻想着能拿到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奖项,多么完美的画面。

        如果她真的拿到了这一届的最佳女主角,从此星路平坦,人生无憾。

        可惜半路杀出来一个巩俐,徐帆就算再自信也知道这次铁定没戏了,只能是巩俐的陪衬,这事搁在谁身上都不好受。

        不过人生就是如此,没人能预料到今后会发生的事儿,碰到高兴的事不要狂喜,碰到糟心的事也不要难过,都坦然面对。

        作为一部小众的文艺片,《大撒把》能够获得这么多提名已经算是胜利了。

        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共五项提名。

        这和电影的主题有很大的关系,出国潮的话题还在持续,《京城人在纽约》在各省市电视台的第二轮播出已经结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的数据,二月份办理出国手续的人明显下降,预计未来半年华国将进入一段出国的低潮期,华国人对于出国更为理性了。

        《大撒把》能获得这么多提名估计和社会影响有关,或者说是被上面看重的结果。

        这次京城电影制片厂去的人不多,就是制片人和导演,加上林子轩也就六个人。

        他们对获奖同样不抱什么希望,只有葛优的机会最大,这是因为张艺谋的那部电影没有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一行人从京城坐火车去花城。

        京影厂是国有单位,出差报销都有一定的限额,这不是说他们坐不起飞机,而是觉得没希望拿奖还是不要太招摇的好。

        他们开玩笑的说,咱们坐火车去,要是能拿到大奖,就坐飞机飞回来。

        “以后国产电影不好拍了,要票房没票房,要奖项没奖项,拍一部赔一部,谁还去拍啊。”京影厂的制片人感叹道。

        这话有点夸张了,却也说明了国产电影遭遇的困境。

        这时候的国产电影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宣传性质的电影,比如战争题材和讴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物,也可以说是主旋律电影。

        还有一类像是《顽主》和《大撒把》这样带有文艺性质或者娱乐性的小众电影。

        张艺谋拍摄的合拍片由于使用的是国外资金,一般不算在国产电影里面,这就是以往金牛奖不把合拍片纳入评奖范围的原因。

        这样的国产电影很难吸引各年龄层的观众进入影院看电影。

        《大撒把》的票房不错,至少是赚钱了,其他国产电影就不好说了,以前国家还能通过行政的手段组织单位职工和学校学生进入电影院。

        现在市场放开了,老百姓的娱乐方式丰富起来,从香港流入的录像带受到欢迎。

        无论是金牛奖组委会想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还是总局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影视行业,都是想要解决国产电影的困境,繁荣华国的电影市场。

        京城电影制片厂的人倒不是埋怨张艺谋抢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奖项,只是对国产电影的未来有点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走。

        在林子轩看来,国产电影之所以没票房,老百姓不爱看,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华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电影。

        深刻的艺术电影好不好,当然好,就是老百姓看不懂,不买账,你原本就不是拍给老百姓看的,就不能埋怨老百姓的欣赏水平太低。

        大部分观众看电影是为了娱乐,而不是接受精神洗礼。

        不过,这些话他不会说出来,这时候的华国电影人还充满着理想和坚持,走在艺术电影的大路上,他们不大看得起香港的娱乐电影,认为那是瞎胡闹,没有逻辑和剧情,就是东拼西凑的低俗笑料,太过粗鄙和庸俗。

        在华国电影圈谈论香港的商业片会被人鄙视,觉得那是不入流的电影。

        其实,他们弄错了一个概念,商业片不是搞笑片。

        商业片指的是大投资、大导演、大明星的大制作,在题材和内容上迎合大众的口味和欣赏水平,以票房盈利为主要目的。

        按照这个标准,《京城人在纽约》就是一部商业化的电视剧。

        葛优没有参与讨论,他现在就在张艺谋的剧组里,说什么都不合适。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9 00:50:00